刘虹:这就是农村人

民生   2025-01-08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这就是农村人




作者 | 刘虹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小雪节气已经过了,冬迈着坚定而沉稳的步伐走入千家万户。秋收冬藏,冬天是农民盘点的季节,农民最乐见其成的当然是五谷丰登。
陆游作诗《游山西村》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是啊,农村人的朴实无华、热情真诚、勤劳善良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无论在哪年哪月都会从骨子里散发出来。从来不用开场白,掏心窝子的话都会竹筒倒豆子般倾情一诉。
不论措词如何,聆听的人都会感觉到厚道、走心,这就是农村人!然而简单的农村人却总是得撵着时代的车轮不停地奔跑。

我也是其中的一名奔跑者,偶尔会停下脚步喘息片刻。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应邀参加一场婚礼,婚宴酒席设在农村老家。我也趁机感受“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至味是清欢”的佳境。
蓝天白云下成双成对的鸟儿在树枝间欢快地跳跃鸣啭,“扑楞楞”张开翅膀飞舞着,旋即立在枝头,金色阳光里,卿卿我我,相映成趣,如同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我不由得放慢车速,欣赏起这美妙的温馨。

“嘀”一声车鸣把我从画里拉出来,哦,我得赶路呢!临近村庄,道路两旁的树干上就贴着大红“喜”字,引路喜一直把我迎到家门口。
醒目耀眼的彩虹门上有“新郎新娘”的名字,绝对不会走错门。婚礼现场的热闹喜庆不是用一段文字可以形容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乐的笑容,每个人嘴里都吐露着美好的祝福,每个角落里都飘散着喜气,窗玻璃上有红艳艳的“双喜”“百年好合”,桌子上有甜蜜蜜的糖果,连扫把上都绑了红丝带……
中国红是中国人表示喜庆必不可少的元素,众多宾客一起踩着红毯走向宴席。

不必说菜肴的丰盛,也不必说座席的主次,单是席间的谈笑风声就足以令人回味无穷。席上客人有双十年华的,有三十而立的,有四十不惑的,有五十知天命的,有花甲之年的,这些人同席而餐,言谈之间真是一场长知识的思想交流盛宴,尽管说聊的都是跟婚嫁有关的话题,但是三言两语却代表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现在结婚真是不得了,城里有房,家里有屋,孩子能干,还得二、三十万才能办婚礼。”

“可是哩,如今的娃儿们都享福,我结婚时,一辆扎着大红花的自行车就给婚礼办妥当了。”

“你那是啥年代,我们那一茬新娘都坐小娇车,穿婚纱了,摩托车是标配,家用电器样样有。”

“那都是过去式,现在五金首饰是标配,有车有房才能往下谈。”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不同时代的婚嫁礼仪,间或逗弄一下在席间跑动的孩子,聊聊适婚儿女的意向。一场隆重婚礼的背后,承载着多少人的希望与寄托啊,有着多少人的努力与付出啊!

每个父母都在千方百计的为儿女办一场体面的婚礼,每一种体面都是心血的凝聚与碎银的积聚。待鞭炮声落,宾客散去,礼单面前,父母攥着账单,举债成家。在每一个时代里,这似乎都会在农村家庭里出现。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是农村人,农村人的婚嫁,从记事起我就耳闻目睹,亲戚邻居的喜事在脑海里一幅一幅展开。
1993年,邻居家的小儿子腊月底要成婚。春天,父母就开始选木料做家具;秋天,开始攒棉花装被子;冬天,开始商量下帖备席等结婚事宜。
全家人省吃俭用盖了四间新平房当婚房,木料是孩子小时候就种下的杨树,棉花是自家地里种了一年又一年的自摘棉,肉有院子里养得肥嘟嘟的鸡呀、猪呀,还有街上买的鱼呀、鸭呀,蔬菜几乎都是采摘的当季新鲜菜……七七八八算下来还得一串串铜钱打底。
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到他家去找伙伴儿玩耍,两位父母大人眉头紧锁的围坐在灶火屋里,掰着手指头数着“一项一项”的开销,看看落实到位的有几项,只听见耳边传来一声长叹,“唉,亲戚朋友都找遍了,凑的钱勉强够开销,能赊的先赊着吧!该有的礼节不能少!”父母像是立军令状一样做出决定。

30年过去了,国家经济日益飞涨,科技进步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也不例外,种庄稼几乎都是机械化,种有播种机,收有收割机,锄草打药都是“小飞机”,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于是,为了生活更加富足,家族更加兴旺,空闲的农村人开始走出去谋生,只有春节或是儿女婚嫁才有机会在老家聚一聚。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儿女婚嫁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使命,农村人即使砸锅卖铁也会帮儿子成就一家人,延续血脉。
使命、信念促使一代又一代的农村人辛苦而快乐、无奈又期待地劳作在希望的田野上。
九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孩子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演变到今天有一代又一代的农村人走出土地涌向城市,而今农民还有另一个称呼叫“农民工”,每一个农民工的背后还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
这些年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农村经济在不断攀升,农村的这些留守人也得到了一些呵护与关爱。然而当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农村人塞满了钱袋子时,蓦然发现孩子的教育几乎被荒废;当网络上衍生出“云夫妻”时,豁然明白家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还有个黏人的小孩儿。
于是,孩子跟着父母进城读书,只有老父老母看家守院,日夜盼儿归,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似乎成了一种奢望。这是为什么呢?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场婚礼的有礼有度,也是我们辛勤耕耘的见证,见证着我们的生活日益美好。
每个人都在朝着美好生活,撸起袖子奋力拼搏,时代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于是,我和我的父老乡亲都不约而同地追着时代的脚步,走向远方,奔向城市,开始“迁徙”!

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回到泥土的怀抱里。
宴席一散,我就奔向田间地头。一路上,沿着宽阔平坦的村村通公路,踏着轻快期待的步子,在阳光的拥抱里,走向久违的田野。一大片一大片绿得发亮的麦田早已吸走了我的魂,自在地踩在松软的田土里,任风随意地吹着,绿油油的麦田仿佛怕我冻着似的,要借着风的力量变成一张张绿毯把我包裹。
我干脆脱了鞋子,零距离感受土地的抚触。青青的麦垄里,田土仿佛被人专门揉捏过一样,又细又绵,一脚一脚下去,既没有踩棉花的轻飘失重,也没有踩沙子的轻柔紧裹,就是实实在在的纯粹的按摩舒服的体验。
这种感觉像极了妈妈用手捏着我的小脚丫揉啊揉,揉得全身轻松愉悦,得劲极了,双眼不由得迷朦起来,嗑睡虫都来凑热呢?
“叽”的一声,有鸟儿从头顶飞过,吓了我一跳!不知不觉我已经走到了田中央,四周是绿色的海洋,不远处的村庄凝望着我。

那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多像一根根有魔法的红丝带啊,一头系着我日思夜念的生养之地,一头系着我拼搏奋斗的逐梦之所。
其实,每个农村人应该都会有乡思乡愁。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不管走到哪儿,也不管行到何时,若有人问:“你家是哪里的?”她总会脱口而出老家的方位、地址。是啊,我们始终惦念着绿色的田野,更铭记着树梢下的村庄。

瞧,家乡的变化多大啊!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一排排苍翠的冬青像战士一样列队欢迎我们回家;路口迎霜傲雪的腊梅情愿冲寒而开,送我们清香淡雅;一盏盏矗立的路灯照亮每一个回家的脚印,一栋栋高大的楼房会敞开大门,一张张方正的桌子会有喷香的佳肴,还有那村中安静的文化大院、健身广场,每时每刻都在默默地守候着、等待着……

尽管我们不得不离开,不得不走出去,但我相信这是暂时的。我们不是逃离沉重苦难的农村,而是不愿躺在舒适区里逍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们都在积极寻觅着一场化蛹成蝶的突破,难道说破土而出、张满大地的麦精灵不是有力的证明吗?“嘀—嘀—嘀”小汽车的鸣叫划破了安静的天空,那是劳作了一天的农民下班了,我也该返程了。

我披着霞光,蚁行在田埂上,深呼吸再深呼吸,田野里的空气格外新鲜,独特,我到哪里去找一个词来形容呢?

“咦,这不是油菜苗吗?”我像发现了宝藏一般惊喜,不由得蹲下身子,摸一摸那嫩绿的油菜叶,光光滑滑地蹭着我的指尖,迎着风儿茁壮成长。一棵棵,一垄垄,一片片,咦!还有一堆堆?根一头,叶一头,整整齐齐地码在田垄边。
我抬眼一望,地的那头有人在踢苗,黑色的身影不停地前进在这如海的郊原上,我欣喜地走过去,“老乡,我买一把油菜苗,做菜吃!”

“妮,刚从城里回来的吧,要啥钱,给,拿去吧!老乡边说边把刚采的油菜苗往我手里塞,我赶紧伸出手,“不要钱咋行?这也是你辛苦种出来的呀!”

“外人也免费送,何况自己人!”老乡一边笑呵呵地答话,一边手脚不停地忙碌在油菜田里,我也不好再打扰,捧着让我垂涎欲滴的油菜苗向公路走去,刚跨出地头,“妮——”一声叫喊拉住了我的脚。
我一转身就看见老乡装了满满一大袋子的油菜苗,大步流星地走向我,我愣在那儿纳闷。

“给!装车上,不费劲!这东西做不出来,看着一大堆,水一焯就塌架了。”老乡漾满笑意的脸上充满了关爱和慈祥,岁月留下的褶皱不过是会说话的字符罢了,那一条条皱纹难道说不是丰富阅历的诉说吗?那一根根银丝难道说不是劳动智慧的积攒吗?
此刻,那烔烔有神的双眼期待地望着我,等着我,头顶的白发也忍不住随风招呼,风吹银丝掠过前额,扫到眼角,老乡随手一拨拉,我才蓦然惊醒,咧着嘴接过这一冬的翠色欲滴。这就是农村人!

霞光映着老乡的黑色背影闪闪发亮,我迎着霞光迈向远方。如果说城市走在时代发展改革的前沿,经济文化的发展遥遥领先,那么农村在分享改革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在破茧而出,翩翩起舞。
试想,如果没有农、林、牧、渔的长足发展,哪来高楼大厦里的富足安宁?农业的科技振兴让闲不着的农村人走出去,奋斗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我们既能为国家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也能让魂牵梦绕的家乡薪火传承。

腊八一过,外出的农村人就陆陆续续地踏上了回家的路,攒足了劲,要回家看看,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个叫“老家”的地方,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闲话家常,乡音乡容乡貌带我们走走看看,咸淡适宜的农家菜诱得我们直流口水,怪不得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这时候的农村便热闹起来了,生气、朝气弥漫在村庄的上空,氤氲着每一颗需要滋润的心灵。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展平了老父老母沧桑的脸庞,大大小小的院子里都冒着烟火气,“爷爷——、奶奶——”的呼声此起彼伏,一碗熬得浓香蜜甜的红薯玉米糁就聚拢了一大家子人。

这热闹不会只停留在春节前后,我们的离开就是为了更好的团聚啊!他日,“三农”经济会更加繁荣发展,根植沃土的农村大树怎么可能不会枝繁叶茂?成群结队的鸟儿也会择枝而栖。彼时,皓月下,星空里,“拄杖无时夜叩门”会是多么惬意啊!

而今,我们农村人不管是由于时代前进的倒逼奋进,还是跟随时代发展的顺势而为,我们只管在二十四节气里默默耕耘,深耕细作,必有收获。
明天,农村会成为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最美乡村、乡村振兴只是梦的开始,千千万万的农村人载着梦想奔赴远方,不忘初心,把根留住。这就是农村人!


作者简介

刘虹,农民,社旗县大冯营镇人。每天揣着希望向前,本着自然生活,耕读之乐就在生活的奔波里!



往期精选


1、刘虹:又到蒜苗飘香时,想念小时候

2、刘虹: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游老界岭有感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