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 魏金铁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又到月末,掀去挂在墙上的挂历,又到腊月初八。在我的家乡豫南一带,到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必定要熬煮“腊八粥”。我们这一带的民间,称农历的十二月为腊月,腊月初八,我们叫腊八节。民间说腊八大过年,腊八节隆重又特别。她的隆重之处是在家家户户的心中大过春节;她的特别之处,不像其它节日吃大米白面大鱼大肉,而这个节是吃多种材料熬煮的大锅“腊八粥”。腊八粥分咸、甜两种口味,我们豫南这里主要是吃咸味的。粥料一般就地取材,主要是大米、小米、花生粒、豇豆、面条、大枣、粉条、豆腐等原料,一般为八种,也有少于八种的,但多于八种似乎不多见。上述这些原料熬出来的粥,在我们乡下叫米旗儿,味道醇香可口,百吃不厌。豫南把腊八煮的这种粥,称之为米旗或大家饭,传说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腊八粥怎么跟岳飞连在一起了呢?原来,当年岳家军讨伐金兵,在河南朱仙镇节节胜利时,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而回。回师路上,沿途的百姓纷纷送来各种吃食,夹道站立,箪食壶浆。此时已是寒月严冬的冬至时节,百姓们拿来的各种美食很快结冰,这叫又饥又饿的将士们如何下咽?有人想了个办法,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加上水烧大火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人们称之为“大家饭”。大家饭的表面漂浮着无数的黄米花和干菜叶,酷似岳家军的万千兵士和旗帜,所以也称“米旗”。这天正好就是腊月初八。随后,岳飞含着天大的冤枉,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风波亭。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民众每逢腊八这一天,家家都吃“大家饭”。时光倒回50年,那时的腊八粥,在缺衣少吃的年代,给人巨大的肠胃与口舌慰藉。至于心灵慰藉,那时候似乎还没有任何感觉。当然,那时的腊八粥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只有腊八节才有这种口福。因经常半饥不饱稀稀拉拉的生活,不管大人或是小孩子,都渴望过腊八节,有着“宁啃一月,不省此节”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宁肯这一个月啃树皮吃草根,也要节省粮食用于煮这顿腊八粥。因此,穷苦的农人们,如何找,上哪找做米旗的各种原料,提前一个月都在计划或筹备中了。腊八这天,为了占到“腊八饭,剩一半”的好意头,家家户户不论有多大锅,都要做得满满的,有的锅不够大还要做两锅,总之是剩下越多越好。有些稍富裕点的家庭,做出的腊八饭可以吃十来顿,除了当天中午的那顿,剩下的腊八粥保存吃几天,以后吃的所有的顿次,都叫“烫腊八”。腊八饭剩一半的风俗,其实是豫地农人对年年有余之幸福生活的美好祈盼。童年时期的我,只知道腊八粥是因为腊月初八而来,这一天能吃顿饱饭。至于为什么,那时确实懵然不知。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妈妈一个人挣工分,养活五六个子女,所以比乡亲们更加穷苦,是严重的缺粮户,经常吃粮咽菜,我们对能改善一顿生活,吃顿饱饭,比其他乡亲们的愿望要更加的强烈。由于没工分,生产队不会给我家分粉条。生产队下粉条的锅旁,是我最常光顾的地方。下粉条时,难免会有极少数粉面糊团掉地上。扣起落到地上的粉面糊糊,挛成一小圆团,放在下粉条锅的灶火里烧一烧,不管他有灰无灰,急忙放入口中嚼,半天不舍得咽下肚,觉得比山珍海味好吃万倍。但什么是山珍海味,其实也想象不出来。我家腊八粥的原料从何而来?为了能吃上腊八粥,妈妈让我和妹妹去收割过的黄豆或豇豆地里,扒开地墒沟盖了一层白霜的豆叶,找捡零星的落地豇豆或黄豆,然后在分粉条的场地和乡亲们拿粉条回家的路上,捡拾掉在地上的粉条渣。硬柴才能熬出更香的腊八粥,我家煮腊八粥没有好的柴火,我和妹妹在收割过的黄豆地里,一根一根拨下那硬实黄豆根。为了吃到腊八粥,可谓是全家总行动,全力准备了十多天。到了腊八这天,妈妈早早起床,泡上我们捡拾来的豆子,淘洗我们在泥土中捡拾回来的碎粉条,扫出缸底残留的一点小米,泡上一把夏天榨晒的干豆角,取下屋檐下挂着早已干透的萝卜秧,倒出小瓦罐中珍藏的一碗白面,擀成细细软软的面条,把豆茬根抱回灶前,刷洗好不知留存了多少年的大铁锅,全心全意要做好这锅腊八粥。粥煮好后,妈妈还特意用筷子在油瓶里沾下,往锅里滴溜几滴舍不得吃的香油。这时候,厨房里开始弥漫出久违的,沁人肺腑的芝麻油清香。田边地角割干草回来的我,闻着这让人陶醉的香油味,在灶口烤烤冻僵的皲裂小手,接过妈妈递过来的第一碗腊八粥。粥碗上的热成一股暖流,倾刻传遍全身,身心觉得熨贴而舒畅。看着碗里的粥面上灿如繁星的黄米,和乌黑地干菜叶的“旗”,白如羊脂地面条,煮开了花的豇豆和金色的黄豆,闻着那香喷喷腾腾热气的腊八粥,碗还没到唇边,我早已涎垂三尺,香味已沁人心脾。我仍强忍着馋欲,赶快跑去院子里,将第一筷挑涂到枣树上给枣树吃。然后忙将嘴对碗边,急急吮粥入口。几口下肚,浑身热血沸腾,倾刻间回肠荡气。此时也顾不上有点烫觜,筷子不停往嘴里快速地扒拉,不足一分钟,碗中的腊八粥如大风扫残云一般早已净光,便急急去盛第二碗。三大碗米旗进肚后,已撑得直打嗝,但还意犹未尽。吃完这顿粥饭,觉得齿颊留香,隔日犹存。那个高兴、激动,那种心满意足,那种幸福感,实在是无法言喻。我家严格按照传统风俗,每年腊八粥煮好后,先盛出的第一碗,第一筷子必定是喂枣树。每次我们兄妹争来完成喂枣树的光荣使命,觉得好玩又有意义。至于为什么要喂枣树,妈妈说喂了它明年它会结更多的枣,但没听说过其它诸如桃树、梅子树、梨树、杏树等为什么不喂。都是果树,都为人类造了口福,为什么要偏它们。是否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或典故,妈妈没有说。可能只会在家里干农活做家务,目不识丁的妈妈,原本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深层含意。在那米珠薪桂的年月,有吃有住就是天大的福,而且吃是第一大福。所以民间外出做工程或其它活计时,就有在外边“挣钱不挣钱,落个肚子圆”的说法。古代中了状元的农家子孙,也有“千里去作官,为的吃和穿”的思想。因此,认为给枣树吃上一口腊八粥,是对枣树为人类做贡献最好的奖赏。后来我稍大一点了自己寻思,人们为何对枣树情有独钟,是因为红枣晒干后可长期存放,农人从地里回家后,饥肠辘辘,先拿两颗干枣填嘴里,又甜又治饿,又有营养。那时低血糖的人很多,红枣可补充血糖,治低血糖引起的晕病,还可温补脾胃,药食同源,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珍贵物食品。乡间走亲戚或看望病人,都是拿上几斤红枣。至于其它果木,民间有“桃养人、杏伤人、梅李树下睡僵人”之说,意思是除了桃子可以多吃外,其它果木如想治饿而多吃,那是不可以的,吃多了身体承受不着。所以枣树最珍贵,必须敬重它。在我国古代,天子每于农历十二月,必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祭祀和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二者合一,故称腊八。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进行腊祭,故称腊八节。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民间每年腊月初八,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开始洗米、拨皮、去核、精拣,第二天清晨开始炖煮,微火煨至晌午,豆米煮煨得开花发粘,香气四溢,腊八粥才算是大功告成。从先秦起,腊八节开始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开始风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干果等供僧侣食用。民间家家户户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合家团聚食用,馈赠亲朋好友。每逢十二月初八,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八粥也是古代腊祭的遗存。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祀记》:“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腊八粥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可见当年民俗之盛况。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尤以清代为盛。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我虽到外地谋生已三十年,但始终保持着家乡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坚守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漂泊的岁月,无论多么艰难,为煮腊八粥,我总是想各种办法,无论条件如何艰难,总还是要煮,还是要吃。社会发展到物阜民丰的今天,我家煮腊八粥的材料也丰富了许多,糯米、腊肉、核桃、花生米、豇豆、粉条、蘑菇、木耳必不可少。虽然现在食材的质量提高不知多少倍,可是无论怎样,也找不到昔时腊八粥的那种香味,和吃腊八粥的那种幸福感了。那喂枣树的虔诚,吃腊八粥的暖意,一家人围炉而坐的亲情,这一切,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似乎已恍若隔世,实在难以找寻。觉得那情、那意、那氛围弥足珍贵的同时,又觉得无所适从,喜忧参半。逝去的终究不会回来,人生再也无法回到从前,能够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无尽的回忆。此时,或许大家风尘仆仆奔波在打拼前线,或许已没有心境去精心熬制腊八粥,或者已经没有享受那香喷喷腊八粥的胃口。然而,对于过去的怀念,对故乡的情思,在腊月初八来临时,却总是会喷薄而出。让我们在这腊祭的时节里,一起举装满米旗的大碗,祭奠逝去的亲人,怀念曾经的腊八米旗粥。也愿我们把握好每一寸时光,让它不负今生、不负流年,以至将来若干年后,我们回首现今之往事,能够有更多的,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印痕吧。
魏金铁,南阳唐河古城人,法律工作者,现已退休,定居广东省。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 ◆ ◆
原创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