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庆:回味童年往事,苦涩与甜蜜,点滴在心头(之五) 上小学
民生
小说
2025-01-11 00:02
河南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回味童年往事,苦涩与甜蜜,点滴在心头(之五)
上小学
作者 | 王全庆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前四部分分别说了吃、穿、住和行、玩的方面,接下来再聊聊“上小学”的话题。记得八岁那年秋期开学季,我正在村边玩耍,父亲气势汹汹找到我,劈头盖脸连训带骂一通:“人家像你恁大的都去上学了,你咋不去上学呀?就知道玩!”挨了一顿训,我觉得好冤屈,眼泪不由地流了下来,说:“没人给我说,叫我上学呀?”我赶忙跑回家,母亲给我找了个旧布书包,一个人跑到村北的小学,找到新生班,怯生生地站到教室门口,脸上还挂着泪珠。老师对我说:“到龄了就得上学,不上学长大了不识字,就是个睁眼瞎,啥也干不成。听话,坐教室去吧。”就像一个没上笼头的小牛娃,随便撒欢惯了,突然上套,极不情愿。但要是不上学,回家去,肯定要被父亲结结实实地暴揍一顿,再给你撵到学校来。想想还是有点怕,只得老老实实按照老师的安排,坐进教室,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我上的复式班,前三排坐的新生,后边坐的是三年级学生。一个老师,啥课都教,两个年级交替进行。一入教室,我就对老师的讲课特别感兴趣,整节课盯着老师的嘴,看着老师的手,从不分心,不瞌睡,无论老师讲啥,都专心致志听,生怕有遗漏。还特别听话,按老师的要求读书、写字、背课文、做作业。说来奇怪,老师讲的东西我都听得懂,记得牢,作业很少遇到不会的时候。看到有同学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我就老纳闷。一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成了班里的好学生。老师越表扬,学起来越有劲,总想争第一,总想被老师夸。偶尔考的稍微不如意,不用老师提醒,自己就难过的抹眼泪,暗下决心,下一次一定考好。学习,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带给我很受用的荣誉,让我爱上学习,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此成绩开挂,一路顺风,直到考上大学,这是后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是当老师多年后听到一个教育专家讲的观点,细想想,确实有道理。荣誉感、成就感,是一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自觉上进的强大内驱力,比之“棍棒教育”的外驱力更见效果。在我上学前那两年,就表现出特别强的求知欲。家里人多,我是“老小”,于是,大人们有空的时候,就给我讲故事、说“瞎话”(童话),背“童谣”,教我认字、写字、记数、算数,我听得在心,学得又快,大人们就越发的喜欢教我。在我入学前,就会认、会写很多字,会简单的算术。因此,入学后,比其他同学们学得快、学得好,可能得益于这早期的智力开发吧。在我上学后,父亲把大白纸裁成小张,对折,用线装好,做成老式线装书式样,总共三本,一本还界好格子,在大格子里抄写《百家姓》全文,一格一字,下边小格子里注上同音常用字,便于识认。另两本抄的是《三字经》、《朱夫子·自家格言》,钢笔小楷,工整认真。给我规定每天背诵任务,先背的《三字经》、《百家姓》。再大了一点后,他给我讲《朱夫子·治家格言》,逐字逐句批讲,然后要求我背。我父亲是一名老中医,医德好,医术高,深得方圆十几里乡亲们好评,还懂风水(时代原因当时不敢表露),会“看好”(择日子)。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在那么贫穷的年代,坚持让我们弟兄四个上完中学(大哥初中,我三个高中)。他平时注意检查督促我们的学习,布置的学习任务,你要完不成,轻则骂,重则打,俺兄弟几个没少被他打骂,因此,他让我学的、背的东西,我都会尽量做到,以免挨打受骂。在他的高压下,我在学习上不敢偷懒,还要尽可能做的更好,讨他的欢心。我上小学是在1971——1976年间,正处于文革后期。入学第一课,课文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老师教我们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学过、唱过的歌记得有《国际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大海航行靠舵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等等。听老师讲,旧中国民不聊生,外国列强入侵,欺压杀害中国人,是毛主席、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蒋介石反动派,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等等。这些教育,在我幼小的懵懂的心灵里播下了种子,就是敬爱毛主席,相信共产党。可见,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之初,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实在是太重要了。那时候,经常批判刘少奇,常喊的口号是“打倒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所以,就认为刘少奇是坏人。文革后,给刘少奇平反,心里可别扭。后来虽然了解到刘少奇同志的丰功伟绩,可是在心里,就是做不到把他和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并列,对他的尊敬度、爱戴度咋也上不去。先入为主的印象,实在太顽固、太难纠正了!最近,看到一个报道,说韶山毛主席故居,每天参观的游客人山人海,而相距不远,刘主席老家花明楼纪念馆,却是游人稀少。可以看出,刘主席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远未达到他应该达到的高度,这表明文革对人民心理的影响实在太大,至今难以彻底改观。记得刚上小学时,老师让我们每个学生都带上一个红塑料皮小本本——《毛主席语录》,当时叫“红宝书”,上课时,老师站到讲台上,同学们全体起立,右手举起红宝书,大声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等口号。后来,老师又给我们说,林X叛国,坐飞机逃亡苏联,途中摔死在外蒙古的温都尔汗。然后,就不再举红宝书喊口号了。再后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老师给我们讲“孔老二”宣传封建礼教,被柳下跖批判、撵走的故事,让我们学习“两报一刊”社论:《论“克己复礼”》、《再论“克己复礼”》,还让写“批林批孔”的作文。我们那时候小,老师也不给我们讲,根本搞不懂啥意思呀,就只能抄报纸文章、抄社论。于是,同学们在作文中出现“新华社消息”、“本报讯”、“两报一刊社论”等词句,就不足为奇了。大概在我入学的第二年,学校搬到村子中间的一个院子里,整个院子被挖成了大坑。说是这院子底下的土是硝土,被生产队组织劳力挖走,拉到田里当肥料用了。那时候,学习任务也不重,每周至少有两个下午,上罢两节课,老师们会组织学生从旁边不远处的坑里挖土抬过来,填教室前的坑。在下午来上学时,学生们就按照老师的分工,从家里拿来耙子、铁锨、萝头等工具。干活时,虽然小小年纪,但大家争先恐后,看谁干的起劲,都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刚开始,有些同学手磨破皮、肩膀红肿、磕着碰着,时有发生。在我们小学毕业时,校园里这个大坑,硬是被我们填平了。除了挖土填坑,在秋天的时候,还在老师的带领下,上地拾柴火,以备三九寒冬时在教室里烤火御寒。也曾全班出动,帮生产队收庄稼、摘棉花、薅草、拾红薯干、扎红薯苗等等,说是落实毛主席的号召“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有的活动,同学们都是积极参加,毫无怨言。整天学着玩着,干着闹着,挺开心。那时候,不仅唱学雷锋的歌,更是经常开展学雷锋活动,我当时所理解的雷锋精神,就是做好事和拾金不昧。为了得到老师表扬,我先是把我一个不起眼的小玩具交给老师,说是我捡的,结果老师收下后,没反应。我等了几天,也没见老师表扬我。我就想,肯定是我交上的东西没用处不值钱,那就再交上个好点的东西。冥思苦想,交啥呢?正巧,大哥给我一杆复写笔,还是三根不同颜色笔芯能轮换的好笔,咬咬牙,狠狠心,就交它了!还刻意等了几天,把笔交给老师,说是在路上捡的,要学习雷锋见行动。老师果然在上课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表扬了我,号召大家向我学习。得到老师表扬,表面上很高兴,心里却为失去这杆好笔暗暗心疼。记得大概是上五年级(1975年)的时候,全国开展“评水浒”运动。有个周末,老妈给了我四块钱,让我自己去高庙街(现宛城区东北部集镇)买双鞋。想买这双鞋,是我跟父母嚷嚷了好长时间,千磨万求才被恩准的。来到街上,首先想着先去新华书店看看。一进去,看到120回版本的《水浒传》全集(三册),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忍不住让店员拿给我看。这一看不打紧,被里面的精彩故事深深吸引,欲罢不能。店员多次催我,我仍是不忍撒手,看了半晌,终被店员要去放回书架上。临到书被要走,才匆匆翻看定价,全套3.40元。走出书店,来到供销社卖鞋的柜台前,挑好了鞋,在付钱的一瞬间,内心不由得纠结起来,是买鞋,还是买书?难以定夺。把鞋放下,拿回,再放下,再拿回,反复几次后,终于一咬牙,跑到书店,买下了全套《水浒传》。当时店员还对我说:“学生,你小小年纪,看啥水浒传哩,你看得懂吗?你可想好了,我这印戳一盖,可就不退了。”我还是坚定地付了款,拿着三本书回家了。回到家,母亲见我买了书(她不识字,不知道我买的什么书),高兴的不得了,说以后有钱了,再给我买鞋。此后这段时间,我迷上了水浒传,如饥似渴,从头读到尾,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夏夜里,点着煤油灯,穿个大裤衩,浑身冒汗,蚊叮虫咬,忽闪着一把芭蕉扇,鼻孔里满是黑烟灰,常常读到眼皮合上睁不开,不知不觉倒在床上睡着了。这段经历,被大嫂记着,多年后,多次做为教育孩子们的实例,讲给侄子们听。那时候记性好,看过之后,能把里边的人物及诨号、故事情节大致记住。然后,忍不住讲给同学们听。渐渐地,上学、放学的路上,我身边就会聚集一群同学,边走边听我讲水浒传故事。再后来,在我家门口的饭场上,大人们也让我讲给他们听。水浒传半文半白,通过读水浒传,学到了很多文言知识,在我上中学以后,学习文言文,毫不费力。这套水浒传,让我领略了古典文学名著的魅力,无形中提高了我的文学和写作水平,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记忆力,还赢得了同学和大人们的夸奖。虽然没穿上新鞋,但我觉得,值!看水浒传故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当时纳闷,杨树、柳树在农村司空见惯,可这垂杨柳是啥树?于是,请教一代课教师。他告诉我,垂杨柳就是垂柳,枝条往下垂好长,随风摆动,摇曳多姿。我又问他,那咱村上的柳树枝条咋不垂呀?他说,咱这儿种的柳树是让它成材的,不是当风景树观赏的。要是当初砍柳枝插柳树苗时倒着插,长起来就是垂柳。我当时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长大后,每想起来,觉得很搞笑。当时,还流传一个笑话。语文课文里有个词叫“尴尬”,两个班的语文老师不同,其中一个老教师按正确读音教给学生,另一个民办教师教学生读“滥介”。大家都觉得这个词新鲜,原来常说的口语“没腔”,竟然有这么高雅的词来表达。于是下课后,同学们相互调侃,一个班的学生说“你尴尬不?”另一个班的学生说“你滥介(音)不?”大家这样一闹腾,让教错读音的老师好不尴尬!从此那老师落了个外号“滥介”,流传开来,让这老师尴尬的不行,辞职不当老师了。也就失去了后来民办教师转正的机会,种了一辈子地,好不可惜。新来一个年轻女老师,给我们讲课,讲到物体的惯性,举例子说,就像打乒乓球,它会弹跳着跑好远才停下,这就是球的惯性。我就随口接了一句“那它为啥一粘着泥巴就不跳了?”当时,纯粹是无意间的顺口一句话,结果把老师弄了个大红脸,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把老师窘的要哭,拿着课本跑出了教室。我好后悔自责,让老师难堪,不是我存心的呀!说一件我自己的“囧事”。三年级时,有一次考了个第一名,老师组织我们到大队总校去参加表彰大会,让我做为村小学的代表上台发言。那时候人小胆怯,不敢在人前表现,这种场合,可把我吓住了。我百般推辞,老师不允,只得准备了发言稿。排着队去开会的路上,越想越害怕,途中路过一个大沟,我给身边的同学们说,我得去解个手。就趁着老师不注意,猫着腰顺着沟跑了。一气跑到沟的拐弯处,往沟边一坐,一直等到散会,同学们排着队回校,我才偷偷溜到队列里,回到了村小学。我也不敢问,会场当时是啥情况,好几天躲着老师,就像做错了事一样心中有愧。好了,就此打住吧,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真心感谢能耐着性子读完的朋友们。我们60后这一代人,是由贫困奔向小康、经历科技进步最快、社会变迁最大、生活方式改变最显著的一代人。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兵荒马乱的战争、流离颠沛的逃亡、国破家亡的痛泣、妻离子散的悲伤!儿时遭受过缺吃少穿、物质极度匮乏的困窘,大了也享受过呼机、手机、电视、电脑的便捷。从当年行走只能靠双脚,到如今驾汽车、坐高铁、乘飞机随意出行。我们还搭上了科技发展的高速列车:聊微信,健康快乐每一天;搞网购,新奇物品送身边;打滴滴,专车接送自动付;搞团购,吃住打折很随便;常聚会,同学朋友乐翻天!我们看到过原始社会的痕迹,经历过封建残余的侵袭,参与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我们这一代,出生在困难时期,成长在文革时期,学习在拨乱时期,工作在改革时期,养老在追梦时期!我们是活的最值得的一代人,六七十岁,似乎经历了六七千年,生活品质超过了无数代!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感恩祖国,感恩时代!
王全庆,男,汉族,1963年生,本科毕业,南阳市社旗县人。先后在社旗县第五、第二高中任教,后调入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工作,已退休。
喜诗文,爱书法,厚德向善,淡泊名利,随缘自在,遂心而安。如今每天过着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心存诗与远方,安于散淡日常,偶尔为文弄墨,打发余年时光。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 ◆ ◆
原创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