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匠 万世功勋——中原区伏牛路小学科创系列活动“科学家的故事”第三期

文摘   2024-12-25 18:55   河南  

科 学 巨 匠

万 世 功 勋

“科学家的故事”第三期


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

追求真理 严谨治学

淡泊名利 潜心研究

集智攻关 团结协作

甘为人梯 奖掖后学

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一些人默默无闻,深深扎根于自己专注的领域,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为人类创造奇迹的科学巨星,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科技之光。伏牛路小学延续“梦想驱动未来”科创节活动,开展“科学巨匠 万世功勋”之科学家的故事系列活动。



一个名字,一段传奇。本次系列活动是伏牛路小学思政+活动的又一探索,科学家的故事涵盖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社会科学家等多个领域的国内外杰出人物。第三期走进中国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茅以升;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中国“万婴之母”——林巧稚;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


李四光

中国地质之父



李四光出身于一个清贫的家庭,但从小在父祖辈的教育引导下,以古圣先贤为楷模,自小勤奋好学,深思善问,立志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这份决心在他日后的科研道路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诚如李四光的生命轨迹,它不是蜡烛,而是一把光明灿烂的火炬在中华热土上无私燃烧了80余载。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竭诚尽力。

他的日程表上几乎找不到个人的休闲时间,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也严重耗损了他的身体。然而,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休息了。用地应力的方法预测地震,大方向是对的,可是怎么精确地测定地应力,还没有摸到门路。如果现在还搞不出个眉目来,就是死了,也对不起党和人民。”这种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责任感,使他一直坚持在科研的第一线,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工作。李四光的一生都在默默付出,他是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拥有不平凡的追求和成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和爱国者,他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梁思成

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广东省新会人,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他还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梁思成建筑奖是为了激励我国建筑师的创新精神、繁荣建筑设计创作、提高我国设计水平而设立的,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并被定位为中国建筑师的终生成就奖。经国务院批准,原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了梁思成建筑奖,由中国建筑学会承办,以表彰和奖励在设计创作中作出重大成绩和突出贡献的杰出建筑师。




茅以升

中国近代桥梁之父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多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主持修建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设计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为中国科学普及事业乃至科技馆、科技报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




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出生于吉林辽源,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南仁东的名字与“中国天眼”紧紧连在一起。

南仁东在国外深造期间,目睹了世界顶尖科技的力量,心中更加坚定了回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决心。1994年,南仁东放弃了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回国,提出了建造中国自己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梦想的实现并非易事,FAST的建设过程充满了挑战,技术难题、资金短缺、环境恶劣……为了FAST的选址,南仁东翻山越岭,11年跑遍了贵州大大小小的洼地。他坚信,只要心中有梦,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南仁东努力学习力学、测控、水文、地质等知识,在他的带领下,FAST项目历经22年,于2016年终于落成。它的综合能力是美球面射电望眼镜的10倍,国外9分钟才能看到的天体,它1分钟就能发现。不过几年时间,它就发现了超过240颗脉冲星,为中国的天文观测和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南仁东的精神如同FAST射出的光芒,永远照亮着中国天文学探索的道路。  




孙家栋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而有一个人则被尊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他就是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1964年,35岁的孙家栋即被任命为中程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1966年,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成功,不到一年,已经是导弹专家的孙家栋负责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上马之时,财力有限,工业水平、科技水平又很低下,研制条件十分艰苦。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功跨出了迈向宇宙空间的第一步。之后,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等诸多重要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

2004年,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75岁高龄的他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从一无所有造卫星到老骥伏枥布北斗,再到耄耋之年,深空探测,九天揽月,孙家栋怀着对祖国诚挚的热爱和“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坚定信念,实现了他航天报国的梦想。

如今已经90岁的孙家栋,与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东方红响彻寰宇,嫦娥号长袖善舞,仰望星空,我们不能忘记这位为祖国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林巧稚

中国“万婴之母”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 - 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从小就勤奋好学,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帮助更多的人。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在当时,中国的医疗条件还很落后,尤其是妇产科,许多妇女和婴儿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生命。林巧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不辞辛劳,日夜坚守在岗位上,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复杂的时局,她果断拒绝了家人向她提出的前往美国的建议,并表示:我是中国大夫,科学家不能没有祖国。我和我的事业将与祖国共存!

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去世前嘱咐将一生积蓄3万多元全部捐献给医院托儿所,其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将奉献一词诠释到了极致。林巧稚把“小我”的生命融入到为国为民的“大我”当中,创造出了最有价值的人生。




顾方舟

“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



也许,许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但却对儿时吃过的白色小“糖丸”印象深刻。正是这样一粒粒不起眼的小“糖丸”,帮助中国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老人为之奉献一生的传奇故事。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生病的对象主要是7岁以下的儿童,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若病情严重,还会危及孩子生命。

1957年,顾方舟正式开展脊髓灰质炎研究。从此,与脊髓灰质炎打交道成了他毕生的事业。为了研制疫苗,关键时刻,更是冒着可能瘫痪的风险,把自己当作活体试验,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

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开来。在投放了疫苗的城市,脊髓灰质炎流行高峰逐渐变弱。随着脊髓灰质炎疫情逐渐好转,顾方舟却在疫苗推广中发现新的问题:疫苗的储藏还有不小难度,而且孩子们都不喜欢打针吃药。经过反复试验,顾方舟和团队把打针吃药“变”成了吃“糖丸”,同时糖丸剂型比液体保存期更长,保存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举行,当时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从无疫苗可用到消灭脊髓灰质炎,顾方舟用40多年护佑中国儿童远离小儿麻痹症。面对如此成就,这位老爷爷却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粒小小的“糖丸”。




铭记科学家精神

聆听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希望科学家的故事在伏牛学子心中种下求知、探索的种子,留下难忘的精神印记。孩子们在一个个故事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汲取成长力量,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努力成就梦想,为将来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雅为人 踏实做事


编辑 / 郑雅斐

文字 / 郑雅斐

图片/各班级

审核 / 杨  蓓 



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
家校互通,服务学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