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   2024-09-23 19:49   北京  


2024年第5期

第61卷(总第345期)


2024

第5期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学意蕴


张  梧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摘 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深刻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成效由谁评价等重大问题,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呈现出双向互动、同向奔赴的格局: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二者统一于“以文化人”的系统工程中。新时代的“以文化人”,必须立足人的生活世界。而立足人的生活世界,新时代文化发展应当将“大众文化”提升到“人民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扬弃资本逻辑支配文化生产的弊端。新的“人民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学意蕴的深刻体现,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人的创新成果。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人学意蕴;生活世界;大众文化;人民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向度


徐艳玲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从世界视域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产物与行动指南,以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互动为核心主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解密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历史生成与逻辑证成,揭示出近代因资本统摄呈现出世界性对民族性唤醒与侵蚀“悖论”的特殊样态,这也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向度的重要理据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坚守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动态平衡,形成捍卫自身文化、尊重他者文化、反对霸权文化以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整体图式;指明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容的战略目标,提出不仅要以“两个结合”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巩固主体性立场、保持民族文化特色,还要以“全球文明倡议”的原则与思维树立世界性眼光、创设理想文化生态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性;民族性;文化安全;文化主体性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

和道义力量


冯  刚1;徐先艳2

(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回答了涉及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文化向度的世界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来源于其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性,这一思想遵循历史逻辑,坚持辩证思维、实践导向和有机体理论,从而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义力量源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真理和道义;制高点



中国思想史研究


“体爱”发微:墨家、儒家、杨朱对话视野之下的研究


王  博
(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 要:《墨子·经上》“仁,体爱也”之说,在学术史上曾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兼爱说的背景之上,结合墨辩相关文献,力图分析“体爱”所包含的人类之爱、视人如己和损己三方面的意义,并在墨家与儒家、杨朱之学对话的背景中揭示体爱之说的独特性。大体说来,先秦时期围绕着对于仁爱的理解,形成了儒家的亲亲爱人、墨家的相爱相利、杨朱的贵己兼利三种不同的思路,共同塑造了早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画面。
关键词:体爱;兼爱;推己及人;视人如己;贵己;名辩



熊十力的新宋学思想发微


朱汉民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摘 要:在现代人文学术界,熊十力之学被称为“新心学”。其实从“新宋学”的视角,更能够把握熊十力之学的学术旨趣与现代意义。熊十力将“宋学”理解为宋以后致力于复兴孔子的“内圣外王之学”,并将宋学历史演变分成北宋、南宋、明中叶、晚明、清乾嘉等五期。熊十力心目中的“宋学”典范,其实是由王船山为代表的晚明诸子推动完成的。在西学的冲击后他致力于复兴儒学,也是沿着晚明诸子的天人之学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民主精神而接着讲的“新内圣外王之学”。如果说他的新内圣之学主要源于宋学,并因受到西学的影响而发展出现代哲学本体论的话;他的新外王之学则是受到西学的挑战,希望从传统儒学中挖掘、阐发现代性的科学、民主思想。熊十力坚信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深入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
关键词:熊十力;新宋学;新内圣外王之学;儒学现代化



唐君毅与胡适的交集及其

对胡适的评价


彭国翔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摘 要:新儒家与胡适之间的历史关涉和思想纠葛,晚近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考察。但作为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唐君毅和胡适之间有无交集?唐君毅对胡适有过怎样的评价?学界似尚未见有专门和全面的研究。根据唐君毅的各种第一手材料以及学界以往未尝利用的胡适原始档案,辅之以其他相关的文献,可以对唐君毅和胡适在历史上的交集以及唐君毅对胡适的评价,既包括唐君毅对胡适的批评,也包括唐君毅对胡适在为学与为人方面的肯定,做出尽可能全面的考察。
关键词:唐君毅;胡适;历史交集;批评与肯定



文学研究


文章太守:宋代郡守与文学


马自力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文章太守”是指以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文辞典雅得体等为特征的长于诗文创作的郡守。它是宋人比较普遍的观念,最早由欧阳修提出,与宋代文官制度密切相关,既是对宋代以文章称道郡守风气的经典概括,也是宋代文学、政事合流倾向的必然结果。宋代郡守普遍擅长诗文,这是“文章太守”观念最好的注脚。“文章太守”充分显示了宋代郡守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观念上为研究宋代郡守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学理依据。

关键词:宋代郡守;文章太守;文学政事合流



“乐水行舟”:苏轼的性命观及其

在中国艺术中的回响


王一楠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摘 要:“乐水行舟”意象是苏轼性命观念的重要载体,苏轼通过这一主题探求同际遇变化及生命流逝的和解之方。舟和水分别触及苏轼关于生存困境和君子本性的思考,“乐水行舟”内含“尽性至命”“性命一如”并获终极安顿的完整语境。苏轼对“乐水行舟”的书写影响有二:舟与水的视觉情境因凝集苏轼个人命运而具有典范意义,其象征意味为后世众多东坡乐水图像共享;有关性命的哲思赋予中国古代艺术中常见的渔隐和舟游主题以丰富内涵,在后者对“乐水行舟”的表现中,水与舟的组合亦具有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的意义关联。探究苏轼在这些常见的古代艺术现象中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深化今人对中国文艺思想和艺术哲学的认知。

关键词:性命;赤壁;海上苏;文人画;图式



十八世纪欧洲市民悲剧中的情感机制


李  茜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在以启蒙作为根本诉求的18世纪市民悲剧中,个人与家庭生活却是其内容的核心。市民悲剧的启蒙诉求为何主要以私人生活的方式呈现,这关系到市民悲剧的核心情节构成,并与家庭这一私人生活场景在市民悲剧中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市民悲剧中的私人生活场景塑造了感伤性的情感机制,而这关涉着18世纪欧洲的历史现状,即市民阶层在公共生活中的无力状态。另外,市民悲剧当中的情感机制改变了悲剧的构成,将私人生活变为公共事件,从家庭场景中发展出了普遍性的自我塑造和同情文化。

关键词:18世纪市民悲剧;情感机制;私人生活;启蒙;感伤


史学研究


何谓“历史语言研究”?

——重读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沈卫荣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1928年,傅斯年倡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迄今为止,人们似乎并不十分理解傅先生当年何以会将历史学和语文学这二个不同的学科合二而一,建立一个对中国现代人文学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与伦比之重大意义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过对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的仔细研读,可知傅斯年的初心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以历史学和语文学为核心的现代人文科学学术机构。所谓“历史语言研究”即是以“史学即史料学”的科学史观为基础,以“语学即史学”的学术方法为准绳,充分扩展新资料,利用“比较语文学”等新工具,来处理和研究新发现的历史的和语言的一手资料。傅斯年设计的“历史语言研究”遵循的是现代西方人文学术的主流学术思想,即现代人文科学必须是“历史的和语文学的研究”,而不应该是传统的“哲学的和神学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语言研究;傅斯年;语文学;虏学



昭义军刘从谏擅位与晚唐藩镇秩序


张照阳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晚唐的藩镇擅位中,昭义军刘从谏的成功相当特殊却很少引起关注。从很多方面看,他似乎都不太具备成功的可能,但这起擅位却在不到三个月内就完成,成为晚唐“顺地”里唯一“世袭化”的例子。在此过程中,行军司马贾直言起到重要作用,尤其他提供的以恭顺为主的擅位策略,契合了晚唐朝廷构建的藩镇秩序,因此更容易取得成功。而晚唐的藩镇秩序,并非简单的“放弃河朔,控制其余”的地域差异,而是更强调藩镇和朝廷互动中的恭顺程度。在朝廷权威增强的背景下,藩镇的擅位策略普遍更为恭顺,一些过去常见的擅位举措也被视作反叛朝廷的表现
关键词:昭义军;刘从谏;贾直言;擅位策略;藩镇秩序



财赋与民生:

宋代明州广德湖田的利权纠纠葛


张亦冰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广德湖是唐宋时期浙东明州地区最大的湖泊之一,其蓄水供水、防洪抗旱等水利功能,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与城市繁荣。北宋政和七年,宋廷诏令将广德湖堙塞为田,取其田租以供高丽使节。宋室南渡后,曾一度罢废浙东诸多湖田,复为湖泊,但广德湖始终不在其列。究其原因,广德湖田及其租米存废不但牵涉宋廷、军方及地方官府利害,更与当地滨湖民户利权密切相关。一方面,湖田租米与国家财政密切关联,起初归属御前钱物、朝廷钱物,州县不得干预支用;宋孝宗朝又大部供给明州水军军粮,州司开支亦有赖于此。另一方面,湖田作为官田,其租额一度相对较低,迁居包佃湖田者,多为鄞西形势之家乃至官户,不愿废湖以致收益受损。相比越州上虞、余姚等地乡党士夫、地方官府彼此联合,推进朝廷复湖决策,鄞县官府、士民围绕湖田租利权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动摇广德湖田利权秩序的复湖动议,遂难以有效施行,甚至陷入长期沉寂。
关键词:宋代;明州;广德湖田;田租;财政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口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人口转型

与弹性退休制度


张  翼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


摘 要: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遵循人口转型规律,在第一次人口红利之后继续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工智能对各种工作场景的重塑,会推动劳动参与人口继续从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强化“人+人工智能”的“合成社会”特征,全面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活力。这使科技创新颠覆的就业岗位可能会多于为其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在工业社会设计的逐渐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度就需要“按照自愿、弹性原则”而稳妥有序地、渐进地推进“延迟”。需要注意的是,弹性退休制度的设计,需要解决好社会的公平正义等问题。
关键词:第二次人口红利;智能社会;劳动时长缩短;弹性退休制度



非均衡常态下促均衡: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发展


宋  健1;姜春云2
(1.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


摘 要:非均衡性是人口发展的常态,往往表现为不同时期的人口问题。从“表里”两条脉络梳理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的认识演变及实践历程,表层脉络可概括为从“抑增长”到“促生育”,里层脉络可概括为从“总量调控”到“多维统筹”。基于现代化理论审视人口均衡发展,有助于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宏微观机制,当前面临的低生育率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外部主导型发展失衡,应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提高人口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个体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关键词:人口发展;长期均衡;非均衡;中国现代化



法学研究


公司债券法制统一下的中期票据定性


洪艳蓉
(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 要: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本质上是商事主体以信用为基础的债务证券融资,但它游离于《证券法》适用之外,造成二分的债券市场和债券法制不统一。在《公司法》统一界定“公司债券”内涵的基础上,有必要基于商业信用债务融资共性和债券法制统一目标,通过目的性法律解释将中期票据定性为“公司债券”法定证券,统一适用《证券法》,并进一步协调解决因此衍生的债券公开发行及其注册监管、二级市场协商交易、银行承销债券资格、债券投资者保护机制、债券虚假陈述赔偿责任等制度冲突和制度衔接问题,以《证券法》作为基本法平等保护投资者和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期票据;法律属性;公司债券;《证券法》适用



数字法治的进度与限度


涂永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摘 要:法治是系统工程,法治建设全面推进要采取多元方法,包括数字化方法。数字法治是借助数学原理和计算科技将有关法治因素数字化,更便捷更广泛更即时地传递法治信息,更好地推进法治建设,数字法治本质上是信息法治的升级版。法治的许多方面都可以数字化,也应该数字化,要力求“心中有数”“有法有数”,但法治的属性决定了法治也有许多方面不能数字化,不能“数”说一切、一“数”了之。法治数字化是法治科学化而不是法治虚无化,数字(据)不是法律,算法代替不了法治。数字技术服务法治,必须以规则为基础。数字法治是“数”“理”的内在结合、相得益彰,数字服务于法理,法理统率着数字,不但要法治数字化,而且要数字法治化。数字法治的关键是要让数字(据)说话,特别是正确地说话,说出其中所蕴含和昭示的法理,而不是强“数”夺理、有数无理。但数字化并非万能,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因此在推动数字化进度的同时也要注意数字化的限度。
关键词:数字;数据;数字法治;法理



“一带一路”中观指引概念

的提出与展开


陈  溪1;王  栋2
(1.浙江外国语学院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2.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摘 要: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但“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往往存在“重经典功能、轻辐射功能”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重大工程的综合效用,进而导致项目面临政治、经济和安全等一系列风险。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学界、项目主导单位和项目实施主体均缺乏中观尺度指引体系(中观指引)。“一带一路”中观指引,即在区域空间尺度下,实现国际关系为代表的宏观理念落地,并对微观层面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等多元基础设施协同提供行动指引。以区域融合为导向的中观规划架构及其行动指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宏观层面的学术研究与微观层面的实践活动,为项目主导单位和实施单位提供借鉴,最终引导我国国内建设、各类全球倡议、区域国别研究及相关行动走深走实。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中观指引;多元基础设施协同;区域国别研究




微信号|bdxbzsb

北京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数字化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