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学校同样需要一种精气神

文摘   2024-11-27 22:01   浙江  

文丨郁剑

还在学校任教的时候,三五个要好的同事有机会坐在一起聊聊天、喝点小酒,大家伙儿三句话不离本行,谈论最多的都是自己的学生怎么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怎么了。说起那些让人头疼的事,有劝慰的,有支招的,有感同身受的……我当时就很受触动,不管他们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哪种方式,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有好多老师还是将自己的大部分心思放在了学生身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对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更是乐见其成。像这样,始终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的,教学质量自然差不到哪里去。我想,这或许就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所在吧。
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全区所有的学校。尽管,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以及特岗计划、人才引进计划的落实,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师队伍年轻化成为了一种趋势,课程落实也是有模有样、日益规范。但说句实话,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当然,我不能说这些学校就办得不好。
有了对比,就会发现了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教师们普遍关注什么,能够清晰地折射出一所学校的教学风气。深入交流,校长们貌似都很有些“想法”,也有诸的多困难和需求,唯独不在意师生的真正需求在哪里?我说好像缺了点什么,校长们立马半开玩笑说就是缺钱,我并不完全赞同。
上个世纪初,陶行知先生毅然创办了晓庄师范,在设施极为简陋的茅草房中,竟奇迹般地孕育出了中国的现代教育,为乡村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教师。到了八九十年代,一群民办教师仅凭一腔热情,领着难以糊口的微薄薪资,手握一支粉笔,站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用有限的知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师生,还不是照样书写了乡村教育的传奇篇章。然而,时至今日,尽管我们的教学环境得到了持续的改善,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提升,但区域教育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大家还在一个劲儿地抱怨硬件条件不行。症结究竟何在?
这些年我们一直主张构建校园文化,许多学校整些拾人牙慧的词句挂在醒目处,好像学校就有了深厚底蕴一样。有一回,省厅的领导督查项目,来到我们的一所乡镇学校,看到教学楼上挂着一行醒目的烫金大字——“国际视野、民族情怀、乡村气息”。乍一看,格局不错,从句式表达和内涵表现上都无可挑剔,挺像那么回事。领导就问校长:“我很好奇,你们的这个国际视野是如何培养给学生的?”当然,我们并没有看到教育的过程,急于否定的评价就显得有些武断了。
将校园文化简单意义上理解为墙壁文化、橱窗文化、口号文化、流行文化,这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管理者的“底层逻辑思维”,这个出发点本身就有问题,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在盲目跟风、复杂繁琐、千篇一律之后,一些学校挂在墙上的所谓理念早已丢到了爪哇国,一本厚厚的办学章程也是蒙尘已久。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凝练出自己的核心精神,没有形成师生的共同愿景。话说活理学校,我们始终走不出一任校长“创新”一套办学理念的怪圈,如同混沌初开,许多个体置身其中茫然失措,也找不到可以依托的精神家园。
后来,有人一直提倡校园文化的极简主义,实际上就是反对外在形式上的过度装饰、以及内在逻辑上的刻意求新。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此,我们应以课程为载体,挖潜、整合一切有利于人的成长的积极因素。同时,我们需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应该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一字皆有故事,毕竟润人总是悄然无声的。我觉得,这并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一种意识上的真正觉醒。当然,对于这个观点,我们还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
十月份,市局组织观摩了邻县的一所实验小学,我们看到楼道墙面上大面积留白,看到丰富多彩的课程,一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你总不能说人家没有文化。在走访多地学校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共性特征,凡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始终围绕“人”做足文章的学校,最后都成了我们仰望的存在。就如谢家湾学校的“六年影响一生”,用至简的理念办出了不简单的教育。
我一直秉持着一种朴素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眼里要有人,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我最近读了许多教育系统的公众号文章,其中既有学校统一编发的教师随笔,也有一些教师在个人公众号上的自由抒发。凡真情实意者,无一例外,他们将学生都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从文字中我看到这些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能够写出来,缘于他们捧起了书本,带来了思考,有了表达的冲动。更重要的是,许多人把思考植入实践,产生了新的启迪。读、思、行、写,这种极具价值和意义的教研文化正在多所学校悄然形成。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家长也愿意参与进来,讲述自己的家庭教育故事,当然也会反思自己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得失缺憾。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许多人因为新教育行动,重新审视自己的相关过往,这是我从教多年来未曾见到的景象,我们的教育太需要这样的氛围了。
回答最初的问题:我们校园里最稀缺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那种洋溢在师生脸上的精气神,那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以为,这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指。

詹大年私号
詹大年认为:家庭教育教人文,学校教育教科学,社会教育教规则,自我教育教信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