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提出几点疑问。在对多位网友留言表示感谢的同时,一条长达575个字符的内容,在此有必要单独做出回复。
兹抄录留言的内容如下:
对于别有用心的人对海洋大学校史的不当言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击:
1. 摆事实,强调历史传承的证据:
校园继承方面:
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北半部分是上世纪20年代北京政府准予私立青岛大学的永久校址,后来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阶段,最终由山东海洋学院完整地继承下来。这是清晰的校园继承脉络,是校史传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见证。可以向对方展示相关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以及校园建筑的变迁记录等,证明这种校园继承关系的真实性和连续性。
学科发展方面:
从早期国立青岛大学时期就有发展海洋相关学科的想法和初步探索,如杨振声校长主张创设海边生物学等。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厦门大学海洋系部分教师的调入、山大海洋学系的正式成立等,为海洋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 年山东大学迁至济南,海洋系、水产系等特色学科留在青岛,组建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学科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梳理这些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海洋大学在海洋学科领域的深厚积淀和传承。
2. 讲逻辑,阐述校史认定的合理性:
对比其他高校的校史认定:
许多高校在追溯校史时也是基于校园变迁和学科发展的继承关系,如山东大学把校史源头追溯至 1901 年山东巡抚袁世凯设立的山东大学堂,天津大学把校史源头追溯至 1895 年创建的北洋西学学堂,上海交通大学把校史源头追溯至 1896 年创办的南洋公学等。这些高校的校史溯源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国海洋大学基于同样的逻辑
面对刚刚出版的《中国海洋大学史》,显然上述575个字符的留言是对近五百万字校史的高度浓缩,也是正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以成功利用的范例。即通过这条类似通稿式的标注文字,可以回答所有相关的质疑和问询。正如10月10日校史首发式上的专家所言:
《中国海洋大学史》以翔实的资料、全面的内容,全景再现了海大百年的办学历史,展示了海大百年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程和成就,绘制了一幅强国有我的壮丽画卷,堪称一部中国海洋大学近百年发展的通史和百科全书。
鸿篇巨著,既是通史又是百科全书,实为国内领先、绝无仅有。
然而仔细回味,留言只是以“ 摆事实”和“讲逻辑”两个层面予以说明。摆事实,体现的是校园继承和学科发展的两个方面。讲逻辑,则仅限于与其他学校做出类比,体现不出讲逻辑的真正目标和含义。
就校园继承而言,1929年5月,“国立山大筹委会奉教育部令,改称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旧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设国立青岛大学”。
由此看出,当旧省立山东大学处于接收状态时,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是收用的结果。若以“继承”贯穿前后,国立青岛大学与旧省立山东大学确实存有内在的承接。但与业已关闭的私立青岛大学,只是单方面的收用。也就是说,从开始阶段,国立青岛大学与私立青岛大学之间已经形成不了一种历史性的沿革。
当国立青岛大学确定设于青岛的同时,另外还分设工厂、农事试验场于济南。
涉及学科发展,杨振声校长提出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考古学和哲学等学系的设想。在当时,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学科,皆为其他大学所未设。但由于经费的诸多问题,直到五十年代才逐渐变为现实。
历史就是历史。如果习惯于以今人的思维和导向,去过度解读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那都是不科学、不明智、不长久的愚蠢做法。
至于留言开头所提的“别有用心”和“不当言论”的定性,则不在留言者和回复者应当讨论的范围内。
与此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击”之说,也希望采取“回应”和“沟通”以及“交流”等方式方法予以替代。留言自带风险、自担责任,敬请三思而后写。
二〇二四年十月廿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