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清朝道光年间,来自天休子的书《修昆仑证验》:记录了一个盛传的养阳方法:三伏天裸晒。
凡男妇头风、脑漏、牙疼、耳肿、脚气、臁疮、手足腰背筋骨疼痛、风寒、湿热、虚弱、酸软等症,于三伏日巳、午、未时,赤身于烈日中晒之,不论新旧大小病症,概能痊愈除根,即妇女月事,亦可晒,通天地化育神工,难以殚述。第不可遮盖著衣,乃致受热也。
有人传以晒法者,伏天赤身于烈日中晒之,汗如水流,风来凉爽,不觉其热也。惟初晒必脱皮,厚薄皆随其病,甚至起水泡,其愈极快,无过二日者,真化工也。
在三伏当天的9点~3点,光着身晒太阳。不但能除陈年痼疾,也能治疗新病,甚至能痊愈除根。就算女人在月经期间,也可以晒。
伏天晒太阳,汗流浃背,但是并不觉得热,反而更能感觉到风的凉爽,只是初晒的时候,会脱皮甚至起水泡,至于脱皮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不同体质、不同疾病。这种晒伤痊愈很快,不过两天就能够好了。
我是一直都知道要多晒太阳,晒背是前两年知道的。
有两次情况特别让我意外。
第一次是连续晒背的第三天,这天是中午晒的,晒了半小时回家,到家后出了很多汗,阿古稍微走近我身边就说我身上臭。
我是很小的时候就身上不出汗的,这么多年,哪怕夏天再热,我出汗也很少,经常是别人汗如雨下了,我背上才隐隐约约有点汗,并且我出汗时间很短,稍微出点汗,就没了。所以我是很羡慕会流汗的人。
流汗多或不流汗其实都是身体营卫不调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少了一道身体的排毒渠道。
我以前也尝试过很多调理方式,但身体不出汗改善都不太大,没想到这次晒背出了很多汗,并且自从这天出了很多臭汗后,之后每天晒背都会流汗了,但都没这天臭了,是正常的汗味。在家里,不开空调,常温的情况下做事情,也会出汗了。感觉一下子身体的出汗系统被打通了一样。
第二次是爬山时没带护膝,膝盖疼的没法走路,走平路会疼,上下楼就更加疼,睡一夜后,走平路略好点,但走楼梯还不行。往常这种情况,我需要休息5-7天才能完成恢复。
这次晒背晒得时候,我明显感觉到腿膝盖被晒得很舒服,背和腿晒了40分钟后,我又单独晒腿半小时,晒好后,发现走路好了,一点不疼了,上下楼梯也明显疼痛减少,基本上感觉不到了,第二天继续晒,就完全不疼了。
除了这两次的经历,其他每次晒背后,背上会持续的暖乎乎很久,能明显的觉得很舒服。也的确《修昆仑证验》中说的,晒的时候身体在流汗,在并不会觉得很热,若有微风吹来,反而觉得凉快。
晒背后虽然会出很多汗,但汗止住后,坐在家里,不开空调,也并不会觉得热,反而觉的很舒适。也因此,我白天很少开空调。
晒太阳的重点是晒背,背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所过之处,五脏的俞穴都会聚于背,背的寒暖与脏腑的功能直接相关。
《养生四要》: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
《摄生消息论》: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
《老老恒言·》: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
督脉是主一身阳气,也叫做阳脉之海,各类阳虚问题引起的疾病都是可以通过督脉来治疗。而督脉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这个经脉的阳气也是有助于督脉阳气的补充和调节,并且膀胱经是身体最大的排毒通道。
在阳光下的晒背就是刺激了督脉,补了身体的阳气,散了体内的寒气,又刺激了膀胱经,调动身体的排毒通道,让体内堆积的毒素排出体外。
当然晒背排泄的邪毒主要是寒气和湿气。
对于热性体质的,或阴虚体质的,建议可以自己先尝试下少的时间晒晒看,我的体质是上热下寒,晒下来是很舒服。
若晒了后,身体不舒服,就马上停止,不要晒了。
孕妇不推荐晒。喝完酒不能晒。年龄大的,正在生病中的都谨慎晒。
晒的时候不管什么姿势,都要避免头部的长期直晒,头上最好戴个帽子或伞遮下,身体其他部位尽量都能晒到。我今年特别喜欢站着晒,这样可以整个后背、屁股、腿都能晒到。
晒的时间,以自己舒服为主,可以一开始10分钟,慢慢增加。我是基本上晒半小时左右。每天晒的时间段,推荐是9-15点。但我自己体验下来是11点-14点晒的最舒服,供参考。
体质比较虚弱或偏热的体质,建议是早上或傍晚的时候晒,此时的阳光温度没那么强烈。
饭后建议休息半小时再晒。千万不要饿着肚子晒,晒的中途可以喝温水,不要喝冷水。晒好后可以多喝点乌梅汤、酸梅汤、石斛茶、米汤等,能更好的补充津液。
晒后也不要直接吹空调,吹电扇,喝冷饮。最好是等身体汗出完,停止了,再洗澡。我有一次晒好后,家里刚好开着风扇,我被吹了几分钟,感觉浑身都冷,马上出来,重新晒了会背。
若晒背时出汗太多,或者中途身体有不适了,就要马上停止,不要勉强。
是否一定要三伏的当天?
能晒自然更好,但实在条件不允许的,也没必要强求,只要我们坚持有阳光的时候,就多晒背,暖背通阳,增进健康,对身体来说都有益的,。
就如《老老恒言》说的,“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
如果你喜欢这篇内容,欢迎分享身边朋友
我是阿咕妈
因照顾孩子家人,我学了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中医。
慢慢发现我们生病只是按方吃药,不去改变生活饮食和作息习惯,病后也不调理。
医生可以帮助我们诊治疾病,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病后身体的调理却都是在日常生活的。
愿我们在这里通过食物的交流,
用健康的理念融入日常的生活。
以食养人,以食暖家。
个人微信号:阿咕妈
英文ID:syjshi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