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如何从一个农村的穷小子成为一代伟人?他是如何突破了一系列的不可能?这个对于创业者特别有启发。
我这些年接触过很多老老板,有两个群体人数最多。一个是苦苦折腾多年,企业始终没有起色。一个是曾经风光,疫情后一落千丈。
如果你现在已经一无所有,还想有所作为,那可以研究一下教员是如何做到从0~1的。
研究了教员前期的生平,我有一个很大的启发,逆袭不是赌运气,而是扎扎实实的做好三项工作:
1、如何发现机会?如何接触到优质的项目信息?如何掌握一手的信息?
2、如何积蓄资源?凭什么这个机会属于你?你如何满足那些必要条件?
3、如何抓住机会?如何通过升维扬长避短,在诸多竞争对手当中脱颖而出?
信息、资源和升维,今天我们结合这三个关键词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很多老朋友看到这儿就笑了,这是陶老大一贯的讲课套路。如果你对这个事儿感兴趣,那就搬好小板凳儿,继续往下看。
关键一: 信息
为什么有些人对机会天生敏感?有些人对机会视而不见?前提是你有没有强烈的做事欲望。
有人说创业有毒,凡是创过业的人,很难像别人一样朝九晚五,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普通人更看重当下,他们更看重未来。
教员虽然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但是他从零零碎碎的私塾教育和课外闲书当中,了解到了外面世界的大致轮廓,并产生了强烈的愿望,要走出大山。
基于这种愿望,他对信息的渴望就非常强烈。小时候帮家里干活的间隙,都不忘了读书,比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再大一点,父亲想把他送到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当学徒,等他学得差不多了,再帮他开家店,也算走出了农村。
但毛泽东听说在离家50里的湘乡县有一所东山小学在讲授新学,就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学习,增长见识。
教员在东山小学学习了几个月,他就获得机会进入湘乡驻省中学,于1911年春去了省城长沙,到长沙以后,接触到了革命思潮。
1918年,教员第一次走出湖南,来到北京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富希望的创业项目和一群最牛逼的创业者。
我们可以发现,观察教员的人生轨迹,他是一直在循着信息的传播路径,不断接近源头。
不少人在人生起步阶段最先遭遇的重大阻碍就是父母的见识不够,或者控制欲太强,把子女的未来限制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
教员幸运的是,他的父亲毛顺生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出过大山,当过兵,做过生意,对外面的世界有一定的认知,所以他才勉强可以纵容教员像无头苍蝇一样的尝试。
当我们有做事的欲望,就会有对信息的敏感度。而信息的作用,本质上是给我们的未来提供更多的选项。
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道路,当初是选择太多产生了迷茫,还是选择太少造成了无奈,甚至是根本没有选择而任由别人摆布?
对大数人来说,可能后边两种情况居多。为什么我们会迷茫?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信息太少,选择不多。
所以有人说,走运,走运,只要走出去就会转运。只有走出去,我们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这两年我花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几个商协会打交道,帮他们去做一些事情,其实也是为了接触更多的信息。
关键二:资源
发现了机会之后,你是否具备抓住这个机会的资格呢?你是否具备这个项目必需的能力,是否具备这个项目必需的资源?
教员有两点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就是拼命的学习,不断的沉淀自己。第二就是广交好友,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在他还没有明确方向的时候,就开始这样做。
教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五年,他获得了老师与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并将这份影响力通过学校之间的交流外溢,因此积累了人生的第一个人脉资源库。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该校的杨昌济老师后来成了他的岳父,将他介绍给李大钊,让他直接拿到了新文化精英圈的入场券。
后来教员响应五四运动,在长沙发动罢课之后,发起驱逐北洋督军张敬尧的驱张运动,都能很快做出声势,关键在于前期的人脉积累。
再后来他投身革命,参加一大后回到湖南,也是靠原来的人脉,顺利的完成发展党员的任务,迅速的打开了工作局面。
在天南地北的革命工作中,教员得以接触到各色人等,又成了他人脉网络不断延伸的机会,许多优秀人才都是在与他工作和战斗中发现并不断培养,最终成为各个方面的得力干将。
任何时代成功的诀窍,都离不开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脉联系。
那些世家大族,父辈往往很早就带着子弟进行社交,多认识几个叔叔伯伯就多了几分抓住未来机会的可能。
寒门再难出贵子,就是因为在人脉这一块儿差了一大截。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之下,别人能够拿到更好的机会,能够拿到更好的资源,纵使能力一般,也可以做出比你更好的成绩。
一步快,步步快,在人生的竞赛当中,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一代人的努力,或许真的比不让三代人的积累。所幸,不是所有的富二代都有和你一样的思维,以及和你一样的努力。
今年我把微咨询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为企业提供一两个小时的微型咨询诊断服务,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接触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项目。
为什么我们能做这个事儿?因为我们为企业做了15年的咨询服务,这15年都在不断得通过大量的企业来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的咨询公司曾经有几百人的团队,做了几个省的市场,服务了上万家企业,帮助他们实现了显著的增长。
我本人也在互联网投资上交了几千万的学费,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相信我们能够给到企业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
我也期望通过微咨询这种高效的服务方式,能够找到一些优质的项目,找到下一个十年自己努力的方向,开启第二曲线。如果大家身边有好的项目,也别忘了给我推荐,在此表示感谢。
如果有企业想见我们,想听一下我们对项目的建议,我们是需要收一个茶水费的,只有这样交流才更有价值。没有基础的信任,谈话就是浪费时间。
我之所以持续在公众号和视频号输出内容,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节省彼此考察的时间。如果他还需要见面来了解我的过往,了解我的水平,那就大可不必了。
关键三:升维
当我们看好一个机会,也具备相应的资源,这个时候如何能抓住这个机会呢?
在今天这个时代,你想找到一块儿真正的蓝海是不可能的。抓住机会,就意味着从别人嘴里抢食儿。
你如何能够扬长避短,击败一众对手?如果你没有比别人更多的钱,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基础,那你唯一可以战胜他们的,就是可以有更高的认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升维。
毛泽东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他有自己的强项,也有自己的短板。只是他更清楚如何扬长避短。
比如当年新民学会有20多个出国的名额,毛泽东就在其中,但是他却把名额让给了别人。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外语不太好,另一方面是他觉得更重要的是先研究好中国的国情。
当年毛泽东和杨开慧确定恋爱关系,他的岳父杨昌济想让他考北大预科,留在北大。而毛泽东的选择是回到湖南。
为什么呢?因为他当年已经二十五岁了,在北大只是个图书管理员。胡适只比他大2岁,李大钊只比他大4岁,在那一群精英当中,他连个小透明都算不上。
更何况,毛泽东的志向也不是当学者,与其跟在别人身后当小弟,还不如自己另辟蹊径,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果然,他到湖南之后,做出了让很多北大精英和革命者都自叹不如的业绩。所有的事情,到他手里就会变的不一样。
再比如指挥打仗,毛泽东没有上过军校,甚至没有打过枪,那如何指挥千军万马?
我不懂具体的技术,但我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指导他们为什么干,怎么干,让专业的人来解决具体干什么。这三个问题也是我们给企业做咨询常用的工具:黄金圈法则。
为什么打仗?打仗是为了政治服务。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政治的眼光,指导什么仗该打,什么仗不该打。打什么仗比怎么打更重要。
怎么打仗呢?战争的本质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那保存自己就要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绝不死磕。消灭敌人就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是为了抢占地盘。
靠谁去打仗呢?如何把部队凝聚起来,如何建立组织?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军事民主,三大纪律八项主义,党指挥枪。毛泽东打造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模式。
讲到这个地方,大家就可以看明白了,别人研究的是战术,而毛泽东研究的是战略。当我们可以站高一线,就可以指导别人。
这也是我们给企业做咨询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如果你陷入到具体事物里,那就真的是外行指导内行,让人贻笑大方了。
小结
我们来做一个小结。逆袭破局,本质上是什么?本质就是抓住向上提升的机会。我们需要做好三件事: 信息,资源,升维。
如果说信息就是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那资源就是能够让这些机会落地的东西。
比如说能力,没有机会的时候,你就躲在家里苦练基本功。比如说人脉,迷茫的时候,你就多走出去,认识一些有价值的人。只要你坚持做好这两件事儿,机会一定会向你招手。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尤其是对于你想做的项目,要对业务的底层逻辑非常熟悉,而后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重新去审视它,然后才能创造出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打法,才能真正抓住机会,突出重围。
我们回头再看教员的生平,我们会发现,他的成功不是简单的时势造英雄,而是因为他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与高效的工作方法。
因为生逢乱世,他的那套体系得以大放异彩。但即使在今天的环境下,依然会有极其强大的竞争力。
我们永远不要期待天上掉馅饼,唯一有效的路径就是老老实实按规律办事,用正确的方法不断强大自身,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
祝福每一个关注陶彻说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心想事成,马到成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