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屈小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黄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刊期:《世界经济》2024年第10期
原标题:机器人应用、人机适配与工资效应
本刊网址:www.jweonline.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原文及复现数据
人口老龄化成为推动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经验表明,快速老龄化的国家广泛应用自动化技术,跨国机器人的应用差异很大程度上可由人口老龄化解释。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人口结构转变,2023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1.1%,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中国大量应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自2013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机器人具备资本和劳动力的双重属性,其大规模应用将深刻影响劳动力市场,而其中“人机适配”尤为关键。良好高效的人机适配能节约劳动力,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企业的发展。研究和评估机器人智能化新技术对工资的影响,厘清人机适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中国智能化新技术应用、人力资本积累和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刊于2024年第10期推出屈小博、黄海撰写的《机器人应用、人机适配与工资效应》。该文使用中国企业与员工匹配抽样调查数据,同时捕捉企业和员工的异质性特征,从微观层面研究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及其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第一,机器人应用整体上会给劳动力带来大约5.4个百分点的平均工资增长效应,这一结果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成立。
第二,机器人应用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劳动力平均工资提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制造业企业机器人应用的“生产率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平均工资增长效应通过“人机适配”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实现。
第三,机器人应用对不同职业、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认知技能越高,越有可能获得高工资溢价。
第四,实施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的工资。该文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模拟各岗位劳动力技能经过培训后,工资提高的概率均在80%以上,说明符合新技术发展方向的技能培训可以有效帮助劳动力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求,从而缩小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收入不平等。
该文的政策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应用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本质的证据,揭示了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新技术对工资和技能需求的影响机制。因此,机器人应用既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生产率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必然途径。
第二,机器人与劳动力认知技能能形成互补,不断产生新的工作任务需求,充分发挥人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生产率提升带来的回报。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向和内容应该注重发展与智能化技术互补、合作的能力,才能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获益。
第三,符合新技术应用趋势的职业和工作岗位获得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溢价。在应用机器人新技术的同时又必须保障低收入群体不被“边缘化”,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需要考虑为失业者提供技能培训。
作者简介
屈小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口转变、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研究成果发表于《世界经济》《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人口科学》等学术期刊。
黄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收入分配。研究成果发表于《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学术期刊。
论文复现包等材料已在《世界经济》网站(www.jweonline.cn)和中国知网(CNKI)公开。后续研究如使用了作者公开的数据、程序代码等内容,请务必在研究中标注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世界经济》近期文章精粹:
2.《世界经济》2024年第10期|金融稳定沟通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3.《世界经济》2024年第10期|供应链上的数字技术外溢带来贸易红利
欢迎关注《世界经济》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