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房地产报发了一篇《重新认识和肯定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鉴于中国房地产报是住建部下属媒体,这个表态基本可以看做是半官方的,顿时成了当日的焦点。
房地产是支柱产业,这个说法差不多有十来年没听过了。支柱这个词跟房地产连在一起有点敏感。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这个说法大行其道。后来2012年左右有网友编了个段子,这个段子现在百度都能看到:
美国的支柱产业:军工、汽车、金融、电影、铁路、钢铁、石油、高科技产业、农业
英国的支柱产业:媒体业、金融业、服务业
日本的支柱产业:工业、渔业、汽车制造业、高科技产业、XX业
瑞士的支柱产业:金融业、保险业、精密机械制造业
韩国的支柱产业:半导体、造船、汽车、家电、石油化工
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农业、矿业、机械设备、金属产品、烟草、石油煤炭、化工
俄罗斯的支柱产业:军工、石油天然气,木材
我们祖国的支柱产业:去网上一查,满屏幕居然是房地产业。简直太有特色了!
段子真假不必细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有很多人对房地产尾大不掉产生了浓厚的担心,毕竟房地产属于第三产业,不管做得多大,在国家和民族竞争中也帮不上什么忙。再后来,房住不炒贯彻之后,支柱的事情再也没人提起。没想到,今天又登上了热搜。
仔细想想,房地产做得越来越大,一块块土地变成房子拔地而起,房价越来越高,也不过是老百姓不断地贷款,创造出大量信用货币而已。表面上整个社会越来越富,其实物资还是那些物资,只不过是表面上的钱变多了而已。如果把杠杆去掉,原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内循环拉动经济增长。
当然内循环也是有作用的,它能调节产业结构,提高劳动效率,通过改善分配让生产力向更优的方向流动。比如,我们在房地产开发阶段,贷了大量的钱,去修建“铁公机”,完善基础设施,就是一种有利于生产力提升的措施。正如赵燕菁老师所说,与其说过去是“土地财政”,倒不如说过去是“土地金融”。
古典增长和现代增长的最大不同就是获得资本的方式。古典增长是中国老奶奶,挣钱-攒钱-投资;现代增长是美国老奶奶,借钱-投资-还钱。土地只是融资的锚。如果一点点攒钱,攒够了再去投资,经济发展会非常慢。我们国家选择的是现代增长模式,通过向未来借钱来改善现在。
我在《从本质出发,你的钱该怎么用?》中讲过一个故事,大致就是说一个人通过借钱买了台除草机后,除草效率大增,很快就还清了除草机的钱。这比老老实实攒够钱再去买机器,节省了太多时间。这就是现代增长方式的优点。
但借钱的前提是买除草机而不是电视机,即借来的钱必须产生高于借款的收益才划算。在房地产飞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建成区已经足以装下所有的人口,但凡有点人流的机场、车站、高速路都已经修好,再投资的边际效应已经很低了。
为什么房地产开始走下坡路?不仅仅是因为杠杆的增长是有限的,同时也因为过去的货币使用方式效率开始不足。所以我们现在强调高质量增长,强调经济转型,就是要寻找更高的生产力,更强的发展动能。目前来看,就是要发展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相比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尤其在西方步步紧逼、对我们严防死守的背景下。
我相信中国人的创造力,但饭要一口口吃,仗要一场场打。还是那句话,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
说这么多的意思,是不要把房地产看做是拉动经济的灵丹妙药。过去它曾经承担了土地金融的关键角色,未来它也可能是影响民生的重要力量,但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目标面前,房地产真的没那么重要。充其量是怎么让它平稳着陆、不要给经济带来重大风险的问题。最高层在9月提出的“止跌回稳”四个字,表露的还不够清楚吗?
今天重提房地产的支柱地位,跟十年前所说的支柱产业,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中国房地产报的这篇文章里充斥着大量拉偏架式论证、错误的计算方式和混乱的因果关系,也不得不在文末承认,“房地产业的确不会再像高峰时期那样发展”。
最后,我贴一段百度网友对该文的评价,作为我的嘴替结束本文。
我们另设有知识星球,已经有很多朋友加入并受益。想投资怕损失,又搞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的,可以加知识星球细聊,听听更独到、更仔细的分析。目前星球仍在执行139星钻/年的优惠价,下月即将上调价格。希望我们能和更多人一起,在未来五年中避开各种陷阱和损失,让财富稳稳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