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说中产的收入想提高,先要提高企业的利润才行。可现在的企业利润情况到底怎么样,还需要用数据说话。
从各方面数据来看,企业今年的日子都不好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2.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更只有0.5%。从A股上市公司的年中报来看,2024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34.87万亿元,同比下降0.51%;归母净利润2.9万亿元,同比下降3.09%。尤其是净利润,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
注意,上面说的还都是规模以上企业(年营收2000万以上)和上市公司,都是身家雄厚的大门大户。再除去那些头部央企,算下来多数大企业利润都在下滑。大企业都不赚钱,那些海量的小微企业的情况可想而知。
所以,要提高居民收入,还是得打通民营企业的赚钱命脉才行。
到今天为止,社融数据已经很不好看,9月居民新增贷款,无论单月还是累计,都是十年以来最低的。M1继续下滑,继续创新低。可是即便提前还款+减少贷款,我们国家的居民债务收入比依然高达140%,这个数字虽然比2023年有所改善,但仍然高于日本和美国危机最严重的年份。
(网图,侵删)
而再降债务的话,货币就会继续通缩。很多经济学家都开始反对这一点。比如厦门大学的赵燕菁老师最近强调,目前经济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尽可能去扩张债务,包括刺激股市、提升房价。
我暂且不评论这个观点的对错,至少从目前上层的各种政策来看,不管减首付还是降利率,不管增加赤字还是止跌回稳,都表明上层已经不愿意再接受债务继续下跌。而中国创造债务的核心就是房地产,所以才有近期各大部委此起彼伏的发布会,以及央行真金白银往楼市里扔。
可居民的债务收入比也不能再升高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分母,也就是提高居民的收入。而且小幅提高都不行,必须大幅升高。这才能给债务扩张留出空间。
大幅升高居民收入谈何容易,前面也说了,企业的利润整体是在下行的,这个时候搞宏观指导,没办法达到目的。问题转化为如何让企业赚到钱,这是当前经济的重中之重。唯有企业更多地盈利,员工才有更多收入,社会消费才会增加,整体循环得以变强。
整体逻辑到这里就通顺了。
中国不缺生产,我们的生产能力供应半个地球都绰绰有余。中国是世界上几乎唯一能生产所有工业品的国家。别人的问题都是产能不足,我们的问题居然是产能过剩,没有那么多需求,简直是幸福的烦恼。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不同,就是老百姓在生产中得到的收入偏低。换句话说,虽然我们创造了世界第二的GDP,但这些创造者在GDP中得到的好处并不多。
这里可以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高低,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和共享性程度。中国的这个指标长期在40%出头,而同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这一比例普遍在60%-70%及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居民所分享的经济成果占整个经济体产出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
比如,作为支柱行业的房地产曾经繁荣兴旺,但有多少转化为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呢?中国一度靠大规模基建来拉动经济,“铁公机”已经布满了祖国大地的每个省份,可GDP上去的同时,对居民收入有多少改善呢?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缩小贫富差距、激活消费市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途径。一方面,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防止财富过度集中,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从而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将直接促进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所以,现在上层头疼的几个问题,诸如就业不振、消费低迷、债务萎缩,其解药全部都是一种,那就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老百姓收入大幅增加了,信心自然增强,消费自然升级,内循环自然通畅,什么生产力都能释放出来。
综上所述,保五虽然重要,但提升老百姓的收入更加重要。是时候把它放到首要任务的位置上了。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单说把民营企业和央国企同等看待,就要突破很多改革关卡。不过,也不必灰心丧气,民营企业的能动性是超强的,只要少些管制,多些自由,他们会像野草一样快速生长,就像八九十年代民营企业崛起时一样。说白了,就是要创造更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以及控制住冲动。有时候,要懂得放手。
我们另设有知识星球,已经有很多朋友加入并受益。想投资怕损失,又搞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的,可以加知识星球细聊,听听更独到、更仔细的分析。目前星球仍在执行139星钻/年的优惠价。门槛不高,只是筛选一下志同道合的聪明人。希望能和更多人一起,在未来五年中避开各种陷阱和损失,让财富稳稳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