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也在努力的活着,不是没心没肺啊
首先,咱们得知道一点,孩子在外的所有表现,都是尽自己努力后最大的表现,不是成心的表现的差。
有些家长会说,我家娃在家里可厉害了,出门就胆小,就懵了似的。站那里面无表情的看着别的小朋友在玩,自己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一靠近,就要离开。
还有就是早教班,别的小朋友在跟着老师做动作,我家娃就是愣在哪里,第二遍才能跟着做,或者看别的孩子怎么做,他再跟着学。
这些都是正常的啊,孩子已经在努力的适应外面的环境了,你还要啥自行车?
孩子天性不一样,有些就是胆大外向,有些就是敏感谨慎,不能要求后者和前者一样,大人不也一样吗?让你去个陌生的聚会里和他人交谈甚欢,你能做到吗?反正我做不到。
大人不要以为把孩子带到游乐场或者小区里的小广场,孩子就会玩的很好,不要觉得这是很容易的事情,这对很多孩子就是一个挑战。
熟悉的人只有一位家人,周围的人好高大,不知道对自己有没有伤害,旁边的小孩这么大,跑起来会不会撞到我,会不会抢我玩具......
我怎么办,我靠着妈妈,抱着妈妈大腿就安全了;我先不动,先看看那个小孩会不会抢东西;他之前抢过我东西,这会我离他远远的,我抱着妈妈,他就没法抢了。
看到没,小朋友也在努力的适应环境呢,给人家时间啊。
我其实听到家长说,孩子会模仿别的娃的动作做,挺感动的。
孩子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为了抵抗这种不熟悉感就已经消耗了很大的力量了,在没法听懂老师指令的情况下(在家里这些指令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会学着周围同学的样子做动作,这是多么牛的行为啊,这是对自己多高的要求啊,真牛,这娃以后能成事。
所以,咱们觉得稀松平常的小事,不应该紧张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事情了,能坚持着完成,还能去动脑子想办法完成,真的是在努力的活着啦。
二孩子在外表现,和父母有关吗?
哈哈,这个表现和家长有关吗?
有关,但家长别紧张啊,不是要批评家长了,关系不是特别大。
啥叫有关,孩子的所有外在表现,都不是自己单枪匹马的表现,都是已经在家里模仿了大人的行为后的一种表现。可以认为,孩子是大人的行为映射。
家长可能不同意了,我待人不这样啊,我很热情啊,我和别人说话不会畏惧。
第一,不是这样 1:1 的模仿的,和多种行为有关,孩子观察到你遇到困难的表现,是不是躲避放弃,观察家人的互动方式,观察你对事情的评价,综合得出自己遇到一个事情后,应该怎么办。
第二,也不要过高的评估自己,你觉得社交挺牛的,其实还不够,家里面平时就你们家人,也没啥朋友经常来让孩子多见下怎么和外人交往,也就那样。哈哈,我就是不善交往,所以我家娃这样,我只能找自己原因。
那和家长关系大吗?
也不能算大,孩子天性也很重要,谨慎性的孩子,家长很外向,Ta 就还是出门抱大腿,这也没啥快方法。
三这和安全感有关系吗?
有些确实有,但是如果孩子在家已经:
被充分无条件满足需求;
大人一直正向鼓励;
家长只抓大原则,没有小事老哔哔。
这些孩子在家老牛了,那这种就和安全感建立没啥关系了,主要还是性格问题,大人养娃要高兴,不要老自责。
四谨慎的性格就不好吗?
也没啥不好,不惹事、安全,会照顾别人情绪,比较温暖,这都是好事啊,性格不分好坏,按性格,做好引导就 OK 啦。
五那对于孩子这些表现,咱们能做啥?
咱们能做的,是接受孩子这种表现,边等边轻轻推啊。
孩子的所有情绪和行为,我们要接受,不要嫌弃人家啊,别老是胆小胆小的说人家,背地里也不行。别人老说你不行,说你年终奖低,你高兴不?对啦,年终奖多少啊?
所以,在家里,一定只说孩子好,最起码是中性词评价孩子,别背后蛐蛐人家,孩子啥都懂,听到后会不高兴。
该鼓励还是多鼓励,只要不是危险行为,不涉及危害祖国社会他人,孩子都可以去干。尤其是对于谨慎的孩子,千万别限制人家,越限制越谨慎,所以,可以跳水坑泥巴坑,可以摸冰箱洗衣机,去大胆的玩吧。
再然后,做好示范,你想孩子怎么样,你就先怎么样,没法真实情况示范,那就多讲绘本,孩子知道怎么干了,心里有底了,就慢慢的敢去干了。
最后,就是轻轻地推。
啥叫推?但孩子不敢干一个事情时,你鼓励他去做,带着他做,就是推。
猛推是孩子不会游泳,一脚踢进水里,不管孩子感受;轻推是根据孩子的感觉,孩子想做,但又有些犹豫时,跃跃欲试时,可以推孩子一把,让孩子去做。
比如,孩子在外,看到一个玩具,想去玩,又有点害怕,向前走一步,又回来半步,然后又看那个玩具,那就可以带孩子去玩或者让孩子慢慢靠近玩具,接触到玩具去玩。
如果你让孩子做个事情,孩子已经明显拒绝,甚至害怕了,抱住你大腿向后退了,不要去做,保护好自己娃的情绪。
最后,一句扎心的话说的挺好,只要你有时间,你就不会觉得孩子烦,只要你能给孩子托底,你就不会觉得孩子差,娃爸要争气(哈,我说给自己听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