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首例】符伟国、高斌教授团队:EMBOLD™ Fibered在腹主动脉瘤伴髂内动脉瘤的腔内栓塞治疗

健康   2024-12-27 07:30   四川  


   EMBOLD™ Fibered   

灵动至简 敢想敢为


外周介入治疗,一种无需开刀的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影像诊断和精密仪器的辅助,医生能够在体外操作,体内治疗,由于技术安全、微创,外周介入治疗正在逐渐成为多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弹簧圈目前广泛应用于外周血管介入栓塞手术,治疗血管系统中的异常或病变部位,包括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内漏、内脏动脉瘤、盆腔静脉疾病、动静脉畸形等疾病的栓塞治疗。8月29日,波士顿科学外周事业部EMBOLD™ Fibered外周机械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获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随着EMBOLD Fibered的获批,波士顿科学作为国内目前外周栓塞领域唯一一家兼具完全可控、半可控、游离弹簧圈的企业,将为中国患者提供更多元的诊疗选择。



华东首例


关键词:完全可控 抽丝解离 全域适配 抗折丝滑


12月17日,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符伟国教授、高斌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成功完成了一例复杂腹主动脉瘤伴髂内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并在术中使用了EMBOLD™ Fibered外周机械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据悉,这也是该弹簧圈在国内华东地区的临床首例。我们很荣幸能够在第一时间邀请到符伟国教授、高斌教授与我们分享这一刻的感受。


《血管资讯》:EMBOLD™ Fibered外周机械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在8月底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您如何看待它的未来的应用价值?

▲点击播放视频

符伟国教授:非常感谢血管资讯的采访。今天我们在华东地区首次应用了波士顿科学新型的EMBOLD栓塞弹簧圈治疗一例腹主动脉瘤伴髂内动脉瘤的患者。弹簧圈作为一个栓塞产品,从早期简单的机械带绒毛弹簧圈到半可控释放,再到如今EMBOLD的完全可控释放,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栓塞技术虽然主要用于大血管或动脉瘤的栓塞处理,但对弹簧圈的释放要求较高,需要精准释放以确保靶血管和动脉瘤的精准栓塞,因此,提出了完全可控的理念。EMBOLD弹簧圈秉承这一理念,在我们中心进行了华东首例手术操作,其完全可控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点击播放视频

符伟国教授:波士顿科学在中国血管外科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如EMBOLD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中国血管疾病患者。



《血管资讯》:您刚刚作为主力术者之一参与了EMBOLD这款弹簧圈在华东地区的首例使用,您如何评价这款弹簧圈呢?

▲点击播放视频

高斌教授:首先感谢符伟国教授,今天在中山医院梅陇院区开展华东地区首例EMBOLD弹簧圈的使用,手术完美结束。EMBOLD作为一款完全可解脱、精准释放的第三代弹簧圈,在今年CEC上市后备受关注,我们荣幸地成为华东地区首家使用该产品的医院。随着弹簧圈技术从1.0到2.0到3.0的不断进步,为临床医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我个人认为EMBOLD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进得去、退得出、解得脱”,操作非常丝滑。


▲点击播放视频

高斌教授:弹簧圈在血管外科领域中的应用广泛,不仅包括内脏动脉栓塞,对于今天的髂内动脉瘤病例也可以在弹簧圈栓塞的基础上配合IBD或IBE支架的应用。弹簧圈历经1.0时代到2.0时代的半可控,再到3.0时代的全可控,其发展历程也见证了血管外科的学科发展。感谢波士顿科学将EMBOLD这款先进的产品引入国内。正如在CEC上市时所言,这款“黑科技”产品在中国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广,随着更多血管外科医生的使用,相信它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神话”。




EMBOLD™ Fibered在腹主动脉瘤

伴髂内动脉瘤的腔内栓塞治疗



01

病史资料



患者:男性,83岁。

现病史:患者1月余前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患者否认腹痛、腹胀、便血、黑便,否认下肢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门诊以“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收入我科。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数十年余。

危险因素:吸烟史数十年,20支/天。

查体:腹部平坦,腹部可及约5cm搏动性肿物,无压痛、反跳痛,双侧股动脉搏动(++)。

术前影像:

术前诊断:腹主动脉瘤、右髂总动脉瘤、左髂内动脉瘤。


02

手术方案



C3+IBE支架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右侧髂内动脉重建,Embold弹簧圈行左髂内动脉栓塞。




03

手术过程



手术过程(一):

双侧股动脉穿刺、分别留置两把Proglide。

手术过程(二):

翻山至左侧髂内动脉、栓塞左侧髂内动脉:4F Cobra造影导管到位后,将第一枚EMBOLD™ Fibered外周机械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6mm × 200mm)保护鞘头端与造影导管尾部相连,向前推动输送杆,输送杆支撑性能良好,推至输送杆尾部与保护鞘基本持平后,撤去保护鞘,继续推动输送杆,此时DSA透视下可见弹簧圈清晰显影,顺畅向前。

▲点击播放视频


弹簧圈到达左侧髂内动脉在病变部位开始成袢,可见其2D形状成型,推出弹簧圈之后发现栓塞位置不理想,遂基于其完全可控的特性将其收回,重新调整栓塞锚定的位置,待确认位置理想后,折断近端标记点,拉出导丝。随着导丝抽出,远端互锁臂断开连接,瞬间解离。


随后重复上述操作,释放第二枚EMBOLD™ Fibered外周机械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10mm × 300mm),推送丝滑,安全可靠。

手术过程(三):

后续又使用了一枚Interlock弹簧圈栓塞左髂内动脉近端。造影显示,栓塞满意,有效减少Ⅱ型内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过程(四):

IBE释放:右侧置入16F长鞘,左侧置入12F长鞘内放置翻山导管,抓捕器引出,建立翻山通路。IBE(CEB231210)近端伸入腹主动脉瘤腔内。借助预置牵张导丝,将翻山鞘置入IBE短髂支,超选进入右侧髂内动脉,植入覆膜支架(近端HGB161407、远端HGB161207)两枚,CODA球囊扩张各衔接处。

手术过程(五):

腹主动脉支架及髂支释放:腹主动脉支架(C3,RLT281412)近端紧贴左肾动脉下缘释放,随后,左侧导入髂支(PLC141400+ PLC121400)释放至髂外动脉,封堵左髂内动脉。并在腹主动脉主体与右侧IBE之间续接髂支(PLC271000)。CODA球囊后扩。

手术过程(六):

术后造影:术后整体造影,未见明显内漏,右髂内动脉通畅。

术前

术后




    灵动至简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由我国血管外科奠基人冯友贤教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立,在国内最早开展血管疾病诊疗。先后成立了国内首个独立的血管外科、血管外科研究所和腔内血管外科手术室。此后在中山医院前院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王玉琦教授、现任血管外科主任和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符伟国教授和副所长郭大乔教授的带领下,血管外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陇院区血管外科由符伟国教授领衔,现有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梅陇院区血管外科在符伟国教授的带领下,日常开展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同时结合老年病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瘤、颈动脉狭窄、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糖尿病足,以及肠系膜血管疾病等方面发展特色诊疗。


手术团队介绍


符伟国 教授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血管外科博士,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工匠,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

现任: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梅陇院区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胸主动脉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主动脉夹层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学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等学术期刊编委。


高斌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梅陇院区血管外科副主任。硕、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8-2019于哈佛医学院GCSRT研修并毕业。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专委会常委、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胸主动脉疾病专委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委会中青年委员、亚太血管学术联盟(APA)委员、第五届闵行区青联委员、第四届闵行区知联会会员。


毛乐 医生




博士,主治医师,从事血管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师从符伟国教授。

2014年赴台湾慈济大学访问交流。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

以第一/通讯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现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原通 医生




博士,202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21-2023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基地规范化培训,2023年8月起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工作。自博士起从事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篇,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韩逸麟 医学影像技师




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本科。现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梅陇院区(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技师。曾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诊断科任职,秉承“精准诊断,技术先行”理念,擅长医学影像技术,包括CT、MRI、DSA。特别是DSA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在DSA检查质量控制、质量评价和图像后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2020至2023年间曾多次参与上海抗击新冠疫情工作。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vascular@edoctor.work。

血管资讯
分享血管外科领域前沿进展,规范、创新血管外科诊疗水平,致力于成为血管外科领域的专业在线学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