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插秧偈
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①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注】①六根:佛教语,指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此处亦指秧苗的根须。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四月》首句中“绿”和“白”是指树木和河水,使用的手法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相同。
B. “子规声里雨如烟”,视听结合,写出了江南静谧又迷蒙的特有景致,与“又闻子规啼夜月”的意境不同。
C. 《插秧偈》中“把、插、低、见”四个动词连续使用,与杨万里的《插秧歌》一样,详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
D. 《插秧偈》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描写了农人插秧的景象。虽然两诗反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值得品味。
16. 同写劳动,《乡村四月》重在“情”,《插秧偈》重在“理”。请结合诗句分别赏析“情”“理”之趣。
【答案】15. C 16. (1)《乡村四月》的“情”:抒发的是对田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2)《插秧偈》的“理”:
①“手把青秧插满田”,指种下善念、希望、善因之类的意思。
②“低头见天”,低头便能欣赏蓝天。低调谦虚,便可眼界开阔。
③“六根清净”,摒弃杂念,才可消除烦恼忧虑,获得真正的生活之道。
④“退步原来是向前”,形象地说明了以退为进的哲理。
【解析】
【导语】翁卷的《乡村四月》通过描绘江南四月忙碌的田园风光,传递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之乐,折射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契此和尚的《插秧偈》则融合了禅意,借插秧活动寓喻人生哲理,体现了一种超越于生活劳作之上的智慧与追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详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错误。《插秧偈》中“把、插、低、见”四个动词连续使用,是概括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农夫插秧的场景,展现了农夫在插秧时的动作连贯性和专注度。而不是“详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乡村四月》中,“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作者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后两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勾画了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插秧偈》中,“手把青秧插满田”,播种田地可得收获,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
“低头便见水中天”由空间写到心中世界,描写了插秧时眼前所见的情景:插秧时弯腰低头,因而看见了水田中倒映着的蓝天白云,使人顿觉豁然开朗,整个诗句是一种禅意,一种顿悟,一种诗情,一种美景。暗含低调谦虚,便可眼界开阔之意。
“六根清净方为道”,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强调摒弃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生活之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中的“退步”既是实写,又隐含着以退为进的意思。作者借插秧总结出深奥的哲理,以退为进,不失为做人的准则。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答学者
(宋)刘克庄
自古名家岂偶然,虽游于艺①必精专。
经生②各守单传旧,国弈③常争一着先。
马老于行知向导,鹄腾而上睹方圆。
殷勤寄语同袍者,努力磨教铁砚穿。
注:①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②经生,泛指研治经学的人。③国弈,第一流棋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家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取得的。
B. 做学问要有认真的态度,可以在“六艺”中探寻,但须保持精纯专一。
C. 作者批评一些做学问的人抱残守缺,在下棋方面却为一步棋斤斤计较。
D. 磨穿铁砚夸张而形象,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勉励和对学者的殷切期望。
16. 颈联提到“马”和“鹄”,作者以此表达怎样的治学道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治学要像老马识途一样明确研究的方向,不要走弯路;也要像鹄腾空而上俯视四方一样,拓宽视野。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治学上,努力方向与宏观视野不可偏废的关系。
【解析】
【导语】刘克庄的《答学者》通过强调专注和努力的重要性,告诫学者要在学术上精专不倦。诗中运用马与鹄的比喻,生动阐释了知方向、明目标对学问的巨大作用,同时以“磨教铁砚穿”鼓励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批评一些做学问的人抱残守缺,在下棋方面却为一步棋斤斤计较”错误。“经生各守单传旧,国弈常争一著先”两句,描绘了学者们对于经典的钻研与传承,每个人都守护着自己的学术门派,同时也在争取对于经典解释的权威性。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马老于行知向导,鹄腾而上睹方圆”意为:老马在行走中知道向导的重要性,鹄腾向上腾飞才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前句体现“老马识途”,老马知道方向,所以目标明确,不会走错,这里是说治学要像老马识途一样明确研究的方向,不走弯路;后句鸿鹄飞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是说治学也要像鹄腾空而上俯视四方一样,拓宽视野,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之,诗人通过“马”和“鹄”两个意象,用老马识途比喻治学中方向的重要性,用鹄腾而上比喻治学中视野的开阔性,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了治学中努力的方向与宏观的视野间关系和重要性。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中咏古木
卢纶①
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②去亦通。
【注】①卢纶:字允言,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后因友获罪。②云门: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两句描写山中古木在秋风夜雨中的景象,紧扣“萧索”一词。
B. “斜根拥断蓬”与王维“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皆为诗人自喻。
C. 五六两句视听结合,将古木和山中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幽深之感。
D. “此地何人到”,自问自答,表明此地人迹罕至,暗示诗人的人生理想。
16. 请结合全诗,说明“高木”这一意象有何意蕴。
【答案】15. B 16. ①“高木”不同于古木,“高”字突出其高俊、挺拔、顽强、不世俗。
②通过描写“高木”在秋风夜雨,以半隐山色,伫立水声中的景象,展现其坚韧与高洁。
③诗人托物言志,借回答“高木”“此地何人到”一句,暗示了自己的归隐之意。
④“高木”是诗人自身写照,表达了诗人面对不第、获罪等现实困境时的孤独、落寞之感。
【解析】
【导语】卢纶的《山中咏古木》通过描绘秋风夜雨中山中古木的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高木”象征着孤高与坚韧,尽管环境恶劣,依然屹立不倒,隐喻诗人虽遭遇挫折但仍坚持理想的精神。全诗意境幽深,情感内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皆为诗人自喻”错误。第四句“断蓬”指断裂的蓬草,倾斜的树根紧拥着断裂的蓬草。“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①“高木已萧索”中“高”字直观地展现了古木的高耸之态。它高高挺立,不同于一般的树木,给人一种高俊之感。这种高度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更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高度,暗示着“高木”的不随波逐流和超凡脱俗。在风雨的洗礼中,它依然屹立不倒,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不被世俗的风雨所影响。
②“夜雨复秋风”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然而“高木”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姿态。“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高木”一半隐没在山色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显示出它的宁静与淡泊;长久地生长在水声之中,经受着流水的冲刷却依然屹立,体现出其高洁的品质。它不被外界的繁华和喧嚣所干扰,默默地在自然中生长,象征着一种坚守自我、不为外界所动的高洁精神。
③“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诗人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此地何人到”,暗示了这个地方的清幽和偏僻,很少有人涉足。而“云门去亦通” 则将“高木”所在之地与佛教宗派云门宗联系起来,增添了一种空灵、超脱的氛围。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高木”所处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清幽、宁静生活的向往,暗示了自己的归隐之意。
④“高木已萧索”,一个“萧索”不仅描绘了古木的凋零之态,也传达出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诗人以“高木”自比,在面对不第、获罪等现实困境时,感到孤独和落寞。“高木”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对“高木”的描写,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落寞之感。
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词人重回苏州经过阊门时,想起了已长眠地下的妻子,悲从中来。
B. 三、四句使词人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形象地刻画出了词人的孤独与凄凉。
C. “原上草,露初晞”,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意象,运用对比手法将“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悲叹。
D. “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意象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
16.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和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15. C 16.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解析】
【导语】这首词以独特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表现了对亡妻的深切哀悼。词人通过重回旧地时的景物描写,勾起对往昔的追忆,使用“半死桐”“头白鸳鸯”等意象深化丧偶的痛苦。通过日常场景如原上的草露、空床等,细腻刻画伴侣离去后的孤寂,情感真挚感人。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运用对比手法将‘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比喻,紧接上句,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对比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与对亡妻的思念。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苏州白二十二①使君
张籍
三朝出入紫微臣,头白金章未在身。
登第早年同座主,题诗今日异州人。
阊门柳色烟中远,茂苑莺声雨后新。
此处吟诗向山寺,知君忘却曲江②春。
【注】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别称。53岁的白居易时任苏州刺史,苦于事务繁杂,萌生退隐之意,友人张籍作此诗相赠。②曲江,指长安城内的曲江池,唐代科举及第的士子均于此得到朝廷的赐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开篇用“紫微”“金章”来点明白居易多年来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功成名就。
B. 颔联写诗人回忆当年与白居易同登金榜,感慨今日却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C. 颈联诗人用雾笼柳林、宛转莺鸣来营造意境,表达希望友人心情可以舒畅的关切。
D. 整首诗语意深长,耐人寻味,字里行间传达出两位诗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16. 有人认为尾联既有诗人与友人的共情,也有诗人对友人的劝慰,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共情。前一句写处在此情此景的人,可以吟诵诗句,前往幽静的山寺;诗人以同理心想象朋友的处境,表达自己的共情之意。
②劝慰、鼓舞。后一句表面上写白居易忘记赐宴曲江时的春风得意、满腔抱负,实则是委婉劝慰友人不要心生退意,应振作起来,满含安慰和鼓舞之意。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寄赠友人白居易,表达了诗人张籍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关切之情。开篇以白居易的仕途成就引出,接着回忆两人昔日同登科第的情景,感慨如今各在一方。诗中描绘苏州的自然景色,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寄托对友人心情舒畅的期望。尾联通过在山寺吟诗的场景,既表现出对友人现状的理解与共情,也含有劝慰之意,劝友人放下烦忧,享受自然之美。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功成名就”错误,诗中虽提到白居易曾是朝廷重臣,但“头白金章未在身”表明他并未获得相应的荣誉,反而有些失意。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此处吟诗向山寺,知君忘却曲江春”意思是:此时在山寺之中吟诗,知道你已经忘记了当年曲江宴饮的快乐。
①“此处吟诗向山寺”这句诗描绘了白居易在苏州的生活情景,他可以在风景优美的山寺中吟诗作赋。张籍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白居易当前生活环境的理解和同情。虽然白居易身处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仍然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宁静。这种共情体现了张籍对友人的关心和支持。
②“知君忘却曲江春”中的“曲江春”指的是白居易在长安科举及第时的荣耀时刻,那时他春风得意,满怀抱负。张籍在这里说“知君忘却”,实际上是在委婉地劝慰白居易不要因为目前的繁忙和压力而失去信心,不要总是怀念过去的辉煌。相反,应该积极面对当前的生活,寻找新的乐趣和意义。这种劝慰中蕴含着对友人的鼓励和支持,希望他能够振作精神,继续前行。
山东省青岛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摸鱼儿(并序)
元好问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
问莲根①、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②烟中,湘妃③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注】①莲根,即莲藕。②谢客:谢灵运写过“何意冲飙激,烈火纵炎烟”,后“谢客烟中”指伤感之境。③湘妃:传说是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听到舜帝死讯后,她们投湘江殉情,死后化为湘水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发问,表现作者闻听此事后产生的激动感伤情绪,深蕴痛惜慨叹之情,如此发问能吸引读者关注。
B.莲根即莲藕,谐音为“怜偶”,丝谐音“思”,又以描写并蒂莲花的情态,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
C.下片的“海枯石烂”二句写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
D.词人直面眼前莲花红瓣飘零、散乱于风雨中的凄凉景象,不忍载酒重来,借以表达其对殉情男女的哀伤之情。
(2)请赏析“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这四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句的含义,并结合内容、手法、感情、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C.“任凭海枯石烂,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错。“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二句,谓爱情坚贞不屈,如海枯石烂,至死不渝。幽恨,指隐恨,潜藏在心底的怨恨。这里是反语,暗示他们的爱情悲剧却不容于世,只能埋没于黄土之中。
故选C。
(2)“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这四句词,在元好问的《摸鱼儿》中,蕴含了深沉的哀痛与对殉情男女的深切同情。夕阳无语:此处的“夕阳“往往象征着一天的结束,或是生命的晚年。它“无语“,暗示了面对这出爱情悲剧,连夕阳都为之沉默,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其哀痛之情。
算谢客烟中:“谢客“指的是谢灵运,他的诗中常含有伤感之情。“烟中“则可能指朦胧、凄迷的景象。这里借用谢灵运的典故,意在表达即便是像谢灵运那样善于描绘伤感景象的诗人,也无法完全描绘出这出悲剧的哀伤。
湘妃江上:“湘妃“指的是传说中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她们因舜帝的死而投湘江殉情。“江上“则直接指向了她们殉情的地点。这里将湘妃的殉情与词中的男女主人公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爱情的坚贞和悲剧性。
未是断肠处:“断肠“常用来形容极度的悲伤。“未是“则表示还有比这更令人断肠的事情。这句词暗示了,尽管上述的景象都充满了哀伤,但与词中男女主人公的殉情相比,它们都还不足以表达那份极度的悲痛。
综上所述,这四句词通过奇特的想象,将夕阳、烟水、湘妃、江上这四种难以并存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暗示了殉情男女的不幸遭遇,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表达了词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同时,这种抒情方式强烈而浓郁,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心灵震撼。
答案:
(1)C
(2)①这四句写夕阳、烟水、湘妃、江上,将四种难以并存的景物,以奇特的想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②暗示出“湘妃”殉情的不幸遭遇,使全诗感情推向高潮,表达了词人对殉情男女的同情。
③抒情强烈浓郁,给人以另一种审美感受和强烈的心灵震撼。
译文:
泰和年间,大名府民间有对男女青年因痴情相爱却不能如意地在一起而双双投水自杀,官府搜寻他们的踪迹却不能找到。之后,种藕的人在水塘中找到两具尸,衣物可辨,此事才真相大白。这一年,这个水塘中的荷花盛开,而且株株皆开并蒂莲。沁水的梁国用当时担任录事判官,向内翰李用章这样叙述。
问莲花的根,有多少根须?莲心是苦的又为谁而苦?并蒂莲的花为什么含情脉脉娇嫩地相互对望,怕是大名府那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的化身,天公这样的不公平:为什么不教相爱的人白头偕老,却让他们死于鸳鸯偶居的水塘中;夕阳西下悄然无声。看来谢灵运经常游览的烟雾霭霭的名山胜水,潇湘妃子殉情的湘江楚水,都不是这对儿女的断肠处。
这对恋人相亲相爱,本可以在灵芝仙草与吉祥晨露中,幸福生活长生不老。他们的感情即使“海枯石烂”情缘仍然长存,但被迫死去的幽恨是黄土无法掩埋的。被害死去的韩凭夫妇所化的相思树,随着时光的流逝,又无缘无故地被秋风所摧残。精美的小船稍稍停一停,让我再看看并蒂莲 怕将来我载酒重来时,它们已红瓣飘零,散乱地卧于风雨中了。
赏析:
作者在小序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故事哀婉,令人动情。这首词就是作者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显示作者比较进步开明的思想。此词与《雁丘词》同为姊妹篇。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这样的起句,表现作者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寻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天已许”两句,更表现作者愤怒的心情。他们的爱情感动的连苍天都允许了,让他们化作并蒂莲,生死相依,为什么仍有人不让他们偕老白头?这一问,感情更为强烈,矛头直指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夕阳无语”四句,面对词人义正言辞的责问,没有人能回答,只见夕阳也在沉思,为苦命的鸯鸯哀悼。面对此情此景,就算是谢灵运所写的伤感之词,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谢客”指谢灵运,善写伤感之词,造伤感之境。“湘妃”,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舜南巡死于途中,二妃寻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后世称她们为湘妃。以这两个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扬今,更加衬托出作者对这样事的悲伤。“未是断肠处”,谢客的伤词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香奁梦”两句引用小序中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灵芝、瑞露这样的仙物来映衬他们爱情的纯洁神圣。
“人间”后三句,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接下来的“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却盛赞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相思树”,等三句更确切地表明作者的进步立场。虽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但他们的爱情却长存人间。因而又有下句“兰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绪难宁,固而乘舟少住,凭吊这对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花。作者知道,顽固的旧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若不及时凭吊,恐怕以后再来,就会“红衣半落”,甚至于“狼藉卧风雨”了。同情之深,珍爱之切,掬之可出。结尾一句,以词人的料想推断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词更添悲剧色彩。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见长,情之真,意之切,纯情流露。全词句句有情,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充满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使词充满各种感情。此词运用的手法富杂多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相互交杂,而却皆有归所,更增添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
刘长卿
兰桡缦转傍汀沙,应接云峰到若耶。
旧浦满来移渡口,垂杨深处有人家。
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乡心万里赊。
君见渔船时借问,前洲几路入烟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与朋友在春日泛舟耶溪,但见山水相接相映,充满了诗情画意。
B.颔联写旧浦曾挤满了人群和眼前的幽居人家,视听结合,令人无限遐想。
C.颈联有对兰亭盛况的感慨,也有对故乡的无限眷念,意境高远,情真意切。
D.耶溪景色让人有悠然、超尘出世之感,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相似之处。
16.本诗尾联没有正面写耶溪美景,却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赏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先要理解诗句,分析使用了怎样的技巧,再分析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B.“视听结合”错误。颔联“旧浦满来移渡口,垂杨深处有人家”主要是通过视觉来展现景象,前句写因为旧浦人多满了所以要移渡口,是看到的人群聚集的场景;后句写垂杨深处隐隐露出的人家,也是视觉所见的画面,并没有运用到听觉描写,所以说“视听结合”表述错误。
故选B。
(2)①尾联以问句“君见渔船时借问,前洲几路入烟花”收束,打破常规的平铺直叙。这种形式恰似抛出一个悬念,吸引读者去思索后续,增强了诗歌与读者的互动感。通过让友人向渔人询问前往前洲“烟花”美景的路途,展现出其对春日胜景的强烈好奇与热切追逐之心。仿佛已有的美景只是开胃小菜,前方如烟花般绚烂未知的景致才是其更渴望探寻的,充分体现出那份盎然意兴。
②“烟花”一词,在古典诗词语境中,它常象征着春天的绚烂繁华。结合前文营造的春日泛舟耶溪的氛围,极易引发读者联想。读者会联想到前洲之上,桃花、杏花等各色春花竞相绽放,繁花似锦如一片绚丽云霞,轻烟袅袅。还有嫩绿的草、清澈的溪、摇曳的柳等,共同构成一幅多彩春景图。如此美好的想象自然勾起读者对亲身感受这般春景的向往与期待,虽尾联未正面写耶溪美景,却凭借联想与情感共鸣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
(1)B
(2)①尾联以问句收束全篇,诗人借不断向渔人询问路途,表现追逐春日耶溪胜景的盎然意兴;②引发联想和想象,让人想到繁花似锦、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对耶溪美好春景充满向往和期待。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振上人①秋夜怀士会②
王昌龄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注】①振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②士会:裴霸,字士会,官至吏部员外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点明了这首五言律诗的题材和创作由来,并交代了写作时间和所怀之人。
B.首联写秋天到了,草木凋零;山风疾吹,夜晚凄寒,渲染出浓重的伤感氛围。
C.“遥”从空间角度突出离家之远,“高兴”从情感角度突出思念的感情之烈。
D.“秋声急”“月色残”,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城外秋景,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苦。
16.关于尾联的弹琴者,有人认为是王昌龄,有人认为是裴霸。你赞同哪种观点?请阐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D(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16.(6分)
示例一:是王昌龄。①该句是说我弹琴,寄托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更为自己客居他乡而伤怀。②寄寓的情感更为丰富,主题也更多元。
示例二:是裴霸。①该句是说我想象裴霸弹琴寄托对远方的我的思念,琴声中饱含着客居他乡的悲苦;②诗人不直写自己思念友人,而想象友人思念自己,使诗意表达更含蓄蕴藉。
评分建议:表明观点1分,解释大意2分,赏析诗句3分。相关要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①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②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这首诗写于韦庄辞别越中亲眷,入蜀之时,路过盘豆驿。盘豆驿,古驿站。②桃塞,桃林古塞,古地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总写盘豆驿的景象,天空晴明,地面平旷,犹如一幅展开的巨大画屏,接着点明盘豆驿的地理位置。
B.古人善用“白鹭”等意象传情达意,颔联表达的情感与李清照的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同。
C.颈联写晴空所见:“去雁数行天际没”,从有到无;“孤云一点净中生”,从无到有。极具象征意味。
D.诗歌由“极目”起,至“凭轩”终,内容和诗题形成呼应,整首诗景中含情,结构完整,规范雅正。
16.韦庄的这首诗,表情达意含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B.颔联表达的情感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同。
16.①颔联写滩头鹭鸟静立,高原上农民趁着余晖忙着耕种,鹭亦有占,人亦有耕,唯有自己四处漂泊,表现出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以乐景衬哀情。
②颈联用象征手法,写南去的大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一片孤云在山间悠闲地升起,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
③尾联诗人靠在后轩窗棂上凝望晴川的景色,眼前之景触发了对越中亲故以及家乡的怀念。(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