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

文摘   2024-11-23 15:40   山东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人类社会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社会分工体系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工业化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为继。新时代的发展迫切呼唤教育面对新产业、新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化为能力培养型教育,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培育劳动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而不仅是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并根据变化了的劳动形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劳动教育,构建起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随着内容的日渐丰富和理念的日益更新,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特征。

(摘编自杨玉春《科学把握劳动教育新特征》)

材料二:

每逢周六,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都会准时推出非遗“云”上系列课程,在“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劳动专场与学生们见面。这堂面向全国直播的“云”端非遗课,不仅高村中学学生爱上,而且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课”。

线上教学期间,该校推出了一系列非遗课程,既为单一的网课学习增添了额外的乐趣,又促成“家庭总动员”活动的开展,还促使家庭劳动从日常劳动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谓一举三得。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该校招募了17位具有非遗老手艺、热爱公益事业的非遗传承人加入课程团队,实现了“名家主播带课”。这些非遗传承人中,有高龄的乡村手艺老师傅,也有进行非遗创新的隔代年轻师傅。他们齐聚“云”端,捕捉生活之美,贯穿传统节气文化,给乡村带来一场有“烟火气”的劳动教育。

(《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非遗进入“云”课堂》)

材料三:

“花饽饽”的历史、作品的寓意讲起,到虎年“虎头”饽饽的制作流程……近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尝试了一次直播课,邀请山东省“花饽饽”非遗传承人林荣涛,在“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劳动专场做“花饽饽”直播,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还有“鲅鱼水饺”“虾酱菜团”“瓤子饼”“锅煽海蛎子”……一道又一道热腾腾、香喷喷的菜品,伴着非遗传承人的一双巧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超高人气。

419日《中国教育报》)

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惯常路径,除了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再就是让学生参加必要的劳动实践锻炼,比如到田地插秧或者收割庄稼等。

但是,常规劳动教育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即便是劳动实践,也往往只是老师带领与引导学生参加劳动生产活动。问题是,大多数老师因为平日专注于教书育人,并未专门从事某一类劳动。带领学生参加劳动,教师自己也是在体验,并非熟练劳动能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某一项劳动操作要领未必能很好掌握,动作不一定规范,效果不一定理想,劳动动作恐怕也谈不上优美。换句话说,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老师,也多半不能将劳动的技能、美感表现或传达出来。

其实,劳动既有艰辛的一面,也有审美的一面。劳动的审美既有劳动过程以及动作姿态之美,也有劳动创造出的成果之美。只有将满腔热情与创意手法合二为一的劳动者,才能在劳动时,给世间呈现一种别样的美。

那些传统美食非遗传承人巧手烹制出传统美食,在调动学生味蕾的同时,更是让莘莘学子大开眼界,见识非遗传统美食丰富多样、五彩缤纷和奇妙无穷之美,从而引导孩子们了解、欣赏传统美食,进而尝试动手制作美食。这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劳动习惯。

山东威海文登区高村中学邀请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教学生烹调美食,开展一场场极具“烟火气”的劳动教育,这启示我们:劳动教育也要推陈出新、另辟蹊径,不断拓展新的局面,让学生愿意学、快乐学,并在学习中感受劳动之美和劳动产品之美。

每个地方都有不少非遗项目以及非遗文化传承人,这既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吸引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又可使非遗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创新开展。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视为“劳动教育+”模式,各地不妨多一些这样的探索,促使劳动教育开展得更加活泼、更加有趣、更有烟火气和更有成效。

(摘编自涂启智《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值得借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劳动教育同样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不过更重视培养新时代劳动者应该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

B.高村中学的“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招募的师资力量都是具有非遗老手艺的新老非遗传承人。

C.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

D.劳动的美有劳动过程以及动作姿态之美,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之美。非遗传承人烹制美食属于劳动之美。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劳动教育随着其内容的丰富和理念的更新,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特征。

B.之所以说高村中学的“云”端劳动教育具有“烟火气”,与这些“云”课堂有烧煮食物散发出的生活气息有关。

C.学校老师如果是某一项劳动操作的熟练劳动能手,就有可能将该项劳动的技能、美感表现或者传达出来。

D.所谓“劳动教育+”模式是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与互联网必然存在关联。

3.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的一项是()(3分)

A.兰州市中山小学迎来一场别具特色的艺术盛会——“聆听泥土的声音——非遗大讲堂之泥哨制作”。

B.城关区金塔路小学打造了掐丝珐琅、织染、泥塑、皮影等12个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劳动实践工坊。

C.甘肃省积石山县关家川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在“思源非遗教室”里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民歌。

D.南京街第九小学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分年段设计了制作月饼、包饺子、包粽子等不同难度的挑战项目。

4.新闻评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请举例分析材料三是怎样辩证讨论“劳动教育”话题的。(4分)

5.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新时代劳动教育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旅途风尘

彭荆风

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

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厢里就坐满了人。

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了?”

“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老大妈说道。

驾驶员不满意地扫了那几个说“齐了”的人一眼,大声说道:“旅客们,请再查对一下人数,不要丢下了人!”

一会儿,一个拖着两根长辫子的年轻姑娘,提着一个小包匆忙地赶来了。她刚上车,刚才说“齐了”的那几个人又像合唱队似的同声喊了起来:“同志,你快点好不好?大伙都在等你一个人呢!”

“是吗?”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我没耽误嘛!现在七点还差五分呢!”

那几个合唱队员的嘴被堵住了,只有一个穿着件青灰色夹克的人,还在好强地咕哝着:“你早来一点,还不是可以早一点开车。”

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

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看来不久前,她是在部队中工作的呢!

在旅途上,部队同志相见时,会立即引起一种战友相见的亲切感情,我立即给她让了路。她看了看我胸前的那几个纪念章,明白了我也是部队上的。

车开了,这条路上山高路险,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姑娘,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两道眉毛也几乎皱在了一起。看来,她是个身体很弱的人,她正在晕车呢!

这天,我们车子到达那个中途歇宿的山城时,已经是黄昏了。车门一开,那个穿青灰色央克的人,首先和他那一伙人像一阵旋风似的拥出了,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也手忙脚乱地跟着挤出了车门,去寻找旅馆。

旅社的确很难找,等我费尽力气找到一个过夜的床铺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遇见那位姑娘提着那沉重的小提包,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我问道:“找到旅馆了么?”

“没有。我最后下车,到处都被先来的人住满了。幸好那边很远的地方有家老乡愿意留我过夜。不然,真是又要在街头上露营呢!”

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作为对同志的关怀,我们做得很不好啊!

第二天早上,到七点钟时人们都已经自动在车厢里坐得整整齐齐的了,只有那个姑娘还没有来。

这可引起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话题,他嘲弄地说道:“女同志嘛,总有些啰唆事情,起了床,还要梳辫子呀!还要擦粉呀!她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等候她一个人……”

七点十分又过了,才看到那位姑娘头发蓬松地匆忙跑了过来。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

她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喘着气解释道:“就是那讨厌的背心难穿,二三十个扣子,一个扣子要扣好几分钟。”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仍然不肯放松:“那是什么漂亮背心?不穿也可以嘛!”

中午,我们的车子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旅客们也都下了车休息。

那位姑娘一个人坐在一棵柳树下。在汽车上颠簸了这一上午,她的脸色更苍白了。我走过去问道:“你原来是××部队的么?”

她这一路上都是沉默寡言的,这时也许是由于兴奋了,话也就像打开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地涌了出来。她告诉我: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最后一次战斗是在上甘岭打的。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快要接近阵地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肩膀,她一阵昏迷,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

坐在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是旅途寂寞谁都想听故事,但我却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个外貌文静的姑娘,却是个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呢!

“伤口都治好了么?”我问道。

她低垂下眼睛,忧郁地说道:“肩膀上的伤口是好了,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疗养。我的一个哥哥在云南边疆工作,那边气候好,他来信要我到他那里去。这次就是去我哥哥那里。”

哦!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可是我们却不了解她的痛苦,有些人还冷酷地讽刺嘲弄她。这些人真不像个新社会的公民。我抬起头向周围看了看,那些“合唱队员”们也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柳树下听着我们谈话呢!奇怪,这时候他们都失去了平常那种高谈阔论、嘲笑一切的“气概”,脸上都是白一块、红一块的似乎有什么事使他们不安,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嘴唇一动一动地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来。

傍晚,汽车又到了一个中途歇宿的小站。当我们正茫然地在街头上徘徊时,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已快步从一家旅馆里奔了出来,对着她说道:“同志,你是不是还没有找到旅馆?我们已为你订好了一个房间。”

“为我?”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突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会关心起她来。

那些“合唱队员”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接过她的手提包,拥着她就往旅馆里走去。

第二天早上,要开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设法为她换一个座位,出乎我的意外,她已安然在第一排的窗户边坐好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正坐在她原来的座位上呢!看见我,他向我笑了笑,我也亲切地向他笑了笑。

汽车又在那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朝霞刚洒满天边,公路旁的草丛和树梢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秧田里那嫩绿的秧苗已长得很高了,绿茵茵的就像一块块新织的绒毯铺在那广阔的田野里。这时,有人伏在车窗上轻声哼起了一支歌,歌词是叙说人们在幸福的生活里,怀念起那些为他们战斗过的英雄们……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驾驶员开车前先试了试刹车,并要求车上的旅客查对一下人数,可见这是一位工作很负责任的司机。

B.年轻姑娘因为上车比别人迟而被同车人指责,她没有解释,可见她心地善良、心胸开阔。

C.当发现姑娘找不到旅馆只能寄宿在很远的老乡家里时,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D.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尽管表面上是一个自私爱发牢骚的人,但其实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知错能改的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合唱队员”来称呼车上的部分旅客,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吵闹不休的样子,意在讽刺他们自私的行为。

B.小说善于运用悬念,前部分写姑娘每次上车总比别人迟,先引出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后文再揭晓原因。

C.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一开始的“嘲讽”与后来的主动找旅舍和换座,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D.小说以一支歌的歌词内容作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们。

8.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9.同为战争题材,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违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天时,下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未有能摇其本而静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良地A一亩B用子C五升D薄地E三升F谷田G必须H岁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树,文中指种植,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树”意思相同。

B.凡,文中指总共,与《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意思相同。

C.薄,文中指贫瘠,与《芣苢》中“薄言采之”的“薄”意思不同。

D.因,文中指顺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养育。在百姓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需对他们进行教育。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据情况而定。田地肥沃或贫瘠,需选择相应的秧苗种植;山田或泽田,需选择相应的时间种植。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如果国君能顺应四季的气候条件,开发地理上的有利形势,利用人的力量,那么一切生物顺遂生长,各种谷物繁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未有能摇其本而静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1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园中归戏作

陆游

醉里来寻涧上花,已飘残雪散余霞。

麴生也解欺人老,风伯无端妒物华。

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

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送日斜。

【注】①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诗人时年63岁,在严州任上。②麴生;酒的别称。③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次句看似写雪飘霞散的自然环境,实则是表明涧上花凋残的景象。

B.颔联中“欺”和“妒”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妒”物华暗示出花凋残的原因。

C.颈联指出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同蜂蝶相伴,虽不可得,却不感到遗憾。

D.尾联诗人让时间在《黄庭经》的陪伴下悄然流逝,可展现出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16.有人说,此诗虽题为“戏作”,却反映了希望与现实的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作者借《诗经》中写姑娘思念心上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心理。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想象自己穿上登山特制鞋,攀登陡峭山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虽然生活于人类不常到的地方,却时常被写进古诗文中,用以营造悲凉的气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8.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这样的”中引号用法使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钟扬的学生们“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

B.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

C.“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19.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文中一连用了七个“她”,属于用第三人称叙事,说说这种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好处。(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语言和文字不是一回事,可又不是两回事。“语言”和“文字”这两个名词都不止一种意义,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口语和书面语,一个用嘴说,用耳朵听,一个用手写,用眼睛看,当然不是一回事。可是   A   ,用手写的也可念出来,用的这字眼基本上相同,词句的组织更没有多大差别,自然也不能说完全是两回事。

②然而不完全是两回事不等于完全是一回事。说话的时候有种种语调、种种表情,写文章的时候语调和表情是写不进去的,得在词句的安排上多用些工夫来弥补。说话是现想现说,来不及仔细推敲,但是可以因为听者发问,或者不等听者发问,而重说一遍,补充几句,或者改正一些说法。如果写文章也是这个样子,就变成罗嗦和杂乱。写文章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可以放下笔来想想,   B   ,甚至抹掉整段、整篇,重新写过。这样,写文章就应该比说话更加有条理,更加连贯,更加细致而又更加简洁。

我们提倡“写话”是主张写文章要跟说话基本上一致,不要装模作样,不要耍花招。如果机械“写话”,把现想现说的话一个一个字记下来,那是决不会成为一篇好文章的。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句强调的内容有何不同?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节日,是人们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过节,可体验民俗,可感受人情,可见证时代的变迁,也可演绎出无数的“每个人”的故事……

请以“过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