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1.B(“这种想法普遍存在于农民的思想意识中”说法错误,原文为“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
2.C(“必须要走出门”说法错误,原文说“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
3.D(D项为核心内容为“为人民服务”,与原文的群众路线不符)
4.答:①第一处采取短句形式和反复的方式。短句形式言简意赅,简洁有力;反复的方式,两个“要不得”连用,一针见血地亮明观点,语气坚定。②第二处采取了比喻句的方式。比喻句形象生动论证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关系——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破解矛盾的必由之路。(每点2分,共4分。如从感叹句、单独成段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5.答:①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要以调查研究为前提。
②深入群众在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
③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唯书,不唯上。(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暗示‘我’与西北汉子们的隔阂一点点消除”错误,本段中“我”和他们之间关系已相当融洽,此处写景,一者与前文照应,渲染氛围,二者为下文“父亲”唱“花儿”作铺垫。)
7.C(“也说明他们对物质要求不高,随遇而安”不准确,他们甘于贫寒和等待,是因为有兄弟情义的地方就是故乡。)
8.①揭示地域与人的关联,阔大雄浑的西北催生出荡气回肠的“花儿”,孕育出坚韧、重情义的汉子。
②凸显西北对“我”的深远影响,表达“我”对这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赞美以及西北人民对“我”的深厚情谊。
③西北地名在现实和回忆中交错出现,使抒情有依托,叙事不突兀。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如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9.①意境苍凉:荒凉地界、冻雨冰河,渲染了苍茫苦寒的氛围;“花儿”的回环往复,营造了悲凉凄怆的意境。
②命运苍凉:“我”和萍水相逢的弟兄们处境困窘,贫困潦倒。
③情感表达热烈:多处直抒胸臆,表达“我”的激动、震撼、虔敬;“花儿”被汉子们以酣畅恣肆的方式唱出。
④作者讴歌在苦难中的底层人民生命之鲜活、人情之美,让“苍凉”和“热烈”和谐统一。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如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G
11.C 解析:意思不同。制止/控制。句意:必定能制止陛下东征。/登上皇帝的宝座来控制天下。
12.A 解析:根据原文“汉主殂,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知,“政事全都交给诸葛亮处理”不是刘备要求的,而是刘禅继位后刘禅的决定。
13.(1)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第一个“事”,做;“知”,领教;“则非某之所敢知”判断句;句意1分)
(2)虽然汉朝运数已经衰弱,怎么会让英雄的热血不挥酒在许昌、洛阳,却在猇亭白白地流干呢?
(“虽”,虽然;“衰”,衰弱;“徒”,白白地;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认为,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诸葛亮也向刘备表达了绝对的忠诚和决心。②材料二认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并非完全的信任与理解,刘备对关羽的信任超过了对诸葛亮的信任,这也是诸葛亮不能恢复汉室、灭掉曹魏的原因之一。③材料三高度评价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将其看作是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愁绪中有几分欣慰”解题思路不当,“白云归处寄乡心”写只能望着远处白云飞归之处,寄托一下思乡之心了,表达的是乡心无处寄托的无奈之情。)
16.①前三联极写自己寓居开元精舍的孤独伤感,反衬薛秀才赠诗给自己带来的慰藉,凸显感激之情。②“劳君诗句独相忆”一句直抒胸臆,通过写只有薛秀才没有忘记自己,寄来诗作,直接表达感激之情。③“题在空斋夜夜吟”写自己要把赠诗题在空斋中夜夜吟咏,通过想象深化感激之情。(每点2分,共6分)
17.(1)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 快投笔 莫题柱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18. A 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B 不知不觉(每空 2 分,符合语境 即可。所填的不是成语、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解析】A 处,语境是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B 处,本处是说由于手机屏幕中内容的吸引,我们会不自觉地降低眨眼的频率,可用“不知不觉”。
19.示例:眼睑就像一把刷子,将泪液均匀地涂抹在眼球表面。(3 分。不是比喻不给分;上下文不连贯、表达不够流畅,酌情扣分)
20.②“提高工作、生活环境”搭配不当,“提高”和“环境”搭配不当,可将“提高”改为“改善”。
⑤“调整.…..等要适当”句式杂糅,“调整....”和“......要适当”杂糅在一起,可去掉“调整”或去掉“要适当”。
21.甲:干眼症的常见症状很多乙:哪些群体易患干眼症呢(每处 2 分;每处超过一 个字扣 1 分,超过两个字扣 2 分)
22.“警惕”,意思是保持警觉,小心戒备。“警惕”的宾语应该是某些危险的事情。本句话中“警惕”的宾语应该是“眼罩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所以,原句说法不合逻辑。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段话。第一段话的关键词是“游离”,先介绍了部分年轻人的“游离”生存状态,不能沉潜与专注。然后借心理学家的观点陈说“游离”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让生活失去动力。
第二段是曾国藩的一句话,先否定置身局外对做事没有益处,然后提出要做到躬身入局,挺膺担当,成事才有希望。
两则材料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第一则对“游离”持批判态度。第二则先否定“局外”,再肯定“入局”,故本次作文意在引导当代青年抛弃“游离”思想,选择主动担当,躬身入局。“游离”可以作为考生驳论的靶子,以生活中鲜活的游离论据作为批驳论据:课堂上趁老师不注意,思维会“溜号开个小差儿”;职场上会窥探老板的目光,伺机在电脑上“凑凑趣摸摸鱼”;网络上,面对与己无关的热点事件,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让自己的文章既有思辨精神,又有时代深意。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人全力以赴,积极有为的“入局”之心和“担当”之举。躬身入局者其实自带一种情怀,表达出一种担当。“躬身入局”强调的是做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态度,要参与其中,付出行动。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参与其中。
立意:
1.拒绝游离,选择入局。
2.不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3.切莫袖手旁观,不做“吃瓜群众”。
4.躬身入局,担当作为。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主刘备病危,命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如果太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你可以自行取代他。”诸葛亮哭着说:“我怎么敢不竭尽辅佐的能力,献出忠贞的节操,至死不渝!”汉主刘备又制诏命令太子说:“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只有贤明,只有德性,才能让人臣服。你与丞相共事,要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看待。”刘备病逝,太子刘禅继位,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
材料二:
谈论君臣之间交情的人,都会竞相提到刘备与诸葛亮。刘备出兵伐吴时,诸葛亮说:“孝直如果还活着,必定能制止陛下东征。”诸葛亮的志向能够在刘备手下完全实现吗?真是悲哀啊!诸葛亮的大节和苦心,不能在当时被理解和体谅,而白白地以为实现抱负而鞠躬尽瘁,无奈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恨千古,宗泽临终吟咏着杜甫赞美诸葛亮的诗句,悲痛哀惋地死去,这是有原因的呀!
诸葛亮的心愿,就是一定要保存汉室,一定要消灭曹魏政权。如果(蜀汉)不与吴国交好,在内就会受到东吴掣肘而北伐不能顺利进行。他的这一心思,只有鲁肃了解罢了。孙权尚且可以体谅鲁肃与诸葛亮的用心,而刘备的志向却与他们不同。刘备也是最初想要使自己强大起来,最终想要自己称王,雄心不曾收敛,与关羽相互投合罢了。所以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比不上对关羽的信任。刘备不死,吴国带来的灾祸就不能停息,祁山的蜀军就不能够北伐。等到街亭战败,先主刘备死去,国家的精锐力量在夷陵丧失殆尽,一些与诸葛亮志同道合的老将如赵云都亡故了。诸葛亮面对疲劳不堪的百姓、愚昧暗弱的幼主,图谋北伐,但事情不可能有所作为了。诸葛亮所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唯有不顾自身来完成自己的志向,而事情的成败本来就不是他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如果当初先主能像笃信关羽那样信任诸葛亮,听从赵云的劝谏,停止东征,乘着曹丕刚刚篡位,人心没有稳固的时机,与东吴结盟来共同进取中原,(此时)实力还很雄厚,气势也很强盛,虽然汉朝运数已经衰弱,怎么会让英雄的热血不挥洒在许昌、洛阳,却在猇亭白白地流干呢?
张良遇到汉高祖因而志向实现,宗泽遇到宋高宗因而志向受阻。诸葛亮,张良,宗泽,都怀着深远良苦的用心而不能轻易告诉别人,这是一样的,而他们的成败却各不相同。诸葛亮心怀大志却无法对别人表达出来,实在是千古的遗憾啊!
材料三:
先主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宽容厚道,了解人才礼贤下士,有汉高祖的风范,有英雄的气度。至于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托付给诸葛亮,而毫无疑心,确实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