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阶段性学业检测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文摘   2024-11-21 19:09   山东  

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阶段性学业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物都有特征,描摹物象,如能把握其特征,予以夸大渲染,每能给人意外明确的印象。就像漫画一样,将人或物的特色及重要部分,故意作过分的夸张,始能达到穷形尽相的目的。王充曾说:“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这话用来解释诗文,反而成为定则,许多诗亟需“华虚”的文饰,亟需“惊耳动心”的吸引力。

譬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花的特征是明艳,若只说花光明艳、花容娇媚,都嫌“坐实”,都嫌不够,用“欲燃”这种夸大的字眼来形容花光,让春光在青山上燃烧起来,照人眼目,便给人特别明亮的印象。“欲燃”比“如火”“胜火”之类的形容更具动态,后来李治写《蔷薇花》道“摘时兼恐焰烧春”,则更不止是“欲燃”而已,简直要“烧春”,“烧春”比“欲燃”尤具动态,将鲜红的色泽夸张得更像喷火了。白居易《早春招张宾客》诗也写“花光焰焰火烧春”,烧春加上火字,再加叠用两个焰字,火像跳跃在眼前似的。孟郊《卧病》诗“春色烧肌肤”,春色鲜妍,不只撩人而已,不只在眼前烧,竟直接烧到皮肤上来了。到李绅写《红蕉花》诗:“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最深。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不只烧灼到皮肤上,还红得烧痛眼睛,烧到心脏里面来了!

李商隐的诗,最善于塑造意象,他当然擅于运用这种手法,如《天涯》诗:“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用啼字双关着“啼鸣”与“啼泣”。当花儿开到了花枝的绝顶,从此花儿开尽了!暮春的莺儿把生命也啼了出来,啼湿了最高枝上的花朵!这个“湿”字当然是不合理的夸大,但由于整个生命的投入,使奇诡变为可信,使瑰丽的莺啼花湿意象,呈现出一股夺人心魄的哀切的痴情。用这种莺啼花湿的意象,来暗喻“府主遽逝、依傍无门”也好,来暗喻“所写文章,字字血泪”也好,创痛都是那么深刻。况且“啼”本是诉诸听觉的,“泪湿”是诉诸视觉的,故意将听觉的印象移属为视觉的印象,这种技巧能使意象益发美妙。

上述诸例,都是在造意上夸张人或物的特征。有时在用字上换一个夸张的字面,虽与实情不合,也能使意象跃现出来,如李贺的《公莫舞》歌:“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全诗是在写项羽刘邦的鸿门之宴,这两句是描写宴会豪华的场面。行军帐幕中不太可能有排成九楹的方花础石,也未必有盛血的银罂,这些固然不必去考实,更为了夸大军容的勇猛、食物的丰盛,写一般的屠豕宰羊都是不够称心快意的,偏杜撰一个“刺豹”的史实,这是诗人与史笔的差距,这差距反使宴饮豪华的气派与“不比寻常刍豢之味”的描写豁显出来。

(摘编自黄永武《谈意象的浮现》)

材料二:

夸张和其他修辞方式一样,都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夸张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夸张,否则就是空洞的大话或十足的昏话。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月亮是凉的,太阳是热的,我们要夸张只能在现实基础上说“赤日炎炎似火烧”和“夜吟应觉月光寒”。如果我们夸张成“月色炎炎似火烧”和“夜吟应觉日光寒”那就成了十足的昏话了。鲁迅也举过类似的例子,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宋代有位诗人写了首咏竹的诗,其中两句是“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作者很得意,送给苏轼看。苏轼打趣说:写得倒是很好,只是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子。此诗将想象与夸张结合得很好,对仗也很工整,失败就在于它完全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树干比树叶多。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要符合生活真实,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允许夸张也是应该夸张的。如唐代诗人杜牧有首绝句《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的杨慎认为夸张太过,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其实,即使是“十里”,也还是谁人听得?谁人见得?而且这样一来,杜牧诗中江南春色的阔大场景和恢宏气势都不存在了。杜牧也就不成其为杜牧。因为“千里”和“十里”的夸张基础相同,都是存在的,那就是江南春天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与此相类的还有杜甫《古柏行》中夸张古柏高大苍老的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的沈括对此来了番科学计算:“四十围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沈括是位科学家,他用物理学的体积观来看待文学的夸张,结果成了笑话。接下去的笑话是另一位宋人黄朝英为这两句诗所作的辩解,他批评沈括不懂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一百二十尺。围有百二十尺,即径四十尺安得云七尺,岂得以太细长讥之乎?”黄朝英批评沈括,实际上是犯了与沈括同样的错误。

(摘编自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夸张》)

1.下列对材料中“夸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夸张的实现可以通过突出意象的特征,也可借助与实情不合但能跃现意象的字面。

B.夸张即抓住人或物的特色及重要部分,给人留下明确的印象来达到穷形尽相目的。

C.夸张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想象再丰富,对仗再工整,也是失败的。

D.夸张的艺术效果应该用文学的思维来分析鉴赏,不能完全用科学的标准审视判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商隐的《天涯》一诗能呈现出夺人心魄的哀切的痴情,缘于超乎常理的夸大。

B. 如果那位宋代咏竹诗人在写诗时不违背生活的真实,就能够创作出真正的好诗。

C. 李贺的《公莫舞》通过运用与史实不相符的夸张手法,突显出宴饮豪华的气派。

D.《江南春》具有江南春色的阔大场景与恢宏气势,正因其夸张不符合生活真实。

3. 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一观点的是( )3分)

A.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D.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4. 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 下面是《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初上任审薛蟠一案时,门子给他的“护官符”。请简要说明“护官符”是如何体现材料中有关夸张的观点的。6分)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大

谷凡

母亲生病了,儿子只是把一堆买来的药放到她面前,转身走开了。儿子没有想着还要为母亲倒水,他就那样匆匆地去看书了。儿子从小就爱学习,一直学得很好,这让做母亲的很开心。现在儿子已经长大了,还是那么爱读书,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看那一大本一大本又厚又重的书。

母亲有些失落,躺在床上,眼里装满了泪水,此刻母亲看不到儿子,因为儿子的房门关得严严实实,一边想儿子的过去,想儿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她甚至还想了丈夫过世的情景。

母亲想到丈夫临死时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放,知道丈夫放心不下儿子,那时的儿子才十一岁,可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就那样一直拉着她的手,直至停止了心跳。

丈夫离世后,母亲没来得及悲伤,就开始陪着儿子备战小升初,好在儿子争气,他的成绩一直非常好。为了让儿子看起来不寒酸,母亲又多做了一份工,每天的时间都是紧紧张张的,连喘口气的机会都很少。

现在母亲病了,虽然只是小小的感冒,但让她十分难受。

这么多年,母亲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生病。记得那时儿子刚刚六岁,一次她生病了,儿子居然站在她的床边说:“妈妈,我带你去看医生吧!”母亲特别感动,病立马好了一半,觉得自己的儿子又聪明,又懂事。

去做作业,不许再玩了,快去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和儿子之间只有这些事了。

每次回到家母亲都是敦促儿子学习学习。儿子也听话,一直都是学学学。

儿子大学读的是名校,又被保送研究生。儿子还要继续读博士,可母亲觉得儿子不能再学了,她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实在太辛苦了。

上个月儿子去找工作,儿子以为自己是名校毕业,去一个小单位应聘应该是水到渠成,结果儿子碰壁了。后来母亲从一个熟人那里打听到儿子碰壁的原因,才知道儿子当时说话口太满了。他认为自己到那个小单位,从普通职员干起对他是一种侮辱。

后来儿子又四处投简历,依然是到处碰壁。现在儿子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了。整天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看书,看书,对不让他去读博的母亲一直耿耿于怀。

看着儿子紧闭房门,母亲突然喊起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让儿子帮她倒水,然后让他把换洗的衣服洗了,把房间打扫一下,去菜市场买菜,准备午饭。

儿子走出房间,和母亲对视了几秒钟,他有点不相信母亲会让他做这些事,但母亲的目光很坚定。儿子知道母亲现在病着,不想和较劲,但嘴里还是嘟囔着他做不好这些事情。

母亲很温和,她说一次做不好两次,两次做不好三次……儿子带着不满去做,虽然没有做好,但已经超出了母亲的想象。

……

第一次吃到儿子做的饭,母亲有点激动,她眼里闪着泪花,这让儿子有点不知所措,一连四天,都是儿子打扫卫生做饭,甚至连母亲的衣服,儿子也帮她洗了。母亲的笑重新回到脸上,病也就好了。

那天母亲让儿子陪老张去市场进菜,老张在他们居住的家属院里有一个菜铺,每天天不亮,老张就得去批发市场进菜,开始儿子不愿意去,母亲说你只需要去看,不需要帮忙。后来,儿子就跟着老张跑了几趟。那天母亲远远地看着儿子在帮着卸菜,把自己搞得紧紧张张的。老张有一个儿子,学习一直不好。那天儿子看到老张的儿子在学习上正犯难,就帮他指点一下,再后来就多次帮他解难题,很快,老张儿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

就这样,儿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家属院里陆续有其他孩子要求他辅导,儿子的心思也用在了如何教学生这个问题上。一个学期后,儿子所辅导的学生成绩飙升了,儿子特别有成就感,整个人也充满了朝气。找儿子辅导学生的家长越来越多,儿子的精神头也越来越好,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由于儿子辅导学生考上了名校,儿子也跟着出名了。当初把儿子拒之门外的重点学校,现在亲自找上门来,让儿子去他们那里工作。

儿子说话的方式改变了,他的思维也改变了。他对周围的一切感觉都变了,母亲松了一口气,她知道,儿子这才是真的长大了。

(选自《小说选刊》)

6.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子从小爱读书、爱学习并且成绩一直非常好,不仅和他自己听话好学有关,也和母亲的敦促分不开。

B.小说中两次写到母亲生病的情况,通过对比儿子在母亲生病时的不同做法,暗示了儿子成长中的缺失。

C.当母亲意识到要让儿子从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做出改变时,坚定的目光表明了她改变教育方式的决心。

D.小说插入“母亲”想到丈夫过世情景,突出丈夫紧拉着她的手不放,是为了给故事涂抹一层悲剧色彩。

7. 关于文中儿子找工作碰壁的经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子以为自己名校毕业,去一个小单位应聘结果碰壁,是因为儿子对自己的学历极度自信而口出狂言惹恼他人。

B.“母亲从一个熟人那里打听到儿子碰壁的原因”,说明母亲不仅关心儿子碰壁的原因,也照顾儿子低落的情绪。

C.“儿子找不到工作,整天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看书”,说明儿子对母亲产生不满,认为是母亲不让自己读博所致。

D.“看着儿子紧闭房门,母亲突然喊起了儿子的名字……”,这一情节表明母亲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8.文中两次提到“母亲眼中的泪”,对塑造母亲形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9.“儿子”“真的长大”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差。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雷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之AB不闻C有师DE辄哗笑之F以为G狂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吠者犬耳”中的“顾”是“只,只是,只不过”的意思,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顾”意思不同。

B.“被南越中数州”中的“被”是“覆盖”的意思,和“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意思相同。

C. 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处叫“读”,句后停顿处叫“句”。

D.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指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就是解释《春秋》的著作。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世人的指责,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而柳宗元虽痛恨流俗,却心存顾虑。

B.韩文和柳文都对唐代士大夫之族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世风进行了批判。

C.李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精通于六艺经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韩愈学习。

D.柳宗元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生动形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14.两个材料的论证方法不尽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①泽:同“襗(zé)”,贴身穿的衣服。②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章开头都有“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慨,表达了士兵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B“戈矛”“矛戟”“甲兵”,表明了秦军武装在完备,防御在完善,描绘了战士齐心备战的场景,诗意不断推进。

C“同仇”“偕作”“偕行”,表现了秦军从思想到行动到方向都保持高度一致,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D诗歌使用问答的方式和具有动作性的语言,表现了秦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16.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无衣》中运用重章叠句手法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说中描写主人公年老多病、漂泊异乡的孤独凄凉境况,常会让人想起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阳光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了阅读的交流活动,主持人借用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以勉励大家要涉猎广泛,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钟扬是从未止步的“跨界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基础课程结束,17岁的钟扬选择转入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这个专业横跨“无线电”和“电子学”两大学科,需要敏锐的跨学科领悟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而这两点正是钟扬的特质,这种“跨界”的学科也给予他更宽广的想象和驰骋空间。

A  ,学了无线电电子学,后来却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那时的植物学界习惯于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数量分类学嗤之以鼻。钟扬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专业的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而且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至今,像钟扬这样突破学科界限、耕耘交叉地带的学者仍属少数。

更为难得的是,钟扬在科学追求的路上,  B    他的一颗“文艺心”填平了科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他翻译的科普读物《大流感》,语言生动,广受欢迎。

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试分析此处比喻的构成及作用。(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她的孩子无疑要识很多字,她的孩子无疑要问她许多问题,就像她从小老是在她的母亲跟前问这问那。若是她领着孩子赶集(孕妇对领着孩子赶集有着近乎狂热的向往),她的孩子无疑也要看见这石碑的,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就像从前她问她的丈夫。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请教那些名称的含义。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描龙绣凤、扎花纳底子都不怵,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越看那些字就越不像字,好比一团叫不出名称的东西。于是她把眼睛挪开,去看远处的天空和大山,去看辽阔的平原上偶尔的一棵小树,去看奔腾在空中的云彩……它们分散着她的注意,又集中着她的精力,使她终于收回眼光,定住了神。她再次端详碑上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

(选自铁凝《孕妇和牛》)

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叶雨婷《“探界者”钟杨》)

B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晚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C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茹志鹃《百合花》)

D“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鲁迅《孔乙己》)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排比句,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2.文中加点的两处语句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概括,并简要分析后者的内涵。 (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越努力越幸运”;但也有人说,“努力了,未必幸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夸张抓住人或物的特色及重要部分给人留下明确的印象达到穷形尽相的目的表述错误,原文在材料一第一段描摹物象,如能把握其特征,予以夸大渲染,每能给人意外明确的印象。就像漫画一样,将人或物的特色及重要部分,故意作过分的夸张,始能达到穷形尽相的目的。故选B

2.C(A选项“缘于超乎常理的夸大”错误根据原文“这个‘湿’字当然是不合理的夸大,但由于整个生命的投入,使奇诡变为可信,使瑰丽的莺啼花湿意象,呈现出一股夺人心魄的哀切的痴情”可知,因果关系错误,除了源于夸张,还有别的因素。B选项“如果那位宋代咏竹诗人在写诗时不违背生活的真实,就能够创作出真正的好诗”错误,根据“此诗将想象与夸张结合得很好,对仗也很工整,失败就在于它完全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树干比树叶多”可知,并不能得出这一结论,说法绝对。D选项“正因其夸张不符合生活真实”错误,根据“因为‘千里’和‘十里’的夸张基础相同,都是存在的,那就是江南春天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可知,没有不符合生活真实。故选C

3.A(材料一谈论了夸张手法的效果材料二谈论夸张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A选项诗句意思是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比喻。没有使用夸张手法,与材料观点无关。故选A

4.首先提出夸张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并举例说明夸张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②然后提出只要符合生活真实,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允许夸张也是应该夸张的,并举例说明文学的夸张不能完全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

5.①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渲染。如“白玉为堂金作马”,把“白玉”“金”这些奢侈之物作为日常所用,鲜明地展现了贾家的富贵奢华;②换用与实情不合的夸张字面来突出意象。如“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用现实不存在的“龙王来请”突显王家的富贵和权势;③夸张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护官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真实社会地位、财富状况为基础,通俗生动地揭示了他们的显赫权势。(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D[解析]“是为了给故事涂抹一层悲剧色彩”错,亲人离世,是有一定的悲剧色彩,这是情节客观上的作用,突出丈夫紧拉着她的手不放是为了强调当年丈夫的嘱托。

7.A[解析]“对自己的学历极度自信而口出狂言惹恼他人”错误,文中说儿子碰壁的原因是“说话口太满了。他认为自己到那个小单位,从普通职员干起对他是一种侮辱。”是青年人还未经历社会磨炼时的一种盲目自信,是一种不踏实,不接地气的表现,并不是因为“口出狂言而激怒他人”。

8.①第一次母亲“眼里装满泪水”的细节,是母亲看到儿子封闭自我时的失落、愧疚,也表明母亲对儿子还未完全“长大”的失望;第二次母亲“眼里闪着泪花”,是母亲看到儿子不断成长时,内心的激动、兴奋,体现出母亲看到儿子真正“成长”后的喜悦和感动。(每点2分)

9.①“成长不仅意味着学历的提升,还要具备劳动观念、助人意识、感恩情怀,以及说话方式和思维习惯的改变等。

②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只重视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完善。

③社会的磨炼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④要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答案要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分析略。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BDF(波浪线语句翻译: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11.B舍生皆被绮绣”中的“”通“披”,穿戴的意思。同舍生皆被绮绣的意思是同屋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12.C(原文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通”是“普遍”的意思,不是“精通”。本句翻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13.(1)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4分,要点:“”“”“”,宾语前置,句子通顺)(2)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洛阳)奔去。(4分,要点:“以是”“暇”“挈挈”,句子通顺)

14.韩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柳宗元: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冷眼相对,指手画脚,加给他种种非议。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洛阳)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责备吗?不仅我会被责备,人们也会因此责备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慌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15.A  (“表达了士兵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分析错误,曲解诗意,诗中没有表达“痛苦”,而是有一种“仿佛在复仇的心灵上点燃一把火的激昂”的意思。)

16.①从变的内容看,本诗借助替换的词语,写出了秦军战衣共享、兵器越来越精良以及战士们从思想到行动到方向的一致,强烈地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崇高的爱国精神。②从不变的内容看,本诗反复咏唱: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衣服跟你共享。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一同奔赴战场。一咏三叹,结构清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每个要点3分。重章叠句的特点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内容或形式的效果1分)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A然而钟扬自己也没有想到;(表示转折的词语1分,出人意料的意思1分)B没有放弃一直钟爱的文学创作。(没有放弃1分,文学创作1分)

19.构成:此处比喻中本体是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差距,喻体是沟壑。(1分)

作用:①生动形象地突出钟扬的文艺气质把两个领域的差距抹平;(1分)②为下文其翻译作品《大流感》大受欢迎作铺垫。(1分)

20.B 文中省略号和B项都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示语意未尽;C项表示说话时吞吞吐吐。D项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

21.①一组“她的孩子无疑要”构成排比,句式结构一致增强了语势,使表达更加有力。2分)②‌“她的孩子”和“无疑”重复出现,更突出孕妇对孩子的疼爱、希望和寄托以及对孩子未来学习文化知识的确信。(2分)

22.形式上对称,内容上矛盾(答出后者即可得1分)。“胆怯而又坚决”:因对文字的敬畏“胆怯”,对知识崇敬“坚决”。(2分)

23.略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