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一中新校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4年11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鸟类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鸟类资源可以造福生活在其活动范围内的人类和生态系统。迁徙鸟类是地球上最具流动性的生物类群之一,借助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鸟类极大地影响了迁徙途中相关联的当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基于一年当中利用不同区域栖息地的需求,鸟类在距离遥远的不同生态系统间进行迁徙,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鸟类拥有强大的飞行能力,可以快速、主动选择高质量且低风险的生活环境,因此鸟类被视为对栖息地质量和变化非常敏感的指示生物。依据《湿地公约》当湿地承载的水鸟数量高于某一阈值时,就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这一规定将水鸟和湿地这两者的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倡导了保护鸟类栖息地就是保护鸟类的思想。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全球迁徙鸟类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水鸟数量下降尤为严重。
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虽然淡水湿地只覆盖了地球表面的1.2%,但是储存了几乎所有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冰川和地下水除外),同时还支持了世界上超过40%的物种的生存,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和服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也是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全球已经丧失了50%以上的湿地。亚洲的湿地丧失和退化导致了水鸟数量锐减,开展水鸟和湿地的监测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笔者团队绘制了水鸟全年利用湿地的热点图,从中可以看出,迁徙水鸟在年周期中长时间利用的湿地高度集中,并且大都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洪泛平原。迁徙水鸟集中越冬和停歇的湿地面积之和不到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5%,却在非繁殖季节承载着亚洲20多个国家的水鸟。其中,长江中下游湿地已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区域,鄱阳湖承载了长江湿地约30%~50%的鸟类,因此被列为亚洲最重要的湿地。
湿地围垦和水坝建设等大型工程,会改变湿地的面积、地形地貌和涨落区面积等,对湿地功能和迁徙水鸟生存威胁很大。
1978—2008年,中国湿地总面积下降了33%。围垦和修建大坝等人类活动是过去60年长江流域迁徙水鸟数量和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195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1000多个湖泊消失。
(摘编自曹垒、孟凡娟、赵青山《保护湿地,让水鸟不再“无家可归”》)
材料二∶
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消失具有强烈影响,负“直接责任”,比如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等,其中过度开垦湿地是中国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自然演变对湿地的影响相对于人类活动来说是缓慢持久的,负“间接责任”。但是自然过程很难逆转,造成的后果更是难以弥补。
以沿海湿地为例,有专业研究人员发现,在全球范围内,1999年至2019年期间沿海湿地(潮汐沼泽,红树林和潮滩)损失达13700平方公里,新增加的沿海湿地面积为9700平方公里,最终20年间沿海湿地净损失达4000平方公里。这些变化中27%与转为农业用地等人类的直接活动有关,还有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等,其他变化则主要归因于自然驱动因素,如自然海岸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等。
气候变化对湿地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球变暖主要通过水源补给方式和水文过程影响湿地的分布和生态功能。同时,气候变化通过对大气降水和陆面蒸散等环节的影响,间接影响湿地水位、面积等水文特征;区域性降雨和径流的变化会影响湿地蓄水量的季节性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给滨海湿地带来极大冲击和变化,许多滩地、红树林和沼泽在海浪的不断水淹和冲蚀中逐渐消失。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是抵御台风的天然屏障,可以有效吸收海浪的冲击力,降低海浪、风暴潮和海啸的强度,减轻极端天气对海岸带的破坏。但根据预测,到21世纪80年代,仅海平面上升就将使全球22%的盐沼和红树林丧失。许多红树林和盐沼植物群落是水鸟和湿地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这些生物的生存也将同样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被冠以“绿色水库”“生物贮水库”“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多种称呼。
湿地退化将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因围垦、泥沙淤积和开垦,湿地、沼泽的草根层和泥炭层蓄水、防洪能力下降,水资源紧缺和洪涝等问题加剧。
湿地水质被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河段和湖泊丧失使用功能,影响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
湿地植被的破坏还将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地肥力、生产力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
湿地的破坏和退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泥炭地。据计算,泥炭地占地球表面积的3%,却储存着地球30%的碳,是全球森林总碳储量的两倍。当泥炭地沼泽森林和土壤被抽干、焚烧、开采和过度放牧,贮藏的碳就会被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进程。
(摘编自中国气象数据《进退之间,湿地退化会带来什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类不仅能够影响迁徙途中相关联的当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也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B. 鸟类选择生活环境的能力出色,被视为对栖息地质量和变化非常敏感的指示生物,事实上保护鸟类栖息地就是保护鸟类。
C. 沿海湿地曾在20年间净损失达4000平方公里,是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与湿地转为农业用地的结果。
D. 许多红树林和盐沼植物群落消失导致水鸟和湿地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湿地退化的现实及其严重危害,都提出了如何应对此现象的具体措施。
B.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多种类型的论据,如例证、统计数据、权威观点、比喻、引用等,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C. 占地球表面仅1.2%的淡水湿地,能够支持世界上超过40%的物种的生存,表明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D. 材料二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湿地的重要作用及湿地退化造成的严重后果,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保护湿地,拯救濒危水鸟,已迫在眉睫”观点的一项是( )
A. 每年春秋,多达246种、数百万只迁徙水鸟,途经我国滨海湿地。其中生存依赖我国滨海湿地的迁徙水鸟,有24种处于濒危状态,几乎是全球其他迁飞区上濒危水鸟种类的总和。
B. 农作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鸟类吃了带有毒性的化学物品,鸟蛋含钙量减少,繁殖后代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C. 从2005年起,观鸟者发起了每月一次的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活动,该活动目前已涵盖25个地点,有500多名志愿者参与。
D. 据监测,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共有鸟类313种,常年在此停歇的水鸟超5万只,湿地现有的8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80%为鸟类。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2000年,图示四个省区除辽宁省的湿地面积相较1995年有所增加之外,其余三个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B. 1990—2000年,我国东北地区的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湿地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也在减少,且减少面积最多。
C. 湿地面积下降,与人类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活动有关,湿地退化将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
D. 黑龙江湿地面积减少迅速,使湿地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了湿地提供可再生资源的能力。
5. 湿地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声(节选)
周子妮
贺云正抱着小弟在院子里溜达的时候,又响起了枪声,听上去离得不远。枪声大伙儿都听惯了,不像从前那样一惊一乍了。贺云还是背着小弟,快步跑到门边,准备把院门插上,掩耳盗铃似的插上门。一走到门口,贺云才看见,一个从未见过的小伙子,穿着一身灰绿的作战服,一瘸一拐地拐进胡同里。他的一条腿显然中了弹,血流了一路。鬼子的枪声越来越近了,贺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忽地从院子里跳出来,那个小战士也吓了一跳,踉跄着摔倒在地上。
“鬼子是来追你的?”贺云问。
小战士点点头。
“你是‘八路’?”贺云说着用手比画了一个“八”的手势。
小战士依旧点点头。
贺云一把把小战士从地上扶起来说:“你要真是打鬼子的‘八路’就跟我走。”说着就把小战士搀进院子里。这么大个人,藏哪好呢?贺云犯了难,她的目光焦急地在屋内巡视着,隐约已经可以听见鬼子们的皮靴啪啪踩在地上的声音了。这时她的眼睛落在了院子犄角的那几个管箩筐上——还是从前大哥编的。
“就这吧,凑合一下。”说着贺云挑了个最大的管箩筐,让小战士钻了进去,又把木桶、板凳、扫帚堆在那,不仔细找还真看不出来里面藏了个人。
容不得贺云细想,鬼子就冲进来了,跟着的还有那个懂“鬼子话”的汉奸。爹娘吓得都从屋子里跑出来了,娘一把就把贺云搂在怀里,哀求地看着鬼子,生怕贺云被掳了去。鬼子朝天开了三枪,娘把贺云的头埋在了自己的胸前。汉奸开口了,问:“有没有看到一个受伤的‘八路’从你们这个胡同跑过去?”
爹咬着牙,把娘和贺云挡在身后说:“没有,我们一直在屋里干活,哪看见什么‘八路’?”
“那你们得说说,皇军换家挨户地搜查,那‘八路’受了伤流了血,这血迹怎么到你们家这就没了呢?”
娘搂着贺云,全身抖得厉害,爹瞪着汉奸说:“老子早就不想活了,老子儿子都没了,死了痛快!”
拿着枪的鬼子头明显在问汉奸,爹说的是什么,贺云害怕极了,不知道汉奸是怎么翻译的,没想到自己想当然的举动惹了那么大麻烦。
鬼子乒乒又是连开两枪,转过头去拿枪指着胡同里邻近的几户乡亲们,汉奸传达着鬼子的指令,大声地朝着人群喊:“窝藏‘八路’,全家枪毙!窝藏‘八路’,全家枪毙!”贺云从娘的指缝里看见英子一家也被鬼子赶着来到胡同口。
完了!刚才自己救人心切,万一要被什么人看见了呢?尤其是英子一家,大哥出事后,自己有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了英子家门口,英子娘早就隔着院子阴阳怪气地骂过,这万一要是当时被英子娘看见了……贺云不敢想,只盼着鬼子赶紧走。
鬼子在院子里举着刺刀进进出出,连柴火堆都要用刀捅两下。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贺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眼花了,她总觉得院子犄角那堆着的筐箩筐子好像在发抖,连同堆在一块儿的板凳、笤帚也跟着一块儿发抖。坏了!刚才扶那个小战士的时候就觉得他手心烫得很,他准是受了伤发烧打摆子了。哎哟喂,可真是时候!
眼见着筐箩筐抖得越来越厉害,这要是让鬼子发现了……贺云倒吸了一口冷气。鬼子还不走,这可怎么办?贺云抱着小弟一圈一圈地转悠,干脆一屁股坐在了那个不安分的管箩筐上,嘴里还在念叨着:“行了行了,我的小祖宗,别哭了。”
贺云的小聪明耍得不是地方,本来没人注意那管箩筐,她这一坐,反倒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连她自己都觉得,周围的空气仿佛一下都变了味儿,娘靠在爹身上,压着嗓子朝她低吼:“丫头!”
日头照在房脊上,光线锐利极了,一寸一寸像刀子在割着房上的瓦片。贺云已经不敢抬头了,她不知道是她自己在抖还是那筐箩筐子在抖。小弟仿佛也嗅到了空气中的诡谲,渐渐地也止了哭声,沉沉睡了过去,任凭贺云再怎么暗中掐他也不吭一声。①贺云看了一眼天上的太阳,像鬼子的刺刀似的,晃得她睁不开眼睛。
院子就那么大,鬼子扯着一边的嘴角淫笑着,几步就踱到贺云跟前了。贺云发现,原来鬼子的笑声比枪声还恐怖。她低下头抱紧小弟,闭上了眼睛。
突然,恍惚哪里又传来一阵枪声,挺近的,响了一下,紧接着又响了三下。
“‘八路’!肯定是‘八路’!”汉奸跳起脚,率先叫了起来。
鬼子听到后也愣住了,重新把手枪别回到腰带里。
枪声又响了。贺云的耳膜都鼓了起来,她重新抬起头睁开眼。
“枪声就在附近,人肯定还没走远。”汉奸赶忙凑到鬼子身边,叭叭说了一串鬼话。
只一瞬间,一屋子的鬼子风一样地跟着跑了出去,院子里一下又清静了。贺云听见自己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太阳越过了屋脊,越过了房檐,又直直地照进了院子里,她才从管箩筐子上滑了下来。娘跑过来一把把她搂在怀里,贺云仍觉得像做梦似的,好像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待乡亲们都走净了,贺云叫来爹娘,才把已经晕在筐箩筐里的“八路军战士”搀了出来。装粮食的布口袋里还有一把米,娘熬成了稀饭一口一口喂给他吃。贺云以为爹会揍她,像小时候她和大哥去英子家偷了枪一样。爹没有,但也没有好脸色,看贺云时总是虎着一张脸。爹撕了几块干净的布,把战士受伤的腿包裹上了。
过了好一会儿,爹夹着烟悠悠地说:“怎么这么寸?哪就来了一阵枪声呢?”
贺云正在给小弟喂米糊糊,听到爹提起,她也纳闷儿,那枪听上去跟寻常的枪声不大一样,但又很熟悉,似乎是在哪听过。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把小弟塞进了娘的怀里,拔腿就往外跑,一口气跑到了英子家。
②已是黄昏,夕阳金灿灿的光涂抹在英子家高高的房梁上。果然,那支鸟枪不见了。
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里人已经听惯了枪声,但贺云还是十分紧张,赶紧去把院门插上,这说明她还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她的胆量也没有锻炼出来。
B. 贺云发现受伤的八路军小战士后,便把他带到院子里藏了起来,然而,她并没有想到这个举动会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心里十分后悔。
C. 大哥出事后,贺云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英子家门口,这是故意恶心英子一家,揭示了两家的矛盾,暗示大哥的死可能与英子一家有关。
D. 贺云一家冒生命危险救下八路军战士,娘给八路军战士熬稀饭,爹给八路军战士包扎伤腿,他们的目的是让八路军战士为儿子报仇。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贺云询问小战士时,他都只“点点头”而未说话,这暗示了其身体状况。
B. 小说塑造了英勇无畏的爹娘形象,如面对鬼子时,娘把贺云搂在怀里,爹咬着牙、怒瞪汉奸。
C. 小说结尾“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耐人寻味,英子的去向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D. 小说以“枪声”为线索串联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设计故事情节,使得小说情节完整,脉络清晰。
8.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阳光,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9. 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充满了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节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
材料三: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所务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之下士,则善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厕A足而垫之B致C黄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谓无用之G为用也H亦明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诋訾孔子之徒”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
B. “门者出之”的“出”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
C. 始,才,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
D. 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的学术涉猎广泛,无所不包,但核心思想还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文章气势宏伟、恣肆纵横,善于用寓言来阐述事理。
B. 材料二中,苏轼首先引用《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指出这是对庄子的粗浅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来证明。
C. 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学记》,他认为无用和有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去掉无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
D. 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腿对于会飞的动物的作用和双手对于走路的作用,来说明“为国者”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士人的观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2)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
14. 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司马迁和苏轼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①
辛弃疾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②
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③
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羔儿:美酒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
B. 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
C. 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
D. 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由雪生发,言志抒怀。
16. “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华乘船夜游洞庭湖,他高兴地拍打船舷、放声歌唱,赞叹此夜如此美好,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两句诗
(2)张教授常常自嘲自己的书房过于狭小,他曾引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两句,直观表现书房面积之小。
(3)唐诗宋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书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前,我国有未成年网民近2亿左右,②未成年人“触网”的年龄越来越低,③一方面,网络满足了孩子们对多元知识的渴求,④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⑤另一方面,“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也暗藏危机,⑥可能让孩子们陷入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的泥潭。(甲),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暑期是孩子们的触网高峰期,网络环境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假期安不安全、充不充实。此次专项行动涵盖了短视频与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应用商店、儿童智能设备、未成年人模式6个重点整治方面。(乙),具有新特点新表现;a有些方面是“顽疾”,潜藏很深不断“变异”。这些整治重点都是网络平台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此次整治行动体现了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抓“新”破“顽”的坚定态度。
清朗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A ,既需要各部门抓平时、抓节点,让网络治理更常态、更长效、更精准,也需要社会各界 B 。父母要做好“第一责任人”,学习掌握网络知识和科学育儿技能,用高效陪伴和切实引导塑造良好家庭环境。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利用好妇女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提升孩子的自护能力,培育家长的家教素养。
保护孩子们的网络安全,“科技向善”是必须坚守的底线。b一些不法行为往往“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对此,相关网络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健全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优化升级网络安全监管和预防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不良信息、不良导向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监管部门也要密切关注涉未成年人问题新特点新表现,重视技术赋能,推动部门联动,及时亮剑严惩,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紧守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有人说一样,有人说不一样。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2. 请分别概括第三、四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强调了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是成为君子的关键。只有当质朴(内在品质)与文采(外在表现)达到平衡时,个人才能实现全面的修养和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满分详解:泰安一中新校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4年11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鸟类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鸟类资源可以造福生活在其活动范围内的人类和生态系统。迁徙鸟类是地球上最具流动性的生物类群之一,借助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鸟类极大地影响了迁徙途中相关联的当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基于一年当中利用不同区域栖息地的需求,鸟类在距离遥远的不同生态系统间进行迁徙,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鸟类拥有强大的飞行能力,可以快速、主动选择高质量且低风险的生活环境,因此鸟类被视为对栖息地质量和变化非常敏感的指示生物。依据《湿地公约》当湿地承载的水鸟数量高于某一阈值时,就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这一规定将水鸟和湿地这两者的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倡导了保护鸟类栖息地就是保护鸟类的思想。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全球迁徙鸟类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水鸟数量下降尤为严重。
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虽然淡水湿地只覆盖了地球表面的1.2%,但是储存了几乎所有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冰川和地下水除外),同时还支持了世界上超过40%的物种的生存,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和服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也是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全球已经丧失了50%以上的湿地。亚洲的湿地丧失和退化导致了水鸟数量锐减,开展水鸟和湿地的监测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笔者团队绘制了水鸟全年利用湿地的热点图,从中可以看出,迁徙水鸟在年周期中长时间利用的湿地高度集中,并且大都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洪泛平原。迁徙水鸟集中越冬和停歇的湿地面积之和不到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5%,却在非繁殖季节承载着亚洲20多个国家的水鸟。其中,长江中下游湿地已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区域,鄱阳湖承载了长江湿地约30%~50%的鸟类,因此被列为亚洲最重要的湿地。
湿地围垦和水坝建设等大型工程,会改变湿地的面积、地形地貌和涨落区面积等,对湿地功能和迁徙水鸟生存威胁很大。
1978—2008年,中国湿地总面积下降了33%。围垦和修建大坝等人类活动是过去60年长江流域迁徙水鸟数量和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195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1000多个湖泊消失。
(摘编自曹垒、孟凡娟、赵青山《保护湿地,让水鸟不再“无家可归”》)
材料二∶
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消失具有强烈影响,负“直接责任”,比如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等,其中过度开垦湿地是中国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自然演变对湿地的影响相对于人类活动来说是缓慢持久的,负“间接责任”。但是自然过程很难逆转,造成的后果更是难以弥补。
以沿海湿地为例,有专业研究人员发现,在全球范围内,1999年至2019年期间沿海湿地(潮汐沼泽,红树林和潮滩)损失达13700平方公里,新增加的沿海湿地面积为9700平方公里,最终20年间沿海湿地净损失达4000平方公里。这些变化中27%与转为农业用地等人类的直接活动有关,还有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等,其他变化则主要归因于自然驱动因素,如自然海岸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等。
气候变化对湿地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球变暖主要通过水源补给方式和水文过程影响湿地的分布和生态功能。同时,气候变化通过对大气降水和陆面蒸散等环节的影响,间接影响湿地水位、面积等水文特征;区域性降雨和径流的变化会影响湿地蓄水量的季节性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给滨海湿地带来极大冲击和变化,许多滩地、红树林和沼泽在海浪的不断水淹和冲蚀中逐渐消失。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是抵御台风的天然屏障,可以有效吸收海浪的冲击力,降低海浪、风暴潮和海啸的强度,减轻极端天气对海岸带的破坏。但根据预测,到21世纪80年代,仅海平面上升就将使全球22%的盐沼和红树林丧失。许多红树林和盐沼植物群落是水鸟和湿地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这些生物的生存也将同样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被冠以“绿色水库”“生物贮水库”“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多种称呼。
湿地退化将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因围垦、泥沙淤积和开垦,湿地、沼泽的草根层和泥炭层蓄水、防洪能力下降,水资源紧缺和洪涝等问题加剧。
湿地水质被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河段和湖泊丧失使用功能,影响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
湿地植被的破坏还将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地肥力、生产力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
湿地的破坏和退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泥炭地。据计算,泥炭地占地球表面积的3%,却储存着地球30%的碳,是全球森林总碳储量的两倍。当泥炭地沼泽森林和土壤被抽干、焚烧、开采和过度放牧,贮藏的碳就会被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进程。
(摘编自中国气象数据《进退之间,湿地退化会带来什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类不仅能够影响迁徙途中相关联的当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也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B. 鸟类选择生活环境的能力出色,被视为对栖息地质量和变化非常敏感的指示生物,事实上保护鸟类栖息地就是保护鸟类。
C. 沿海湿地曾在20年间净损失达4000平方公里,是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与湿地转为农业用地的结果。
D. 许多红树林和盐沼植物群落消失导致水鸟和湿地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湿地退化的现实及其严重危害,都提出了如何应对此现象的具体措施。
B.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多种类型论据,如例证、统计数据、权威观点、比喻、引用等,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C. 占地球表面仅1.2%的淡水湿地,能够支持世界上超过40%的物种的生存,表明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D. 材料二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湿地的重要作用及湿地退化造成的严重后果,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保护湿地,拯救濒危水鸟,已迫在眉睫”观点的一项是( )
A. 每年春秋,多达246种、数百万只迁徙水鸟,途经我国滨海湿地。其中生存依赖我国滨海湿地的迁徙水鸟,有24种处于濒危状态,几乎是全球其他迁飞区上濒危水鸟种类的总和。
B. 农作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鸟类吃了带有毒性的化学物品,鸟蛋含钙量减少,繁殖后代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C. 从2005年起,观鸟者发起了每月一次的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活动,该活动目前已涵盖25个地点,有500多名志愿者参与。
D. 据监测,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共有鸟类313种,常年在此停歇的水鸟超5万只,湿地现有的8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80%为鸟类。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2000年,图示四个省区除辽宁省的湿地面积相较1995年有所增加之外,其余三个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B. 1990—2000年,我国东北地区的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湿地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也在减少,且减少面积最多。
C. 湿地面积下降,与人类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活动有关,湿地退化将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
D. 黑龙江湿地面积减少迅速,使湿地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湿地提供可再生资源的能力。
5. 湿地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C
3. A 4. D
5. ①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可称之为“地球之肾”。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了湿地和鸟类保护的重要性。材料一详细阐述了鸟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作为环境指示生物的作用,强调了湿地保护对鸟类生存的关键性。材料二则从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两方面分析了湿地退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特别是全球变暖对湿地的影响。文章通过数据和实例增强了说服力,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呼吁人们重视湿地保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与湿地转为农业用地的结果”错误。由原文“这些变化中27%与转为农业用地等人类的直接活动有关,还有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等,其他变化则主要归因于自然驱动因素,如自然海岸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等”可知,还有自然驱动因素,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提出了如何应对此现象的具体措施”错误。两则材料并没有提出具体措施。
B.“比喻、引用”错误。材料一没有比喻,两则材料均没有引用。
D.“首尾呼应”错误。材料二开篇说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对湿地退化的影响,结尾说到湿地的破坏和退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泥炭地,没有首尾呼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有24种水鸟处于濒危状态,表明“保护湿地,拯救濒危水鸟,已迫在眉睫”。
B.说的是人类农业活动对鸟类的影响。
C.说的是水鸟保护行动中的调查活动。
D.介绍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的鸟类。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D.“使湿地植被遭到破坏”错误。由原文“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消失具有强烈影响,负“直接责任”,比如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等”可知,湿地植被遭到破坏是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原文“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被冠以‘绿色水库’‘生物贮水库’‘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多种称呼”可知,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可称之为“地球之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声(节选)
周子妮
贺云正抱着小弟在院子里溜达的时候,又响起了枪声,听上去离得不远。枪声大伙儿都听惯了,不像从前那样一惊一乍了。贺云还是背着小弟,快步跑到门边,准备把院门插上,掩耳盗铃似的插上门。一走到门口,贺云才看见,一个从未见过的小伙子,穿着一身灰绿的作战服,一瘸一拐地拐进胡同里。他的一条腿显然中了弹,血流了一路。鬼子的枪声越来越近了,贺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忽地从院子里跳出来,那个小战士也吓了一跳,踉跄着摔倒在地上。
“鬼子是来追你的?”贺云问。
小战士点点头。
“你是‘八路’?”贺云说着用手比画了一个“八”的手势。
小战士依旧点点头。
贺云一把把小战士从地上扶起来说:“你要真是打鬼子的‘八路’就跟我走。”说着就把小战士搀进院子里。这么大个人,藏哪好呢?贺云犯了难,她的目光焦急地在屋内巡视着,隐约已经可以听见鬼子们的皮靴啪啪踩在地上的声音了。这时她的眼睛落在了院子犄角的那几个管箩筐上——还是从前大哥编的。
“就这吧,凑合一下。”说着贺云挑了个最大的管箩筐,让小战士钻了进去,又把木桶、板凳、扫帚堆在那,不仔细找还真看不出来里面藏了个人。
容不得贺云细想,鬼子就冲进来了,跟着的还有那个懂“鬼子话”的汉奸。爹娘吓得都从屋子里跑出来了,娘一把就把贺云搂在怀里,哀求地看着鬼子,生怕贺云被掳了去。鬼子朝天开了三枪,娘把贺云的头埋在了自己的胸前。汉奸开口了,问:“有没有看到一个受伤的‘八路’从你们这个胡同跑过去?”
爹咬着牙,把娘和贺云挡在身后说:“没有,我们一直在屋里干活,哪看见什么‘八路’?”
“那你们得说说,皇军换家挨户地搜查,那‘八路’受了伤流了血,这血迹怎么到你们家这就没了呢?”
娘搂着贺云,全身抖得厉害,爹瞪着汉奸说:“老子早就不想活了,老子儿子都没了,死了痛快!”
拿着枪的鬼子头明显在问汉奸,爹说的是什么,贺云害怕极了,不知道汉奸是怎么翻译的,没想到自己想当然的举动惹了那么大麻烦。
鬼子乒乒又是连开两枪,转过头去拿枪指着胡同里邻近的几户乡亲们,汉奸传达着鬼子的指令,大声地朝着人群喊:“窝藏‘八路’,全家枪毙!窝藏‘八路’,全家枪毙!”贺云从娘的指缝里看见英子一家也被鬼子赶着来到胡同口。
完了!刚才自己救人心切,万一要被什么人看见了呢?尤其是英子一家,大哥出事后,自己有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了英子家门口,英子娘早就隔着院子阴阳怪气地骂过,这万一要是当时被英子娘看见了……贺云不敢想,只盼着鬼子赶紧走。
鬼子在院子里举着刺刀进进出出,连柴火堆都要用刀捅两下。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贺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眼花了,她总觉得院子犄角那堆着的筐箩筐子好像在发抖,连同堆在一块儿的板凳、笤帚也跟着一块儿发抖。坏了!刚才扶那个小战士的时候就觉得他手心烫得很,他准是受了伤发烧打摆子了。哎哟喂,可真是时候!
眼见着筐箩筐抖得越来越厉害,这要是让鬼子发现了……贺云倒吸了一口冷气。鬼子还不走,这可怎么办?贺云抱着小弟一圈一圈地转悠,干脆一屁股坐在了那个不安分的管箩筐上,嘴里还在念叨着:“行了行了,我的小祖宗,别哭了。”
贺云的小聪明耍得不是地方,本来没人注意那管箩筐,她这一坐,反倒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连她自己都觉得,周围的空气仿佛一下都变了味儿,娘靠在爹身上,压着嗓子朝她低吼:“丫头!”
日头照在房脊上,光线锐利极了,一寸一寸像刀子在割着房上的瓦片。贺云已经不敢抬头了,她不知道是她自己在抖还是那筐箩筐子在抖。小弟仿佛也嗅到了空气中的诡谲,渐渐地也止了哭声,沉沉睡了过去,任凭贺云再怎么暗中掐他也不吭一声。①贺云看了一眼天上的太阳,像鬼子的刺刀似的,晃得她睁不开眼睛。
院子就那么大,鬼子扯着一边的嘴角淫笑着,几步就踱到贺云跟前了。贺云发现,原来鬼子的笑声比枪声还恐怖。她低下头抱紧小弟,闭上了眼睛。
突然,恍惚哪里又传来一阵枪声,挺近的,响了一下,紧接着又响了三下。
“‘八路’!肯定是‘八路’!”汉奸跳起脚,率先叫了起来。
鬼子听到后也愣住了,重新把手枪别回到腰带里。
枪声又响了。贺云的耳膜都鼓了起来,她重新抬起头睁开眼。
“枪声就在附近,人肯定还没走远。”汉奸赶忙凑到鬼子身边,叭叭说了一串鬼话。
只一瞬间,一屋子的鬼子风一样地跟着跑了出去,院子里一下又清静了。贺云听见自己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太阳越过了屋脊,越过了房檐,又直直地照进了院子里,她才从管箩筐子上滑了下来。娘跑过来一把把她搂在怀里,贺云仍觉得像做梦似的,好像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待乡亲们都走净了,贺云叫来爹娘,才把已经晕在筐箩筐里的“八路军战士”搀了出来。装粮食的布口袋里还有一把米,娘熬成了稀饭一口一口喂给他吃。贺云以为爹会揍她,像小时候她和大哥去英子家偷了枪一样。爹没有,但也没有好脸色,看贺云时总是虎着一张脸。爹撕了几块干净的布,把战士受伤的腿包裹上了。
过了好一会儿,爹夹着烟悠悠地说:“怎么这么寸?哪就来了一阵枪声呢?”
贺云正在给小弟喂米糊糊,听到爹提起,她也纳闷儿,那枪听上去跟寻常的枪声不大一样,但又很熟悉,似乎是在哪听过。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把小弟塞进了娘的怀里,拔腿就往外跑,一口气跑到了英子家。
②已是黄昏,夕阳金灿灿的光涂抹在英子家高高的房梁上。果然,那支鸟枪不见了。
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里人已经听惯了枪声,但贺云还是十分紧张,赶紧去把院门插上,这说明她还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她的胆量也没有锻炼出来。
B. 贺云发现受伤的八路军小战士后,便把他带到院子里藏了起来,然而,她并没有想到这个举动会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心里十分后悔。
C. 大哥出事后,贺云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英子家门口,这是故意恶心英子一家,揭示了两家的矛盾,暗示大哥的死可能与英子一家有关。
D. 贺云一家冒生命危险救下八路军战士,娘给八路军战士熬稀饭,爹给八路军战士包扎伤腿,他们的目的是让八路军战士为儿子报仇。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贺云询问小战士时,他都只“点点头”而未说话,这暗示了其身体状况。
B. 小说塑造了英勇无畏的爹娘形象,如面对鬼子时,娘把贺云搂在怀里,爹咬着牙、怒瞪汉奸。
C. 小说结尾“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耐人寻味,英子的去向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D. 小说以“枪声”为线索串联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设计故事情节,使得小说情节完整,脉络清晰。
8.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阳光,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9. 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充满了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
【答案】6. C 7. B
8. ①将阳光比为鬼子刺刀的光,突出了阳光的强烈,以此烘托出贺云在面对鬼子的注视时内心的恐惧。
②用“金灿灿”这一暖色调来描写夕阳的光线,暗示危机解除、回归平和,也深化了小说赞扬英子牺牲精神的主旨。
9. ①通过设定抗日战争这一故事背景,开篇即写枪声,让读者感受到危险,继而产生紧张的心理。
②通过情节发展来营造紧张气氛,如贺云突然坐到管箩筐子上,这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这一突发情节让读者感到紧张。
③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表现紧张气氛,如通过描写鬼子即将发现藏在管箩筐内的八路军战士时贺云的内心活动,以及描绘鬼子的威胁、淫笑等,都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解析】
【导语】《枪声》通过贺云勇敢护送八路军小战士的经历,展现了战争时期普通民众的机智与勇气。小说以枪声为线索,层层紧张氛围中,细节描写凸显敌我对峙的危机感。结尾处通过英子家的神秘举动,暗示了团结与牺牲的深意,全篇充满悬疑与感人情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说明她还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她的胆量也没有锻炼出来”错,贺云的反应是一种出于安全考虑的自然表现,并不能说明她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胆量小。
B.“心里十分后悔”错,文中并没有表现贺云十分后悔救了八路军小战士。
D.“他们的目的是让八路军战士为儿子报仇”错,贺云一家解救八路军战士,是基于对日军的仇恨,对八路军的爱护。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小说塑造了英勇无畏的爹娘形象”错,娘搂着贺云时,“哀求地看着鬼子”“全身抖得厉害”,由此可知,娘也是害怕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句,这句话出现在贺云为了保护小战士而坐在箩筐上的紧张时刻。阳光被比为“鬼子的刺刀”,这是贺云坐在管箩筐上面对着鬼子的注视时的感受,当时她的内心十分恐惧。阳光成为了贺云心理压力的一个象征,强化了她内心对于鬼子可能发现隐藏士兵的担忧,以及对于自身和家人安全的焦虑。
②句,这段描述出现在故事的尾声,当贺云发现英子家的鸟枪消失,暗示英子可能是那阵拯救大家于危难之中的枪声的来源。这里的夕阳以“金灿灿”的暖色调出现,与之前紧张压抑的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象征着危险已经过去,人们的生活开始恢复平静。同时,这样的描写也表达了对英子勇敢行为的一种赞美,她为了帮助他人不惜牺牲自己,这种精神如同温暖的夕阳一般照亮了周围的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
①故事背景方面:小说一开始就提到了“枪声”,并且说明“枪声大伙儿都听惯了,不像从前那样一惊一乍了”。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而且通过“听惯了”三个字,间接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长期影响,从而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调,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一种潜在的紧张感。
②情节发展方面:贺云在看到受伤的小战士后,出于本能反应将其藏匿。当鬼子进入院子进行搜查时,贺云“一屁股坐在了那个不安分的管箩筐上”,这一举动虽然初衷是为了稳定情况,却意外地吸引了鬼子的注意,使得形势更加危急。这种突如其来的转折增加了故事的悬念,让读者的心随之悬了起来。正当所有人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时,远处传来了枪声,这不仅是情节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缓解当前危机的关键。这一设计有效地转移了鬼子的注意力,也为贺云等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③人物塑造方面: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贺云在面对鬼子搜查时的心理变化,比如“贺云倒吸了一口冷气”“贺云已经不敢抬头了”等,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她在高压环境下的恐惧与无助,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通过“鬼子朝天开了三枪”“鬼子扯着一边的嘴角淫笑着”等描写,不仅刻画了敌人的残暴与狡诈,同时也加剧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当时环境的险恶。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节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
材料三: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所务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之下士,则善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厕A足而垫之B致C黄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谓无用之G为用也H亦明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诋訾孔子之徒”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
B. “门者出之”“出”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
C. 始,才,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
D. 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的学术涉猎广泛,无所不包,但核心思想还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文章气势宏伟、恣肆纵横,善于用寓言来阐述事理。
B. 材料二中,苏轼首先引用《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指出这是对庄子的粗浅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来证明。
C. 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学记》,他认为无用和有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去掉无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
D. 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腿对于会飞的动物的作用和双手对于走路的作用,来说明“为国者”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士人的观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2)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
14. 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司马迁和苏轼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案】10. BDF 11. D 12. C
13. (1)然而他擅长著书作文,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批驳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
(2)认为仆人(这样做)是不爱护公子,是不对的;将他(的做法)作为侍奉公子的标准,也是不可以的。
14. ①司马迁认为庄子对孔子及其学派持批评和诋毁的态度。②苏轼认为庄子对孔子尊重到了极点,对孔子的批评是一种阳挤而阴助的表现,即表面上批评,实际上赞同。
【解析】
【导语】材料一、二、三分别是司马迁、苏轼、洪迈对庄子及其思想的分析。司马迁认为庄子主张老子学说,并抨击孔子的弟子,文章深奥难懂。苏轼则认为庄子实际上助力于孔子,只是其方法不同,借帮助楚公子的例子强调庄子并未贬低孔子。洪迈重点解读“无用之用”观念,认为无用与有用相辅相成,启示用人之道。三者皆引述庄子的思想,但解读角度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既然如此,那么把此外无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这时人所站立的这一小块立足之地难道还有用处吗?由此看来,所谓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
“致黄泉”是“厕足而垫之”的结果,分属两句,中间B处断开;
“人尚有用乎”是一个反问句,“人“作主语,“乎”是句尾语气词,单独成句,前后D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句意: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
B.正确。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出/使……活。句意:守城的士兵才放他们出去。/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
C.正确。“始有远略”的“始”意思是“开始,起初”。句意:然后才可以与你谈论有用。/燕赵的国君一开始有长远的谋略,能守住国土。
D.错误,意思不同。文中的“务”是“追求,谋求”,“务耕织”的“务”是“致力于”。句意:所注重的是真才实学。/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起源于《老子》和《学记》”错误,原文说“此义本起于《老子》”,《学记》中也有对这一道理的类似阐述,并不是说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学记》。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属”,写作;“剽剥”,批驳;“解免”,避免。
(2)“爱”,爱护;“以为”,把……作为;“法”,标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由“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可知,庄子写《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可见司马迁认为庄子对孔子及其学派持批评和诋毁的态度。
②材料二中“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可见苏轼认为庄子对孔子尊重到了极点,对孔子的批评是一种阳挤而阴助的表现,即表面上批评,实际上赞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是蒙人,叫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然而他擅长著书作文,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批驳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恣肆纵横,以顺应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材料二:
根据《史记》的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这种看法只是对庄子粗浅的看法。我认为,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只是不能效法他罢了。楚国有一个公子,穿着普通的衣服逃亡,守城的士兵为难他。公子的仆人举着鞭子骂(楚公子):“你这个家伙真没用。”守城的士兵才放他们出去。做事本来就有违反常理的情况。认为仆人(这样做)是不爱护公子,是不对的;将他(的做法)作为侍奉公子的标准,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正面的言论很少。至于诋毁孔子,也未尝不略带此意。庄子在评论天下道术的时候,从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等人,以至于说到了自己,认为都是一家,而没有说到孔子,这说明对孔子尊重到极点。
材料三:
庄子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却没有人知道无用的作用。”又说:“知道无用,然后才可以与你谈论有用。土地不是不广大啊,可是人所使用的地方只不过是立足之地而已。既然如此,那么把此外无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这时人所站立的这一小块立足之地难道还有用处吗?由此看来,所谓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这种说法起源于《老子》一书中“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车毂上,有了车毂中间的空洞,才有了车的作用”这一章。《学记》中说:“鼓声虽然不在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之列,但是如果没有它,五声就不完美;水色虽然不在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之列,可是如果没有它,五色就难以明现。”其道理是一样的。现在,那些会飞的动物是使用翅膀飞的,可是如果捆住它们的腿,它们就飞不起来。人们走路是用脚的,可是如果捆住双手,他们就跑不快。在科场上比试技艺,所注重的是真才实学,而才智平常的人也有用处。在战场上克敌制胜,需要的是勇力,而年老胆怯的人也有用处。如此,有用和无用,怎么能一概而分呢?所以,治国的人如果能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的士人,事情就好办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①
辛弃疾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②
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③
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羔儿:美酒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
B. 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
C. 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
D. 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由雪生发,言志抒怀。
16. “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解析】
【导语】辛弃疾的《咏雪》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既有对未能报国的遗憾,也有对未来丰收的期盼,情感复杂而深沉。借用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厚重感和思想深度。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错误。“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意思是还没有奏报平定蔡州、淮西的胜利消息,权且以歌咏梁园的诗歌寄情。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罢官闲居,不受重用,此处“未奏”是暗指国事多难,山河破碎,诗人无能为力,“且歌”是无奈之举,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来看,“餐毡”应当指苏武不肯投降之后,匈奴人“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这一故事,对照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的经历,其中暗含的应是诗人期望自己如苏武一样,虽遭遇艰难困苦的处境,也要保持顽强的斗志,不能轻言投降的心志。
“雁使”所指的内容,应是《苏武传》结尾部分所述的苏武归国的故事,即“(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这一段内容。诗人以“怀”字搭配“雁使”一词,表达的就是自己也怀有等待“雁使”的言外之意,具体而说,就是希望能像苏武一样,虽遭磨难,但最终能回归朝廷,再次为国效力。
诗人特意用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失的故事,肯定也有以苏武勉励自己的用意,结合诗人在全诗中所要表达的心忧国事却报效无门的悲愤,即可推断出诗句用苏武典故,借以表达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华乘船夜游洞庭湖,他高兴地拍打船舷、放声歌唱,赞叹此夜如此美好,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两句诗。
(2)张教授常常自嘲自己的书房过于狭小,他曾引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两句,直观表现书房面积之小。
(3)唐诗宋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书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扣舷独啸 ②. 不知今夕何夕 ③. 室仅方丈 ④. 可容一人居 ⑤. 人生如梦 ⑥. 一尊还酹江月(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能力。
易错字:舷、酹、潭、怜。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前,我国有未成年网民近2亿左右,②未成年人“触网”的年龄越来越低,③一方面,网络满足了孩子们对多元知识的渴求,④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⑤另一方面,“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也暗藏危机,⑥可能让孩子们陷入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的泥潭。(甲),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暑期是孩子们的触网高峰期,网络环境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假期安不安全、充不充实。此次专项行动涵盖了短视频与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应用商店、儿童智能设备、未成年人模式6个重点整治方面。(乙),具有新特点新表现;a有些方面是“顽疾”,潜藏很深不断“变异”。这些整治重点都是网络平台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此次整治行动体现了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抓“新”破“顽”的坚定态度。
清朗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A ,既需要各部门抓平时、抓节点,让网络治理更常态、更长效、更精准,也需要社会各界 B 。父母要做好“第一责任人”,学习掌握网络知识和科学育儿技能,用高效陪伴和切实引导塑造良好家庭环境。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利用好妇女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提升孩子的自护能力,培育家长的家教素养。
保护孩子们的网络安全,“科技向善”是必须坚守的底线。b一些不法行为往往“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对此,相关网络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健全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优化升级网络安全监管和预防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不良信息、不良导向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监管部门也要密切关注涉未成年人问题新特点新表现,重视技术赋能,推动部门联动,及时亮剑严惩,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紧守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有人说一样,有人说不一样。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2. 请分别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50个字。
【答案】18. 序号①,修改:当前,我国有未成年网民近2亿。
序号④,修改: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19. 甲: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乙:有些方面是新问题 20. A不言而喻(显而易见) B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21. 一样。
理由:a句中“顽疾”指老问题,“变异”指变化,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
b句中“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指一些不法行为进行的伪装,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
22. ①全社会都要助力建设清朗的网络环境,因为这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②“科技向善”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必须坚守的底线,因此相关网络企业、监管部门都要就此落实自身责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序号①,“近2亿左右”中“近”“左右”重复赘余,删去其一即可。
序号④,“更好地认识世界”成分残缺。“更好地认识世界”缺少主语,可在“更好地”前面加上“他们”。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需要填有关“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的具体内容,根据前文“‘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也暗藏危机,可能让孩子们陷入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的泥潭”,可见不良的网络信息会对未成年人造成危害,所以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可填“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乙处,根据后文分号及“有些方面是‘顽疾’”可知,本处专项行动整治过程中遇到一些新问题,可填“有些方面是新问题”。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结合“清朗的网络环境……”可知本处是说清朗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很清楚、很明显的,可填“不言而喻”“显而易见”。“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显而易见”,指事情或道理很明显,很容易看出来。形容一下子就能看清楚。
B.本处是说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根据后文“父母要……。妇联等群团组织……”,可知该语境是社会各界在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中各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可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各自负责掌握自己的职责。“各尽所能”,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句中,“顽疾”,本来指难治或久治不愈的疾病。本处的语境义是指老问题。“变异”,本来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指生命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同一基因库中不同个体之间在DNA水平上的差异。本处的语境义是指变化。本句话中“顽疾”“变异”都有了不同于本义的语境义,所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句中,“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本来指的是人的穿着,本处的语境义是指一些不法行为进行的伪装。“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的语境义不同于本义,所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所以,a、b两处引号的作用都是表示特殊含义,用法相同。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以及选用句式的能力。
第三段写到“清朗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需要各部门……。社会各界各司其职。……”,所以第三段强调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作用,各方面都要付出努力。
第四段写到“保护孩子们的网络安全‘科技向善’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相关网络企业要……。监管部门也要……”,所以第四段强调“科技向善”是保护未成年人安全必须坚守的底线,相关网络企业、监管部门都要担负责任。
在表述的时候要使用因果关系性语句,因果关系性语句常常用“因为……所以”“因而”等连词来连接。第三段中,原因为“这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结果为“全社会都要助力建设清朗的网络环境”。第四段中,原因为“‘科技向善’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必须坚守的底线”,结果为“相关网络企业、监管部门都要就此落实自身责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强调了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是成为君子的关键。只有当质朴(内在品质)与文采(外在表现)达到平衡时,个人才能实现全面的修养和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文质彬彬,内外兼修
孔子曾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化修养,就会显得粗俗;如果一个人过于注重文化修养,而忽略了内在的品质,就会显得虚伪。只有当一个人既有文化修养,又有内在品质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世人皆爱牡丹,因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然而,正如卢梭所言:“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但一个人的健康与茁壮则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在周敦颐的笔下,亦有“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的感叹。“牡丹花好空入目”,牡丹花诚然美丽,但也只是空有其表而已。这句话揭示了外在美背后可能隐藏的空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表的繁华所吸引,追求虚荣和浮华。伏尔泰曾经说“心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千万不能注重外在的形式和表面的光彩,却忽视了内在的品质和真正的价值。
然而“枣花虽小结实成”。正如李大钊所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枣花虽不起眼,却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要关注内在的品质和实际的成果。朴实无华的东西往往蕴含着真正的价值和力量。
爱因斯坦形象平凡无奇,穿着朴素,他的相对论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理解,他的成就并非源于外表的华丽,而是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智慧;朱元璋童年艰苦生活,身份卑贱,却凭借其坚定的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朴实无华的品质,开创了明朝;林肯出身贫寒,长相也并不出众。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诚实正直的品质,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无论是“牡丹花好空入目”,还是“枣花虽小结实成”,都启示我们要在生活中追求一种平衡。我们既要欣赏外在的美,也要注重内在的品质;既要追求华丽的表象,也要关注实际的成果。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而是要用内心的智慧去辨别真正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美好和满足。无论是外表的美还是内在的美,我们都应该用一种平衡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美,追求一种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的美好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大意是,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难免流于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依其朴实的本性而为,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前者的弊端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材料涉及“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强调二者的平衡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在的品质是人格的基石,它包括价值观、信仰、情感等。而外在的表现则是对内在品质的反映和延伸,它包括行为、语言、社交等。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过于强调内在而忽视外在可能会显得不够得体,而过于注重外在而忽视内在则可能显得虚伪。只有找到这种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展现自己的最佳状态。由此看来,“文”和“质”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二者相得益彰,这才是个君子。考生应该在写作中体现两者的关系。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阐述这句话的含义,然后提出观点:文质彬彬,方为君子。接着,结合材料,阐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含义,并指出质朴与文采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君子。然后结合现实生活例子,阐述如何做到“文质彬彬”。真正的君子,应当是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相统一,既要有质朴的内心,又要有得体的外在。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保持真诚、善良、正直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不随波逐流,不被物质欲望所左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外在表现的得体。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讲究礼仪规范,注重言行举止的文明。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以良好的外在形象展现自己的内在品质。最后,总结观点,文,本身就是质;质,本身就是文,两者互为阴阳,互为表里。做人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忘记做人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立意:
1.保持质朴本性,追求文化修养。
2.人的内在质朴与外在的文采要相互陪衬,相得益彰。
3.文质相济,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4.内外兼修,方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