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推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宜。
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
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
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
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
(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推卸责任为目的的美国白皮书,当然适合在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尚未到达华盛顿的时间发表。
B. 司徒雷登“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行为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
C. 《别了,司徒雷登》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呼吁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拒绝美国的救济。
D. “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励中国人继续奋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直接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材料一论述了三个原因,包含主、客观两方面。
B. 材料二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
C. 司徒雷登看见了大群中国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起讲革命的现象。
D. 材料二论述告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的结论。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
C.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
D. 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4. 根据材料二,简述“别了,司徒雷登”有哪些含义。
5.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根据材料简述《别了,司徒雷登》是如何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的。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告别司徒雷登个人。
②告别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
③告别帝国主义欺凌史。
5. ①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
②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
③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共同表达出一种民族自信和成长的历史进程。材料一详细描绘了司徒雷登作为美国在华政策失败的象征,揭示了美国干预中国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材料二通过对比“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历史事件,强调了中国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外来压迫的告别与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拒绝美国的救济”错,文章列举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是为了展现中国人的骨气,激励他们进行战斗,批判那些对美国抱有幻想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并不是呼吁他们拒绝美国救济。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错,应是主要通过中国挫败英、美等国对中国的一次次图谋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在材料一中,此句是客观说明中国的战略地位,不能体现“无限的豪迈和乐观”。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①表层上,由“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可知:告别的是司徒雷登个人。
②深层上,由“……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可知:告别的是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
③主旨上,由“‘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可知:告别的是帝国主义欺凌史。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知,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
②结合“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可知,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
③结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可知,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次探监
列夫·托尔斯泰
说也奇怪,自从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
同米西结婚,昨天他还觉得很称心,今天却觉得根本不可能。昨天他认为就自己的地位来说,她同他结婚无疑将得到幸福,今天他却觉得他不仅不配同她结婚,简直不配同她亲近。
“首先得去找律师,”他想,“听听他的意见,然后……然后到监狱里去看她,看昨天那个女犯人,把全部真相都告诉她。”
他一想到怎样跟她见面,怎样把心里话都讲给她听,怎样向她认罪,为了赎罪他什么都愿意做,甚至愿意同她结婚,——他一想到这儿,心情异常激动,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了。
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
聂赫留朵夫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她儿子姓敏绍夫。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接着说,“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
“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恕我。”他说。
“怎么啦,老是饶恕呀饶恕,一点儿也用不着……”
“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气。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
“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您安静一点儿。”他说。
“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忽然很快地说起来,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
“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我说到做到。”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
“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
“你走开,别挨我。”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下辈子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你走开,走开!”她腾地站起来,嚷道。
“请您再等一下。”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
“你不相信我。”聂赫留朵夫说。
“您说要和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
“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
这时看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
“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走出去了。
“哈,好闺女,你现在时来运转了。”等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科拉布列娃对她说,“看样子,他可是真迷上你了,趁他常常来找你,你可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的人什么事都能办得到。”
“怎么样,我的事你说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道。
可是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牢房女犯们的话,她躺到床上,一双斜视的眼睛凝望着角落,就这样躺到天黑。她心里激烈地翻腾着。聂赫留朵夫对她说的一番话,又使她回到她又恨又不理解、受尽折磨之后离开的那个世界。现在她已经脱离以往浑浑噩噩过日子的那种状态,而要带着清醒的记忆生活下去又太苦恼。晚上,她又买了酒,和同牢房的女犯痛饮了一场。
(节选自《复活》,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聂赫留朵夫说的“咱们”,可以看出他极想与玛丝洛娃亲近。他说要“告御状”“凡是能做的都要做到”,表明他迫切地想要帮助玛丝洛娃。
B. 玛丝洛娃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气,是因为完全没想到聂赫留朵夫通过要跟自己结婚来弥补他的过错。
C. 文中写到玛丝洛娃说“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这既是她职业性的表达,也是对聂赫留朵夫侮辱自己尊严的控诉。
D. “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下辈子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表明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请求结婚的目的不纯,这能引发读者对聂赫留朵夫行为的思考。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巧妙地把对话安排在玛丝洛娃喝酒的状态下,表面上是交代她激动的原因,实际上是为玛丝洛娃无所顾忌地发泄压抑已久的情感创设条件。
B.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玛丝洛娃的笑表明了他对聂赫留朵夫的了解和讽刺。
C. 从上次(选必修上册教材选文)与这次探视态度的鲜明对比中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
D. 小说中玛丝洛娃回到牢房后,老婆子问“我的事你说了没有”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她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的事,使小说的结构更为严谨。
8. 请简要分析文本第四段连用三个“怎样”的作用。
9. 托尔斯泰主义中有“道德的自我完善”的观点。文本中哪些情节能体现这一观点。
【答案】6. C 7. C
8. ①表明了聂赫留朵夫想要赎罪的迫切心情。
②细节的一步步预演能看出他的紧张与想要悔过的真心。
9. ①聂赫留朵夫主动为玛丝洛娃上诉奔波,答应她帮助老婆子,并真心打算和她结婚,他这是为了赎罪,这说明他精神“复活”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②玛丝洛娃回到牢房后,内心开始非常痛苦,虽然依然尝试用酒精麻醉自己,但她意识到“她已经无法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说明她逐渐觉醒了,要走向精神和道德“复活”之路了。
【解析】
【导语】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情感纠葛,揭示了道德重生与社会不公的主题。聂赫留朵夫由自我厌恶到主动承担责任,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玛丝洛娃则通过斜视与酒醉呈现内心的矛盾与苦痛,人性复杂深刻。小说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和象征性的情节安排凸显了托尔斯泰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洞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这既是她职业性的表达”错误。“职业性”是指玛丝洛娃作为妓女时,而文中写到玛丝洛娃说自己的价钱是“一百卢布”,是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对聂赫留朵夫的痛恨,那时的玛丝洛娃可不是妓女。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聂赫留朵夫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错误。小说开头“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可知,两次探监的态度不同只是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后憎恨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连用三个“怎样”,分别从“怎样跟她见面”“怎样把心里话都讲给她听”“怎样向她认罪”这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将他在面对即将到来的与玛丝洛娃的会面时,那种急于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好、急于向她表达自己的悔意和赎罪决心的迫切心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他不再满足于之前那种表面的愧疚,而是想要通过实际行动,如诚恳地与她见面、毫无保留地倾诉心里话、真心实意地认罪等方式,来为自己曾经的过错付出代价,这种迫切感贯穿在这三个“怎样”的表述之中,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赎罪心情的急切。
②这三个“怎样”实际上是聂赫留朵夫在脑海中对即将到来的会面场景进行的一种细节上的预演。从“怎样跟她见面”开始,这是第一步,他在思考以何种方式出现在玛丝洛娃面前,怎样开启这场至关重要的对话,这体现了他对会面的重视以及内心的紧张,因为这次见面对于他的赎罪之旅至关重要,他害怕稍有不慎就会再次伤害到玛丝洛娃或者无法准确传达自己的心意。接着是“怎样把心里话都讲给她听”,这进一步深入到对话内容层面,他在斟酌该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把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愧疚、悔恨以及想要弥补的想法完整而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不仅显示出他的紧张,更凸显了他想要悔过的真心,他希望玛丝洛娃能真正了解他此刻的心境。最后“怎样向她认罪”则是此次会面的核心目的,他要明确地向玛丝洛娃承认自己的过错,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通过对这一环节的反复思考,再次印证了他想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悔过的坚定决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因担心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产生的紧张情绪。所以这三个“怎样”通过对会面细节的一步步预演,将聂赫留朵夫的紧张与想要悔过的真心清晰地呈现给了读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
①聂赫留朵夫在认识到自己曾经对玛丝洛娃犯下的过错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与悔恨。他将为玛丝洛娃上诉视为自己赎罪的重要途径,积极付诸行动,比如想着先去找律师咨询意见,之后又不断为案件的进展而努力,这一系列行为体现了他试图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曾经的罪过,是他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自我完善的表现。
当玛丝洛娃向他提及牢房里有一个平白无故坐牢的老婆子及其儿子的情况,并请求他帮忙操心时,聂赫留朵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这一情节表明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关怀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玛丝洛娃个人,他开始关注到与玛丝洛娃相关的其他人的苦难,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同样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
他摒弃了以往那种基于社会地位、世俗观念而产生的偏见,愿意放下自己公爵的身份,与身为苦役犯的玛丝洛娃结合,这种跨越阶层和世俗眼光的选择,充分展示了他为了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不惜牺牲自己原本舒适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努力去弥补过去的过错,让自己的行为和内心更加符合道德准则的决心,也标志着他的精神“复活”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②“她心里激烈地翻腾着。聂赫留朵夫对她说的一番话,又使她回到她又恨又不理解、受尽折磨之后离开的那个世界”,这种内心的痛苦表明她已经开始从麻木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而不再是简单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是她走向精神和道德觉醒的第一步。
尽管玛丝洛娃在痛苦之余依然选择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但她已经明确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以往浑浑噩噩过日子的那种状态,而要带着清醒的记忆生活下去又太苦恼”。这意味着她已经认识到自己过去那种逃避现实、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这种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反思是精神和道德层面觉醒的重要标志。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鲥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A昨来B有C中道而D呼者E周F顾视车G辙中H有鲋鱼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与《出师表》中的“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中的“复”意思不同。
B. 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供食用和祭祀用的家畜。
C.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的句式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句式不同。
D. “活”与《鸿门宴》中的“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B. 庄子的言语恣肆纵横,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臣起都没有办法重视他。
C. 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D. 面对庄子的回答,鲋鱼忿然作色是因为远水解不了近渴。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2)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内容。
【答案】10. BEH
11. D 12. C
13. (1)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
(2)(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14. ①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
②对待大事,抓住细节。
③善始慎终。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主要摘录自先秦哲学家老子和庄子的经典文本,分别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材料一强调“无为而治”自然法则和慎始善终的重要性,揭示了大道至简、行事从微的深刻哲理。材料二和三展示庄子的个性和智慧,他以寓言表达对权力和世俗功利追求的无奈与抗拒,表露出宁愿过简约自在生活的选择。整体上,文章通过寓言和散文,生动地道出了庄子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及对自然本性的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
“周昨来”句,“周”是主语,“来”是谓语,语意完整,可单独成句,故在B处断开。
“有中道而呼者”中“有”是谓语,“呼者”是宾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周顾视”主语“周”,“视”是谓语,其前停顿,故在E处断开。
“顾视”是谓语,“车辙中”是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有鲋鱼焉”中“有”谓语,“鲋鱼”是宾语,结构完整,谓语前停顿,故在H处断开。
故选B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补救/恢复。句意: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
B.正确。
C.正确。“贷粟于监河侯”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监河侯贷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是判断句,“非”表判断。句意: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
D.错误。意思相同,均为使动用法,使……活。句意: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错误。原文“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是说大多数,而非“都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点明这两部空语无事实,而不是所说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窥”,涉猎,观察;“要”,关键,要点;“本”,根本,根源。
(2)“乃”,竟然;“曾不”,还不如;“肆”,店铺,市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思想观点并概括的能力。
①根据“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作者认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要在祸乱没有发生时进行既对待不利之事,也就是要洞察先机预兆。
②根据“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者认为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积累起来的。上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行走的。故概括出:对待大事,要抓住细节。
③根据“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须象对待开始一样谨慎的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故概括出:做事情要善始慎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安稳的局面容易控制,事变征兆未出现时容易策划,脆弱时的事物容易化解,细微时的事物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要在祸乱没有发生时进行。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积累起来的。上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行走的。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的人肯定要失败,强行持有的人肯定要丧失。所必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强行持有所以没有丧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须象对待开始一样谨慎的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别人不想要的,而且不贪恋贵重的财物;学习别人不愿意学的知识,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材料二: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肽筐》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起,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言恣肆纵横,以满足自己,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材料三: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终可以得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梅
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责怪梅花为何迟迟不肯开放,还写诗人猜测梅花推迟开放的原因。
B. 颔联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灯下、雪后的梅花比拟为佳人,玉容清香,艳压群芳。
C. “触拨清诗成走笔”写梅花触动诗人的情思,让他不由提笔写下清新的诗篇。
D. 颈联写梅花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引发了诗人的诗情、酒兴,诗人笔走龙蛇、红袖传杯。
16. 尾联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来表情达意,情感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诗人与“俗眼”对比。诗人看到了梅花的高洁、坚贞;而“俗眼”却不了解诗人,不了解梅花,抒发了诗人的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以及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②梅花与桃、杏对比。梅花高洁,桃、杏妖艳,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对浅薄与庸俗者的讽刺。
【解析】
【导语】王安石的《咏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梅花高雅的品质和清新的气质,以“梅花迟开”引出诗人的情感共鸣。在讽刺世俗只重艳丽之花的同时,表达了对梅花高洁情操的赞美,体现了诗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写诗人责怪梅花为何迟迟不肯开放,还写诗人猜测梅花推迟开放的原因”错误。不合文意,“颇怪梅花不肯开”是写人们责怪梅花为何迟迟不肯开放,“岂知有意待春来”是诗人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诗人与“俗眼”对比。“此”指的是梅花凌寒独自开放色香俱佳的特点。“俗眼”指的是那些只欣赏表面艳丽的“夭桃艳杏”,只知道买一些艳丽的桃花、杏花来栽种的人,他们不了解梅花,更不懂诗人的精神追求。诗人看到了梅花的“玉面”“春容”,懂得了梅花的高洁、坚贞。通过世俗之人与作者对梅花和对桃杏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说明世俗之人只喜欢桃杏,反映出世俗之人的浅薄和庸俗,表达出诗人的讥讽之意。另一方面,联系诗人毕生的理想和追求,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写梅花也是在写自己,借梅花自喻,表达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②梅花与桃、杏对比。梅花代表着高洁、坚贞的品质,即使在严寒中也能独自开放,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桃花和杏花则代表着世俗的审美,它们色彩艳丽,但缺乏梅花的高洁和坚韧。梅花高洁自守,桃杏妖娆艳丽,在两者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梅花高洁的赞美,对浅薄与庸俗的桃、杏的讽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读到《〈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孔子追求真理态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由地对他肃然起敬。
(2)喜欢看书的小美,用《大学之道》中强调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提醒自己注意品德修养。
(3)小明用《〈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警示自己不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
【答案】 ①. 朝闻道 ②. 夕死可矣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自伐者无功 ⑥. 自矜者不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庶、壹、伐、矜。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正面形象,如佩葛蒂先生。他是一位渔民,收养了两名孤儿:艾米丽和海姆。就在艾米丽和海姆结婚的前夕,纨绔子弟史蒂尔福斯竟诱骗艾米丽与他私奔。佩葛蒂先生在大卫的带领下来到史蒂尔福斯家,问他的母亲,他儿子史蒂尔福斯答应要和艾米丽结婚的话算不算数。那位富家太太对他们尖酸刻薄。在她看来,他儿子娶渔家女为妻,不但有辱门楣,而且还会让儿子 ① 。她有的是钱,想拿钱了事。佩葛蒂先生愤怒地拒绝并斥贵了这个阴险的女人。他担心艾米丽,就立即出发,决心把 ② 的孩子找回来,他的心充满博爱与宽恕。上流社会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心自私冷酷,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善良自尊,二者的对照使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
亚摩斯海滨船难是小说的高潮。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渔民海姆 ③ 地下海救人。当游近时,认出挣扎求生的人正是在船上的史蒂尔福斯,史蒂尔福斯不仅诱骗了他的未婚妻,但他仍尽力救史蒂尔福斯。正当他即将抓住船桅时,一阵大浪把他俩都淹没了。海姆为人木讷憨厚,没念过书,更谈不上有仪容风度,然而,他的胸怀比海洋更博大。这是狄更斯对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最高赞美,小说因此具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巨大的道德力量。
18.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双横线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会了。
B. 我家现在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姐姐和我。
C. 今日主题:如何提高广大市民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D. 张华上了大学,李明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小说”为主语,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说:“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如果请你为大卫·科波菲尔造像,你会拟一个什么题目?结合小说节选部分以及你所了解的其他相关情节,至少给出两条理由,要求语言通顺,不少于60个字。
【答案】18. B 19. ①自毁前程 ②误入歧途 ③奋不顾身
20. 小说通过对上流社会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自私冷酷的心和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自尊的心的对比,体现出了鲜明的民主精神。
21. 当游近时,他认出在船上挣扎求生的人正是史蒂尔福斯,尽管史蒂尔福斯诱骗了他的未婚妻,但他仍尽力救史蒂尔福斯。
22. 题目:坎坷而富有传奇的一生
理由:
①一生坎坷。他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继父凶限贪婪,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母亲对他的关怀;刚满十岁就被送去当童工,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长大后找到姨婆贝西小姐,后来因为希普的陷害,姨婆也破产。
②刻苦上进,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他历尽艰辛,终于找到姨婆贝西小姐,心地善良的韩婆收留了他并让他上学深造。他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从孤儿成长为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双横线中的冒号作用是解释说明。
A.用于称呼语后面,表提起下文;
B.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表解释说明;
C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提示下文;
D.用于总结性话语之前,表总结上文。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由前文“在她看来,他儿子娶渔家女为妻,不但有辱门楣,而且还会让儿子”可知,此处表达在富家太太看来,儿子娶渔家女为妻会让儿子的地位、声誉等急剧下降,前程尽毁,故用“自毁前程”。自毁前程:指的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断送自己的前程。有时候是无奈的选择。
②处,前文有“纨绔子弟史蒂尔福斯竟诱骗艾米丽与他私奔”,可见艾米丽被骗犯错,故用“误入歧途”。误入歧途:由于受煽惑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③处,前文有“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可见此处体现渔民海姆不顾危险去救人,可用“奋不顾身”。奋不顾身:指奋勇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复句变为单句,首先确定一个句子作全句的主干句,然后把其他句子都变为修饰成分,最后按照句子逻辑梳理语序,完整连贯表述即可。
此处要求以“小说”为主语,那么,主干句为: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然后把其他句子都变为偏正短语:把“上流社会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心自私冷酷”改为“上流社会中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自私冷酷”,把“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善良自尊”改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自尊”。再将偏正短语分别化为主干句的修饰语:把上面两个短语化为“对比”的定语,“通过……的对比”化为“体现”的状语。
最后整合为“小说通过对上流社会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自私冷酷的心和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自尊的心的对比,体现出了鲜明的民主精神”。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三:
一是成分残缺,“当游近时,认出……”缺主语,可改成“当游近时,他认出……”;
二是语序不当,“在船上”应放在“挣扎求生”前面;
三是搭配不当,将“不仅……但”改为“尽管……但”,同时因为主语不同,关联词“尽管”应放在主语“史蒂尔福斯”前。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题目:坎坷而富有传奇的一生
理由:
①从大卫・科波菲尔的经历来看,无不充斥着各种磨难和挫折,他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继父凶限贪婪,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母亲对他的关怀;刚满十岁就被送去当童工,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长大后找到姨婆贝西小姐,后来因为希普的陷害,姨婆也破产。这些都可以用“苦难”来概括,他一直在这种“苦难”的生活中成长,可谓一生坎坷。
②从大卫・科波菲尔的精神品质来看,大卫·科波菲尔虽然经历父亲去世、继父虐待等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他通过努力奋斗,从贫困的童年中走出,历尽艰辛,终于找到姨婆贝西小姐,心地善良的韩婆收留了他并让他上学深造,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这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正是“逆境奋进者”的真实写照。他在苦难中“成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善良、勇敢等品质,对读者有深深的激励作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的贝聿铭曾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柔韧以立身,思辨以立世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将人喻为芦苇,强调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即使宇宙毁灭,人的思想依旧高贵。的确,人因思想而伟大,但伟大的思想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一个载体来支撑与展现。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的贝聿铭则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人的立身之本何在?又应如何立世?答曰:柔韧是立身之本,而思辨则是立世之基。
柔韧与思辨,二者相辅相成。柔韧让人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拔,而思辨则让人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柔韧,是世间生存的智慧,是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不迫,是遭遇挫折时的锲而不舍,是在风雨中弯腰而不屈服的坚持。就像竹子,是坚韧不拔的象征,以其独特的韧性应对着四季的风霜雨雪,在狂风暴雨中,能够随风雨弯曲,保持不屈的身姿;在烈日炎炎下,保持弹性和水分,维持生命的活力。司马迁遭受宫刑却没有选择放弃人生,而是以坚韧的姿态创作《史记》,最终完成了无韵之离骚。邓小平在人生的多次起伏中,始终保持着韧性和信念,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
然而,仅有柔韧是不够的,人还需要思辨来立世。思辨,是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冷静分析,是追求真理时的执着探索,是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人若失去了思辨,就如同芦苇失去了方向,即使生命力再强,也会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帕斯卡之所以强调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思辨对于人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思辨,人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认识世界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学会柔韧,又要懂得思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弯而不折;在追求真理和梦想时,我们要像帕斯卡一样冷静分析、执着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雨中茁壮成长,成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行动力的新时代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培养自己柔韧和思辨的品质。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一种的思辨的心态和柔韧的姿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雨中更加坚韧,智慧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让我们以柔韧为身、思辨为翼,在人生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法国哲学家帕斯卡的话“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虽渺小脆弱,却因思想而高贵。强调了人正是因为有思想才比其他生物高贵。贝聿铭的话“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既是对建筑韧性的赞美,也是对人生韧性的颂扬。强调的是竹子所拥有的韧性这一特质。正是拥有这一特质,竹子千百年来为文人称颂,它于风雨中依然挺立而不至断折。两则名言共同启示我们:思想的韧性与生命的韧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材料意在启发我们,思想的韧性,让我们在困境中不失尊严,于绝望中看见希望。人类之所以能在浩瀚宇宙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思考的能力,能够洞察世界的本质,追求真理与光明。这种思想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自然的伟力、社会的不公、人生的苦难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坚定与高贵,不屈不挠地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生命的韧性,则让我们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于挫折中重获新生。贝聿铭以竹子为喻,表达了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不逃避、不抗争,而是以一种柔韧的姿态去适应、去承受。这种生命的韧性,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应对;不是放弃抵抗,而是在保持尊严的前提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它教会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韧性,就能够像竹子一样,即使弯腰也绝不折断,最终迎来雨过天晴的时刻。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思想、韧性与人的关系角度行文,或从二者的共性角度出发写下自己的思考。写作时可重点强调思想之韧与生命之韧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支柱。思想的韧性让我们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智慧,而生命的韧性则让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即使遭遇挫折和困难,也能够坚持不懈,直至成功。两者结合,便形成了人类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可运用典型例证和比喻论证的手法,增强说服力。
立意:
1.武装自己的头脑,做有思想的芦苇。
2.向竹子学习,再大的风雨也不怕。
3.做“墙头草”还是“有思想的芦苇”,全在于自己。
4.找到自己的锚点,屹立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