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高一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文摘   2024-11-26 20:41   山东  

泰安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注]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要想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改良与探索,将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保障的法治,和乡土社会长久以来自发形成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的传统乡规民约有机结合起来。
    要想在乡村社会推行法治,首先,需要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上的错误引导,破除传统的藩篱。因为如果人们不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就无法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法治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也就无法以此来规范自我的行为,更别提法律的普及了。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在破除传统藩篱之前,强行将法律嵌入乡村社会,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一旦使用失当,就会破坏现代法治的形象,激化乡村社会矛盾,现代法治的推行将寸步难行。当然,破除也不是全部摒弃的意思,而是从传统入手,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原先维系乡土社会秩序的力量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寻求二者的平衡状态。其次,深层次挖掘现代法治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价值,充分考虑各个村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探索各地区的法治模式,使现代法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树立法律的权威。再者,为了更加有效地在乡村社会普及法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自上而下地送法下乡模式,组织法治的宣传与培训活动,为乡村社会的民众灌输法治的思想;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注重自下而上的普法方式,要从传统的送法下乡模式向主动的迎法下乡模式转变。要借助现代化的媒介,使民众在日常使用电子产品时就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的熏陶,培养法治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法治理念。要避免拿来主义和硬性的法律移植,要让人们信任法律,主动接受法律,不然不仅法治无法普及,就连原本的礼治秩序也会遭到破坏。
    礼治既然可以绵延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必有其独特之魅力。历史发展证明,礼治在教化民众和治理社会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礼治对于乡土社会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在几千年以后的当代,我们仍要继续传承这一优秀的治世理念,不断改良与发展,重塑传统礼治的思想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公开场合言明:我们必须有序推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工作,让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物、文化典籍之类,而应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礼作为历史渊源颇深的传统文化,必须在现代社会进行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传统意义上的礼治。费孝通曾说过我国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继承性。我国传统文化扎根于乡土社会,故而目前想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就要重塑以礼为代表的乡村共同体,这样才可以为现代法治的传播提供思想动力。基于此,我们要从乡村的基本单位入手,即立足于家庭,重塑家风文明,从而塑造乡风文明。此外,礼治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都要始终坚持的治世理念,要在发展中不断丰富扩展其内涵,使之与时代同行,为普及现代法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显然,道德与法律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碰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符合道德良知的法律不是良法,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而且,在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即礼治与法治缺一不可,谁都不是万能的。作为乡土大地所特有的内生性礼俗文化,不仅不是乡村社会治理路上的绊脚石,还会成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大方向。其中所说的法治主要靠政府,德治主要靠优秀的文化,自治靠社会组织。而传统的礼治在乡土社会中融合了“三治”的许多功能,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传统的礼治,也要不断落实现代的法治,旨在形成农民内在意识与国家外在制度的有机衔接,探索礼治与法治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实现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动。
    总的来说,面对现代乡村社会的治理困境,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所在,也要不断地传播现代的法治理念,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的局面,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构建良好的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
     (摘编自罗新远《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与法治的实践与思考》)    

[注]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贡想要废除每月初一告祭祖庙时杀活羊的做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镜花缘》描写了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由此推测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
B.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可的。
C.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来维持,所以礼治要优于法治。
D.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的错误引导,破除传统藩篱,是在乡村社会顺利推行法治的前提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礼治与法治的关系,但是,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B.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是个人长期接受教化而自然形成的结果。
C.材料二立足于家风、乡风文明建设,认为应该着力推动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D.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要求儿子给他换掉只有大夫才有资格使用的席子。
B.《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关羽看到曹操飞扬跋扈、目无君王,就想要杀掉他。
C.子路被敌人砍断了帽子上的带子之后说:“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帽子才死去。
D.在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中,织女下凡到人间,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
5.王安石说:“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对这句话进行评价。(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平的冬天[注]

梁实秋

说起冬天,不寒而栗。

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煤黑子摇煤球的那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煤黑子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休息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①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的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

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

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

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南方来的朋友们看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

②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我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带墨盒很伤脑筋,必须平平稳稳的拿着,否则墨汁要洒漏出来,不堪设想。有几天还要带写英文字的蓝墨水瓶,更加恼人了。如果伸手提携墨盒墨水瓶,手会冻僵。手套没有用。我大姊给我用绒绳织了两个网子,一装墨盒,一装墨水瓶,同时给我做了一副棉手筒,两手伸进筒内,提着从一个小孔塞进的网绳,于是两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携墨盒墨水瓶了。饶是如此,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临睡时母亲为我们备热水烫脚,然后钻进被窝,这才觉得一日之中尚有温暖存在。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的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远不及西安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睛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

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其实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换新衣裳、磕头、逛厂甸儿,流着鼻涕举着琉璃喇叭大沙雁儿。五六尺长的大糖葫芦糖稀上沾着一层尘沙。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标识。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

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掏粪的、换洋取灯儿的、换肥子儿的、抓空儿的、打鼓儿的……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需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饥寒交迫的境况。北平是大地方,从前是辇毂所在,后来也是首善之区,但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方。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面不相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路灯电线上踞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不算顶冷了。

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但愿如此。

[注]本文写于重庆,时值抗战时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写中秋过后,家里就忙着作“冬防”,并对煤球的制作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可见作者对此印象深刻。

B. 作者回忆带墨盒、墨水瓶上学的经历,并特意提及冻得红肿的手指和生冻疮的脚后跟,意在表现北平的冬天给作者带来的烦恼。

C. 作者饶有兴趣地列举喜鹊报喜、麻雀觅食、晴日放鸽等一些日常性的景物,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

D. 文末转换场景,由北平的冬天联想到沈阳、黑龙江的冬天,拓展了文章的广度,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感受,深化了主题。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一筛一筛”反复出现,像是用特写镜头呈现煤球的制作过程,有很强的画面感,同时也表现出“煤黑子”的辛苦。

B. 句子②文白相间,寥寥几笔就营造出了冬天雪夜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意境,典雅中透着几分活泼,别有风味。

C. 句子③用“事实上”“无非”“打滚”等词评价愚夫愚妇们逛财神庙等节日行为,意在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行为的嘲讽。

D. 句子④中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多种日常衣物,不但无堆砌之感,而且使冬季北平人穿着“粗笨臃肿”的形象跃然纸上。

8. 文章以“北平的冬天”为题,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9. 本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凄冷之声,蕴含着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关怀,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已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注]①尸鸠:布谷鸟。②刻意厉行:锻炼意志,砥砺德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涂在选择题答题卡上。
A既久B胸中之C言日益D多E不能F自制G试出H而书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兴焉”中的“焉”和“圣心备焉”的“焉”用法不同。
B.之,在文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与《送东阳马生序》“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中的“之”用法不同。
C.“用心一也”中的“用”和“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中的“用”意思相同。
D.曩,文中是从前、过去之意,与《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中的“曩”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其实质指向“学习”本身。
B.荀子认为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既强调了学习方法,也强调了学习态度。
C.苏洵二十五岁才懂得读书的重要。读书过程中,曾“以古人自期”,认为“同列”都不如自己。
D.两则材料都聚焦谈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材料一认为学习比思考重要,材料二的观点恰好相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洵)始知读书,从君子游。
14.苏洵在研读《论语》《孟子》等著作时,其认知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秬秸[注]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并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入手描摹出寒冷空寂的景色。

B. 第三句中的动词使用精准凝练,一“捧”字鲜明地表现出了卖饼儿对饼的珍视。

C. 颈联巧妙化用了《卖炭翁》中的诗句,并用第一人称刻画出卖饼儿的真实心理。

D. 诗人用浅易晓畅的语言塑造了令人们同情的卖饼儿形象,并借此警示教育孩子。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思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当时武矩知均州。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皇帝陵墓在洛阳。

16.简要赏析尾联

()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

3)《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                ”,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4)《归园田居》中“                          ”两句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邪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5)在《蜀道难》中,李白借用“猛虎”“长蛇”极写蜀地的凶险。同样,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借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之景的两句是:                                

6)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四周黑幽幽的大山让她害怕,寂静叫人心惊肉跳,那声音窸窸窣窣,又让她害怕不已。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树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豁嘟啷”地歌唱。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18. 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会发生变化,请赏析材料中划线词语的妙处。(3分)

19.原句: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

改句: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

原句表达效果比改句好,请加以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日,“老寒腿不是冻出来的毛病”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关注。专业医学名词中并不存在“老寒腿”一词,医学上准确的叫法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A.每当气温骤降时,膝关节就会疼痛,很多人以为这个疾病的病因是寒冷导致的。但其实,骨性关节炎的病因是关节软骨老化、磨损。目前,人们认为衰老、肥胖、外伤、劳损等因素会加快膝关节表面的软骨磨损。比如,超重让膝关节负重增加,软骨磨损的机率增大;经常穿高跟鞋走路,膝盖老是弯着,对关节的损伤也很大;B.久坐不动也是“膝盖杀手”,会出现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关节腔滑液分泌减少,从而增加下肢关节损伤的风险。C.虽然受寒和骨性关节炎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的确会加重骨性关节炎的症状。
    ①            ?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健康体重,给膝关节“减负”。同时,建议减少或避免深蹲、半蹲、爬山、上下楼梯等运动。另外,还要注意保暖,D.夏天不要露着膝盖吹空调,秋冬季节适当增添衣物,加强膝关节保暖,来缓解膝关节疼痛。
    当然,②           ,类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也会导致腿疼,因此一旦出现腿疼的症状,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去诊断治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每当气温骤降时,膝关节就会疼痛,很多人以为这个疾病的病因是寒冷导致的。
B.久坐不动也是“膝盖杀手”,会出现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关节腔滑液分泌减少,从而增加下肢关节损伤的风险。
C.虽然受寒和骨性关节炎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的确会加重骨性关节炎的症状。
D.夏天不要露着膝盖吹空调,秋冬季节适当增添衣物,加强膝关节保暖,来缓解膝关节疼痛。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的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泰安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A推测不当,曲解文意。B“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可的”有误。C强加因果)

2.A(B曲解文意。原文是,“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C材料二应是立足于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与法治的关系,着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D无中生有,无类比论证。)

3.D(牛郎织女的举动属于违礼,不属于主动服礼。)

4.(1)首先提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观点,(1分)(2)然后指出礼与法的共同点是都是对人的行为规范。(1分)(3)最后通过对比,论述礼与法的不同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依赖国家政治权力推行,“礼”依赖传统维持。)(2分)(本题共4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5.(1)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立善法,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推行法治。(2分)

2)但又有一定的片面性。①推行法治,要避免强行将法律嵌入社会,要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多种途径进行普法、宣传,培养人们法治意识,让人们信任法律,主动接受法律。(2分)②“一国治”不能只靠法治,应将法治、礼治、德治有机结合起来。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部分,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局面。(2分)(本题共6分。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6. C 7. C    

8. ①表面(表层含义)是指北平寒冷的天气。

②实际上(深层含义)是喻指抗战时期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 (一个要点2分)   

9. ①文中写“煤黑子”脸上流淌的黑汗,多开发点酒钱便乐为之,流露出作者对“煤黑子”工作辛苦和收入微薄的同情。

②文中描述社会底层各种从业者衣裳单薄、北平的冬天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困苦生活的关注和担忧。

③结尾引用雪莱的诗句并发出“但愿如此”的感慨,表达出作者对底层百姓摆脱饥寒交迫生活的期盼。(一个要点2分)

6题详解】

C.“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错,由“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等可知,并不能表达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只是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故选C

7题详解】

C.“意在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行为的嘲讽”于文无据。愚夫愚妇们逛财神庙等行为,意在表现北平冬天过新年的景象。故选C。

8题详解】

“北平的冬天”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而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重庆,时值抗战时期”来理解。

“说起冬天,不寒而栗。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可知,“北平的冬天”表面是指北平寒冷的天气。

“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需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饥寒交迫的境况”等可知,“北平的冬天”实际上是喻指抗战时期,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

9题详解】

“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可知,文中写“煤黑子”脸上流淌的黑汗,多开发点酒钱便乐为之,流露出作者对“煤黑子”工作辛苦和收入微薄的同情。

“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等可知,文中描述社会底层各种从业者衣裳单薄、北平的冬天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再结合注释“本文写于重庆,时值抗战时期”写的是抗战时期,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困苦生活的关注和担忧。

雪莱的“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作者发出“但愿如此”的感慨,表达出作者对底层百姓摆脱饥寒交迫生活的期盼。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10.BEG(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

11.C(“用心一也”的“用”,因为。“用兵之道”的“用”,使用)

12.D(错在“材料二的观点恰好相反”)

13.(1)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4分。重点:假、水、而、绝)

2)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会被容忍。(2分。重点:事、被动句

3)我才知道要读书,和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一起交往。(2分。重点:始、

14.①起初惊异于著作的形式②接着真正理解内涵,豁然开朗③最后灵活运用,进行写作。(一个要点1分)

[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因此没有专心致志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会被容忍。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材料二:

我年轻时不好好学习,活到二十五岁,才知道要读书,和有学问的人一起交往。年龄大了以后,又未能刻苦磨砺意志、付诸行动,期望自己效仿古人,但看到和自己同列的等辈,又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后来感到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就拿古人的文章来读,开始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与自己的有很大的不同。常常反省自己,觉得自己文章的水平,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目前这种状态。于是我把旧时所写的文章几百篇悉数烧掉,而拿起《论语》《孟子》及其他伟人贤士的文章,正襟危坐,整天都阅读它们,花了有七八年时间。刚开始,读进去的内容只觉惶惶然,接着广泛地考察这些文章外在的表达方式,则又害怕得惊叫起来。时间长了,读得也更精细,胸中豁然开朗似的明白了,好像人家的话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但我还是不敢提笔也这样写。时间更久了,胸中想说的话更多了,不能克制自己,便试着把它们写出来。以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它们,只觉得文思泉涌,好像写出来是很容易的,然而还不敢自以为是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15. A

A.“并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入手描摹出寒冷空寂的景色”错,“城头月落霜如雪”写视觉,“楼上五更声欲绝”是写听觉。首联没有触觉。故选A。

16. ①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想象(虚写)和以景结情的手法,含蓄蕴藉。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一个要点2分)

()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7. 1)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6)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18.怂恿指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此处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的活泼可亲。(一句1分)补:回答“拟人”不给分

19.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简洁、明快、有力,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长句短句角度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朦胧的感觉,“诗意”“参差隐现”体现出来的,二者是紧密衔接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上下文衔接的角度】(一个要点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7分)

20.D(A.句式杂糅 B.缺少宾语中心词 C.主语和关联词位置不当)

21.①如何预防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呢? ②并非所有腿疼都是“老寒腿”

(本题共4分。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四、作文(60分)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话题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中,有人将道德底线低的人和道德底线高的人进行对比,指出道德底线低的人占优势,总能如鱼得水,因为他做得出你做不出的事。第二句话是师长对我们的告诫: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守住做人的根本。

“但”字让材料的两句话形成转折关系,可见材料的话题是底线(试题中也明确提出以“底线”为话题进行写作),主旨是守住底线。首先,要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什么是“底线”?为什么不能越过“底线”(越过“底线”有什么危害?)“底线”这个题目有什么现实意义?怎样才能守住“底线”?万一不小心越过了“底线”,该怎么办?还可以弥补吗?如果可以,该怎样补救?“底线”,即最低界线。“底线”的内涵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思想的底线,即健康、向上;道德的底线,即诚实、善良;法律的底线,即奉公、守法。生存是生命的“底线”,诚信是处世的“底线”,忠诚是爱情的“底线”,尊严是人格的“底线”,而不分裂祖国,是国家对台湾当局的“底线”。“底线”就像一道坎,守住底线,就可以确保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反之,越出底线,思想就会蜕变,道德就会沦丧,甚至走上违法或犯罪的道路。其实“底线”不仅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还涵盖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等各个领域。就做人处世的底线而言,应该是对社会坚持正义、是非分明、富有爱心,对工作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保持操行。就从商的底线而言,应该是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就从医的底线而言,应该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就为官的底线而言,应该是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严格自律,不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向,不在常识问题上失态,不在金钱问题面前堕落。写作时要正确理解话题的意思(底线是最低界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中要凸显出人物对“底线”的坚守,可以运用对比手法,以突破“底线”的行为来衬托坚守“底线”的意义。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循序渐进地阐述什么是“底线”,坚守“底线”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坚守“底线”。也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运用并列式结构,列举若干种人应该坚守的底线,并进行分析论证。论证时力求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手法,要做到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立意:

1.心存敬畏,守住底线。

2.坚持高线,守住底线

3.坚守心灵的底线。

4.底线是最后的阵地,必须坚守。

例文:

坚守底线

底线,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展现其高超的球技;同样,人的一生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

坚守底线,坚守善良。人之初,性本善。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在千钧一发之际,二十九岁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们守住了生命之门,唱响了善良的乐章,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而还有一些人,竟抛弃了身后的学生,抛弃了善良,抛弃了做人的底线,选择了独善其身!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苟且活了下来;但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没有善良的躯壳,失去底线的人生,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呢?

坚守底线,坚守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诚信为本,诚信待人,诚信做事,应该是我们人性的底线。

尾生与女子有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一个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底线,既然许下了诺言,既然做好了约定,即使失去了生命也要去践约。翻开中华文明史,为了要守住诚信这条底线而用生命去践约的例子又何止尾生一个。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有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有了化蝶共舞之美,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才弹奏了一曲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篇章。而假设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呢?那么,最后终将会和放羊的小孩一样,羊成了恶狼的腹中物,徒留自己一个人哭泣,无人问津!

坚守底线,坚守忠贞。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诸葛亮的话告诉我们,忠诚坚贞应该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底线。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夫子一声长叹,纵身投入汨罗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从小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理想,调兵造将,势如破竹,不受利诱,屡遭诬陷,屈死于风波亭上。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一身傲骨,虽忍受饥饿的煎熬,却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屈原、岳飞、朱自清等人因为忠贞祖国,早已流芳百世,载入史册。而像秦桧这样折节叛国的无耻小人和像刘阿斗那样胸无大志,屈膝投降的懦弱之辈呢?他们也早已遭世人唾骂,遗臭万年!

善良,感动你我;诚信,奏响壮歌;忠贞,书写尊严。坚守这些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