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革命文化内容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三大文化之一,革命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熔铸。
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核实质上是革命意识形态,但这一核心思想并不是直接展现出来,而是借助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审美体验进行传达的。革命意识形态是指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思想体系,包括革命理想、斗争精神、阶级立场等核心要素。它不仅为革命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还在革命实践中指导方向、目标和行动。要充分理解作为革命文化作品思想内核的革命意识形态,就需要理解作品形成的革命历史语境,明确革命文化作品中具体包含哪些革命意识形态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是如何构成作品思想内核的。即革命历史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革命文化作品中应具有的意识形态要素。例如,当国家受到外部侵略时,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往往集中反映民族解放、反帝斗争等主题。可以说,作品中的革命意识形态始终与其所依托的革命历史语境紧密相连。
革命文化作品还以独特的文学形式,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转化为兼具审美价值与艺术感染力的文本。解读革命文化作品的角度多样,可以从叙述者角色与叙事视角、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揭示其审美艺术、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比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毛泽东担任了国家领袖、革命领导者、新国家规划者等多重叙述者角色,传达了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革命胜利的喜悦与未来国家建设的愿景。当文中使用“我们”时,毛泽东将自己与全体中国人民融为一体,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营造出一种集体荣誉感和共同体意识,突显了革命的全民性与团结性。在论说国家遭遇的苦难和人民蒙受的屈辱、直接控诉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时,毛泽东更多地是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展现出更强的权威性和全局掌控力。这种视角的转换增强了文章的叙事复杂性与深度,赋予文章独特的审美层次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文化认同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它是在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及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持续的社会互动逐渐形成和深化的。“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文化认同感是理解革命文化的关键,也是推动革命文化深入人心的情感基石。我们通过学习革命文化作品,理解并内化作品中所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形成了强烈的革命文化认同感,从而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当代价值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合作在各国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视野与责任感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学习革命文化作品《纪念白求恩》,能够促使我们深入理解国际主义精神的内涵。此外,文章中所宣扬的无私奉献精神提醒我们在个人追求之外,应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发展,这不仅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更是对个人价值的深化和升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描绘了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展示了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所秉持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正义性。英雄主义精神能够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质。而人民战争的正义性深刻教育我们对公正事业保持坚定信仰,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不公时,能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勇敢去追求和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学习这些革命文化品质,使革命文化成为推动当代社会进步的必要精神力量。
在当代社会,革命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革命文化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解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在新时代必将焕发新的活力。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摘编自张燕华《基于文学观的革命文化作品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革命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相融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再生和升华。
B.在教科书里的革命文化作品中,革命意识形态是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审美体验间接展现出来的。
C.通过学习革命文化作品及精神,我们可以形成强烈的革命文化认同感,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D.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在当下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特定思想体系的革命意识形态虽能为革命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但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足。
B.革命意识形态与其所依托的革命历史语境紧密相连,因此不同的历史语境会影响作品中革命意识形态的展现。
C.文化认同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在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及价值观念等基础上可迅速形成和深化。
D.《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纪念白求恩》同为革命文学作品,但所体现出的革命文化品质截然不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茹志鹃《百合花》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缝补衣服、盖百合花被子等细节描写增强艺术感染力。
B.小说表现的革命年代人民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对战士的崇敬之情契合革命文化精神。
C.被子上的百合花表明革命文化作品总是通过特定物象来象征性地表达革命意识形态。
D.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我”作为故事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真实性。
4.《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叙述者角色与叙事视角是如何转换的?这种转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新时代背景下,学习革命文化作品具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儿子上树
女真
儿子苗壮爬树了。
爬上了一棵大柳树。
接到陈老师告状电话时,再开一会儿就到职教城了。
陈老师年轻,关婷婷听出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想到儿子这会儿正悬在大树上,随时可能掉下来摔个头破血流,一个急刹车,她把车靠边停下,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了:对不起,你们下车吧,我儿子上树了,我得回去救他!不收你们钱了!
车上乘客是一家三口,像是从乡里来的,显然没有精神准备。他们坐着不动。男的问:这是什么地方?女的不高兴:你把乘客这么扔在半路,你不怕我们投诉你呀?!
客人不肯下车,让她冷静了些。她停车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把客人这么扔下,确实有些过分。她用手背使劲揩干眼泪,重新挂了一挡:对不起,我太着急了,我还是送你们过去吧。
因为她的妥协让步,三口人一改刚才车上的沉闷,开始说话。小孩儿说:姨,爬树不危险!我最爱爬树了!女人嗔斥他:还有脸说呢,就知道淘气爬树掏鸟儿蛋,你要知道努力,能考个重点高中,咱们还用跑这么远路来学修理电梯吗?
职教城到了。她开车往回走,很快挂上四挡。儿子淘气不假,极富创意地爬树却是头一次。这会儿他没事吧?万一从树上摔下来,有个好歹,她没法活了!
车到学校门口,已经三点多了。勉强挤了个位置泊车,锁了车门赶紧往学校门口跑。
进了校门,她一眼就看到学校最里边停了一辆红色的消防车,树底下已经铺上了气垫子,几个老师,还有戴头盔的消防队员,都在树下仰头往上面看。看来儿子还在树上!她急着往树底下跑,看到了校领导、陈老师,还有校医。陈老师冲她摆了下手,脸通红,明显哭过:就等你了!我们说话都不好使,你再不来,校长准备请消防队员站梯子上去了!
气喘未定,站到气垫的边缘,仰头往树上看。儿子是树枝上很小的一团儿,那小团儿身子不动,两条腿偶尔晃荡一下,他晃荡一下树枝也跟着忽悠一下,马上就要折了的样子。
那么高的树,他怎么上去的?这是第一次吗?他为什么要爬树呢?她从来不知道儿子还会爬树。她小的时候,也爱爬树。老家岫岩产山梨,得爬上大树才够得着,虽是女孩子也得爬树才够吃。那时候她并不知道爬树危险,老家的大人,对小孩子上树,好像并不阻拦……
她站在树下,仰头看上面,又想了一会儿,只憋出一句:壮壮,你晚上想吃什么?
树上的两条腿不动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脑袋瓜往下探。
儿子的声音听上去很小,像来自非常遥远的地方:妈妈,真是你呀?你交车了?
还没呢,呆会儿交。
吉野家双拼套饭行不?
行。
妈妈我想自己下来。
你行吗?
行。但得把那个垫子撤掉。
儿子,你可真逞能,像你那个不争气的爸一样!离婚时,男人是要儿子的。她没给,她不能让儿子受后妈的气。她在心里恨恨地骂着,无奈地把目光投向身边的那些人。
气垫撒掉了,她的心也快从嗓子眼儿蹦出来了,感觉自己站不住了。
众人瞩目之下,一只穿着校服的小猴子,从树上噌噌噌就出溜下来了。
身手灵巧、轻盈,落地也很稳。她第一时间冲上去,一把将儿子拽到面前,手伸出去了,想狠狠扇他一记耳光,却在碰到儿子的脸时,变成了不太温柔的抚摸。
儿子笑嘻嘻的:妈,说话算数,吃吉野家去吧!
好像他没闯祸,是个有功之臣。
不行,你得先跟老师们道歉,还得谢谢叔叔们!
坐在吉野家,看对面儿子有滋有味吃双拼套饭,关婷婷一点儿胃口都没有。真想马上弄明白,儿子为什么要爬树?!但看儿子贪婪的吃相,她的嘴几次张开又闭上。她怕自己忍不住发火。公众场合发火,总归不文明、不体面。
他们一起回家。像往常一样进了家门,看儿子换完鞋,把书包放下,她把脸一绷,厉声喊一句:跪下!
儿子哆嗦了一下,扭头,惊恐地看着她,听话地跪下了。
为什么爬树?!爬树好玩吗?知不知道危险?
儿子一句话不说。
晚上十点多,苗壮同学还是不说为什么爬树,也不跟她求饶。她去厕所两分钟,回来,发现儿子歪在地上,已经睡着了。把儿子抱起来,放床上,眼睛潮呼呼的。
让她万万想不到的是,七天之后,苗壮同学又上树了!爬的是松树。
一棵三百多年的大松树。
关婷婷不知道拿他怎么办。
沈阳的冬天,不是一般的冷啊。
冷也得上路。一个女出租车司机车轮上的生活,周而复始。她不怕冷,不怕累,但是,她怕手机铃声。
苗壮同学三个月没爬树了。就在关婷婷认为儿子可能把上树这件事忘记了的时候,苗壮同学老毛病又犯了。
手机响了。这一次,不是陈老师打电话。
一个陌生的座机号码,里面的声音,却是儿子的:妈,我在派出所,警察叔叔让你马上过来一趟。
儿子的声音很淡定,她却毛了。一路狂奔到派出所。
苗壮同学真的太有想象力了。大过节的,竟然约了一个同伴爬树玩,还是市中心的圣诞树。
被训得狗血喷头。当着两个孩子的面。
你作为监护人,怎么当的?!这叫扰乱公共秩序!知道不?!你们自己管不好孩子,可以找地方帮你们管!中年警察眼睛通红,怒气冲天。
从小到大,关婷婷没听过这么重的话。关婷婷跟公司请了假。她得在家休息。血压高。头晕,迷糊。看不得街边的树。
她躺床上,学校王校医给她打电话,话委婉,关婷婷却听得懂。苗壮同学屡次三番上树,班主任有压力,校长有压力,教委都有压力了。孩子淘到这份上,对学校的声誉有影响,有可能影响今后的招生吧。出于对苗壮同学健康成长的责任,作为校医,她建议关婷婷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爱上树真的是一种病、需要看心理医生吗?她从来没跟儿子说过自己也曾爬过树。是不是自己把爱上树的毛病传给了儿子?
除了医生,她还能求助谁?
(原载《长江文艺》,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接到陈老师的电话后,关婷婷立刻选择停车并准备返回,这体现了她作为母亲对儿子的深深担忧和爱护。
B.小说通过人物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关婷婷的坚强和勇敢,同时揭示了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
C.文中多次提到苗壮爬树的行为,但并未明确交代具体原因,这不仅留下了悬念,也暗示苗壮存在心理问题。
D.关婷婷对儿子爬树行为反应过于激烈,想请心理医生,体现了她对儿子教育的失败和对儿子行为的不理解。
7.下列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婷婷: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对儿子的行为既担忧又无奈,她努力想要教育好儿子,但又感到困惑和无助。
B.陈老师:关心学生的人身安全,及时通知家长并采取措施,声音带着哭腔,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深深担忧。
C.车上乘客:代表了社会上的普通人,对关婷婷的行为表示了不满和质疑,他们的存在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
D.警察:训斥关婷婷体现了他们对公共秩序的维护和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但态度过于严厉,缺乏对孩子的理解。
8.关婷婷在得知儿子爬树后,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擅长“小题大做”,即由细小的事件引发广泛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阳苏辙记。
(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余昔少年A读书B窃尝怪C颜子以箪食瓢D饮居E于陋巷F人G不堪其忧H颜子不改其乐。
1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敝,破败,与《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中的“弊”含义相同。
B.委,交付,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中的“委”含义相同。
C.所以,…的原因,与《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D.华,同“花”,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英”均指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辙被贬筠州,初到任时住所破败不堪,只能借用户部巡祭使衙门暂时居住。
B.在筠州任职期间,苏辙每天忙于盐米等琐事,无法摆脱世间俗务而安然休息。
C.苏辙到筠州后,终于明白了颜回甘于贫贱,是因为担心追求名利会损害治学。
D.苏辙渴望返回故乡,修整破败家园,过颜回那样的生活,但知道可能是幻想。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4分)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4分)
14.苏辙认为自己得不到“颜氏之乐”,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15.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均描绘了田园劳作的场景,前者关注春种插秧,后者侧重秋收打稻。
B.“半霎”“一夜”表示时间,一短一长,都能体现农人勤于劳作,无暇休息。
C.两首诗语言浅近,富有意趣地描绘了农民热火朝天又秩序井然的劳作场景。
D.两首诗虽表达对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情,但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16.两首诗都用比喻的修辞对劳作的场景进行了生动地描写,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句歌词“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其意境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颇为相似。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够表现诗人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以地名入诗(词),或渲染环境,或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假日里,走进闹市区的甜品店,金黄酥脆且散发诱人香气的甜点,总让人 A ,恨不能尽快品尝。(甲)?这是因为油炸和高温烘焙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得名于法国早期研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学家路易美拉德,他偶然发现了氨基酸和糖的混合物在加热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褐变,产生糖基化终末产物。该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主要是指氨基化合物与还原糖、醛、酮等含有羰基化合物之间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加缩反应,生成褐色多聚化合物,同时还伴随生成超过3500种挥发性化合物,为食物增添了独特的风味。生活中,我们看到酱油的棕黑色、红烧肉的褐色、面包外皮的金黄色,以及食物飘来的浓郁香气都离不开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虽然给食物带来美好的味道及独特的色泽,(乙)。研究结果表明,过量有害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会使机体受到潜移默化的侵害。人体平均每天在饮食中会摄入约75毫克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其中有的可以被消化系统吸收,(丙)。①这些没有被吸收的产物积聚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上,发生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病理变化。它们还会与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其他大分子上的氨基发生反应,导致血管壁逐渐硬化。
所以,我们要重视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即便十分喜好油炸、烧烤类等食品,但摄入时也要 B ,注意合理控制高碳水饮食、高热量饮食、高温加工食品的摄入。②吸烟也会加速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积累和产生,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皮肤老化。此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会造成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多走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文中两处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4分)
21.请给“美拉德反应”下一个定义。(4分)
四、写作(63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或漫步于家乡的寻常巷陌,或徜徉于景点的名山大川,总会有不期而遇的美好,触动我们的心灵,在生命里留下印痕。
请根据材料提示,联系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注:书写3分计入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