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文摘   2024-11-26 20:47   山东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

高二语文试题

2024.11

(《选择性必修上》阶段性检测)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21分)

1.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刹那(chà     寒喧    抡(1ún)起     诨(hùn)名     侦察

B. 绷(bēng)紧    跋涉    横(hèng)暴    佣(yōng)金    殒命

C. 裸露(1ù      部署    游弋(      纠葛(      坐落

D. 麻痹(bì      报歉    模()板      蜷(quán)曲    桅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寒喧”应写作抡起应读作lūn

B.佣金应读作yòng

D.报歉应写作

故选C

2.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也许是由于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地打了一个寒噤。

B. 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一边娓娓而谈地告诉李广志。

C. 老人一看见它游过来,就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肆意妄为的鲨鱼。

D. 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而且也跟从前一样,依旧孑然一身,一切都靠自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正确。身不由己: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本句中指因为身体突然的冷热变化导致不由自主地打寒噤,使用该成语是恰当的。

B.错误。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缓慢而详细的讲述。这里强调的是说话的流畅和热情,而不是缓慢详细(动听)。因此,用“滔滔不绝”更贴切。滔滔不绝: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没完没了。

C.正确。肆意妄为: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作非为。这句话中,用来形容鲨鱼那种毫无顾忌、任意胡来的状态,成语使用恰当。

D.正确。孑然一身:孤零零一个人。这句话中,形容自己独自一人的生活状态,使用该成语是合适的。

故选B

3. 下列对课文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部分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主人公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自身奋斗逐渐成长的故事,激发读者跟着“小大卫”的视角去一步步发掘。

B. 象征是小说《老人与海》的一大艺术特点,主人公圣地亚哥不只是一位普通的渔夫,他象征着整个为生存而斗争的人类,而大海则象征着难以把握的变幻无穷的人生。

C. 《老人与海》节选部分采用全知视角,聚焦叙述老人在海上捕鱼的三天三夜,又穿插老人的视角感知大海、鲨鱼,起到突出老人生存困境、强化冲突、制造悬念的效果。

D. 《复活》节选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充分运用内心独白、对话等手法展现人物心灵,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复活》节选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错误。《复活》节选部分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而不是第一人称。从第三人称角度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发生的一切故事,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故选D

4. 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或恶之(人们)          ②恶得不禁恶而爱(劝说)

B. 众人之所过(恢复)      ②文胜质则(浮夸)

C. ①常于成而败之(接近)    ②故有道者不(做)

D ①回虽不(勤勉)          ②天下仁焉(回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人们都厌恶它。

劝:鼓励。句意:怎么能不去禁止相互仇恨,反而去鼓励相互爱护呢?

B.复:补救。句意:补救人们的过失。

正确。句意: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夸。

C.全部正确。

句意: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

句意:所以有道之人决不会这样做。

D.敏:聪敏。句意:我虽然不聪明。

归:称赞、称许。句意:天下就会称许你的仁德。

故选C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以为瓢          吾为其无用而掊

B. 不仁,如礼何          不亡者寿

C. 世世洴澼絖为事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 越人水战                视父兄君若其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都是代词,代指五石之瓠。句意:剖开它把它当作瓢。/我因为它没什么用处所以砸破了它。

B.不同。连词,表假设/连词,表转折。句意:人如果不讲仁德,他怎么对待礼呢?/死后却能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C.不同。介词,把/介词,用。句意:我世世代代都以漂洗棉絮为职业。/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事。

D.不同。介词,和/连词,和。句意:和越人在水上交战。/看待父亲、哥哥和国君好像自己一样。

故选A

6.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②凿户牖以为室   ③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⑤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⑥当察乱何自起   ⑦仁以为己任   ⑧请买其方百金

A. ①④/②⑧/③/⑤/⑥⑦ B. 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有可终身行之之一言乎”。句意: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②省略句,“以(之)为”。句意:开凿门窗把它做成房屋。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句意:不是想要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宋国人。

⑤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圣人就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当察乱自何起”。句意:尝试考察混乱从那里产生。

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仁为己任”。句意: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

⑧省略句,“请买其方(以)百金”。句意: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①④定语后置句/②⑧省略句/③状语后置句/⑤判断句/⑥⑦宾语前置句。

故选A

7.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B.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家讲“兼爱”,即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亲疏的爱。

C.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赞颂了“人的灵魂的尊严”,他的语言凝练精当,往往用朴素的语句呈现场景和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D. 《大卫·科波菲尔》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小说中米考伯夫妇那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被称为“米考伯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法国错,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孔子慨叹,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对举和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于形象的生动描绘。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问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已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一词流行于西周,主要指贵族和执政者,后经孔子对其进行内涵改造,便被赋予了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B. 君子不是“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的圣人,而是普通又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C. 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在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的渗透和融入,使得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D. 君子风范至今仍被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是道德修养的践行者,我们不能将君子文化等同于腐儒文化。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人格从上至下受到广泛认同和追从,甚至成为济世高标,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的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

B. 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作为中国人血脉之根的君子文化,要明显优于前者。

C. 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D. 当今时代,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风范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

10.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C.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1. 你将在“如何践行君子人格”的主题班会上代表小组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

【答案】8. C    9. D    

10. B 11. ①首先要了解君子人格概念和内涵,作为学生应将君子人格作为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和精神追求。

②从外在提升自己,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作为学生要从规范穿着校服、文明言语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③从内在提升自我,修身养性,并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作为学生更应丰富才学、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树立远大目标。

④当下既是君子文化式微的时代,又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作为青年人更应努力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缓解现代性焦虑,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君子”为中心,探讨了君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人格的深刻影响。文章从历史文化角度,论述了君子在孔子儒学中的角色演变及后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强调了君子人格的广泛认同,还反思现代社会对君子文化的误解和低估。通过对比西方文化,突出了君子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呼吁在当今多变的社会中重振君子文化的积极影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在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的渗透和融入,使得……”错,“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在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的渗透和融入”并不是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原文只是讲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说法绝对,“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对君子成为济世高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完全得益于此。

B.“后者作为中国人血脉之根的君子文化,要明显优于前者”无中生有。材料二只是提到中华文化人格与西方文化人格的不同,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

C.“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错,根据“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可知,选项把充分条件当作了必要条件。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

B.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等年长者、前辈先出去之后,自己才出去。这是饮酒礼仪时的行为准则,属于外在礼仪要求。

C.士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

D.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中提到君子人格源远流长,自孔子对其内涵进行改造后,成为儒家倡导的崇德向善人格范式,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如孔子在《论语》里通过与“圣人”“小人”的比较排除法,确立了君子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的形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模式。从先秦至清末,君子文化在众多文学作品、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都有体现,且君子格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所以学生首先要深入理解君子人格的丰富内涵,才能从思想上认同并将其内化,以此指引自己的言行。

②材料指出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有质的规定,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等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校服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规范穿着校服体现了对校园秩序和集体形象的尊重,类似于君子遵循外在礼仪规范,展示出一种整齐、端庄的形象。而在言谈举止方面,文明用语、礼貌待人、遵守社交场合的基本礼仪等,都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君子外在形象要求的体现,通过这些外在的规范约束,逐渐培养自身的礼仪修养和自律意识。

③材料强调君子内在修养要求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基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反思自我、培养品德等途径来提升内在修养。如阅读经典著作可以汲取智慧和道德养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同时,以君子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意味着学生不能仅仅关注个人的学习成绩,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关心家庭、社会和国家。在学校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关心同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都是在为未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做准备,逐步积累内在品质和能力,以接近君子的内在修养境界。

④材料中提到当下君子文化面临困境,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盛行,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断裂,导致君子文化式微。然而,大众受教育程度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为弘扬君子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青年人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有责任和义务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展现君子风范,在社交媒体、校园文化活动等平台积极传播君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引导更多人认识和践行君子人格,从而缓解现代社会因价值观缺失带来的焦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君子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光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当我下楼后,我发现他装束整齐地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

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

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

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

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

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

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

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

我还是醒着好。

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

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加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趔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

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

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测了他的体温。多少?

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谁说的?”“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

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

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

喝点水,把药吃了。

您觉得这有用吗?”“当然有用了。

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

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您肯定?

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

哦。他说。

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文本二:

评论家威克斯指出:海明威是这个时代最干净利落、最清新微妙、最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家。这里的最干净利落即指海明威小说的具有电报式的简洁、含蓄、富有象征性。特别是小说的对白,朴实而生动。《一天的等待》整篇文章中,全文共为105行,而对话就占了50行。

(节选自《〈一天的等待>的前景化分析》)

12. 下列对小说有关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一天的等待”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概括了小男孩因为温度计算产生的误会而在紧张的状态中艰难度过一整天的故事。

B. 面对生病,小男孩反复强调“不用在这儿陪我”“不用待在这里了”,表面上故作轻松,实则在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

C. 消除误会后,小男孩一改往日的紧张,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既符合孩子的天性,又给小说增添了一抹亮色。

D. 小男孩天真脆弱,恐惧死亡,但他身上也有勇敢坚强的一面,与《老人与海》中塑造的“硬汉”圣地亚哥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13.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客观全面地交代了男孩的语言动作,但对其内心世界只字不提,留下叙事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B. 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我”——小男孩的父亲来展开叙事,增加了真实感,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C. 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选择了“雨加雪”“薄冰”“光秃秃的树木”等景物,渲染了一种低沉压抑的氛围,烘托了小男孩内心的紧张。

D. “谁说的?”“医生。”“您肯定?”“十分肯定”,对话语言十分简洁,避免过多地使用修饰词语,体现了“电报式”语言的特点。

14. 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15. 小说运用父子之间大量简洁的对话来推进情节,展现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对话描写的效果。

【答案】12. B    13. A    

14. ①父亲外出打猎,说明孩子的病情不重,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

②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也使情节有了起伏变化。

③父亲打猎时心情轻松愉悦,衬托了小男孩的紧张恐惧。    

15. ①增强真实感。本文以对话为主展开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讲话,客观地记录下故事发生的一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②人物形象更鲜明。简练的对话承载着小男孩的悲痛与坚强,明知死亡在即,内心在煎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强的“小硬汉形象”。

③主题表达含蓄蕴藉。用最俭省的笔墨,表达最大容量的信息,让读者能充分地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丰富的思想内容,含蓄蕴藉。

④尽管用词极简,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却能生动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朴素自然而亲切感人,使读者能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产生同感。

【解析】

【导语】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通过简练的文风和大量对话,刻画了小男孩因对温度误解而经历的心理波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使情感更真实地传达给读者。环境描写与情节紧密结合,营造出寒冷紧张的氛围,反衬出小男孩的内心恐慌。通过对话的精炼,海明威展示了电报式语言风格,使情节推进自然流畅,同时揭示了父子间的情感与误解的消除。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实则在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错,结合“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可知,小男孩这样说是怕父亲担心,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表现了他的善良懂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全知视角”错,小说是以父亲的限知视角叙述故事的,不是全知视角。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男孩病了,医生告诉父亲,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所以当男孩告诉父亲“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父亲就外出打猎去了。父亲外出打猎的情节说明孩子病情不重,结构上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

②读者本来很关心男孩的病情,他的表现也让读者担心,但此处却宕开一笔,不继续写男孩的情况,反而写父亲外出打猎,写外面的环境和具体的打猎情况,使得情节有了变化,原本紧张的气氛变得相对轻松。男孩的病究竟如何,也使情节更有悬念。

③父亲打猎的过程很轻松,他带着猎犬出门,因为路滑还摔了两跤,他打了两只鹌鹑,回来时又发现了一群鹌鹑,还窃窃自喜,想要改天再来寻觅捕猎。“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而此刻的男孩还躺在床上紧张地等死,这里以父亲打猎时候的心情来衬托小男孩的紧张。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

①小说主体部分由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构成,通过父亲“我”的眼睛来写儿子,让主人公自己讲话,展现了儿子生病发烧、等待“死亡”这一过程,让文章更为真实。

②从形象塑造角度来看,小男孩是本文的主人公,他误解温度计的不同刻度,认为自己将会死去,于是在这一天中等待自己的“死亡”,对话之中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悲痛和坚强,如父亲要给他读书的时候,他说“好的,您想读就读吧”;询问他病情的时候,他说“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让他睡一觉的时候,他说“我还是醒着好”,并且告诉父亲“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他担心自己的病会传染别人的时候说“你们不能进来”“千万不要被我传染”;父亲让他放松不要担心的时候,他说“我不担心”“可是我忍不住”“我挺放松的”,等等。这些语言中有他认为将会死去的悲痛,也有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坚强,还有对亲人的关心,通过对话,塑造了小男孩的形象,展现了他的“硬汉”特质。

③文本二说海明威的语言“简洁、含蓄、富有象征性”。从主题的表达来看,文章是通过对话让我们知道小男孩静静躺在床上的用意,他是在静静等待死亡,没有哭闹,而是独自躺着安静等待“死亡”的降临;也是通过对话,让我们知道小男孩对家人的关爱,他不让父亲陪伴,不让别人进去,怕传染别人,这些展现出小男孩面临死亡之时的勇气。小说的主题就蕴含在对话中,让读者能充分地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丰富的思想内容,含蓄蕴藉。

④从用词来看,文本二说“小说对白,朴实而生动”,文本一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对话很多,如“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什么?”“我还能活多久?”“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这些对话没有修饰词,语句简洁朴素自然,逼真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让读者产生同理心。

三、古诗文阅读(共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程骏,字驎驹,师刘延明,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延明谓门人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骏白延明曰: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延明曰:卿年尚幼,言若老成,美哉!由是声誉益播。

皇兴中,除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骏实史才,方申直笔,请留之。书奏,从之。献文屡引骏与论《易》《老》义,顾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问骏年,对曰:六十一。帝曰:昔太公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六韬》之效。

初,迁神主于太庙,有司奏;旧事,庙中执事官例皆赐爵,今宜依旧。诏百僚评议,群臣咸以为宜依旧事,骏独以为不可。表曰:臣闻名器为帝王所贵,山河为区夏之重,是以汉祖有非功不候,未见预事于宗庙,而获赏于疆土。虽复帝王制作,弗相沿袭,然一时恩泽,岂足为长世之轨乎?书奏,从之。文明太后谓群臣曰:言事,固正直而准古典;安可依附暂时旧事乎!又诏曰:骏历官清慎言事每惬意门无挟货之宾室有怀道之士。可赐帛六百匹,旌其俭德。骏悉散之亲旧。

骏性介直,不竟时荣。太和九年正月病笃,遗命曰:吾存尚俭薄,岂可没为奢厚哉?

(节选自《北史·程骏传》)

材料二

骏表曰:臣闻《诗》之作也,盖以言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关诸风俗,靡不备焉。上可以颂美圣德,下可以申厚风化;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诚。此古人用诗之本意。臣以垂没之年,得逢盛明之运,虽复昏耄将及,犹慕廉颇饭之风。

史臣曰:程骏才业未多,见知于世者,盖当时之长策乎?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四十八》)

16.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骏历官A清慎B言事C每惬意D门无挟货E之宾FG有怀道之士

17.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事刘延明”与《<论语〉十二章》“请事斯语矣”两句中的“事”词义不相同。

B. “臣虽才谢吕望”与《兼爱》“虽父之不慈子”两句中的“虽”用法和意义不相同。

C. “固当正直而准古典”与《兼爱》“当察乱何自起”两句中的“当”词义不相同。

D. “犹慕廉颇强饭之风”与《<老子>四章》“强行者有志”两句中的“强”词义不相同。

1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骏天资聪敏,勤奋好学,读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不知疲倦,且善于思考,能举一反三。他的老师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B. 尚书李敷奏报程骏是一个史才,能直笔书史,皇帝答应程骏留任,程骏多次和皇上探讨《易经》和《道德经》,深得皇帝满意。

C. 程骏做事坚持原则。在封赏太庙执事官一事上,百官都同意按照旧例给予封赏,而程骏认为这样做不可以,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D. 程骏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认为古人借《诗》抒发志向,可以称美歌颂圣德,申明敦厚风化,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19.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复帝王制作,弗相沿袭。然一时恩泽,岂足为长世之轨乎?

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关诸风俗,靡不备焉。

【答案】16. BDF    

17. D 18. A    

19.

1)即使想重复先前帝王的制度,也不必沿袭它。更何况一时的恩泽,怎么能够作为后世长久的规范呢?

2)近处侍奉父亲,远处侍奉君主,关系到很多风俗,没有什么方面不完备的。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两个材料展示了程骏的品德与学识。材料一强调他的机敏好学和正直性格,尤其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原则性,赢得了皇帝和群臣的认可。材料二写他对《诗》的理解,认为可以通过诗传达志向并教育百姓,体现他对文化的重视与深刻见解。整体上通过程骏的个人故事和思想,展示出他在古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观和历史影响力。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程骏做官一直清廉谨慎,议论事情常常切合朝廷的意见。家里没来带着财货的宾客,室中却有道德高尚的士人。

“骏历官清慎”主谓结构,“历官清慎”为谓语,“言事每惬意”为下句谓语,在B处断开;

“门无挟货之宾”,“室有怀道之士”主谓宾齐全,是并列短句,结构相同,意思相对,都独立成句,在其前后DF处断开。

故选BDF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侍奉/从事,实践。句意:他像对待老师那样侍奉刘延明。/请允许我实践您说的话。

B.正确。虽然/即使。句意: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

C.正确。应当/同“尝”,尝试。句意:本来就应当正直而又依照古代的典章制度。/尝试考察混乱从那里产生。

D.错误。“强”词义相同,竭力,勉力。句意:还羡慕廉颇勉力吃饭,老当益壮的风范。/勉力奋进的人有意志。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能举一反三。他的老师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他”错误。原文“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是说程骏“仅次于此”,即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比别人强的意思。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制作”,制度;“岂……乎”,固定句式,怎么(难道)……呢(吗);“轨”,规范。

2)“迩”,近处;“事”,侍奉;“诸”,很多;“靡”,没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程骏,字驎驹,他像对待老师那样侍奉刘延明,性格机敏,酷好学习,昼夜苦读,没有倦意。刘延明对学生说:举出一件事就能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程骏仅次于这样啊。程骏对刘延明说:现今提倡名教的读书人,都说老庄的话虚无怪诞,不切合实际,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我认为不是这个样子,老子著抱一的学说,庄生申述性本的宗旨。如果都能做到这样,世道可以说就十分顺达了。刘延明说:你还年幼,说话就这样老成,真好啊!从此,他的声誉更加远播。

皇兴年间,任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报程骏是一个史才,朝廷正准备直笔修书史,请求留下他。上奏,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献文帝屡次邀请程骏并与程骏讨论《易经》和《道德经》的含义,对群臣们说:我与程骏谈论,思想十分舒畅。献文帝问程骏的年龄,他回答说:六十一岁。献文帝说:昔日姜太公年纪高迈而遇到周文王,你今日遇到我,难道不是太早了吗?程骏答道: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六韬》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 

当初,朝廷将神主迁到太庙,有司上奏:依照旧例,庙中的执事官都照例赐给爵位,现在应该照旧。召来百官评论这件事,群臣都认为现在应该依照旧例,只有程骏却认为不可以。他上表说:我听说名器被帝王视为珍贵,山河更是国家的重要的东西,因此汉祖有规定,没有功劳不可以封侯。从未见过参与宗庙工作,就获得封赏疆土的事情。即使想重复先前帝王的制度,也不必沿袭它。更何况,一时的恩泽,怎么能够作为后世长久的规范呢?奏报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文明太后对群臣们说:议论事情,本来就应当正直而又依照古代的典章制度,怎么可以依循暂时的旧例呢?朝廷下诏说:程骏做官一直清廉谨慎,议论事情常常切合朝廷的意见。家里没来拥有财货的宾客,室中却有道德高尚的士人。可赐给六百匹布帛,来表彰他节俭清正的美德。程骏得到这些东西,全部分给了亲朋旧友。

程骏性格正直,不在荣耀、显耀方面与世人比较。太和九年正月病重,留下遗言说:我崇尚节俭,怎么能死了之后厚葬呢? 

材料二:

程骏上表说:我听说《诗经》的写作,当为表达志向。近处侍奉父亲,远处侍奉君主,关系到很多风俗,没有什么方面不完备的。上可以称美歌颂圣德,下可以申明敦厚风化;提意见的人即使提的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这是古人运用诗歌的本意。臣在垂老将死的年龄,得以逢到盛明的时运,即使昏老将至,还羡慕廉颇勉力吃饭,老当益壮的风范。

史臣说:程骏才干功业不多,却被当世赏识,难道是当时有长远的策略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今河北河间)。②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词人三年前曾赋诗与友人赠别,此次在杭州重聚。③筠:竹。

2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别都门”两句,既写出了与友人分别时间之久,同时又寄寓着对友人遭逢贬谪的同情。

B. “无波”“有节”两句,运用比拟,通过对古井和秋竹的夸赞,赞扬友人的心境和气节。

C. 惆怅,直言离别之苦;孤帆,淡月,微云,则借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送别氛围。

D. 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翠眉”用来指代歌女,“不用”则点明了面对离别的一种心态。

21. 俞陛云评价此词“语极旷达”。请结合诗句分析情感的“旷达”之处。

【答案】20. B    21.

①“依然一笑作春温”是说你我相见时,你依然带着笑脸,有如春天般温暖。虽辗转天涯、辛劳奔波,但相逢时依然笑容满面,表现了在困顿处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无波真古井”,夸赞友人平静沉稳的心境。仕宦失意的逆境之中,仍能波澜不惊,流露出乐观豁达的一面。

③“尊前不用翠眉颦”,劝慰歌女不用凄婉哀怨。希望自己和友人都能看淡离别,情感由惆怅转为旷达、豪迈。

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犹如旅店,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以平常心对待,随遇而安。将个人的离别之情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每点2分,3点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

【导语】苏轼的《临江仙》寄情别离,却以旷达见之。上片忆友,三个寒暑不改友情,以古井之静、秋筠之节赞友人气度。下片送别,虽写离愁,却以人生逆旅之观洒脱超然。全词以淡泊之心化解离情别绪,风格平淡而悠远。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运用比拟”错误。不是比拟,是比喻。将友人的心比作古井之水,平静无波;把友人的气节比作秋天的竹子,坚贞有节。通过这些比喻来赞扬友人的心境和气节。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的能力。

①“依然一笑作春温”,写二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时,依然带着笑脸,犹如春日之和煦,不见离别的伤感;且二人虽然“踏尽天涯”,辗转漂泊、辛劳艰苦,但相逢时依然笑容满面,表现了在困顿处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无波真古井”,词人用古井无波来形容友人内心的平静沉稳。在面对友人被贬谪的遭遇时,苏轼没有过多地沉浸在同情的哀伤情绪中,而是着眼于友人高尚的心境进行赞美。这种对逆境中坚守自我品质的肯定,反映出一种超脱于眼前困境的旷达心境,流露出乐观豁达的一面。

③“尊前不用翠眉颦”,诗人反而劝慰歌舞相伴的歌女用不着为离别而凄婉哀怨,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别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不用哀愁,希望自己和友人都能看淡离别;由上句的惆怅转为洒脱、豪迈,显示出诗人的旷达。

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苏轼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旅程,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自当以平常心对待,随遇而安。他淡化了个人得失和离别的痛苦,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体现出苏轼对人生境遇的旷达认知和超脱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级进行小组讨论时,大家积极发言,但有时也会出现争论,这时班长引用了《<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说我们应该做到取人之长,避己之短。

2)当今时代,应大力提倡节俭之风。如果你看到有同学在物质生活上攀比时,你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提醒他们。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月”为核心营造出空灵曼妙的意境,寄寓了离人情怀和月洒江林的寥落。

4)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你可以借用《<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他们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

5)班级组织关于人生理想的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发言,一位同学引用《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无论什么人,都要把修身养性作为根本。

6)学习之余,你独自来到江边散步,看着明月银辉,江水粼粼,不禁想起《春江花月夜》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感悟到人生的轮转,宇宙的永恒。

【答案】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 君子食无求饱    ④. 居无求安    ⑤. 不知乘月几人归    ⑥. 落月摇情满江树    ⑦. 自伐者无功    ⑧. 自矜者不长    ⑨.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⑩. 是皆以修身为本    ⑪.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⑫. 江月年年望相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的语句。知止而后有定”“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欲速则不达等语句强调了的智慧;面对颜回早逝,孔子用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表达对他的追忆和赞叹,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等语句也彰显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止”与“进”常常如影随形。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论语》的语句体现了“止”与“进”的不同内涵。“知止而后有定”等表明“止”是一种自我克制、把握分寸与节奏,不盲目冒进,清楚认识到自身限度与边界的智慧。例如在追求财富时,若只知一味地追逐而不懂得适可而止,可能会陷入贪婪的陷阱,失去健康、亲情等更为宝贵的东西。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体现的“进”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不畏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奋勇前行的精神。像古代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不顾艰难,不断努力推进改革、改善民生等。在生活中,“止”与“进”常常如影随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人生的走向。人既要“进”,有积极进取的信念与勇气,向着远大目标努力拼搏。也要懂得“止”,如面对过度的欲望、危险的诱惑要及时停下,以免更严重的后果。“止”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为了更好地“进”。在忙碌的生活中,适时停下脚步审视自我、调整方向、积蓄力量,能够让后续的前进更有成效,避免盲目冲动带来的失误与挫折。无论是“进”还是“止”都要有度:过度的“进”可能导致身心疲惫、关系破裂等不良后果,过度的“止”则会使人消极懈怠、无所作为。因而只有平衡二者关系,才能成就美满人生。

写作时,学生先明确观点,如善用“止”与“进”的智慧,书写精彩人生。中间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第一个分论点“以止为进,行稳致远”。可以列举一些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适时停止盲目扩张,进行内部优化整合,从而提升竞争力实现进一步发展的事例;也可以讲述个人在学习新知识技能过程中,先停下急躁的心态,巩固基础,再稳步提升的经历。第二个分论点“进止有度,平衡人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正面阐述一些成功人士在事业与家庭、拼搏与休闲之间找到平衡的做法,反面论述一些人因为只进不止或只止不进而导致人生失败的案例。第三个分论点“怀进取之心,守止之智慧”,可以谈谈历史上的人物,如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是“进”,但他始终坚守忠义道德底线,不越权篡位是“止”。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止”与“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呼吁人们在人生旅程中要善于运用“止”与“进”的智慧,书写精彩人生篇章。

立意:

1.直面人生,勇往直前。

2.适时止步,积蓄力量。

3.进止有度,平衡人生。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