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文摘   2024-11-24 10:15   山东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文学与世界构成怎样的关系,文学为什么而作,为什么人书写,关涉文学本质论。

2)中国古代文论有从世界角度来理解文学本质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这一观点影响深远。苏轼基本上遵循传统诗学中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论观点,认为诗文是创作主体在感受外在世界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艺术呈现。他在《南行前集叙》中云: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正是山川风物、贤人胜迹等自然与社会事物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在《辨杜子美杜鹃诗》中提出作诗应是类有所感,托物以发;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阐述了境与意会的妙处。

3)无论因物触兴、有感而发,还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创作主体通过诗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手段。苏轼强调文学创作是主体情感体验和内在情结的自然流露,但在根本上也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发,这样才能达到主客互融、天人合一。

4)眼下,有些创作者忽视中国的现实土壤和传统文脉,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在此背景下,苏轼的观念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辨清文学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基于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清晰准确的认知,苏轼提出了有为而作的命题,可谓言之有据、内涵深刻。他在《题柳子厚诗》中认为诗须要有为而作。《答虔倅俞括》云: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驭今,有意于济世之实用。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评赞王定国的诗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有为而作就是强调诗文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

6)在当下,文学的本质要求是要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新时代的文学需秉持有为而作的理念,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世界,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时代中汲取营养,反映人民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与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7)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要经历创作动因、艺术构思与语言呈现等复杂过程。无意为文是古代诗学中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苏轼极力倡导,体现出他对文学创作重要规律的深刻认识与体悟。

8)苏轼认为诗文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应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强刻意为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创作妙境。《子思论》有云: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也就说,孔子为文并非刻意而作,但他所说的都恰到好处。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认为,诗文创作应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样就能达到心、手、器高度统一,以致无思辞达。又《书黄子思诗集后》云: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强调诗文创作应以无意发之,在物与我、情与境悠然感会之际,自然而发、自然而成,方能成天下之至文

9)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苏轼的无意为文还表现在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特别强调真情实感的流露与抒发。《读孟郊诗二首》有云: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称许孟郊的诗作情真意切,完全是诗人内在情感与生命情结的真实流露。《录陶渊明诗》又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不难看出,苏轼是以情感是否真切论诗,认为诗文贵情真,不伪饰,不造作。当前,有些创作者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现模仿抄袭、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等弊端。这类创作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也就很难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感交流。

10)那么,诗文创作如何才能做到无意为文呢?这涉及文学创作中复杂的精神活动,跟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等密切相关。苏轼对于诗文创作的心理机制有着准确的把握。

11)他认为,在创作中主体内心必须”“,以充分集纳、感知外物并进而达到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境界。《送参寥师》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超然台记》中主张游于物之外,而反对游于物之内,对外物采取超然静观的态度。”“的心理状态,可以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扰,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状态自由地进入主体内心,主体就可以物我两忘、心物合一,凝神观照创作对象。空静不但有助于创作主体感知外物,还能使主体超越自我,超然物外,超越时空、因果之限制,促使神思发轫,从而进入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阶段,这是文学创作臻于得心应手与自由境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姜春《有为而作·无意为文·美未忘箴》)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融合个人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在大量的书信、序跋以及诗文作品之中,广泛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诗学见解。

B. “有为而作”的文学理念体现了苏轼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准确认知,也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创作遵循,具有共通性。

C. “有为而作”强调文学的道德评价与教化功能,“无意为文”推崇诗文自然妙成,虽各有侧重,但都关涉文学本质。

D. 苏轼能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诗文创作的规律和心理机制,他认为,只有内心空静,才能够创作出情真意切的诗文。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创作因物触兴,有感而发,作品折射宇宙、自然生命精神的手段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B. 苏轼在“感物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为而作”命题,进而参透了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

C. 苏轼认为诗文创作应“如行云流水”,使其自然而成,尽量不在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刻意为文。

D. 苏轼在提及陶渊明时,称其诗“境与意会”“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可见陶诗备受苏轼青睐。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5)段观点的一项是(   

A. 《书〈黄子思诗集〉后》云:“佳句妙语……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B. 《次韵朱光庭喜雨》云:“清诗似庭燎,虽美未忘箴。”

C. 《凫绎先生诗集叙》云:“先生之诗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

D. 《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名章俊语纷交衡,无人巧会当时情。”

4. 在行文中,作者为何穿插对当今一些文学创作者的批评?

5. 请依据文中“无意为文”的观点,评析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答案】1. C    2. D    3. A    

4. ①揭示一些文学创作者偏离传统文化诗论的事实和原因,体现写作的目的性。②从反面阐述苏轼的诗学理论在传承传统文化、辨清文学本质、指导诗文创作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突出其现实意义。    

5. ①词是“记梦”,词人梦回故乡,与妻相逢,十年生死相隔,“不思量,自难忘”,对亡妻的思念使词人“有所不能自已”而创作此文,是谓“无意为文”。②词采用白描手法,如话家常,自然深刻,平淡之语中自然流露出词人的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将夫妻之情表达得深婉挚着,可谓情真意切。③词人内心“空”“静”,使“孤坟”“轩窗”“明月”“松冈”等物象自由地进入内心,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词人超越自我、超越时空,可谓得心应手、自由为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关涉文学本质”错。在当下,文学本质要求是要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无意为文”强调诗文创作应以“无意”发之,在物与我、情与境悠然感会之际,自然而发、自然而成,不涉及“文学本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作品折射宇宙、自然生命精神的手段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偏概全;原文是说“无论因物触兴、有感而发,还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创作主体通过诗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手段”。

B.“……进而参透了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关系颠倒;原文“基于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清晰准确的认知,苏轼提出了“有为而作”的命题”,可见参透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在前。

C.“尽量不在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刻意为文”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应‘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强刻意为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创作妙境”,没有强调“结构和语言等方面”。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5)段观点是:“有为而作”就是强调诗文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

A.强调文学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性;

B.强调诗文有箴诫、济世之用;

C.“疗饥”“伐病”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什么是诗文的“有为”;

D.强调诗文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和技巧,从反面论证诗文应反映现实内容,具有批判精神。

BCD三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五段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结合“眼下,有些创作者忽视中国的现实土壤和传统文脉,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可知, 揭示一些文学创作者偏离传统文化诗论的事实和原因,体现写作的目的性。

②结合“当前,有些创作者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现模仿抄袭、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等弊端。这类创作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也就很难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感交流”“在此背景下,苏轼的观念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辨清文学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苏轼对于诗文创作的心理机制有着准确的把握”可知,从反面阐述苏轼的诗学理论在传承传统文化、辨清文学本质、指导诗文创作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突出其现实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苏轼认为诗文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应‘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强刻意为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创作妙境”可知,词是“记梦”,词人梦回故乡,与妻相逢,十年生死相隔,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不思量,自难忘”,对亡妻的思念使词人“有所不能自已”而创作此文,是谓“无意为文”。

②结合“苏轼的‘无意为文’还表现在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特别强调真情实感的流露与抒发”可知,词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③结合“他认为,在创作中主体内心必须‘空’‘静’,以充分集纳、感知外物并进而达到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境界”可知,词人内心“空”“静”,使“孤坟”“轩窗”“明月”“松冈”等物象自由地进入内心,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子的秘密(节选)

[法]马克·李维

我只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让马格对我恨之入骨,才短短一天我就犯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我们的英文老师——雪佛太太刚跟我们解释,简单过去式就是某种已结束的过去,与现在再无关联,无法持续,能清楚地在时态中定位。多了不起啊!

忽然,雪佛太太用手指着我,要我自选一个例句来说明。当我提出如果学年制是简单过去式就棒极了时,伊丽莎白爆出一阵大笑,我的笑话只逗笑了我们两个,我因此推测班上其他人根本就没搞懂英文的简单过去式的定义,马格却因此认定我在伊丽莎白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这一刻决定了我整个学期的悲惨命运,从这个星期一,开学的第一天,更精确地说是从英文课后,我就活在真正的地狱里。

我马上被雪佛太太处罚了,判决从星期六早上开始执行——扫操场的落叶三小时。

星期二和星期三,我的报应是马格一连串的蚌脚。每次我掉倒在地,马格就又往全班逗乐王的宝座前进了一步。不过伊丽莎白不觉得这样好笑,所以他的报复心远远无法满足。

星期四,马格更拉高了报复层级。数学课时,我被他反锁在我的柜子里。最后,是来打扫更衣间的警卫听到了我的敲打声,我透过通气孔,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警卫密码,请他帮我开门。我担心会因为告密而平添更多麻烦,只说是自己太笨,在找躲避处时误把自己关在了里面。警卫惊讶地问我怎么从柜子里用挂锁反锁柜门,我假装没听到问题,赶快溜走。我错过了课堂点名,星期六的处罚又被数学老师加重了一小时。

处罚日的星期六早上,当同学们坐在电视机前吃着早餐时,我已走在上学的路上了。

操场很冷清,警卫把我那妥善签名的处罚证明折了折,收进灰色外套的口袋里。他给了我一支长柄叉,要我小心使用不要弄伤自己,又指了指篮球架下那堆落叶和手推车,篮球网袋看起来就像可恨的邪恶之眼,或许应该说是马格之眼。

我和那堆枯叶足足奋战了半个多小时,直到警卫跑来营救我。

咦,我记得你,你就是那个把自己反锁在柜子里的小子,对吧?开学第一个星期六就被处罚,这跟从柜子里用挂锁反锁柜门一样了不起啊。他边说边拿走我手上的长柄叉。

你做了什么好事被罚来做这个?他边问我边铲起叶子堆满手堆车。

动词变位变错!我含糊带过。

哦,我没立场指责你,文法向来不是我的强项。你看起来对打扫也不太在行啊,有没有什么事是你拿手的呢?

他的问题让我陷入沉思。

一定有什么东西是你热爱并且最喜欢去做的,一个未完成的梦想?他加了一句,一边扫起第二堆落叶。

驯服黑夜。我结结巴巴地说。

伊凡(伊凡是警卫的名字)笑了,他笑得太大声,两只麻雀被吓得撤离栖身的树枝,振翅逃窜。我则是头低低的,两手插在口袋里,从操场另一头离开。伊凡在半路拦住我。

我不是要嘲笑你,只是你的回答有点出乎意料,如此而已。

篮球架长长的影子拖在操场上,太阳远远触不到苍穹,而我的处罚远远谈不上做完。

那你为什么想驯服黑夜?这个想法很有趣啊!

你也一样经历过我这个年纪啊。夜晚总是在吓你,你甚至请求大人把房间的百叶窗关起来,以确保夜晚不会溜进来。

伊凡一脸惊愕地瞪着我,他的脸色变了,和悦的神情也消失了。

第一,你说得都不对;第二,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就算我说得都不对,那又怎样?我边反驳边继续走我的路。

操场不大,你跑不远的。伊凡说着追上我,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

我就是知道,就这样。

好啦,我承认我以前真的很怕黑夜,但是我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提过这件事。这样吧,如果你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的,并且向我发誓你一定会保守秘密,我十一点就让你偷溜,不用留到中午。

一言为定!我边说边举起手掌。伊凡和我击掌,定定地看着我。

过来,我们来这边坐。伊凡指着篮球架旁边的长椅命令道。

我比较想坐那边。我指着对面的长椅说。

好啦,听你的!

我该怎么向他解释,就在刚刚,当我们肩并肩站在操场上时,我好像看到了一个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他的影子。我不知为何会这样,也不懂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只知道他房间的壁纸已经泛黄,他家的地板踩起来会吱吱作响,而这常常让他在夜晚来临时吓得脸色发青。

我不知道,我怯怯地说,我刚刚是乱猜的。

我们两个在长椅上静静地坐了好一会儿,然后伊凡笑了,他拍拍我的膝盖,站起来。

好了,你可以走啦,我们有言在先,现在已经十一点了。不过你要记得保守秘密,我可不想还有别的学生来取笑我。

我跟警卫道别,比原先预计的时间早了一小时回家。一边想着不知道爸爸会怎样迎接我;他昨天很晚才出差回来,现在这个时间,妈妈一定跟他解释过我为什么不在家里了。我又会因为开学第一个周六就被老师处罚,而遭受什么样的处罚呢?正当我不断盘旋着这些灰暗的念头时,一件惊人的事让我大吃一惊——太阳已经高挂在天空,我发现我的影子大得诡异,比平常还要高大许多。我停下脚步,近距离地观察影子,我发现它的身形和我的大不相同,啊,是伊凡……伊凡的影子。我再度仔仔细细地端详,看到一些不属于我的童年片段:一个不认识的男人把我拖到花园的尽头,他抽出皮带,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

即使大发雷霆,爸爸也从来没对我动过手。我忍不住猜想,这段记忆究竟来自哪一段回忆。潜意识里,我觉得这似乎不太像是我的遭遇。我加快脚步,怕得要死,决定用最快的速度冲回家。

【注】①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偷影子的人)。小说中的小男孩拥有“偷别人的影子”的特殊能力,能够为每个偷来的影子点亮生命的光芒。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交代马格与“我”的紧张关系,为下文写马格制造的一系列恶作剧做了铺垫。

B. “我”遇到困难时,既有怯懦,也有坚忍,表现出人性的真实性,极易引发共情。

C. 小说想象奇特,“我”能通过别人的影子看见他人的心事,知晓他人心中的秘密。

D. 作者灵活运用写作技法,结尾将陌生人与爸爸行为对比,突出“我”童年不幸。

7. 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佛太太是“我”的英文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对犯错学生的处罚较为严厉。

B. 伊丽莎白是“我”和马格都喜欢的女生,虽着墨不多,却有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C. 马格的种种“坏”行为表现出了小孩子的幼稚与可笑,而这些做法也令人不齿。

D. 伊凡是学校的警卫,乐于助人,但他童年的不幸遭遇,致使其性格又喜怒无常。

8. “影子”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偷影子的人》是治愈文学的代表作品,治愈文学以“温暖”“柔情”和“充满希望”为主题,请结合所给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

【答案】6 D    7. D    

8. ①孤独无奈的痛苦。“篮球架长长的影子”隐喻“做不完的处罚”,这令“我”无可奈何。②不愿说出的秘密和受过的伤害。伊凡小时候对黑夜非常恐惧,一直担心被他人知道;透过影子,也看到伊凡不幸的童年。③希望被温暖的内心。影子离开原本的身体,与“我”对接,表现渴望被人理解、摆脱孤独的心理。    

9. ①“我”遭遇欺凌和不公正的对待,却不逃避,依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给读者以信心、温暖和希望。②“我”被罚扫操场的落叶四个小时,警卫伊凡帮助“我”一起清扫,并好言宽慰,让人倍感温暖和柔情的可贵。③“我”与伊凡都惧怕黑夜,不想被人嘲笑,这种共情的力量使他们彼此理解、互相宽慰,让内心走向平衡。④“我”通过伊凡的影子,了解了伊凡的不幸童年,表明人物内心深处的恐惧、创伤有被治愈的希望,让读者相信人物能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突出‘我’童年的不幸”错。“即使大发雷霆,爸爸也从来没对我动过手”,结尾将陌生人与爸爸行为对比,突出“我”童年的幸运。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性格又喜怒无常”错。伊凡虽然遭遇童年的不幸,但他善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丰富意蕴的能力。

①孤独无奈的痛苦。结合“篮球架长长的影子拖在操场上,太阳远远触不到苍穹,而我的处罚远远谈不上做完”可知,“篮球架长长的影子”隐喻“做不完的处罚”,这令“我”无可奈何。

②不愿说出的秘密和受过的伤害。结合“我承认我以前真的很怕黑夜,但是我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提过这件事”“就在刚刚,当我们肩并肩站在操场上时,我好像看到了一个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他的影子”“只知道他房间的壁纸已经泛黄,他家的地板踩起来会吱吱作响,而这常常让他在夜晚来临时吓得脸色发青”可知,伊凡小时候对黑夜非常恐惧,一直担心被他人知道;透过影子,也看到伊凡不幸的童年。

③希望被温暖的内心。结合“就在刚刚,当我们肩并肩站在操场上时,我好像看到了一个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他的影子”“我发现我的影子大得诡异,比平常还要高大许多。我停下脚步,近距离地观察影子,我发现它的身形和我的大不相同,啊,是伊凡……伊凡的影子”可知,影子离开原本的身体,与“我”对接,表现渴望被人理解、摆脱孤独的心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结合“我马上被雪佛太太处罚了,判决从星期六早上开始执行——扫操场的落叶三小时”“我担心会因为告密而平添更多麻烦,只说是自己太笨,在找躲避处时误把自己关在了里面”“我和那堆枯叶足足奋战了半个多小时,直到警卫跑来营救我”可知,“我”遭遇欺凌和不公正的对待,却不逃避,依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给读者以信心、温暖和希望。

②结合“操场很冷清,警卫把我那妥善签名的处罚证明折了折,收进灰色外套的口袋里。他给了我一支长柄叉,要我小心使用不要弄伤自己”“我和那堆枯叶足足奋战了半个多小时,直到警卫跑来营救我”“‘一定有什么东西是你热爱并且最喜欢去做的,一个未完成的梦想?’他加了一句,一边扫起第二堆落叶”可知,“我”被罚扫操场的落叶四个小时,警卫伊凡帮助“我”一起清扫,并好言宽慰,让人倍感温暖和柔情的可贵。

③结合“你也一样经历过我这个年纪啊。夜晚总是在吓你,你甚至请求大人把房间的百叶窗关起来,以确保夜晚不会溜进来”“好了,你可以走啦,我们有言在先,现在已经十一点了。不过你要记得保守秘密,我可不想还有别的学生来取笑我”可知,“我”与伊凡都惧怕黑夜,不想被人嘲笑,这种共情的力量使他们彼此理解、互相宽慰,让内心走向平衡。

④结合“啊,是伊凡……伊凡的影子。我再度仔仔细细地端详,看到一些不属于我的童年片段:一个不认识的男人把我拖到花园的尽头,他抽出皮带,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可知,“我”通过伊凡的影子,了解了伊凡的不幸童年,表明人物内心深处的恐惧、创伤有被治愈的希望,让读者相信人物能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

张仪说秦武王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余苏代、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乎?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东方:齐、韩、魏等皆在秦之东。后魏国将首都迁至大梁,也被称为梁国。②扬子,指扬雄,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③任,佞也。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张仪归ABCD咸阳E秦惠王FGH武王I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肖,不似,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也是旧时自称的谦辞,不才。文中指后者。

B. “齐梁相攻”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兼爱》)句中的“攻”含义相同。

C. 纵横,即合纵连横,张仪游说六国以奉事秦国,叫连横,同苏秦的“合纵”相对。

D. “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仪主动请求到魏国去,利用齐王对自己的恨意,挑起齐魏两国争斗,明里为秦争得更多利益,暗里却为自己制造脱身机会。

B. 齐兵压境,魏王担忧害怕;张仪成竹在胸,继续设局,因不便自己去游说齐王,就派亲信到楚国借使者出使,巧妙劝齐退兵。

C. 张仪凭借出色的智谋口才,保身立国,左右逢源,天下之人争相效仿,孟子却将他排除在坚守正道、洁身自好的大丈夫之外。

D. 《法言》以问答方式表达观点,并用“凤”“鸷”为喻,说明张仪非儒家提倡的有才之士,其花言巧语难掩凶恶丑陋的嘴脸。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

2)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

14. 子贡也曾游说诸侯,以三寸之舌影响天下政局,其行为与张仪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10. BEG    

11. B 12. D    

13. 1)这是大王您对内劳民伤财,对外与邻国打仗结仇,而使张仪(重新)获得秦王的信任。

2)纷纷兴起遍布于天下,追求(致力于)以花言巧语诡辩欺诈来竞相攀比,(这样的人)多得举不胜举。    

14. 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德为先,子贡为的是排难解纷,张仪为的是谋取富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仪归报时,尚未到达咸阳,秦惠王却已经去世,子武王即位。

“张仪归报”是主谓句,意思完整,其后B处断开;

“秦惠王薨”中,“秦惠王”是主语,“薨”是谓语,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EG处断开。

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请求陛下允许我放弃自己不称职的身份,去投降梁国。

B.错误。攻打,进攻;治疗。句意:想让齐国和梁国相互攻打,从而让秦国占领三川地区。/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疾病一样。

C.正确。

D.正确。怎么;厌恶,讨厌。句意:这怎么也能称大丈夫呢!/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其花言巧语难掩凶恶丑陋的嘴脸”错误,“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理解为张仪“花言巧语难掩凶恶丑陋的嘴脸”不当。

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这;“罢”,同“疲”,使……疲惫;“伐”,讨伐,打仗;“信”,使……获得信任。

2)“遍”,遍布;“务”,追求;“相高”,竞相攀比;“胜”,尽,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可知,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德为先,子贡为的是排难解纷,张仪为的是谋取富贵。

参考译文:

张仪归报时,尚未到达咸阳,秦惠王却已经去世,子武王即位。当武王还是太子时,他并不看重张仪,当他即位后,许多臣子都对张仪进行了贬低诋毁。当时,诸侯们听说张仪与秦王之间有不和之事,纷纷背弃秦国,重新与其他国家合纵。

张仪向秦武王建议:“为大王考虑,等到东方有变动时,就可以利用机会多获取一些领土。据臣所闻,齐王非常厌恶我,只要我在哪里,齐王就一定会攻打那里。我请求陛下允许我放弃自己不称职的身份,去投降梁国,这样齐国就会攻打梁国。当齐国和梁国交战而无法分出胜负时,您可以趁机伐韩国,占领三川地区,掌控天子,查看地图,这是称王的大业。”秦武王答应了张仪的提议。齐王果然攻打了梁国,梁王非常害怕。但张仪说:“陛下不必担心。我可以让齐国停止攻打。”于是,他派遣自己的舍人前往楚国,让楚国向齐王传达消息:“齐王啊,你真是太信任张仪了!”齐王问道:“怎么了?”楚使者回答说:“张仪离开秦国时,就已经与秦王商量好了,想让齐国和梁国相互攻打,从而让秦国占领三川地区。如今,齐王果然攻打了梁国,这是大王您对内劳民伤财,对外与邻国打仗结仇,而使张仪(重新)获得秦王的信任。”齐王听了,便停止了进攻。张仪曾在魏国当相一年,后来去世了。

张仪、苏秦都以纵横术游说诸侯并取得高官厚禄。当时,天下文人争相效仿,其中就有号称犀首的魏国人公孙衍,也以谈论游说名扬天下。其他像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辈,纷纷兴起遍布于天下,追求(致力于)以花言巧语诡辩欺诈来竞相攀比,(这样的人)多得举不胜举。只有张仪、苏秦、公孙衍显著于当时。

孟子对此评论道:有人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发怒,就能令诸侯恐惧;安定下来,就能让战火平息。”孟轲说:“这怎么也能称大丈夫呢!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时,就与百姓一起努力;不得志,则洁身自好坚守道义。富贵不能使他放纵,贫贱不能使他变节,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称得上是大丈夫。”

扬雄在《法言》中说:有人问:“张仪、苏秦跟随鬼谷子学习,之后运用学到的合纵连横的辩术,各自使得中国出现了十几年的安定,是这样吗?”回答是:“那只是骗人的诈术,圣人对此十分厌恶。”又问:“一方面读孔子的圣贤书,一方面行张仪、苏秦的纵横术,这样可以吗?”回答是:“这太糟糕了,就好像凤凰的鸣叫却配上了凶鸟的羽毛!”又问:“可是,子贡不也做过张仪、苏秦之类的事吗?”回答是:“天下纷乱而无法排解,这是子贡以为耻辱的事;游说诸侯而不能富贵,这是张仪、苏秦以为耻辱的事。”又有人问:“张仪、苏秦还是很有才的吧?他们不按照现成的做法行事,而多有创新。”回答是:“古时明君在选拔人才时,总是拒绝奸佞之人。明君为什么不考虑这些人的才干呢?因为他虽然有才,却不是我们所认同的才干!”

材料二:

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了相应变化,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即事

张问陶

人断五更梦,天留数点星。

乱鸦盘晓日,落叶响空庭。

云过地无影,沙飞风有形。

晨光看不足,万象自虚灵。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冬日即事”为题,既点明时令,也说明自己是面对当前景象,即兴赋诗。

B. 首联从破晓时分起笔,诗人从睡梦之中醒来,仰视清澈的天空,感受宁静的氛围。

C. 尾联作者因清晨光线稍显晦暗,无法远视,而生发出宇宙万物皆隐于空濛的感慨。

D. 整首诗语言洗练准确,纯朴自然,不事雕琢;写景层次分明,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16. 简要分析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冬晨景象的。

【答案】15. C    16. ①以群鸦纷飞、迎日盘旋的壮观景象,映衬冬晨之生机;②以树叶落在空寂庭院的簌簌有声,以动衬静,突出冬晨之静谧;③以“云过无影”“沙飞有形”生活中常见之景,感知晴日云之轻盈飘逸和风之劲烈疾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尾联作者因清晨光线稍显晦暗,无法远视”错,“晨光看不足”意思是这美丽的晨光看不够,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颔联“乱鸦盘晓日”写群鸦纷飞、迎日盘旋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冬晨的生机;

②颔联“落叶响空庭”写树叶落在空寂庭院的簌簌有声,以动衬静,突出冬晨之静谧;

③颈联“云过地无影,沙飞风有形”,写“云过无影”表现晴日云之轻盈飘逸,写“沙飞有形”表现和风之劲烈疾速。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冬日景象,写得形象生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表达孔子劝诫弟子要自强不息、不能懈怠之意。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异地相隔、寄情明月的相思之苦。

3)岁月荏苒,人生苦短。余光中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使人不由地联想到李白在《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

【答案】    ①. 譬如为山    ②. 未成一篑    ③. 此时相望不相闻    ④. 愿逐月华流照君    ⑤.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⑥. 朝如青丝暮成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譬、篑、逐、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葬花在《红楼梦》中是十分典型的,典型之处在于它只描写了黛玉与宝玉葬花,却没有写其他人陪黛玉葬花,这独一份的感情,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再无其他。黛玉出生官宦世家,受到我国古代伤春文学的熏陶,她的伤春就与底层丫鬟有所不同。她不仅葬花,还赋诗抒怀,感情细腻,具有典型化原则,与底层的丫鬟们不可。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伤春也与其他世家小姐不同,黛玉在感情的表达上可以说是更加强烈集中,因此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具典型性。作者通过葬花这一情节,把黛玉的自身处境、悲惨压抑的人物心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一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人物因此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黛玉始终伤春、惜花,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感花伤己,借以排解自己的悲愁,这种寄兴的手法,使人物和环境更加典型。她惜花就是惜己,哭花也是哭己,因葬花而想到将来的葬己。面对残酷的现实——礼教的压迫,她不得不开始反抗,她开始追求理想,向往幸福。她终究还是悲观失望,不得不面对现实。没有黛玉,就没有葬花;没有葬花,黛玉的形象就不够典型。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葬花”这一典型情节的作用。

【答案】18. ①相提并论   ②寄人篱下   ③触景生情    

19. ①展现宝黛的独特感情;②刻画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典型形象;③以寄兴手法将人与花联系在一起,突出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指黛玉与底层的丫鬟们不同,不能同等看待,可用“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

②语境指黛玉自身命运、处境的特点,可用“寄人篱下”。寄人篱下:原指写诗作文因袭他人。后转指在别人的势力庇护之下或依附别人过活。

③语境指黛玉伤春、惜花是受到触动,感花伤己,可用“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结合“典型之处在于它只描写了黛玉与宝玉葬花,却没有写其他人陪黛玉葬花,这独一份的感情,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再无其他”可知,展现宝黛的独特感情;

②结合“作者通过葬花这一情节,把黛玉寄人篱下的自身处境、悲惨压抑的人物心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一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人物因此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知,刻画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典型形象;

③结合“黛玉始终伤春、惜花,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寄兴的手法,使人物和环境更加典型”可知,以寄兴手法将人与花联系在一起,突出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如中华古籍资源库实现免登录阅览、木版年画数据库上线、石刻数据库上线等。早在201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古籍数字化正是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使命。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古籍文献作为文明的载体,既具有精神性,也具有物质性。一部古籍即便保存状态较好,也需要悉心呵护收藏。然而,文献必须为读者使用才能发挥其价值,这就产生了。可喜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矛盾被古籍数字化这种方式破解。

化身千百,永久存藏。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技术对于古籍文献进行信息转化处理,其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并通过缩微胶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古籍数字化有多重价值,数字化处理可以减少对古籍本身的翻阅和损坏,有效保护了古籍原件;数字化使得古籍文献更容易被检索、阅读和使用,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不同地区的读者有同等机会获取难得的古籍资源;数字化提高了研究效率,研究人员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文献比对、数据分析等工作。汇聚、共享、传播,可以说,将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20. 请以“古籍数字化”开头,给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8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答案】20. 古籍数字化是文化传承的当代使命    

21. 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信息转化处理,使其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并通过缩微胶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    

22. ①有关古籍数字化的新闻屡见不鲜;②古籍“藏”与“用”之间的矛盾;③让浩瀚的中华典籍获得永续的生命力。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

首先概括要点:材料共三段,其中第一“古籍数字化正是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具有总括性;再分析下面两段的内容,确定话题为“古籍数字化”,重点是强调古籍数字化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然后按照数字要求,以“古籍数字化”开头,拟写标题:古籍数字化是文化传承的当代使命。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对于古籍文献进行信息转化处理”中“对于”使用错误,改为“对”;

成分残缺或中途易辙,“其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中的“其”指代“古籍文献”,前面加上“使”,保持前后文意连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如”下面列举的是有关古籍数字化的新闻,表明近些年这种新闻很多见,应填:有关古籍数字化的新闻屡见不鲜;

②处,前面说的是古籍的收藏与使用,下文有“这一矛盾”,可见二者之间有矛盾,应填:古籍“藏”与“用”之间的矛盾;

③处,“汇聚、共享、传播”“将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目的是保持中华典籍的生命力,应填:让浩瀚的中华典籍获得永续的生命力。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宋同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买了一大束鲜花送给母亲,以感谢母亲的辛苦付出,然而他却被母亲以不实用为由指责一顿。母亲觉得购买鲜花的钱可以添置许多生活和学习用品,相比较于几日后便会枯萎的鲜花的浪漫,母亲更在乎历经生活不易后所秉持的实用

假如你是小宋,请你以“生活中的浪漫与实用”为主题,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并借此弥补母子之间爱的代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读题目,不难看出材料借助小宋同学母亲节送鲜花引发的冲突这一事件,其实是为了引出本次作文的两个核心概念——“浪漫”和“实用”。材料中,在母亲的看法里,“浪漫”与“实用”好像是矛盾的。对此我们不妨追问一下自己:何谓“浪漫”,何谓“实用”?仔细审题,就会发现其实题目中说得很清楚,母亲认为,浪漫是“几日后便会枯萎”的浪漫,而实用是“历经生活不易后所秉持”的实用,也就是说妈妈对于浪漫和实用,是从价值的维度出发看待的,她认为“浪漫”的价值持续时间短,而“实用”的价值持续时间长,因此,重“实用”而轻“浪漫”。这样的观点,我们是否要赞成呢?这就要看题目的写作身份和写作任务,试题写作任务明确指出“假如你是小宋”的写作身份,并要求考生在代入小宋表达自己思考的同时,还能“借此弥补母子之间爱的代沟”。小宋是买花的人,因此,如果你是小宋的话,那你应该站在自己买花是对的的角度,去说服妈妈认同“浪漫”的价值,“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那么写作时可以怎么说服呢?既然母亲认为“浪漫”的价值持续时间短,我们就可以从这个点出发说服她,说服的方法有两途,一条是论述“浪漫”持续的时间短吗?从表面上看,花几日后变枯萎,持续的时间是短的,可是花虽然枯萎了,但花所代表的爱会长留心头,久久不散,因此,短暂盛开后枯萎的花却长久在人的心中绽放,这又怎么能说持续的时间短呢?(这里考查的是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物理时间持续短,心灵时间持续长的事情,如看一场期待已久的艺术展,听一场心心念念的演唱会,看似持续时间过短,不够“实用”,但是会长久地停留在心灵和记忆里,甘之如饴,时时回味便可对抗生命中的寂寞、空虚和乏味。还有一条是论述即使“浪漫”持续的短,价值就低吗?持续短并不意味着价值低,烟花就璀璨那么一刹那,但足以点燃整个天空。花朵便是点燃日常乏味生活的鲜花,生活和学习用品虽然重要,但是他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如同给黑色的夜空再增加点墨一样,虽然能让夜空变得更加深邃,但是本质上并不能让生活“变个模样”,只有这种看似“无用”的鲜花,却能给与生活以异质般的体验,让平凡无奇的生活多一些色彩,因此,价值不是单维的,茶米油盐是价值,但是生活中的仪式感制造出的小浪漫,亦是价值,母亲对鲜花的偏见,实际上是源于对单维价值的狭隘认识。此外,写作时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要求。

立意:

1.浮世有清欢,平淡藏绚烂。

2.心存浪漫,不拘平淡。

3.既要实用价值,也要情绪价值。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