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阶段性调研监测考试
语文试题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元祐时代的“士人画”,即“文人画”观念的提出,使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从元祐文士大量论及的文人画家来看,他们认为“士人画”高于“画工”画品之处,并不在于题材、格局、技法的卓越性,而在于文人特有的艺术修外 神气质、生活情趣在作品中 流露。这使元祐文士的。画品评标准也不]于十他们站在社会批评家的年之,在论及艺术主题上艺术 大系时,以“去”。4讲求正格,体现了d世之心。这对后世 女至当今画坛部分人认)入d就壬意挥毫涂抹的认订,有着含示考义。绘画要有一个基础,其基础在于“横斜平_,各衣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女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也是“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苏轼《书吴道子画后》)。然而,每当论及艺术态度与艺术趣味的关系时,元祐文士又站在一个自由艺术家或曰个体化批评的立场上,以“画以适吾意”为旨归,尚清韵,好别趣,体现出独善其身的创作心态。这一双重尺度艺术评价标准,既适用于不同时期对待不同对象的文艺评论,也适用于同一时期对待同一对象的评论。
总体而言,就元祐文士的绘画经历以及题画诗创作来说,他们大多数是知画、晓画,但并非善画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经过正规的造型训练而达到“技”近乎'道”的经历,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即拥有过由“器”进乎“道”的创作经验和高峰体验。比如,苏轼的诗文、米芾的绘画、黄庭坚的书法,这些艺术经验带给他们一定程度的创作自信,当他们进行绘事活动时,这种自信会不自觉地作用于绘画这个“器”,使他们的绘画超乎以往的画苑作品,更有书卷气、文人味儿。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道,“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整”,创作与批判、考证,原本出自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需要不同的功夫。但是,元枯文士直接从形而上出发来规范形而下,这是文人画从台后走向台前的第一个亮相动作。
事实上,在当时元祐文士的绘画品评中,“尚意”显然是指个性的解放。可以看到,他们选择题画赋诗的绘画作品并不是那些仅仅为了畅意的涂鸦作品,而是那些既能体现诗兴意味又能使用传统技法的绘画形态。元祐文士使程式超越了程式,笔墨超越了笔墨。他们为“文人画”提出的相应理论所形成的画风,虽然在当时没有成形,但历经后世的绘画实践进而成为最具中国绘画特色的代表,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代名词。他们对中国文人画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
(摘编自康倩《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元祐”时代》)
材料二:
推动传统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一个“真”字。绘画中存在着两种真实,一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种是生命的真实。文人画认为,绘画作为表现人的灵性之术,必须要反映生命的真实,故外在形象的真实被文人画排除出“真”的范围。生命真实是通过中国艺术的独特追求—“境界”来实现的。境界,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称为“显现生命真实的世界”。境界不是风格,它是人在当下妙悟中所创造的一个价值世界,其中包含他们独特的生命感觉和人生智慧。所以,它是一个显现生命真实的价值世界。
文人画的哲学思考是它的人文价值显现的基础。重要的不是艺术家留下的画迹,而是伴着这些曾经出现的画迹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生命省思。艺术最值得人们记取的不是作为艺术品的物,而是它给人的生命启发。即使有些作品不再存世,但通过语言文献中存留的若干信息,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分享其中的智慧。
文人画重在形式之外追求意境的传达,但这并不意味着文人画中的形式,只是一种表达人情意世界的媒介,只是一种工具。文人画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将笔墨、丘坚(代指文人画中的具象性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形式即意义本身。因此,文人画有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为生命呈现的功夫。文人画的根本努力,主要在于形式的“纯化”。
文人画理论的核心不是“形似”与否的问题。苏轼等的反形似理论,指引文人画的发展方向,也引起人们的误解,甚至带来理论上的混乱。文人画的核心是超越“形式",而不是反对“形似”。在似与不似、不似之似的“似”上打图图,终难入文人画的门径。文人画也不是所谓“纯形式”之艺术,“纯形式”的理解就抽去了它生命呈现的内核。
(摘编自朱良志《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经过正规的造型训练,导致元祐文士大多不善绘画,在绘画上他们不能由“技”近乎“道”。
B.材料一中“程式超越了程式,笔墨超越了笔墨”与材料二中“形式的‘纯化'”表意并不相同。
C.文人画将外在形象的真实排除出“真”的范围,体现出其对超越形式的思考与呈现生命的追求。
D.苏轼文人画反形似理论与其“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的主张并不矛盾,因两者侧重点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祐文士既讲正格求用世又尚清韵好别趣的绘画品评标准,体现出日常生活中儒道精神在他们内心的冲突。
B.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由“器”进乎“道”的创作经验说明,诗文、绘画、书法等在艺术上有相通之处。
C.艺术品所蕴含的创作者的生命省思是其人文价值显现的基础,可以使其超越物的存在而给人生命智慧启迪。
D.由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艺术理论来源于艺术创作实践并且又能指导推动艺术实践的发展与创新。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在阐述元祐文士绘画品评标准时,强调绘画要有基础并指出了当今画坛部分人对文人画的错误认识。
B.材料一引用卫夫人《笔阵图》中的语句,意在以书法之道解释更有书卷气与文人味的文人画超越画苑作品的原因。
C.“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与“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都可以作为论
据来证明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
D.材料二第三、四段重点阐释了对文人画形式的理解,是对第一、二段强调文人画追求生命真实的境界的必要补充。
4.下列词语是材料中提及的相关概念,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确定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两类,并说明两类之间的关系。(4分)
别趣 笔墨 丘壑 气象
标准 | ||
分类 | ||
关系 |
以上两则材料,对你更好地欣赏文人画有哪些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边 境
徐则臣
来到这个国家,基金会给我挑了一个叫莫托瓦的安静小镇。北京太吵,换一处安静的地方待着当然很好。莫托瓦之于边境,不是近,完全就在边境线上。从我的住处出来,跑步十分钟就到了铁丝网前。绕了一圈一图又一圈带倒刺的铁丝网对面,是另外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边境线上也有一座小城,远看建筑和市容,应该要落后一些。两座城镇相距如此之近,像是一对刚分家的兄弟。贴着边境线跑步时,我偶尔能听见对面小城隐约的嘭嘭声,像有人在冷不丁地打鼓。
两个国家间隔着各自领土上的铁丝网,铁丝网之间是一条宽阔汹涌的界河。贴着铁丝网是一条一车宽的水泥路,车极少,人更没有,偶尔能遇到的,也多是边境巡逻兵。只要不下雨,我几乎每天下午四点都沿着铁丝网跑步。
我跑步的声音有时会惊起对面国家荒草和灌木中的鸟雀。这次出来的不是鸟,是一个人,他突然从草木丛中弹出来,扭动脖子到处看。转向我时,那张脸上突发的茫然和惊慌透过铁丝网清晰可见。一个黑瘦的小伙子,一米七左右,高鼻深眼,脑袋上贴着一层黑色的小卷毛,像中东人。看见我,他转身就跑,在对面国家的边境线上,贴着铁丝网的土路。那是年深日久,他们国家的巡逻卫士、动物和鸟雀生生踩出来的一条细长的土路。
过了两天再次见到他,他在慢跑。跟我不同,他是随心所欲地乱来,一会儿朝这方向,一会儿又换另一个方向。我改变了方向,跟他平行跑在了不同国家的边境线上。
“哮,”他扯起嗓门,用弹舌严重的生涩英语问我,“你是长跑运动员吗?”
“不是,”我也停下,“我只是个跑步爱好者。”
他突然弯下腰,发出一阵大笑。
一回生二回熟,过几天再见,他老远就冲我“嗨”了。他在跑步。
“你也跑上了?”
“向你学习,"他说,“要把身体练好。我还以为你是巡逻的。”
“巡逻也巡不到你们的领土上啊。”我说。其实是喊,我们俩说话都是在向对方喊。他从另外一个国家来。他的国家现在正打仗,炮火连天的那种战争,半个国土都像烧红的烙铁,下不去脚。“活下去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是他说的。更荒唐的是,除了打仗双方,他们国家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明白为什么要打仗。但凡有条件的都离开了,移民、难民收容、流窜、偷渡,他们把古往今来能够离开一个地方的所有方法都用尽了。他们一家六口人,把几年前镶上的金牙都敲下来,送了出去,也只有三口人从战火里逃出条命来。
“我,"我们在界河最窄的地方面对面站着,他拍着胸口对我喊,“在这里。母亲和弟弟,不知去了哪里。"
“所以你要锻炼。”
“我不能死在路上,"他说,“我刚到这个国家,我得挣钱养活自己。”
我给他买了一双跑步鞋,在两国距离最近的地方,我把两只鞋拴在一起,像发炮弹一样扔到了对面的国土上。
国内过重阳节的那天下午,我们竞鸿溜达达来回跑了近二十公里,一直跑到我这方的边境哨所跟前。那座细瘦的建筑里常驻五人,一名军官带四个兵。当时云霞满天,站岗的士兵立在哨所的最高处,逆光里像一张薄薄的剪影。他抬头挺胸,背负着一整个辽阔艳丽的秋天。我对他挥手问好,他回了个军礼,然后继续抬头挺胸。
在对岸,他也向高处的哨兵敬了个军礼。
大雨之前我们跑了最后一次。这个区域每年秋天都会来几场大而,不是雨季胜似雨季。那天我从一条垂直的水泥路跑到边境线上,他已经在对面的国土上等着我了。秋草黄,界河长,水色变暗,汹涌的流水声滥出了两边的国境线。他刚做完礼拜,从地上站起来。他说出门在外,条件有限,礼拜也没法按时按点,好在一腔赤诚,心到神知。
可能因为天阴沉,他的话有点多。我就听他在对面一个劲儿地喊,逐渐壮大的风声把他绝大多数的声音都吹走了。有一句话听清了,碰巧那几秒风落了下来,他说:“就算隔着边境,两个人跑步也比一个人好。”喊话时还向我挥手致意。
那场雨够大,豪雨如注,漫山遍野。硕大的雨点把石头房子都敲出了金属声,三天三夜出不了门。
雨停后,天朗气清,艳阳高胝,莫托瓦高远的晚秋来了。得跑起来了,下午我就换上运动装出了门。
跑到边境线上,对面驶来巡逻车。车里仲出一个脑袋,就是那天背负整个天空在高处站岗的士兵,“和您一起跑步的那个人,他死了。”
坐在旁边的军官斜了他一眼。我刷烈地抖动两下,凉风吹过汗津津的皮肤,瞬间起了一身的鸡皮疙溶。
因为是我的朋友,他们希望我最好能去确认一下。
尽管此地天空湛蓝,晴得近乎虚无,界河仍然洪流滚滚,混浊的泥浆和泡沫里浮沉着草木和各种小兽的尸体。上游的某些地方正在暴雨接力。
让我确认的是他的遗物。极少,但看第一件我就知道是他。我送他的跑步鞋,两三个月下来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了,他还保留着。发现尸体的士兵说,为防止被大水冲走,他把鞋系在了腰上。还有一张折叠的地图,是他身上唯一干贞的东西。他先用油纸包好,再封进塑料保鲜袋里。那是一张我所在的这个国家的地图。
尸体已经送走了。他们给尸体拍了照,问我要看吗。打开他的面部特写时,我闭上了眼。
照军官的说法,每年这时候都会有人试图从对面过来。他们趁着没天大雨,从某一处坏掉的铁丝网的空腺里钻进来,然后跳进油涌澎湃的界河。
军官点上烟,我也要了一根。
“你们是朋友?”军官问。
“算是吧。”
“他叫什么名字?”“不知道。”
“请郑重考虑后再回答。”军官用右手塘曲的中指敲了敲桌面,“他叫什么名字?”
“真不知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界河,既实指两国之间宽阔汹涌的河流,又喻指突破人生困境时遇到的阻隔。
B.从随心所欲地乱跑到有意识地锻炼,说明在我的影响下“他”也变成了跑步爱好者。
C.“就算隔着边境,两个人跑步也比一个人好”,可见当时“他”的内心正充满孤独。
D.把地图用油纸包好并封进塑料保鲜袋,能够看出“他”对未来生活有所期待和规划。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像发炮弹一样扔到了对面的国土上”,比喻贴切,写出界河的宽阔,也贴合“他”遭遇战乱的背景。
B.小说以“边境”为题,既交待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又以其特有的荒凉感烘托人物命运的悲凉与无助。
C.作为故事的亲历者,“我”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我”所知有限,留下想象空间。
D.小说主旨与《百合花》相同,都是通过描写战争背景下人们的互帮互助,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
8.小说最后才交待“他”试图偷渡,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4分)
9.小说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帝益厌之。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仅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去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最①,野外习之。月余,言于上曰:“可试观矣。”上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肆。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材料二:
鲁两生贵叔孙通兴礼乐于死者未葬、仿者未起之时,非也。将以为休息生养而后兴礼乐焉,则抑管子“衣食足而后礼义兴”之邪说也。晏子曰:“唯礼可以已乱。”然则立国之始,所以顺民之气而劝之休养者,非礼乐何以截?譬之树然,生养休息者,枝叶之荣也;有序而和者,根本之润也。今使种树者曰待枝叶之荣而后培其本根,岂有能荣枝叶之一日战?故武王克殷,驾甫脱而息贯革之射,修程祀②之典,成象武之乐。受命已未,制作未备,而周公成其德,不曰我姑且休息之而以待百年也。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务本教也。两生者,非圣人之徒与?何其与孔子之言相刺谬也!于是而两生之所谓礼乐者可知矣,谓其文也,非其实也。故两生者,非不知权也,不知本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注]①绵基:用绳索拦出演习场所,插立茅草表示出尊卑位次,指制订整顿朝仪典章。②樘祀: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泛指祭祀。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儒者难与A进取B可C与D守成E臣愿征鲁F诸生G与臣弟子H共起朝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无,莫不是,该不会,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中的“得无”意思相同。
B.“因时世、人情”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义不相同。
C.休息,休养生息,现代汉语已无此义,现指暂停工作消除疲劳,此现象属词义转移。
D.文,与成语“文过饰非”中的“文”意思相同,都可以翻译为“文饰”或“掩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臣们醉酒争功,大呼小叫,甚至拔剑砍大殿的柱子,让汉高帝越来越感到厌烦,叔孙通据此劝高帝制定礼法。
B.叔孙通主持制定的礼法,采纳古礼,借鉴秦法,由其弟子、鲁地儒生及汉高帝共同制定,完成后高帝十分满意。
C.管仲认为“衣食足而后礼义兴”,晏子认为只有礼才能止乱,王夫之认可晏子的观点而认为管仲的说法是邪说。
D.鲁地两儒生认为帝王应该在长久实行德政后才能制定礼乐,王夫之用种树作类比,并举周武王的事例进行反驳。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则立国之始,所以顺民之气而劝之休养者,非礼乐何以截?(4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4分)
14.叔孙通与王夫之对“鲁两生”言行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李傅①
杨巨源
知因公望掩能文,誓激明诚在致君。
曾罢双旌②瞻白日,犹将一剑许黄云③。
摇窗竹色留僧语,入院松声共鹤闻。
莫被此心生晚计,镇南人忆杜将军①。
[注]①傅:指太傅(古代三公之一)或少傅。②双旌:指任节度、观察等使。唐制,节度、观察使辞朝赴任时赐双旌双节。③黄云:指边塞。④杜将军:指晋杜预,曾任镇南大将军镇襄阳,有治绩,被称为杜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字确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即诗人以友人的身份来与李傅交流。
B.诗人认为李傅对国君满腔赤诚,做官赢得很高声望且文学才能也不低。
C.诗中第三句与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白日”都是以景衬情。
D.诗歌颈联视听结合,“竹色”“松声”写出了李傅闲适淡雅的生活环境。
16.诗人是如何表达出对李傅的劝勉之意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有人认为,新时代青年不应把“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当做难以选择的问题,而应该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盘庚那样“ , "。
(2)一个人独自在广袤的原野踏雪而行,很容易想起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在浩瀚澄明的境界中,个体虽渺小,意兴却豪迈。
(3)古代诗人在写景时非常注重画面层次,常采用高低或远近相结合的手法,唐人诗句“ , ”就是如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盲文宇运用1(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如今的互联网语言,已进入“通话膨胀”时代。“通货膨胀”是经济学领域的术语,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所需要流通的数量,导致货币眨值的经济现象。货币与其背后的财富不匹配,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A ,就会产生语言的通胀。
B ?由于网络表达缺失了神态、动作、语音和语调等,导致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词义磨损”的问题,人们采取叠加字词的方式来强化情感表达。青年群体认为使用单个的“嗯”“哦”“哈”不礼貌,会显得态度冷淡或敷衍,只有使用“嗯嗯”“哈哈哈哈”“哦哦哦”等重复形式, C 。另外,“大词小用”之风甚猛。“泼天富贵”“配享太庙”“永远的神”……各种“绝对化”修辞充斥,不求丰富精准,只有简单粗暴,网友的从众心理也使其愈演愈烈。
①在语言学家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到,②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③如“很、怪、太”等,④用久了会失去锋芒,⑤似乎已一语成减。⑥当然,⑦人们通过重复和夸张的方式凸显情绪无可非议。但是,在无数重复和夸张的表达中,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原本的情绪?我们是否还有精准表达、深刻思考的能力?古有“修辞立其诚”的言语观,其意为在语言表达时要立足于内心的诚意之上,让感受和思考回归网络表达,我们的语言才会有生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字。(6分)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关于文中加点的“表达”一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表达”中的“表达”指网络中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
B.“情感表达”中的“表达”指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等内容。
C.“无数重复和夸张的表达”中的“表达”指所运用的词语。
D.“精准表达”中的“表达”指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的行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革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萌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案,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案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乘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梁红的河蟹,用席萎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锋,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21.文中第二自然段连续使用大量逗号,请分析它的表达效果。(3分)
22.第三段中,作者笔下的栗子、羊肉、河蟹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亲人、朋友之间常常会出现因感情亲近而影响理性认知的现象。有人建议要构建“亲”“清”的新型人际关系,避免出现“亲而不清”“清而不亲”的情况。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潍坊高三期中-高三阶段性调研监测考试
语文自做解析
1-3AAC
4标准:按照概念所属范畴分类。分类:别趣(一类);笔墨、丘壑、气象(一类)。关系:别趣是文人画追求的一种独特的生命感觉和人生智慧(或境界),笔墨、丘壑、气象是文人画表现别趣(或境界)的形式。
5①欣赏文人画,要关注其艺术修养、精神气质、生活情趣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理解其背后的人文价值。②欣赏文人画,不能只看其外在形式,更要感受其通过“境界”所体现的生命真实。③欣赏文人画,要理解其将笔墨、丘壑、气象三者融为一体,形式即意义本身的特点感受其超越形式的生命呈现。④欣赏文人画,既要欣赏其个性化创造,又要欣赏其对传统技法的继承,理解其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生命呈现的艺术特点。
6-7DD
8①“他”的国家正在打仗,炮火连天,他逃离出来,来到“我”所在的国家边境;②"他"刚到这个国家,要挣钱养活自己;③“他”把“我”送他的跑步鞋系在了腰上,说明这双鞋对“他”很重要,而“他”来这个国家时匆忙,没有带鞋子;④“他”身上有一张“我”所在国家的地图,且被“他”精心保管。
9①使情节更合理。前文写“我”和“他”只是偶遇,并不熟悉,所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很正常。②强化悲剧效果。“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说明“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难民,他的死是无数难民悲剧的缩影,以此结尾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③引发读者思考。小说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结尾,既引发读者对“他”的身世之悲的思考,也引发读者对战争造成的灾难的思考.
10BEG,11-12DB
13.(1)如此说来,在国家刚刚创立的时候,用来顺应民心、勉励人民休养生息的方法,不采用礼乐又采用什么呢?
(2)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智谋穷竭,国势孤弱,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啊。
14①相同点:叔孙通与王夫之都认为鲁两生是“鄙儒”,不懂时变,不知权宜之计
②不同点:叔孙通主要从时势变化角度批评鲁两生,认为天下初定就可制定礼乐,不必遵循
旧有的观念等待积德百年;
王夫之则从礼乐的本质作用出发,认为建国伊始就需要用礼乐来顺民气、劝休养,鲁两生只看重礼乐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其本质,
15B,16①诗人通过赞誉李傅的才能和忠诚,表达了对他的欣赏和认可,这是劝勉的基础。②诗人用李傅曾经罢官但又重获任用的经历,激励他要继续保持对国君的忠诚和热情,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
③诗人又用“杜将军”的典故,希望李傅能像杜预一样,在镇守边塞时取得治绩,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④诗人直接劝勉李傅,不要被晚年的思绪所困扰,要继续保持壮志和豪情,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综上所述,诗人通过赞誉、激励、用典和直接劝勉等方式,表达了对李傅的劝勉之意。17①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②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③绿水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8①语言与其背后的情感不匹配;②那么什么原因导致语言通胀呢;③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19①,改为“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说”;⑤,改为“似乎已成规律”20A
21.①大量逗号的使用让句子节奏舒缓②便于读者细细品味北平水果的丰富与特色③同时强调了各种水果的多样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2.作者通过细腻描写美食的外观、味道及享用场景,运用丰富的感官细节,如视觉、听觉、嗅觉等,以及描绘人们享受美食的情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产生了垂涎欲滴的效果。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