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下雨天|坡子街•杨在华

文摘   文化   2024-11-11 06:50   江苏  

上初中的时候,我最怕的事儿便是下雨。

学校在公社所在地卜家寨,离我家有三里多路。那条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大约有一米宽。虽说只是泥土路,却还平坦,不料赶上兴修水利,大挖生产河,八九百米的距离,竟有两条河在施工,已经挖到几米深,不停地渗水。尽管最深处搭了一尺宽的跳板,还是给我们上学放学带来了很多不便。

晴天还好,阴雨天就麻烦了。

深秋季节,有一天下大雨,放学后,我们向北的同学一起走出校门。大家打着老式的油布伞,穿着矮帮子的套鞋,顶着风,冒着雨,在泥泞的道路上,一步一滑,来到了新开的生产河。前面的一个男同学率先下坡,河坎上太烂了,一踩一个洞,迈步时,鞋子陷入泥里,没拔出来,脚踏到了泥水中,弄得袜子上全是泥,湿漉漉泥乎乎的。后面的同学停了下来,不敢下去。

几个大个子男生一商量,决定临时组成一个接力帮扶梯队。他们在河坡上踩出一个个脚印,用鞋子清去淤泥,然后分站在几个关键位置上,让我们女同学及矮个子男同学踩着脚印走。一旦发现脚下打滑的,立即扶上一把。到达底部,过跳板时,我们一个个手拉手,互帮互助,成功越过最险要之处。上坡时,那些帮扶梯队成员继续带领我们前进。最后,我们几十个同学都顺利通过了两条生产河,而帮扶的同学鞋子袜子裤脚却是一片污泥,十分狼狈。

有时候,因为没带雨伞,更没穿防雨的鞋子,散学时突然下雨,被困在教室里就走不了。

冬天里的一个下午,寒风凛冽。第二节课时,“哗啦啦”下起了大雨。天好像被谁捅了个窟窿,放晚学时仍下个不停。

“粉先、在华、翠平,地上太烂,不能走,到我家过宿吧!”一个矮个子女生快步走了过来,大声嚷嚷,热情相邀。她叫陈阿凤,家住学校附近。

于是,我们跟着阿凤来到她的家中,虽然路不远,鞋底还是湿了。阿凤的父母,一对慈祥的中年夫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阿凤的父亲陈叔叔,矮矮的个子,黝黑的脸庞,一副庄稼人的打扮。他笑眯眯地和我们打过招呼,就提着一只取暖用的大铜炉,手脚麻利地帮我们烘鞋子。

炉火旺,鞋子潮得也不厉害,半个多小时就全干了。我们穿着带有火炉余温的鞋子,心里说不出的感动。

“吃晚饭了!”阿姨端了一瓦盆热气腾腾的粥放在桌子上,又端来一碗煮蚕豆、一盘香油炒咸菜,拿出了勺子和碗筷。白米粥、煮蚕豆,这是招待亲戚的规格了。一碗香喷喷的热粥下肚,寒气一扫而光,浑身暖洋洋的,说不出的舒服,心中更是感激不已。这是一个经济拮据的年代,几乎家家粮食不够吃,突然多几张嘴,必然耗费粮食,也许这个月的粮食就不够吃了,怎能不感激呢?

半个世纪过去了,纯真的少年时代一去不复返,那些珍贵而又美好的回忆却铭刻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怀。 


(2024年11月11日《泰州晚报》7版)
作者简介


杨在华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文学作品多篇。


编辑部:李明官 严勇 孙剑 顾静  
运营部:陈大志 仲金城 王燕 刘玲

美文需要多分享

酒香也怕巷子深

亲们点个

↓↓↓

坡子街笔会
泰州人的诗和远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