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市场在9月下旬的强劲上涨之后,市场近期再次陷入了波动状态,这种波动对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对于那些偏好投资于债券类资产、追求稳健投资的投资者而言,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股市和债市之间明显的“跷跷板效应”:
一方面,股市的快速上涨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导致部分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层面的积极信号不断,财政政策的持续发力,增强了市场对基本面改善的预期。这些因素导致了债券市场的震荡。
因此,很多追求稳健投资的投资者可能会对市场的大幅波动感到忧虑,既担心自己持有的资产无法跟上市场的上涨步伐,但面对高波动的权益市场也不敢轻易入场。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股债混合的“固收+”策略。通过合理分配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例,可以有效控制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帮助我们平稳度过市场的波动期。
01
什么是“固收+”
固收+可以理解为一种投资策略:既注重稳健性与流动性管理,又适度分享股票市场机遇,其投资目标是力争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长期稳健回报。
我们可以将“固收+”拆分成“固收”和“+”两部分。“固收”部分是指大部分资产(一般70%以上)投向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力争获取长期稳健收益;“+”的部分则指投向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以期增加弹性收益。
常见的“固收+”公募基金产品,主要以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为代表。
02
“固收+”的表现如何?
观察收益曲线,如果用沪深300指数代表股票资产的表现,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固收+”类基金在市场下跌时展现出了较强的抗跌属性;在市场上涨时,又能跟上涨幅;在市场处于震荡阶段时,还能稳住收益曲线。可以说切实做到了“稳中求进”。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14.11.18-2024.11.18,指数过往业绩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
通过分析单年的涨幅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用中证全债指数作为债券资产表现的代表,在2014年、2019年和2020年等牛市期间,“固收+”策略相较于纯债券投资实现了显著的超额回报。相对地,在2021年及之后的权益市场波动期间,“固收+”策略相较于股票资产展现出了更稳健的表现。
数据来源:Wind,指数过往业绩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
03
现在值得配置吗?
1
低利率时代,存款难以满足稳健收益的需求
今年7月,六大国有银行相继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五年期整存整取年利率由2%降至1.8%,六大行存款利率正式告别2字头。
实际上近年来,不仅定期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高息存款的利率也是持续下行,额度日益稀缺。在存款利率快速下行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的稳健理财需求,纯债产品的收益也已显局促。
在这样市场背景下,固收+策略不仅满足了居民对可持续收益的需求,也顺应了理财市场向净值化管理的转型趋势。这种策略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适应市场变化的投资选择。
2
资产配置,穿越周期
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科维茨所说:资产配置多元化是投资的唯一免费午餐。
从本质上来说,“固收+”的优势就在于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以多债少股的搭配来兼顾较低的波动和更高的性价比,致力于起到“1+1>2”的效果。
尽管权益市场的调整导致自2021年以来“固收+”产品遭遇了一些回撤,但是风险与收益同源。随着权益市场的复苏,“固收+”产品相较于纯债基金显示出更强的反弹潜力。在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没有任何单一资产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实现能够穿越周期的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关键在于采取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
3
进可攻,退可守
面对当前的市场,可能很多投资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担忧市场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但又想避免踏空。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固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在“控制风险”和“增厚收益”之间实现平衡,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04
小结
面对波动巨大的市场,只有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资产组合、采用多样化的投资策略,组合才更有可能呈现出更稳定的表现。
“固收+”基金展现出了介于股票型基金和纯债型基金之间的平衡之美,既不过激也不过于保守,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折中的选择。这种基金在追求稳健的同时,也关注长期回报,改善了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对于风险偏好较低且对市场趋势把握不精准的投资者来说,“固收+”基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投资选项。
作者:刘雨淇 S1440121080057
风险提示: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也不代表相关基金未来表现,基金投资须谨慎。本文不代表中信建投证券观点,仅属于基金投资策略讨论,不作为投资建议,本报告的调研内容为后续整理,不保证整理内容与调研原文完全一致,另外基金经理观点可能发生变更;文中信息均来源于本公司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但本公司及其撰写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文中所提具体基金、股票等证券仅用于举例,不构成投资者在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等方面的最终操作建议;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不作为同管理人/基金经理/投资策略其他产品未来收益水平的保证,任何人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中信建投证券以及作者无关,基金产品详情请阅读基金法律文件,并以之为准,基金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第三方不得以商业目的对本文所载内容进行复制、转载,如需复制、转载的,应申请授权并注明来源,且不得对文中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