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立场是什么?

文摘   2024-12-25 22:01   云南  

点击蓝字 关注《方话》

我们认识的世界,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是我们内心认可的世界。这段话有几层意思,认识的世界是每个人自身解释过的世界;认识的世界是每个人期待的世界;认识的世界不一定是客观的世界,客观的世界不会被每个人或每个个体看得到“全面”与“完整”。


认知即世界,世界非认知。这句话能给我们带来诸多的思考,尤其是自我反思,反思我们自己一直认可的“观点”“见解”“信息”与“判断”,真的有我们自己认为的那么的“正确”,那么的“公平”,那么的“无私”吗?尤其是与我们表达的那么样?


那么,是什么影响我们看待世界呢?有好多因素,如:我们的价值、信息、能力、情绪、视野,等等。而这些因素,又回到一个公共点,那就是每个主体的“立场”。


价值决定立场,立场影响价值;立场决定视野,视野影响立场;等等。本文讨论关于“教育立场是什么?”的话题,分别从“政策立场”“社会立场”“家庭立场”“教师立场”“学生立场”等五个方面理解与解读教育。




站在教育政策立场看教育。

教育政策立场即国家教育立场。

教育政策立场看教育,教育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国家、民族、人民发展的重要路径与措施;教育应该是为人民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福利;教育应该服务民众整体素质与素养的提升;教育还应该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支撑;等等。


教育政策立场看教育。教育是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教育是长河般的历史长卷,教育是世界视野的国家行为,教育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发展,等等。


教育政策立场看教育。为教育提出法定性“原则”“方向”“措施”“保障”与“评价”。


关于“原则”是指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为代表的法律法规,提出教育的基本标准与要求,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九年义务教育,校长、教师、教科研队伍的专业化,等等。


关于“方向”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期待,提出教育走向何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坚持素质教育,等等。


关于“措施”是为遵守“原则”,坚守“方向”的内容与方式,用什么培养人与怎么培养人,如:“五育融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课标、新课程”,以及新课堂、新评价,以师生互动、交流为方向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等等。


关于“保障”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教育发展提供的支持系统,如:制度与机制支持,出台相关文件与要求,财力与人力支持,规定教育投入与专项资金,对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数量”“质量”“培养”等方面的保障,等等。


关于“评价”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或委托给相对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进行考核,以对各地各校各阶段教育进行评估与监管,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设立各类型的示范区、实验区,每年的各种各类“案例”评比,各种论坛的展示,各项成果评选,等等。





站在社会立场看教育。

社会的教育立场即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具有“多元”“融合”“动态”等特征。


教育社会属性中的“多元”,可以从社会对教育目标追求的“多元”来理解,可以从社会对教育内容选定的“多元”来理解,可以从社会对教育方式选择的“多元”来理解,可以从社会对教育质量定位的“多元”来理解,可以从社会对教育发展以及作用的“多元”来理解,等等。


教育社会属性中的“融合”,可以从社会发展来理解教育与社会“融合”,可以从社会治理来理解教育与社会“融合”,可以从社会评价来理解教育与社会“融合”,可以从社会资源来理解教育与社会“融合”,可以从社会众生理解教育与社会“融合”,等等。


教育社会属性中的“动态”,可以从教育给社会带来引领来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可以从教育给社会带来冲击来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可以从社会给教育带来影响来理解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动态”,可以从社会给教育带来支持来理解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动态”,等等。




站在家庭立场看教育。

家庭的教育立场即家庭发展方向。

家庭教育发展看教育,教育具有“生活化”“综合性”“多样性”。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提出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从社会、生活的视角去理解教育。家庭是血缘亲情式的社会最小组织,也是最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的特点,就是生活化。家庭教育是以亲情为基础,以生活为内容,以示范、交流与帮助为方式,极具生活化的教育样态。生活时空、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活评价、生活目标等,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态、内容、方式与追求。


家庭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育人,每个家庭对子女教育都立足于“完整的人”“一生的人生”“方方面面的成长”,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目标的综合性;家庭教育对子女教育涉及到“情感情绪”“态度习惯”“知识能力”“生活常识”“社会实践”“人际交往”“身体素养”“兴趣爱好”,这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家庭教育对子女教育会以“言传身教”“有效陪伴”“共同面对”“潜移默化”,这体现了家庭教育方式的综合性;家庭教育的评价,家庭教育的资源等方面也体现了其综合性。


家庭教育的多样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许多不同,其中面对教育对象的差别。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学校要面对个性迥异、基础不同、成长环境不一的多类型学生;而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面对的是朝夕相处的子女。学校教育的多样性,一般指向不同学生的个体教育;家庭教育的多样性,一般指向子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需求与要求,不同环境与内容的教育方式多样性。其实,家庭教育多样性还体现家长的成长性所带来家庭教育的变化,体现在家庭条件改变所带来家庭教育的变化,等等。





站在教师立场看教育。

教师的教育立场即课堂的样子。

课堂样子应该是“充满生命气息”“充满生成创意”“充满生动张力”。

 

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气息”,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场域,而成长透射出师生“生命气息”,所以,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是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课堂生命气息体现师生的生命状态,如:健康的生命价值追求,积极的生命精神探索,生动的生命韵律展现与持续的生命发展状况,等等。课堂的生命气息,还体现师生对平等生命价值的遵守,还体现师生对未知生命价值的尊重,还体现师生对点滴生命过程的珍惜,等等。


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成创意”,课堂是师生在以不同内容为载体,不同方式为渠道,共同探讨,以获得帮助、支持与激发,生成出合乎规律,又不合乎往常的“发现”,这种发现是生成性的,是创生性的,是创造且有创意的。课堂是让师生不断涌现出智慧与奇想,课堂因师生生成而形成,而非因形成而生成,课堂的生成性体现了课堂师生的状态,体现了课堂师生的关系,体现了课堂师生的生态;课堂的创意则体现了课堂师生思维的灵动,体现了课堂师生思维的情绪,体现了课堂师生思维的高度。


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动张力”,课堂的优与劣体现在课堂的“拘谨”与“张力”上。课堂如果是“拘谨”的,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可能是无效或负效的。课堂的“拘谨”体现在师生状态,体现在学习内容,体现在学习方式,体现在学习关系,体现在学习的评价,体现在学习生态,等等。课堂如果是有“张力”的,这样的课堂是高品质的,既有课堂高品质、课堂高品格、课堂高品味。课堂的“张力”体现在师生状态,体现在学习内容,体现在学习方式,体现在学习关系,体现在学习评价,体现在学习生态,等等。




站在学生立场看教育。

学生的教育立场即学生成长的状态。

学生成长的状态如果是“自愿”“自主”“自律”,那么,学生成长是健康、积极、生长的。


因学生而有教育。教育从国家、社会立场来看,都指向服务学生,显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当然,从更广义去理解教育,教育服务对象除学生外,还有其他人,如:教师、家长、社会成年人,等等。


学生成长状态是教育真正发生的状态,学生成长状态是“自愿”的,那教育状况就是健康的,就是积极的,就是发展的。“自愿”看似很简单,很平凡,实则很难做到。大家试想一下,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最难,最容易反复,最需要时间、精力和方法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让子女与学生自愿成长。教也好,育也罢,最终效果都体现在学习者身上,而学习的“自愿”又是学习者最宝贵的学习品质。


学生成长状态是教育真正发生的状态,学生成长状态是“自主”的。成长中如果有了学生自愿,那么,学生成长就来到另一个阶段“自主”,“自主”包括:自主学习,自主工作,自主反思,自主成长,等等。人的成长需要条件,一个外界条件,如:成长环境,成长资源,成长空间,等等;另一个内部条件,如:成长愿望,成长基础,成长习惯,成长能力,等等。“自主”是能够让成长者成为发现、转化与融合二个条件的纽带,如:自主者能捕捉外界条件,能获取外界条件,能链接外界条件,能融入外界条件,等等;又如:自主者能激发,能保持内部条件,从而借助外界条件,促进内部条件“发酵”,使之产生能量。这一过程,就是学习者的“自主”的作用。


学生成长状态是教育真正发生的状态,学生成长状态是“自律”的。当学生成长状态拥有“自愿”与“自主”时,“自律”就承担成长者“保驾护航”的重任。自律是成长者的“终身陪伴者”,任何一名真正的成长者,“自律”都如影随形,尤其对于学习者来说,“自律”作用与价值是难能可贵。拥有“自律”的学习者,是把“自愿”与“自主”作用与效果发挥到淋漓尽致,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成长速度、成长质量都是“高速前行”的。自律者自强,自律者自尊,自律者自成长。

 

教育是什么?有大家所谓公认的“理解”;教育是什么?有大家各自的自以为正确的“理解”;教育是什么?是大家公认的“理解”与各自自以为正确的“理解”的“交叉”部分。







推荐



《重构教育生态 区域教育生态与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本书试图以融合的视域,寻找教育健康发展真正“关键”的要素。作者认为无论是课堂、课程、评价、队伍等方面的变革,还是中考、高考、治理方式改革,其实都是部分的改变,还不足以为教育带来质的发展。教育要发生真正的改革,应从教育生态构建出发。

重构教育生态,是教育发展的真正“要素”,教育生态优化,方能夯实教育发展之道。本书从不同主体,不同内容思考教育生态重构,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理性思考,扎根于实然的教育生态,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启发。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推荐



《做有温度的教育》

本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长按或微信扫码

跳转小程序👆



欢迎关注并转发文章↓↓↓


詹大年私号
詹大年认为:家庭教育教人文,学校教育教科学,社会教育教规则,自我教育教信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