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周代申老师《足迹》付梓之际
周老师发信息给我,说有事找我商量。下班后立即打电话给他,原来,他准备出版一本书,本来想让我帮忙,考虑到我工作忙,身体又不好转而请其他人帮忙。
周代申老师与共和国同龄,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
上学时候,听班主任老师讲,周老师很聪明、好学,文学素养高。作为学生,当时只感觉他对我很严厉,对他既惧怕又尊敬。
上班以后,有幸和周老师在一个学校工作。有几年,我和他一起骑自行车上下班,那时路上车少,我们边骑边聊。从此我也知道,周老师不仅聪明,他的人生充满艰辛和励志。他出生在烔炀当地一个书香门第,因为“文革”,学业中断,他只读到初中毕业。他母亲早年病故,由父亲一个人扶养成人。由于家庭“成份”不好,一段时间,他饱受欺凌。他却凭借顽强的毅力,跟着广播自学英语,以代课教师身份考上中师,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
周老师从学校退休了,但是他没有闲下来,他爱好钓鱼、写作,也热爱音乐,玩智能手机。他多才多艺,以似火的热情投入到老年教育工作中。他利用自己的特长组织了镇上的老年乐队,被任命为烔炀镇乐队协会主席;他同时被邀请参加镇老年学校讲师团,给全镇老年学校老人上课,跟他们分享文化生活。因为我和他住在一个镇上,距离不远,他也仍然经常跟我畅谈人生,鼓励我积极向上。
一次偶然机会,我骑行南京,在朋友圈发了几个美篇。没想到,年逾古稀的周老师立即被这种图文并茂的创作形式所吸引,他对我的娱乐创作模式大加赞赏。也许在周老师眼里,我这个学生还算合格吧,他开始对我的文字格外关注,对我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点评,从措辞到思想,从标题到内容,都倾情指导。在他的点拨下,我的文章有了进步。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周老师自己也爱上了美篇的创作形式,他开始在智能手机上创作。由于以前接触过电子产品少,为了更好地创作,他开始不停地向我请教智能手机操作。简单的问题他就发信息、打电话,当问题不能解决时,他就登门拜访,一步一步地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那么地虔诚,那么地认真,那么地投入。
正值暑假期间,我放假在家里。周老师冒着酷暑和烈日,从家里走到我家问我他遇到的难题。我不忍心让他跑,提出,有问题打电话给我,我去找他。他坚持不让,并真像个小学生一样虔诚地说:“毕竟是求学,不能马虎,多跑几趟我才能记得。”
我被他的所言所行深深感动,一个七十岁的“倔老头子”居然这么执着、严肃、追求完美,原来这就是他能力超群的秘诀。周老师终于能够独立、熟练地编辑美篇了,他也开始不停地推出图文并茂的精彩文章。
周老师不但自己努力学习,还鼓励我多写多练。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分享的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周老师又和几位文友一起开始积极筹划,建立镇级文学组织。
终于,在周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组织了吸引全镇文学爱好者的巢音烔韵微信群,建立了安徽省第一家乡镇级别的作协分会,申请了一个作协分会文学交流的公众号。我们服务于乡镇文艺,宣传挖掘地方文化,成为地方乡村文化的末端、触角,影响逐步扩大。
周老师七十多岁,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他的更多作品不断在纸媒相继发表,在各种省市级征文比赛中也频繁获奖,很快晋升为合肥市级作协会员。同时,他连续两年获得巢湖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百姓学习之星”光荣称号,随后,又分别获得巢湖市和合肥市“老年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9年获“安徽省乡村文化领头人”称号,2023年被评为“巢湖市文化能人”。至今,“70”后的他己获十几项市级以上大奖。
周老师保持着远超同龄人的旺盛精力和能力,这应该正是得益于他一直以来不停地思考、学习,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和老年教育。相信这也是他不显老的秘诀!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