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英国和德国签署了两国间首份双边防卫协议。
“《三一院协议》”
当天英国国防大臣希利(John Healey)和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利斯(Boris Pistorius)在伦敦签署了这份名为《三一院协议》(the Trinity House Agreement)的文件。
协议内容包括:
——新型远程打击武器。双方同意“共同努力快速开发一种新系统,该系统比任何现有系统射程更远、瞄准更精确”;
——德国企业在英国生产炮管。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将在2027年底之前开设英国炮管工厂,使用英国炮钢生产德国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英国120毫米线膛坦克炮和两国通用的155毫米榴弹炮炮管。这将是历史悠久的英国谢菲尔德锻造厂钢材20年来首次重新被用于制造火炮身管,双方称此举可为英国创造400多个就业机会,为英国经济带来近5亿英镑提振;
——合作加强北约东翼。双方军队将举行更多联合训练和演习,“利用前线作为发展新作战方式的催化剂”;
——陆军装备合作。双方将合作开发“拳击手”(Boxer)装甲车和陆基无人机;
——保护关键水下基础设施。双方承诺共同保护北海海底的重要电缆。这包括探索新的船外水下监视能力,以提高对敌方活动的探测能力;
——德国军用飞机使用英国基地。英国同意德国负责巡逻北大西洋的P-8巡逻机定期从苏格兰洛西茅斯基地起飞;
——新型无人机合作。双方同意合作研发可伴随战斗机行动的新型无人机,以及可供其他军事力量使用的新型无人机;
——海上无人驾驶飞行系统的合作探索与开发;
——对乌克兰合作进行支持。具体内容是由英国参与,令德国援助的“海王”直升机可装备现代导弹系统“使之具备执行相应任务的能力”;
——防空系统整合。在上周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所达成工作基础上“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整合防空系统,以更好地保护欧洲领空免受远程导弹的威胁”。
希利称《三一院协议》是“我们与德国关系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欧洲安全的重要加强”,称赞协议的达成“为我们的共同安全与繁荣带来利益,保护我们的共同价值观并促进我们的国防工业基础”;皮斯托利斯称协议“将共同提高国防能力,从而加强北约内部的欧洲支柱地位”,表示在俄罗斯威胁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绝不能将欧洲的安全视作理所当然”,认为“通过协议可表明北约盟国已认识到这一时代需求,并下决心提高威慑和防御能力”,认为“协议为未来的项目奠定了基础”、“对我而言,更紧密合作以加强北约东翼并缩小(诸如远程打击武器领域)关键能力差距尤为重要”。
2010年英法两国签署了《兰开斯特宫条约》(the Lancaster House treaty),2020年法德生效了《亚琛条约》(the Aachen Treaty),在《三一院协议》生效后,英、法、德这三大北约欧洲成员国实际上已完成了较北约更“内层”的第二重防务交叉“点对点”条约体系的编织,等于在北约这个欧美联合防务体系“重铠”内,又套上了一层欧洲国家间协同防务的“锁子甲”。
协议的背后
传统上英国保守党更重视与美国间的军事合作,而对与欧陆国家深化防务合作兴趣不大。但随着美国在欧洲防务投入的力度持续减少,这一传统战略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如此,随着英国政治、经济等许多领域遭遇困境,英国人开始认真反思昔日不顾一切的“脱欧”是否值得,这种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今年7月工党战胜保守党重获执政权,而作为“重新加强与欧洲合作”的重要一环,工党在选举时承诺“执政半年内一定达成与德国间某项军事合作协议的签署”,此次《三一院协议》签署之际,希利也在媒体镜头前特意强调“此时距工党重获执政不到6个月”,意在凸显工党内阁“言必信,行必果”,增加内阁和党派的支持率。
德国是冷战时期北约东翼对抗华约的核心堡垒,统一的德国则是西方冷战最大的战果。随着乌克兰战局的旷日持久,德国不仅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力不从心,深处东翼的自己也日益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军事压力。虽然德国是欧洲工业大国,但因为二战战败国的影响,加上传统上“重陆轻海”,其在远程打击、海上装备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和苏禄解体后更多依靠远程打击支撑军事局面的俄方恰好构成“以短对长”,而在这些领域英国有独到之处,其为“海王”直升机研发的“软硬”系统和美式装备各有千秋,“风暴阴影”等防区外精确打击武器更已在乌克兰战场经受了考验。
不仅如此,随着两国军队规模和装备数量的缩小,两国原本不俗的军工研发生产体系双双陷入“吃不饱”境地,如果能实现双方整合互补,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双方的军工巨头也将因此获得期待已久的“解套”。正因如此,德国莱茵金属股份公司CEO兼董事长巴伯格(Armin Papperger)和英国谢菲尔德锻造公司CEO努特(Gary Nutter)才双双现身签约现场,并对《三一院协议》不吝溢美之词。
由于8月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和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共同承诺“更广泛英德条约”,并称现已达成的《三一院协议》是该条约的“第一根支柱”,许多观察家相信,《三一院协议》仅仅是更广泛、更深入的英德间防务合作协议的《前戏》,仅为配合工党兑现竞选承诺而抢在6个月期限内完成,希利和皮斯托利斯在签约现场对此也并不讳言。两人还同时强调了欧洲防务合作项目的“开放性”,未来如得到广泛响应,两国(或许再加上法国)似乎有意在三国各自双边军事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和更多北约中欧洲国家签署更多类似的“交叉双边协议”,并由此编织出一套基于类似昔日TPP原理的、北约框架下欧洲成员国自行“串联”的“大锁子甲”。
面子大于里子
然而许多观察家同时指出,《三一院协议》“面子大于里子”,“框架”多于“干货”,且不少内容或隔靴搔痒,或远水不解近渴。
在10月23日对希利的专访中,英国电视4频道主持人穆尔蒂(Krishnan Guru-Murthy)犀利指出,《三一院协议》一项重要内容是合作开发防区外打击武器,并声称“此举对遏制俄罗斯、支援乌克兰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上英德双方对援助乌克兰这类武器、尤其放松对乌克兰向俄境内使用这类外援武器设置了重重障碍,北约本身也并无直接介入对俄军事冲突的意愿,“那么,兴师动众研发一个耗资巨大却不能使用的武器系统,究竟有何意义”?这位主持人还指出,不论去年的反攻或今年的防御战,乌克兰陷入被动的关键是西方援助武器系统及其弹药总是“入不敷出”,而打着“援乌”旗号的,《三一院协议》对此并无直接表示,即便在英生产的炮管可以用于援乌,但这个工厂最早也要到2027年底才能形成初步产能,对于战事吃紧的乌克兰而言说是“远水”都嫌客套,毕竟如果今年稍晚美国当选的总统是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话,届时他的任期也只剩一年多一点了。
前英国下院秘书、国防委员会成员,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RUSI)研究员威尔逊 (Eliot Wilson)也表示,英德两国政府在双边防务合作方面“做了过多表面功夫,但实效性和针对性不足”。如选举结束当月两国防长就在柏林会谈,随即放出双边防务合作协议签署在即的大量信息,但最后面世的《三一院协议》仍然“务虚”过多,且随后(8月)内阁以党派嫌隙将在英德防务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副总参谋长、国家安全顾问詹金斯将军撤换,却又让已无明确头衔身份的他继续参与此事,这显然对促进双边合作并无帮助。他还指出,国际间合作研发新型武器系统早已有之,英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三一院协议》在这方面同样“几乎未开辟任何新局面”。
他尤其对《三一院协议》强调的重点——加强北约东翼提出质疑,因为北约东翼最敏感的薄弱环节是爱沙尼亚和立陶宛,英国已在爱沙尼亚部署战斗群,并刚刚宣布自2025年7月起陆军第四轻型旅将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以便在必要时加强在东翼的军事存在。英德和其它北约盟国在这些东翼薄弱环节的合作,包括定期演习都已存在,“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英国和德国需要签署正式协议才能举行特定的双边演习,也不清楚这些演习为何特别有帮助”。
根据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数据,自2022年以来德英是仅次于美国的,向乌克兰提供军援的第二、第三大国家(分别为150亿和140亿欧元),它们也同时是欧洲防务开支最大的国家。即便如此,威尔逊指出,北约花了20年才让三分之二国家实现国防开支占GDP比重至少2%的目标,其中德国甚至直到2024年才勉强实现,“在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可能进一步减少在欧军事投入的背景下,需要紧急关注真正要紧的事,而签署那些重申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事情的夸夸其谈的宣言只会分散注意力”。
英国地缘战略委员会(Council on Geostrategy)国家安全研究员弗里尔(William Freer)则指出,英德《亚琛条约》和英法《兰开斯特宫条约》当年也被赋予“里程碑般重大意义”,但事实证明彼此间狐疑尚深,对双边深度军事合作的促进是有限的,《三一院协议》未必不会步其后尘。
在某网络社交平台上,一位境外“中国通”用一句带有中文原文的中文谚语概括了其对《三一院协议》的观感:
“宋人议论未定,而(金)兵已渡(黄)河”。(多尔衮《致史可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