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态势对上下游产业以及整体经济格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2024年如期完成5%的目标,但钢铁行业继续深陷低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
从市场整体表现来看,钢铁PMI虽整体呈现稳中略增态势,但近期的回落不禁令人担心其持续性。具体来看,在供给端,粗钢产量的下降速度有所缓解,核心仍是需求不佳,进口规模也呈现持续下滑,出口的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市场的压力。但需求端的疲软态势仍异常明显,房地产行业长达三年的低迷期,使得用钢需求大幅萎缩,对钢铁行业冲击巨大。尽管11月销售数据有边际回暖迹象,但仅是降幅收窄而非重回增长,投资端的承压以及施工的萎缩,预示着行业复苏之路漫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虽增速上行但仍有限,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加持下,“两重”建设的推进有望成为其支撑,但能多大程度上拉动用钢需求仍存变数。2025年而言,核心仍在于地产,在无逆转性刺激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局面可能很难有太大改观,房地产所面临的困难并不容易解决,而基建仍无法弥补此缺口,钢铁消费难以显著回升,行业压力不减。
行业财务表现方面,钢铁行业营业收入整体仍处于下行态势,在毛利率回暖的情况下,月度利润总额边际出现改善,2024年前11个累计利润虽已扭亏,但盈利能力仍很弱,2024年1-11月较去年同期下降83.70%,同时也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库存尚未出现显著攀升,但应收款的资金占用对行业的压力依然不低;同时,负债率继续处于攀升中,行业资本结构弱化,债务压力加大。
最后,我们探讨了债券市场和重要主体。钢铁行业债券发行量有所回升,净融资额连续好转后已回正,发行票面利率下降至历史低位,但并非由基本面带动,资金松与资产荒是核心原因;信用利差上,全年以收窄为主,下半年以来有所反复,同时与全部产业债利差的差距也在缩小。个体层面,部分企业收入下滑、现金流紧张、债务负担沉重、到期债券占比高、短期偿债指标弱等问题凸显,相关风险不可忽视,但全行业“高收益”主体较为有限,以国企为主的市场结构下,整体借新还旧情况较好,能够缓解债务接续的压力。
行业基本面
2024年钢铁行业的低迷继续持续,从钢铁PMI来看,2024年10月钢铁行业PMI达到54.60%的高点,环比攀升5.60个百分点,在此之前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内PMI值均低于50.00%后大幅反弹,但未能持续,此后11月份钢铁行业PMI为50.60%,环比下降4个百分点,12月份PMI继续降为47.50%,此前连续3个月的边际好转并未得到延续,后续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具体来看,2024年12月份钢铁行业新订单指数为48.70%,环比下降1.80个百分点,显示需求增速有所回落,但指数仍保持在扩张区间,钢铁原材料变化幅度与新订单变化相一致,12月份钢铁原材料采购量指数48.70%,较10月份的年内高点下降7.8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该指标整体增长,近期达到峰值降幅较明显。
2024年12月份,钢厂生产增速也高位放缓,生产指数为48.30%,较上月下降5.30个百分点,有所收缩;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4.30%,环比下降13.60%。综合来看,生产指数年末略低于新订单指数,2024年12月份钢厂的生产有所缩减,主要是钢厂前期积累了大量库存,需加快消耗库存商品。
1.2 供给端
我国粗钢产量在202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高位回落,2020-2023年粗钢产量分别为10.65亿吨、10.33亿吨、10.13亿吨和10.19亿吨,近两年基本平稳;生铁产量与粗钢趋势接近,在2020年达到峰值后有所回落,2023年呈现小幅增长态势,同比微增0.60%;但近几年钢材产量仍在逐步增长,2023年达到13.63亿吨,同比增长1.67%。2024年1-11月,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9.29亿元、7.83亿元和12.8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0.63%、-1.55%和2.41%,仅有钢材保持增长,粗钢与生铁产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
从重点钢企的日均产量来看,每年粗钢产量季度波动趋势较为一致,2024年1月份至3月份下降明显,从4月份开始日均产量上升幅度较大,增加至6月份的288.59万吨,之后小幅波动,年末又小幅回落至12月20日的251.00万吨/天。
区域分布上,河北和江苏仍是最大的两个产区,也是唯二的产量破亿吨的省份,2023年产量分别为2.11亿吨和1.19亿吨,占比分别为20.7%和11.6%。其次则为山东、辽宁和山西,产量占比分别为7.3%、7.3%和6.2%,同时前五个省份保持稳定,其他省份产量均不足4000吨,占比不足4%。2024年1-11月,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和山西粗钢产量分别为1.87亿吨、1.10亿吨、0.68亿吨、0.65亿吨和0.56亿吨,均超5,000万吨,占比均在5%以上,相比2023年同期占比略有下降。从变化来看,2019-2023年的5年间,青海和天津的降幅最为明显(-58.7%和-25.1%),青海产量本就很低,而天津粗钢产量从2,194.77万吨降至1,644.48万吨,区域产业出现明显弱化。此外,2024年1-11月,产量降幅较大的省份包括青海、重庆和湖南,分别下降39.12%、8.76%和7.55%,另一方面福建和内蒙古分别增长13.68%和10.50%。
拉长八年来看产量变化,增长明显的省份为福建(10.02%)、广东(9.69%)、内蒙古(8.23%)、广西(7.46%)、新疆(6.75%)、山西(6.34%)和云南(6.29%),下降的仅有3个省份,分别为浙江(-1.22%)、上海(-1.56%)和天津(-2.83%),其余省份产量均有小幅增长。从2024年1-11月的粗钢产量来看,增长显著的仍为福建(11.06%)、广东(10.11%)和广西(9.49%),与2023年基本同步,除此之外有小幅上涨的有新疆(2.93%)、四川(2.35%)和甘肃(1.58%),但山西、云南和内蒙古与2023年钢铁产量增速背道而驰,分别下降4.97%、11.21%和1.14%。
2023年及2024年1-11月出口和净出口数量大幅提升,2024年1-11月出口突破1亿吨,大幅增长24.44%,创八年以来新高,全年有望接近2015年的峰值(1.20亿吨);同期,进口数量大幅下降17.92%,需求低迷下进口也受到明显影响。近几年国外针对我国的钢铁行业反倾销立案调查,将对其采取征税措施,2024年立案的数量超过20起,对钢铁出口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整体来看,中国的钢铁行业出口总量相对保持增长,进口呈持续萎缩状态,国内需求低迷之下,增加出口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
1.3 需求端
2021年开始,房地产行业进入低迷时期,至今已有四年,用钢需求萎缩,建筑钢材占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逐年下滑,钢材供应也同样出现结构性改变,螺纹钢、线材产量明显滑坡。从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来看,2024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9.36万亿元,同比下降15.58%,降幅有所扩大,其中,住宅开发投资7.12万亿元,同比减少10.5%,比上月同比跌幅扩大0.1%;办公开发投资为3,803亿元,同比减少7.4%,比上月跌幅扩大0.4%;商业开发投资为6,430亿元,同比跌13.6%,比上月跌幅收窄0.3%。
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8.2%;商品房销售额11.66亿元,同比下降6.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6.0%。2024年1-11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8.6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4.32%,降幅继续收窄,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6.0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8.51万亿元,下降19.1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0.00%。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3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1%。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40%。整体来看,房地产行业依然处于筑底阶段。11月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销售边际回暖,但幅度有限,且投资端相对承压。
房地产市场销售端尚未完全企稳,房企拿地不足同时也制约开工和竣工规模。在2024年1-11月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3.04%,竣工端方面,1-11月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6.19%。施工方面,1-11月施工面积同比-12.7%,降幅较去年全年扩大5.5pct,房地产项目建设整体仍处于下滑态势,尤其是竣工在保交楼要求下获得一定支撑后也出现明显下滑,建设规模的提升有赖于销售的回暖,当下尚未实现。
地产之外,钢铁最主要的需求就是基建。2022年和2023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速整体表现尚可,分别为11.52%和8.24%。同期,基础设施建设(不含电力)增速分别为9.40%和5.90%,增速放缓,由于房地产景气度逐渐下降,也给基建带来不小影响。同时,基建也存在地方债务等困扰,当下化解地方债务是核心目标,最重要的基建投资主体受到抑制,尤其是高债务风险区域。近期,化债思路从“控风险”向“控风险与促发展”转变,有所放松,但目前在资金短缺和在地方债务的约束下,基建对钢铁的需求更可能是托底而非刺激,城投加杠杆的空间不足。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使用,“两重”建设加快推进,将是基建投资的保障。2024年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39%,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0.9个百分点。同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增速为4.20%,较前三季度增长0.1个百分点,但整体来看,今年后半年增速水平均低于5.00%,弱于近两年增速,所面临的压力依然不低。
分项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基建主要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铁路及道路运输业构成,2024年1-11月增速分别为6.90%、4.00%、23.70%、15.00%和-1.90%,仅有道路运输业增速有所下降,在2024年1-11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完成额增速有所下降,并且道路运输业的投资增速持续为负(-1.90%),低于2023年的低点(-0.70%),铁路运输投资增幅也较2023年有所放缓(15.0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的投资增速从2022年以来持续增长,相对于钢铁的需求有一定下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幅不大。
2024年1-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3%,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增速加快;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8.10%,相较1-10月份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5.0%,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9.0%;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8.1%。
机械领域,在疫情冲击和经济增长的压力下,机械设备的投资增速也处于下行通道中,未来的回暖仍有赖于宏观经济的复苏。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投资增速已呈现底部回升态势,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其他领域用钢需求的缺口,2024年1-10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45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新接订单量6,10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3.3%。截至10月底,手持订单量13,38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8.1%。全国出口船舶完工量2,96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3%;承接出口船订单5,74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9.5%。10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2,55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4.5%。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5.7%、94.1%和93.8%。但船舶业用钢占比仍不高,对于钢铁行业的需求贡献仍有限。
2024年钢厂的库存水平整体不高,最主要的还是需求的整体偏弱,促使钢厂更谨慎安排生产,并尝试主动通过压降库存量的方式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与2023年度相比,整体处于稳定的趋势中。2024年10月中旬重点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为1,546万吨,环比增加73万吨,上升5.0%;环比减少19万吨,下降1.2%;比去年同期减少105万吨,下降6.4%。从近几年来看,2024年螺钢纹和钢材库存量相对于前三年以来均处于低位,但已趋于稳定,后续降幅空间有限。
原材料方面,钢铁的主要原材料是铁矿石和焦炭,其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钢铁的成本和利润空间。2024年,尽管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铁矿石价格整体呈现窄幅震荡趋势,下半年以来阶段性低点不断下探;焦炭价格整体呈现波动式下跌趋势,下游需求的低迷对其的影响更为剧烈。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钢铁行业所面临的压力。
从钢材产品价格来看, 2016年以来各类钢材的产品价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并且在2020-2021年期间钢材产品价格有大幅增长;2022年开始钢材产品价格开始持续下跌。2024年来看,以螺纹钢为例,2024年1-4月价格持续下跌,4-5月在刺激政策推出,需求释放加快,建材去库速度加快,价格有一定程度回暖,后半年价格整体回落。整体来看,2024年钢材价格继续呈现下跌趋势。
1.5 小结
2024年钢铁行业的低迷继续延续,PMI在阶段性回升后年末有所回落,回暖持续性有待观察,原材料以及新订单的指标今年整体有所增长,生产指数略低于新订单指数,但需求不振之下,产成品库存仍需加快消耗。行业产量方面仍处于小幅下滑中,核心仍是需求不佳,当前在房地产政策全面放开的情况下,销售端虽现改善迹象,但同比降幅收窄下仍在筑底,新开工等情况仍不佳,对钢铁行业冲击力度仍较为明显,基建对钢铁的需求更可能是托底而非刺激,其他行业的需求互有增加,整体而言需求仍处于持续收紧态势中,钢价及原材料价格继续处于下跌通道中。2025年而言,在无逆转性刺激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局面可能很难有太大改观,房地产所面临的困难并不容易解决,而基建仍无法弥补此缺口,钢铁消费难以显著回升,行业压力不减。
2.1 收入与利润
2023年钢铁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营业收入83,352.40亿元,同比下降2.20%,继2022年转负后连续两年负增长,但降幅已收窄,2024年1-11月钢铁行业营业收入为73,919.00亿元,同比下降6.80%,营业成本70,918.80亿元,同比下降6.40%;2024年1-11月利润总额累计为78.60亿元,是2024年以来累计值第一次扭亏为盈,但利润总额仍很低,较去年同期下降83.70%。整体来看,2024年钢铁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弱化,已处于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2 盈利能力
近年来钢铁行业毛利率整体呈震荡走低趋势。对比近几年毛利率情况来看,在2022年之前,钢铁行业毛利率还维持在6.00%以上水平,但在2022年2月至今毛利率均在6.00%以下,并且在2022年8月达到最低点1.82%,2023年维持在2-3%左右。2024年初毛利率下降到历史低位2.07%,此后持续回暖走强,2024年11月钢铁行业毛利率为6.12%,已是202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关注行业亏损规模和亏损企业数量。从亏损金额变化来看,2024年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较2023年同比有较大幅度提升,2024年前11月亏损金额达到1,193.00亿元,已超2023年水平,结合单月利润的变价改善和毛利率的回暖来看,行业内企业的分化在加剧;从亏损单位数及占比来看,2024年亏损个数较去年同比也有所增长,但亏损个数占全行业单位数的比由2024年2月的40.75%下降至2024年10月的35.95%,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2.3 运营效率
资产运营效率方面,具体关注钢铁行业应收账款、产成品存货和存货的变化情况。2024年以来应收账款整体有所提升,在8月份达到近五年峰值5,097.20亿元,此后虽有回落,但水平仍偏高。存货在2024年2月以后在持续下降,从8,452.40亿元下降至10月的7,566.40亿元,其中产成品存货也从年初的3,463.90亿元下降至3,068.50亿元,需求端持续疲软之下,行业库存尚未出现明显挤压,但应收款的攀升同样对行业资金构成了严重的挤占。
2.4 负债率
2024年,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仍在持续上升,截至2024年11月末达到的65.55%,较2021年末的低点已回升5.33个百分点,目前已是自2017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总体来看,钢铁行业营业收入整体仍处于下行态势,在毛利率回暖的情况下,月度利润总额边际出现改善,2024年前11个累计利润已扭亏,但盈利能力仍很弱,2024年1-11月较去年同期下降83.70%,同时也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库存尚未出现显著攀升,但应收款的资金占用对行业的压力依然不低;同时,负债率继续处于攀升中,较2021年末的低点已回升5.33个百分点,行业资本结构弱化,债务压力加大。
债市表现
3.1 一级市场
从一级市场表现来看,近几年钢铁行业发行量规模最大的是在2019年,高达2,993.80亿元,之后逐渐下降至2023年的1,757.00亿元,2024年回升至1,904.50亿元,是近三年的最高水平;偿还量规模在2021年达到高点3,178.78亿元,此后逐步缩减,2024年偿还量下降至1,658.00亿元,位于近八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外,净融资额也从2021年净流出规模902.28亿元,逐步回转至2024年的净流入246.50亿元。整体来看,钢铁行业的债券发行量有所回升,净融资额持续改善并已回正。
从钢铁行业加权票面利率来看,近几年钢铁行业加权票面利率最高点在2017年的5.05%,之后持续下降,在2022年下降至低点2.79%,之后2023年有所回升至3.33%,2024年加权票面利率下降到近八年以来最低点2.49%,这与行业的基本面是背离的,资金松与资产荒是核心原因。
3.2 二级市场
从个体来看,河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钢集团”)和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集团”)存量债超700亿元,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钢集团”)、河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钢股份”)、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存量债超百亿元,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仅一只存量债,规模100亿元。从到期来看,首钢集团、山东钢铁集团以及河钢集团一年内到期债券规模超过两百亿元,规模较大。从短期债务占比来看,存量债债券均在一年内到期(含行权)的企业分别为包头钢铁、杭州钢铁、江苏沙钢、北京首钢、振石控股和鞍钢股份,短期存在一定集中兑付压力,此外山东钢铁、攀钢集团以及宝山钢铁的一年内到期债券规模占比超过50%,期限结构也需改善。
信用利差方面,2024年以来直到8月下旬一直处于收窄趋势中,此后在利率债收益率上行和股市冲击下,行业利差迎来一轮快速走阔,至10月10日达到阶段性高点95.02BP,之后继续震荡走低,在12月之后又一度走高至12月24日的84.97BP,之后快速下行至2025年1月8日的67.91BP。对比整体产业债信用利差均值来看,钢铁行业波动走势与产业债走势相一致,不过钢铁行业利差一年来均低于产业债平均水平,但利差水平持续收窄,钢铁利差-产业债均值利差由2024年1月9日的-77.39BP逐步缩小至2025年1月8日的-20.84BP。
从个体的绝对收益来看,目前收益率在5%以上的个券仅是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的2只中票,2024年下半年仍上升了50.00个BP左右,其余主要的企业收益率在半年内均有所下降,并且均在4%以下,其中行权收益率在3%-4%涉及主体仅有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的5只债券,近半年时间也均逐步下降,整体来看,钢铁行业的“高收益”主体也较为有限。
3.3 主体信用
1) 资产与负债
我们选取行业中有近期财务数据的38家重要钢铁企业进行分析,其中南钢钢铁为2023年末数据,宝武钢铁、武钢集团、永钢集团和新余钢铁数据为2024年6月末,其余主体数据为2024年9月末。
资产规模方面,宝武钢铁仍是行业内的巨无霸,截至2024年6月末总资产达1.35万亿元,其次的河钢集团和首钢集团总资产在5,000亿元-6,000亿元的区间。截至2024年9月末,资本结构方面,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均超过40%,其中超80%的主体分别是本钢集团(83.13%)、山东钢铁股份(83.07%)和凌源钢铁(83.00%),70%-80%的资产负债率的主体分别为安阳钢铁(77.48%)、柳州钢铁(75.88%)、河钢股份(74.76%)、河钢集团(74.60%)和方大集团(71.09%),上述企业均面临不低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低于50%的主体包括鞍钢股份(48.81%)、太钢不锈钢(48.64%)、重庆钢铁(48.62%)、新兴铸管(47.64%)、新余钢铁(47.46%)和宝山钢铁(40.51%)。
有息债务来看,与年初相比,共8家企业有息债务有所下降,占样本的21.05%,其中降幅超5%的主体有两家分别为是南京钢铁(-6.38%)和杭州钢铁(-6.73%);总有息债务较去年末增长超过20%的主体分别为湖南钢铁和振石控股,分别同比增长48.50%和34.71%,增长超过10%的主体有8家,包括本钢板材、方大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福建冶金、太钢不锈钢、凌源钢铁、鞍钢股份和安阳钢铁。
债务期限结构方面,短期债务占比低于50%的有11家,其中低于40%的仅有三家,分别为首钢集团、攀钢集团和鞍山钢铁;其余均高于50%,其中短期债务占比高于80%的有5家主体分别为杭州钢铁(91.85%)、重庆钢铁(86.60%)、山东钢铁集团(83.05%)、南京钢铁(81.73%)和永钢集团(81.26%);占比在70%以上的有6家主体分别为马鞍山钢铁、安阳钢铁、湖南钢铁、首钢股份、新余钢铁和鞍钢股份。整体来看,主要的钢铁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均较差。
现金短债比方面,38家主体现金短债比均不足1倍,并且有29家主体低于0.5倍,短期偿债指标表现大多不佳。其中短期债务规模较大且现金短债比很低的主体,包括河钢集团(0.27倍)、鞍钢集团(0.16倍)、河钢股份(0.31倍)、首钢集团(0.34倍)和山东钢铁集团(0.33倍)等。债券方面,2024年9月末期末现金对2025年到期债券保障偏弱的主体包括首钢集团、包头钢铁、山东钢铁股份和山东钢铁集团等。整体来看,在大部分钢铁企业短期偿债指标偏弱的情况下,将更为依赖债务的借新还旧。
从营收变化来看,2024年1-9月共有33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较大的为酒泉钢铁(-37.39%)、重庆钢铁(-31.37%)、永钢集团(-27.26%)、新兴铸管(-25.44%)和安阳钢铁(-24.40%),均超过了20%。同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过10%的主体包括山东钢铁集团、宝武钢铁、马鞍山钢铁、南京钢铁、武钢集团和凌源钢铁,其余23家主体降幅较小;而营收同比增长的企业仅有2家,分别为杭州钢铁(17.59%)和河钢集团(2.44%)。
从净利润来看,2023年及2024年1-9月持续盈利的主体有21家,其中2024年1-9月盈利在50亿元以上的主体分别为宝武钢铁、宝山钢铁和湖南钢铁。但从盈利规模的变化来看,2024年1-9月几乎均在缩减,仅有河钢集团和宝武钢铁两家盈利规模有小幅增长,净利润分别为18.21亿元和88.87亿元,增速分别为9.63%和5.29%;此外,持续亏损的主体有13家,亏损规模超过30亿元的企业主要包括鞍钢集团、鞍钢股份、本钢集团、本钢板材和柳州钢铁集团。从亏损主体变化来看,亏损规模有所缩小的主体仅有柳州钢铁,其余主体亏损规模都有所扩张,亏损同比增长幅度超一倍的主体有9家,分别为山东钢铁集团、鞍钢集团、凌源钢铁、安阳钢铁、山东钢铁股股份、本钢板材、鞍钢股份、本钢集团、重庆钢铁,其中,2024年1-9月由盈利转为亏损态势的主体分别为包钢钢铁和鞍山钢铁。
从销售毛利率来看,毛利率为负的钢铁主体6家,分别为本钢板材、重庆钢铁、凌源钢铁、鞍钢股份、安阳钢铁和马鞍山钢铁,其余均为正,但毛利率整体水平不高,仅有武钢集团、包头钢铁、酒泉钢铁、泰富特钢、南京钢铁、振石控股和福建冶金等主体超过10%。从变化来看,宝山钢铁和鞍钢集团毛利率降幅较大,凌源钢铁毛利率增幅较大但仍为负。整体来看,目前钢铁行业的主体盈利能力仍较弱。
经营活动现金流方面,2024年1-9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的企业共有四家,均由2023年的净流入转为目前净流出态势,分别为鞍钢股份、凌源钢铁、安阳钢铁和新兴铸管,其他均为净流入态势,但从变化来看,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规模同比增长的主体有20家,主要包括柳州钢铁集团、包头钢铁、山东钢铁集团、重庆钢铁和柳州钢铁股份等;投资活动现金流方面,2024年1-9月投资活动现金流仅有武钢集团和太原钢铁呈现净流入态势,其他均为净流出,其中鞍山钢铁投资净流出规模变化最大,由2023年1-9月的60.59亿元转为2024年1-9月的-80.52亿元;此外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规模呈现大幅缩减超150%的主体主要有宝山钢铁、鞍钢钢铁、杭州钢铁、沙钢钢铁、宝武钢铁、方大集团、凌源钢铁、安阳钢铁和包钢钢联,大部分钢企投资支出压力较大;筹资活动现金流方面,2024年1-9月筹资性活动现金流呈现净流入态势的有15家,其余22家均呈现净流出态势,其中筹资净流入规模超100亿元的主体分别为宝武钢铁和海南钢铁,筹资活动净流出规模超100亿元的为首钢集团。从变化来看,筹资活动净现金流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态势的主体分别为湖南钢铁、鞍钢股份、鞍山钢铁、南京钢铁和重庆钢铁,融资情况有所好转;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来看,2024年9月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一定增长的主体有11家,其余26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均在缩减,其中增加额较大的主体分别为太原钢铁和湖南钢铁,分别增加69.93亿元和41.08亿元,现金获取能力相对较强,其余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缩减达100亿元以上的主体分别为宝武钢铁(-161.27亿元)、宝山钢铁(-129.32亿元)和杭州钢铁(-115.22亿元)。整体来看,大部分钢企存在投资支出压力较大,融资能力较差,并且现金获取能力弱的问题。
总结
2024年全国GDP如期实现5%的目标,钢铁行业仍经历逆风局,整体市场呈现出供需两弱的格局。尽管钢铁PMI指数显示出稳中略增的态势,但近期边际的弱化也需关注。供给端的粗钢产量下降速度有所缓解,核心仍是需求不佳,进口规模也呈现持续下滑,出口的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市场的疲软。
需求端方面,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继续对钢铁行业造成了重大冲击,尽管近期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销售边际有所回暖,但同比降幅收窄下仍在筑底,新开工等情况仍不佳,对钢铁行业冲击力度仍较为明显,基建对钢铁的需求更可能是托底而非刺激,其他行业的需求互有增加,整体而言需求仍处于持续收紧态势中,钢价及原材料价格继续处于下跌通道中。2025年而言,在无逆转性刺激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局面可能很难有太大改观,房地产所面临的困难并不容易解决,而基建仍无法弥补此缺口,钢铁消费难以显著回升,行业压力不减。
财务表现方面,钢铁行业营业收入整体仍处于下行态势,在毛利率回暖的情况下,月度利润总额边际出现改善,2024年前11个累计利润虽已扭亏,但盈利能力仍很弱,2024年1-11月较去年同期下降83.70%,同时也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库存尚未出现显著攀升,但应收款的资金占用对行业的压力依然不低;同时,负债率继续处于攀升中,行业资本结构弱化,债务压力加大。
在债券市场方面,钢铁行业债券发行量有所回升,净融资额连续好转后已回正,发行票面利率下降至历史低位,但并非由基本面带动,资金松与资产荒是核心原因;信用利差上,全年以收窄为主,下半年以来有所反复,同时与全部产业债利差的差距也在缩小。个体来看,尽管部分主体在偿债指标偏弱的情况下,面临不低的兑付压力,但“高收益”主体较为有限,以国企为主的市场结构下,整体借新还旧情况较好,能够缓解债务接续的压力,但个别主体仍需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