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会有4个提示,别等到中晚期了才发现

民生   2024-11-08 12:00   山东  

刘荣退休后生活得清闲自在,但最近几个月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一天,刘荣跟老伴抱怨:“你有没有觉得我最近上厕所时间越来越长?老是感觉排不干净似的。”

老伴放下手里的活儿,看了看他:“是啊,我还以为你是在上厕的时候玩手机呢。”

后来,刘荣在儿女的强烈建议下,还是去做了个体检。

结果出来后,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医生告诉他,肠道里发现了几颗良性息肉,虽然还不是癌症,但也得当心,避免进一步恶化。

刘荣一脸疑惑,忍不住问医生:“肠道息肉,这是啥?”

医生耐心解释道:“息肉是肠道里的异常增生,长时间不管的话,有可能会发生癌变。像你这种情况,可能还需要定期复查,不然息肉一旦癌变,发现就晚了。”

刘荣听完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回到家后,他也不禁反思:“要不是今天做了体检,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身体里藏着这么多‘隐患’。你说这肠道里的息肉会不会早就给我发过信号了,只是我一直没注意呢?”

肠道里为啥会长息肉?

肠道息肉其实并不罕见,在中老年人中更为多见。息肉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简单来说主要有三大原因:

1.饮食习惯问题

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会增加肠道负担,导致肠黏膜受到刺激,引起增生,最终形成息肉。

特别是一些重油、重辣、重咸的食物,在肠道内代谢时间过长,造成肠壁损伤。

2.遗传因素

部分息肉与家族遗传有关,有些人天生带有特定基因,容易在肠道中形成息肉。

这种情况就算平时饮食健康,也可能还是会出现息肉,所以有家族史的人更需要多留意。

3.肠道的慢性炎症

经常性便秘或者长期腹泻的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可能会诱发息肉的产生。

长期的炎症反复刺激肠壁黏膜,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当然,肠道息肉分为良性和恶性。一般来说,良性息肉增长较慢,恶性息肉则进展迅速,甚至可能出现癌变的情况。

所以,定期筛查和了解身体的信号很重要。

肠道里长了息肉,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刘荣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实际上,当肠道里长了息肉,身体可能会发出以下几个典型的信号。

早期息肉一般不疼不痒,但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千万别忽视:

1.大便突然不成型

健康的排便应当呈现形状规则的大便,但肠道长息肉后,息肉可能对肠道内壁产生一定阻碍,导致大便形状发生改变。

若排便时发现大便时软时硬、形态不稳定,这可能是息肉的“信号”。

当然,这种情况也可能和饮食或肠道菌群失衡有关,但如果长期出现异常,且饮食很正常,建议尽早去检查。

2.经常拉肚子

如果发现自己无缘无故地经常拉肚子,或者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这可能是肠道内部有异常。

息肉会刺激肠壁,引起肠道蠕动不规律,造成频繁拉肚子

3.黑便出现

健康的便便颜色多为黄色或黄褐色,而黑便可能是肠道内出血引起的。

息肉在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可能摩擦肠壁或者发生破裂,导致少量出血,形成黑便。

需要注意的是,黑便并非总是代表癌症,也可能与一些铁剂或者特定食物有关,但持续黑便还是需要到医院检查。

4.总感觉排便不尽

肠道息肉在一定程度上会占据肠道内的空间,阻碍正常的排便过程。

有的息肉的患者常常会觉得排便不彻底,总想上厕所,甚至排便次数增加,这就是肠道在提示我们:有东西“挡”在了肠道内。

做好4点,防止肠息肉癌变

有了肠道息肉也不必过于紧张,大部分的息肉是良性的,只要平时注意生活方式,是可以预防息肉恶化的。

以下四个日常生活小习惯,可以帮助降低肠道癌变风险:

1.杜绝高脂肪的食物

饮食过于油腻会加重肠道负担,当肠道内的油脂过多时,容易引发慢性炎症,刺激肠道增生。

尽量少吃高脂肪食物,选择低脂肪的鱼、豆制品、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帮助肠道减少负担。

2.少吃各种加工肉类

加工肉制品含有防腐剂、亚硝酸盐等致癌成分,经常吃可能增加肠癌风险。

选择天然的食材代替加工肉类,既能补充蛋白质,又减少了致癌物质的摄入。

3.少吃熏制、腌制食物

熏制和腌制的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致癌物质,对肠道健康有害。

比如腌制鱼、腌菜等食物中可能含有亚硝胺等有害成分,长期吃会增加息肉癌变的几率。

4.戒酒要趁早

酒精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乙醛,乙醛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

对于肠道敏感的中老年人,适量饮酒尚可,但如果长期大量饮酒,肠道发生癌变的风险也会增加。

肠道有息肉的患者,最好是早早戒酒,减少肠癌发生的几率。

结语

肠道健康是我们身体整体健康的基础,年纪渐长的中老年人,更需要关注肠道的变化。

上厕所时多留意大便的形状和颜色,出现异常不必惊慌,但也不能忽视。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大家能够更重视肠道健康,早发现、早治疗,把息肉癌变的风险降到最低。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青岛广播
青岛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广播中心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