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住宅”街景鸟瞰,屋顶采用了特别的“V”字形,这个设计让两侧的邻居不会有采光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室内中庭过高而造成的尺度失衡和空间冗余。©朱雨蒙
这是北京一个典型的郊区乡村。它被农田环绕、道路网络布局,村子的北侧能看到山景,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立内向的院子。“采菊东篱下”的生活近在咫尺,“回到乡村”成为人们逃离城市的新希望。作为一个乡村建筑振兴热潮下的实验样本,由CPLUS设计的“母亲住宅”在北京市房山区西营村构建了一个理想的乡间生活场景。
从主街看,母亲住宅与周围的建筑形成反差。©朱雨蒙
在北京市西南六环外坡峰岭脚下,散落着成片的村庄。屋主张征曾经是CPLUS施工方面的合作伙伴,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合作过了几个项目。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工作之余也成了很好的朋友。这两年,他们都开始关注乡村振兴的项目,因此“母亲住宅”这个项目,CPLUS就自然而然地介入到了设计中。
从侧街进入“母亲住宅”,首先会进入一个内向的庭院空间,而入户檐下的灰空间则为房子的主人提供了一个连通室内与室外的舒适区域。©朱雨蒙
说到项目的名字,其实来源于这个房子的用途。最初,这座院子是为了退休老人设计的,屋主希望周末可以带子女来探望,慢慢地,这里成为了一个欢聚的地方。“母亲住宅”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为了像养育自己的母亲致敬。最终,这个院子变成了一种能量补给。
入口夜景 ©刘晶
“我们从建筑内外关系的探讨开始,希望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核出发,结合环境的特点,设计一个未来乡村生活的容器。”CPLUS的主创建筑师程艳春说道。当人们疲惫于大城市中高速且拥挤的速食生活,回归乡村更像是对现世的反抗和精神的自留地,为了父母也为了子女,近郊成为首选。在这里,有真正意义的“邻里”。
进入“母亲住宅”室内,起居室两层通高,墨绿色的地面衬托出空间的简约与轻盈,从高窗进入的自然光线让空间显得如此柔和。©朱雨蒙
西营村内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密集的农宅和方格型路网勾勒出纵横交错的街巷肌理。“母亲住宅”主入口临着主街,南、北方向皆面朝小巷,西侧院墙与邻居共用。住宅主体是温暖的木色,沿靠主街的立面线条简洁,在周围清一色的清水混凝土外墙中显得尤其突出。屋顶呈“V”字形,屋脊压低,东、西两翼向外展开。从街道视角看,这样的做法为北侧邻宅尽可能留出视线和采光通道,避免了对邻居的干扰;而在室内,在保证二楼房间舒适度的同时,“V”字形屋顶又避免了中庭过高而造成的尺度失衡和空间冗余。“在建造过程中,周围村民有很多议论,有人非议和困惑不解,也有人赞美与惊叹......我想这正是为当地乡村种下了一粒建筑种子。”
在这里,光是自由的。“母亲住宅”为自然光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通道。在“v”字形的屋顶的映衬下,光线的映射更是如此突出。©朱雨蒙
与规整的沿街立面不同,住宅内部另有天地。“母亲住宅”建筑与庭院的占地比例接近1:1,入户门外檐处于庭院中心的位置,是整个院落的视觉中心。在这里,他们畅想了一年四季的生活场景:夏夜乘风纳凉,冬日围炉煮茶,每逢重要节日还可以在这个外檐下的灰空间与家人朋友举杯庆贺......这个连通室内与室外的小小空间为私密向公共空间延伸提供可能。住宅整体布局由东向西分为三段。
起居空间另一侧的餐厅空间。©朱雨蒙
从入户空间进入这个温暖的住宅中,迎面就是一个通高的中庭,墨绿色的地砖与沙发和室内大面积的白色与大地色系形成互补与反差。这种色彩的差异将高挑的起居空间凸显了出来。这个被精心设计过的起居活动空间仿佛整个住宅的“心脏”,并连接着其他各个房间。因为这是张征为家中老人而建的自宅,住宅的首层功能覆盖了他们一日之内全部的日常生活需求,且室内外不设台阶,高差全部用坡道解决。靠近主街的厨房和餐厅是这个房子相对热闹的区域,通过厨房的窗口,屋主可以随时观察到院子里的场景。
首层老人的房间。©刘晶
“除了通过在院子里种树来控制光影和视线外,庭院景观并没有特意设计,我们希望庭院可以更生活化,不是一个只能看的地方,未来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决定。”这算是一个美妙的“遗憾”,随着生活的延续,这家人也将与这栋建筑共同“生长”。西侧楼上、楼下各有一组安静而私密的卧室和卫生间。除了长住于此的父母,偶尔回来的家人或者前来拜访的亲友都将拥有自己的休息区域。
二层的卫生间中,高窗带来了光与梦幻。设计师很喜欢这个细节。©朱雨蒙
二层卧室和窗景。©朱雨蒙
二层东侧是一个书房,未来也可以自定义其使用场景,灵活置换成其他活动空间或者卧室。“我最喜欢二层书房以及浴室的高窗。”程艳春和我们分享着。开窗是设计中的另一处点睛,东、西山墙上的凸窗增加了立面的层次和趣味,并连同中庭两道隔墙上的高窗洞形成了“光的通道”。
二层的卫生间中,高窗带来了光与梦幻。设计师很喜欢这个细节。二层书房 ©朱雨蒙
空间里竖向的交通空间被特意开放出来,并被赋予独特的魅力:不同视角与视线交汇、穿行......设计师在被限定的一方天地中营造出立体且富有趣味的交流氛围。南立面的透明玻璃外墙延伸了空间纵深,成为一扇通往室外的“灵窗”。坐在中庭,人就可以看到院子与天空,感受到蔓延到室内的光线与自然。
窗的风景。 ©刘晶
乡村建筑需要建筑师的介入,这为乡村生活的发展延续带来更多的可能与活力。设计也绝不只停留在一个个物理意义的房子,而是需要通过建筑去讨论未来生活的不同模式,研究人们的心理需求,去实现一场场“欢聚”。“我们有个工人师傅是退伍军人,喜欢玩儿直播。有一次在现场他边直播边施工,这个建筑里的光感让他尤其喜欢,还特意给我们即兴发挥了一段关于这个建筑光的散文诗。可能是建筑温暖的氛围感染了他。”
傍晚亮起的温暖灯光象征着又一次愉悦的家庭聚会。©朱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