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性的摹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侧影式写实简化型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器形化立体造型用于青铜酒器尊、彝造型为最多。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各种鸟兽形玉器为代表,动物的形体结构只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加以刻画。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是商周青铜器主要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题材有饕餮纹、龙纹、夔纹等。
秦汉正处于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都表现了气势磅礴的创业精神。秦汉时期的动物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进取的精神。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唯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
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例如长安昭陵刻着六匹带箭的骏马,通过战马来歌颂开国皇帝的功绩,激励后人恪守祖业。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动物图案随着文化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体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受到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眼球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
古代的封建政治走向下坡路,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生气,动物纹样从此失去了创造性。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简述)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东方图案转化为经典的欧洲纹样,比如他设计的莨茗叶纹,叶子和花朵围绕S形主茎进行各种翻转和弯曲,极富柔韧性的波状线条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具有想象力的植物形态又启蒙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
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一路浸渗了多种风格,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样式,如伊斯兰世界将卷草纹变化为极富几何性和规律性的阿拉伯藤第纹等。
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出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
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拜占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国的卷草纹则通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
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
材料三:
唐代艺术更多的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具“胡气”。汉代艺术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动物图案具有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的特色。
B.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具有躯体肥壮、形象丰美等特征。
C.魏晋时期的忍冬纹,主要原型为金银花茎蔓,经提炼加工后,主要用于建筑的边饰和佛教艺术。
D.卷草纹源于西方,落足中国后,形成一种本土化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趣味。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纹样能够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而时代特征也影响着动物纹样的特点。
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因此采用在鸟兽形器体周身普遍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的手法,使天命神权神秘化。
C.明清时期动物图案,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D.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3.(3分)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 )
A.
B.
C.
D.
4.(4分)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述对象分别是什么?分别从哪些方面论述?请简要概括。
5.(6分)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唐代、汉代装饰艺术的显著特征,并举例分析。
【答案】1.B 2.A 3.C 4.第一则论述对象是动物纹样,侧重论述不同时代社会、审美情趣被赋予哲理观念,对纹样图案的影响。
第二则论述对象是卷草纹,侧重论述中外交流融合,以及本土化带来的影响。 5.①唐代艺术表现了中外艺术交融的特点,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受到了波斯连珠纹形式的影响,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许多文物都具有这一特点。
②汉代艺术更多的呈现出中华本土文化的传统。如: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唯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则材料对比,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装饰艺术的演变与特色。材料一描述了不同时期动物纹样的社会背景及象征意义,材料二深入探讨了卷草纹的演变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材料三则反映了汉唐艺术的独特风格。整体结构严谨,论述条理清晰,信息丰富,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具有结体肥壮、形象丰美等特征”错。材料一第四段“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体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可知,结体肥壮,形象丰美,是盛唐之后的特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此”错。由原文“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与“采用在鸟兽形器体周身普遍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的手法,使天命神权神秘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明清时期动物图案”错。材料一第五段“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可知,主要指的是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
D.“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错。由原文“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可知,应该是“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而不是“花鸟画”。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图表进行推断、推理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可知,唐代流行纹样是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
C.是以植物花卉为纹样的卷草纹。其它三项为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首段以“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引出论说对象动物纹样。
第二则材料由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引出论述对象卷草纹。
第一则由“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浮华性少、朴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可知,此则材料侧重论述商周、秦汉、唐宋、明清不同时代社会,受到当时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审美情趣被赋予人与自然、生命的意义等哲理观念,直接影响了动物纹样的设计。
第二则由“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也被称为忍冬纹”“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从忍冬纹到唐草纹……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可知,卷草纹作为一种外来艺术样式,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卷草纹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因此,卷草纹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外来文化的痕迹,又融入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同时,卷草纹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为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贡献。此则材料侧重中外交流融合,以及本土化带来的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及分析举例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四段“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受到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眼球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和材料二第四段“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可知,唐代装饰艺术更多地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形式多元。最明显的例子是受到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许多文物可以佐证。
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唯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可知,汉代艺术更多的呈现出中华本土文化的传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质朴雄浑。举例:“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唯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
①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注],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出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借着黄昏的金光,还可以把这些稀奇的楼房形体,看得出个大略。沿河因为有了这些楼房,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寄身船中枯闷成疾的旅行者,以及其他过路人,却有了落脚处了。这些人的疲劳与寂寞是从这些房子中可以一律解除的。地方既好看,也好玩。
②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动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从一堆石头间的小路径,爬到半山上吊脚楼房子那边去,找寻自己的熟人,找寻自己的熟地。陌生人自然也有来到这条河中来到这种吊脚楼房子里的时节,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称为熟人乡亲了。
③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船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④这时节天气太冷,临街那一面铺子的大门必已上好了,屋里一隅或点了小小油灯,屋中土地上必就地掘了浅凹火炉膛,烧了些树根柴块。火光煜煜,且时时刻刻爆炸着一种难于形容的声音。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有对河住家的熟人,且有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年过七十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的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或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屋主人有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后,在另一世界里还是继续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发生关系以外,与一同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却仿佛便毫无关系可言了。他们如今也许早已死掉了,也许有些人已成了富人名人,成了当地的小军阀……
⑤我到船头上去眺望了一阵。河面静静的,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是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⑥在一切声音全已安静时,我仍然不能睡觉。大约到午夜十二点,水面上忽然起了一种声音。仿佛鼓声,也仿佛汽油船马达转动声,声音慢慢的近了,可是慢慢的又远了。像是一个有魔力的歌唱单纯到不可比方,也便是那种固执的单调,以及单调的延长,使一个身临其境的人,想用一组文字去捕捉那点声音,以及捕捉在那长潭深夜一个人为那声音所迷惑时节的心情,实近于一种徒劳无功的努力。河面一片红光,古怪声音也就从红光一面掠水而来。原来日里隐藏在大岩下的一些小渔船,在半夜前早已静悄悄的下了拦江网。到了半夜,把一个从船头伸在水面的铁兜,盛上燃着熊熊烈火的油柴,一面用木棒槌有节奏的敲着船舷各处漂去。身在水中见了火光而来与受了柝声吃惊四窜的鱼类,便在这种情形中触了网,成为渔人的俘虏。当地人把这种捕鱼方法叫“赶白”。
⑦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
⑧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入细语着……到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
(选自《湘行散记》,有删节)
【注】为探望母亲,沈从文于1934年1月重返故乡,此时,沈从文已离乡十余年。沈从文此次回乡,是包船由常德沿沅水溯流而上。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行旅者的身份,借助湘西这个特定的地理文化空间,表达了对湘西人民生存境遇的感悟与思考,对生命深沉的理解。
B.文章以写景为主,分别描写了黄昏、入夜、天明时的景象,景中含情;以人事为辅,叙写了湘西的各色人物与他们原生态的生活。
C.作者描写了湘西冬日黄昏至深夜的景象,体现了自然的严酷、深邃与博大,衬托了人的渺小,也展现了水上人家的顽强与坚韧。
D.第⑦段中“抚慰”一词将光、声音和黑夜拟人化,融入了作者对鸭窠围之夜真切的体验,暗含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的深厚情感。
7.(3分)本文既有散文的“真实性”,又有小说的“虚构性”,带有“小说化散文”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包船夜宿鸭窠围的经历,以及从中抒发的情感、体悟和表露出的性情都是真实的。
B.烤火、唱小曲等场景具有私密性,属于第一人称叙述者不可能知道的范畴,具有虚构性。
C.本文虚构的场景并非凭空而生的虚拟和幻象,而是基于作者当下真实生活的艺术创造。
D.本文虚实交替,过去与当下同在,表现湘西特有生命形态,生发对生活与命运的多重思考。
8.(4分)本文描写了大量人物活动的“声音”,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这些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6分)请分析文本画线句的意蕴。
【答案】6.B 7.C 8.①“声音”表现了湘西人民自由洒脱而富有温情的生活状态。如文中描写了入夜后,烧水煮饭的声音、船上岸上的说话声、妇人唱曲的声音、笑嚷声。
②“声音”表现了湘西人民面对艰难生活所体现的坚韧顽强的生存意志。如文中描写渔人在深夜捕鱼时发出的单纯、单调而固执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关于“生存的搏战”。
③“声音”催生了作者的想象,激活了作者过去的经验,更引发了作者对湘西历史与现状的忧思。如文中写道“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 9.①“哀”:指湘西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其命运的无常感、孤独感、悲剧感。如水手劳累一天,晚上只能钻进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休息;围坐在火炉旁边的小孩子们衣服肮脏,身体瘦弱;吊脚楼的主人屋有为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自然和人为的灾难让个体蒙受劫难,命运坎坷;而在吊脚楼烤火的旅人们短暂相聚后,又风流云散,生死不知,彼此再难有交集,人生有限、孤独且变幻无常。
②“乐”:指湘西人民因为有着坚毅乐观、真率自然、重情重义的品格,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保有人情的温暖。七十多岁的老妇人虽然已为天弃,但不自弃,从容、淡定地生活着;水手们深夜网鱼,为生存展开与自然的搏斗,坚毅顽强;水手们在吊脚楼里说话、划拳、听曲,自然爽朗;妇人手上戴着水手给的镀金戒指,水手与妇人重情重义。
③“我也有份”:一方面指作者因为过去有在湘西生活的真实经历,有相似的人生印象与经验,而能够理解湘西人民的哀乐,传递出作者对湘西无以言喻的爱;另一方面指作者从湘西人民的生命状态中,感受到了人类共通的哀与乐,表达了作者对此深切的理解,深广的同情与悲悯。
【导语】沈从文的《鸭窠围的夜》通过对湘西冬日黄昏至深夜自然景象和人类活动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湘西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生命形态。文章通过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悟,融合了散文的真实性与小说的虚构性,带有浓厚的“小说化散文”特点。描绘大自然的同时,揭示了湘西人民生存境遇的辛酸和生命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的深厚情感。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相关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文章以写景为主”错,本文并非以写景为主,而是以人事见闻为主,分别叙述了水手们在船上、岸上的生活场景,以及深夜网鱼的场景。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而是基于作者当下真实生活的艺术创造”错,从第⑤段“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可知,“基于作者当下真实生活”有误。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声音”的描写进行具体分析,并总结其作用。
①文本中,作者首先描写了入夜后船上的生活场景。烧水煮饭的声音、船上岸上的说话声、妇人唱曲的声音、笑嚷声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生活画面。这些声音不仅展现了湘西人民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还体现了他们自由洒脱、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妇人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湘西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据此可概括得出:“声音”表现了湘西人民自由洒脱而富有温情的生活状态。
②文本中,作者还描写了渔人在深夜捕鱼时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单纯、单调而固执,是渔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艰苦斗争的写照。渔人们利用夜晚的黑暗和静谧,悄悄地下网捕鱼,用燃烧的油柴和木棒槌敲打船舷发出声音,吸引鱼儿触网。这种声音不仅表现了渔人的辛苦和坚韧,更体现了他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奋斗的精神。据此可概括得出:“声音”表现了湘西人民面对艰难生活所体现的坚韧顽强的生存意志。
③作者在描写这些声音时,不仅是在描绘湘西人民的生活场景,更是在通过这些声音引发自己的想象和回忆。作者通过声音这一媒介,将自己与湘西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这种感受不仅让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湘西人民的生活,还引发了他对湘西历史与现状的深刻思考。如作者写道:“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民生存状态的深刻认识,还体现了作者对湘西历史与文化的深情回望。据此可概括得出:“声音”催生了作者的想象,激活了作者过去的经验,更引发了作者对湘西历史与现状的忧思。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理解本题画线句可从“哀”“乐”“我也有份”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①“哀”:文中提到水手们劳累一天后只能钻进又冷又湿的硬棉被休息,这反映了他们生活条件的艰苦;围坐在火炉旁的有七十岁的老妇人,蜷缩在一旁;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吊脚楼的主人包括退伍的老军人、翻船背运的老水手、单身寡妇等,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坎坷和不确定性;在吊脚楼烤火的旅人们短暂相聚后,又风流云散,生死不知,这种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让人感受到深刻的孤独和悲剧感。据此可概括出:“哀”指湘西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其命运的无常感、孤独感、悲剧感。
②“乐”:尽管生活艰辛,但湘西人民依然保持着坚毅乐观的态度,如七十多岁的老妇人虽然已为天弃,但不自弃,“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的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或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从容、淡定地生活着;水手们深夜网鱼,为生存展开与自然的搏斗,“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这种坚毅顽强的精神体现了他们真率自然的生活态度;水手们在吊脚楼里说话、划拳、听曲,这种自然爽朗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同时,妇人手上戴着水手给的镀金戒指,也体现了水手与妇人之间的重情重义。据此可概括出:“哀”指湘西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其命运的无常感、孤独感、悲剧感。“乐”指湘西人民因为有着坚毅乐观、真率自然、重情重义的品格,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保有人情的温暖。
③“我也有份”:沈从文曾在湘西生活过,对湘西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因此,他能够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哀乐,这种理解是基于他个人的经历和情感的共鸣;作者从湘西人民的生命状态中,感受到了人类共通的哀与乐。这种感受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切理解和同情;通过这句话,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湘西人民深沉的悲悯情怀。他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深深融入其中、感同身受的人。据此可概括出:“我也有份”,一方面指作者因为过去有在湘西生活的真实经历,有相似的人生印象与经验,而能够理解湘西人民的哀乐,传递出作者对湘西无以言喻的爱;另一方面指作者从湘西人民的生命状态中,感受到了人类共通的哀与乐,表达了作者对此深切的理解,深广的同情与悲悯。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黏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节选自《聊斋志异·自序》)
材料二: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使即官署,受灯火,时赐钱谷恤其家。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闻,召之来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
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大人梦A一病瘠B瞿昙C偏袒D入室E药膏F如钱G圆H黏乳际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表示被动,“见笑”即被嘲笑,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中的“见”用法不同。
B.人废,指因说话人的缘故而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意见,和现在所说的“因人废言”意思相同。
C.奇,指少有、罕见,与《过秦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奇”意思和用法均不同。
D.击节,用来形容对诗文的赞叹、激赏,与《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中的“击节”本义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松龄认为直抒胸臆不迎合世俗是有各种缘由的,如屈原因身披香草的山鬼而引发诗情,李贺喜好吟咏牛鬼蛇神这样荒诞的事情。
B.蒲松龄怀疑自己是和尚的转世,家中门庭冷落,车马稀少,像远离尘世的僧房;靠着笔墨谋生,清贫萧条的生活如同和尚的钵盂。
C.丁乘鹤对叶生很是欣赏体恤,时常拿金钱粮食救济他家。到了开科考试的时候,丁公引见叶生让学使认识,使他得了科试第一名。
D.叶生因科考之事很受打击,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听说后对他进行了劝慰,并与他约好等自己三年任满进京,带他一起北上。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2)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14.(3分)清代评论家冯镇峦评《叶生》说:“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蒲松龄为何要创作《聊斋志异》?
【答案】10.CEG 11.C 12.C 13.(1)久而久之,各地志同道合的人又通过邮件给我寄来故事。由于共同的爱好,故事汇集起来,积攒的数量越来越多。
(2)没有想到人受时运命数的限制,文章憎厌人的命运通达,等到放榜以后,叶生依然没有考中。 14.(1)个人喜好,本身喜爱搜集鬼神故事。
(2)寄托个人怀抱,书写个人际遇。
(3)揭露社会黑暗制度,抒发内心愤懑。
【导语】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通过自述生平和创作缘由,表达了对现实不满与对奇幻世界的追求。他把自己比作“藩溷之花”,通过创作来寄托孤愤,探索因果宿命。材料二的《叶生》进一步反映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困境,与自序形成呼应。整体看,《聊斋志异》不仅是奇幻故事的集结,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心灵的安放。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先父梦见一个病瘦和尚,袒露着右肩闯进屋中。铜钱大小的一块膏药,粘在乳旁。
“先大人”作主语,“梦”作谓语,“一病瘠瞿昙”作宾语,应在C处断开;
“偏袒”作状语,“入”作谓语,“室”作宾语,应在E处断开;
“药膏”作主语,“如钱”作谓语;“圆黏”作谓语,“乳际”作宾语,应在G处断开;
故应在CE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表示被动,被/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句意:反被魍魉讥笑。/你既然这样惦念(我)。
B.正确。句意:恣意放言,或可有理,不必因说话人的缘故而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意见。/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C.错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同寻常/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句意:他见到叶生的文章,认为不同寻常。/用侍奉秦国的心意去礼待天下罕见的人才。
D.正确。句意:丁公要叶生的文稿来阅读,拍案叫好。/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丁公引见叶生让学使认识”错,根据原文“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分析,应是丁公在学使面前称赞叶生。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同人”,志同道合的人;“好”,爱好;“益夥”,越来越多。
(2)“不意”,没有料想到;“憎命”,憎厌人的命运通达;“既”,以后;“铩羽”,没有考中。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概括为:个人喜好,本身喜爱搜集鬼神故事。
(2)根据材料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概括为:寄托个人怀抱,书写个人际遇。
(3)根据材料二“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榜既放,依然铩羽”“寝疾。……服药百裹,殊罔所效”分析,淮阳叶秀才的文章词赋在当时首屈一指;但他始终未能考中举人,叶生科试第一名。乡试放榜,叶生依然没有考中,以致最后一病不起。作者利用叶生有才但屡试不中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制度,抒发内心的愤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身披香草的山鬼,引起屈原的感慨用骚体把他写进诗篇;牛鬼蛇神,李贺却嗜吟成癖。直抒胸臆,不迎合世俗,他们各有理由。我孤寂失意,犹如萤火,而魑魅争此微光;追逐名利,随世浮沉,反被魍魉讥笑。虽无干宝之才,一向却痴迷于奇异之事;颇类当年的苏轼,喜人妄谈鬼怪。耳闻笔录,汇编成书。久而久之,各地志同道合的人又通过邮件给我寄来故事,由于共同的爱好,故事汇集起来,积攒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说:人在中原,发生的事竟比荒蛮之地发生的更为奇异;眼前出现的怪事,竟比人头会飞的国度更加离奇。逸兴飞动,狂放不羁,在所难免;志托久远,如痴如醉,不必讳言。诚实之人,能不因此见笑吗?然而在五父衢头所听到的,或许是些无稽之谈。而三生石上的故事,颇悟因果之理。恣意放言,或可有理,不必因说话人的缘故而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意见。
我生之时,先父梦见一个病瘦和尚,袒露右肩闯进屋中。铜钱大小的一块膏药粘在乳旁。父亲醒后,正好自己生了下来,乳旁果有一块黑痣。并且,小时体弱多病,长大命不如人。门庭冷落,如僧人凄清幽居;笔耕谋生,似和尚持钵化缘。每每搔头自念,那和尚真是我的前身吗?因果相报,不能成佛升天;而随风飘荡,转生人间,身为贫贱。六道轮回,怎么可以说没有天理啊!唯独这半夜灯光,昏昏欲灭;书斋冷清,桌案似冰。集腋成裘,妄想写成《幽冥录》的续编;把酒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实是可悲。唉!霜后寒雀,栖树无温;冷月秋虫,依栏自暖。知我者,只有那些冥冥之中的魂魄了!
材料二:
河南淮阳有个姓叶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文章词赋,在当时首屈一指;但是命运不济,始终未能考中举人。恰巧关东的丁乘鹤来担任淮阳县令。他见到叶生的文章,认为不同寻常。便召叶生来谈话,结果非常高兴。便让叶生在官府读书,并资助他学习费用;还时常拿钱粮救济他家。到了开科考试的时候,丁公在学使面前称赞叶生,使他得了科试第一名。丁公对叶生的前途寄予极大的希望。乡试考完,丁公要叶生的文稿来阅读,拍案叫好。没有想到人受时运命数的限制,文章憎厌人的命运通达,等到放榜以后,叶生依然没有考中。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感到辜负了丁公的期望,很惭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听说,召他来劝慰了一番,叶生泪落不止。丁公很同情他,约好等自己三年任满进京,带着他一起北上。叶生非常感激。辞别丁公回家,从此闭门不出。没过多久,叶生病倒在床上。丁公经常送东西慰问他;可是叶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药,根本没有效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是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则抒写词人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B.“寒声碎”这三个字,运用通感手法,打通了视觉与听觉,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
C.“天淡银河垂地”与《鹊桥仙》中“银汉迢迢暗度”,皆用“银河(银汉)”此意象表达相似情感。
D.“都来此事”一句中,“都来”即“向来”,充分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无法回避的愁绪的无奈和感慨。
16.(6分)词评家们评价此词下片:“愁更难堪,情更凄切,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借酒解忧是古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别出新意,酒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②“残灯明灭枕头欹”,写出了词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的神态,与辗转反侧的动态不同,以静态显愁思。③“谙尽孤眠滋味”,意为尝尽孤眠滋味,表现愁思程度之深。④词的结尾句,写词人之愁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借描摹愁容来深化愁绪难遣之意。
【导语】这首词通过描绘秋夜的孤寂和词人内心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词的上片以坠叶、月华、银河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空寂的氛围,下片刻画孤枕难眠、酒入愁肠的情景,充分表达了难耐的孤独与无奈,情景交融,凄美动人。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表达相似情感”错误。前者以天阔来衬托出内心的落寞,后者表现了短暂相聚时的喜悦。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能力。
①下阕开篇有“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借酒解忧是古诗词中常咏的题材,愁之深,以至于词人不得不借酒浇愁。然而,酒还未到愁肠,就已经先化成泪了,此处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别出新意。
②“残灯明灭枕头欹”,空中高挂的明月却明亮如昼,与之相比,屋里昏暗如灭的残灯更让人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在这种境况下,愁人倚枕对灯,凝思出神,以静态显愁思,其“愁”显得更加形象、具体。
③“谙尽孤眠滋味”,直抒胸臆,表达尝尽孤眠滋味,此处既顺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表现愁思程度之深。
④结语三句,写这怀旧之事,向来都是没法回避的,不是萦绕在心头,就是郁积在眉头。通常情况下,古人写愁情,或写愁从心头转到眉头,或反过来,写愁从眉头转到心头,这是借描摹愁容来深化愁绪难遣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大多数帝王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一的原因是“ ”,而“ ”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3)“管弦”本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管乐和弦乐的统称,古代诗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乐,例如“ , ”。
【答案】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繁”“寡”“弦”“呕”“哑”。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95年,弗洛伊德创立的“冰山理论”闻名于世。他认为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把文学作品比作冰山,他说,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冰山理论的意义在于让作者_______________地表达非凡思想,这要求作者有“功夫在诗外”的才情与功底,内容深刻,语言浅显,即使是讲述最平凡普通的故事,也能让读者感受出它的_______________。后来心理学家萨提亚借助冰山隐喻来探索人们不同层次的“自我”,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冰山一角,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被忽略的“自我”。只要探查水下的冰山,冰山的整体面貌就会_______________。揭露冰山的秘密,我们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更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冰山理论也可应用到安全管理领域,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可能只看到表面显现的安全的一部分,还有隐患可能隐藏在深处。如果不被表面现象蒙蔽,通过表面看本质,就能做到防患未然。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3分)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加点的“冰山一角”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揭露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更会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
B.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更会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
C.揭露冰山的秘密,我们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更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
D.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更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
【答案】18.深入浅出 与众不同 一目了然 19.D 20.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内容深刻,语言浅显”可知,文中所表达作者能够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观点,可填“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指言论或文章的观点主题意义深刻,但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上却浅显易懂。
第二空,根据前文“即使是讲述最平凡普通的故事,也能让读者感受出它”可知,语境所要表达的是作品具有特点,与其他作品不一样,可填“与众不同”。“与众不同”,表示与大家不一样。
第三空,根据语境,文中所要表达的是只要看清水下的部分,就能了解冰山的全部,可填“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看就很清楚、明白。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冰山一角”运用了比喻修辞,将“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比喻为“冰山一角”。
A.以“愁”赋予“猿猱”人的情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整个句子又是用了夸张手法,说蜀道高到黄鹤飞不过去,猿猱无法攀援。
B.运用了借代修辞,用“丝竹”指代乐器。
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用杏花村代指酒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鬓发比喻为霜。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1)搭配不当。“揭露……秘密”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揭开……秘密”。
(2)语序不当。“我们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更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语序不当,应先外在后内在,应改为:“我们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更会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
只有B项表述正确。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枸杞到处都有。开花后结长圆形的小浆果,即枸杞子。我们叫它“狗奶子”,形状颇像。本地产的枸杞子没有入药的,大概不如宁夏产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叶,即枸杞头。枸杞头是容易采到的。偶尔也有近城的乡村的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篮里叫卖:“枸杞头来!……”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驹荬菜一样。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俗谓是日以荠菜花置灶上,则蚂蚁不上锅台。北京也偶有荠菜卖。菜市上卖的是园子里种的,茎白叶大,颜色较野生者浅淡,无香气。农贸市场间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来卖,则又过于细瘦,如一团乱发,制熟后强硬扎嘴。总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21.(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很丰富,分别使用了分号,逗号和顿号,请说说些标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6分)请分析文章结尾处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21.①分号隔开了枸杞头的两种不同烹饪方式;逗号隔开的是具体的操作步骤;顿号隔开的是不同的配料。通过这些标点符号的分隔和停顿,增强了表述的逻辑性和层次感。②这些标点让句子变得短促,读起来轻盈活泼,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 22.①这句话运用比喻,将野生的菜比作“一团乱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些菜细瘦,杂乱的外形特点,让读者能够通过熟悉的“乱发”的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野生菜的形态。②运用比拟,写野生的菜“细瘦”,赋予其以人的形态,突出野生菜的形态纤弱的特点。(或:“强硬”一词赋予菜以人的特质,突出了菜的质地不佳、不好食用的特点。)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是说枸杞头的两种不同烹饪方式:一种下油盐炒食,一种是凉拌吃。“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和“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两句分别说枸杞头两种烹饪方法,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故使用分号。
枸杞头的后一种做法是“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是写凉拌枸杞头的具体操作步骤。
其中“加香油、酱油、醋”之间用顿号,是因为“香油”“酱油”“醋”这三种调料是并列的词语,所以用顿号隔开这三种不同的调料,
这些标点的分隔和停顿,增强了表述的逻辑性和层次感;此外,句子显得短促,读之轻盈活泼,有利于作者抒情。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句运用比喻,本体是野生的荠菜,喻体是一团乱发,把野生的菜比作一团乱发。结合“过于细瘦”和喻体“一团乱发”可知,该比喻句生动描绘出这些野生荠菜细瘦,杂乱的外部形象特征。
“野生的……又过于细瘦”,运用比拟手法,“细瘦”一词赋予野生的荠菜以人的形态,突出野生菜的外表形态纤弱的特点。
“制熟后强硬扎嘴”运用比拟手法,“强硬”一词赋予野生的荠菜以人的特质,突出了野菜不好食用的特点。
四、作文(共60分)
23.根据要求写作。
奥运赛场上,有突破极限、斩获金牌的“赢”,也有折戟沉沙、无功而返的“输”。赢,带来荣耀:输,让人失落。输赢,是竞技体育场上的常态,也是人生中需要面对的课题。
你对“输赢”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以“说‘输赢’”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例文:
说“输赢”
古人常言,不以成败论英雄;今日之我亦要说:不以输赢定英雄!竞技体育,有赢就会有输。翻开奥运历史,一半是斩获金牌的荣耀,一半是无功而返的神伤。输与赢,恰似硬币的两面,相伴而生。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竞技精神,不该被一块小小的奖牌所束缚,也不应被世俗意义上的输赢所定义,只要全力以赴享受运动,输赢都值得称颂。正所谓“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奥运如此,人生亦然。
2024年巴黎奥运会兵乓球男单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王楚钦不敌瑞典小将意外失利,但在随后的男团比赛中,他与队友合作,以3:0的大比分战胜对手,最终帮助中国队赢得了男团冠军;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一次夺得冠军,创造历史,铸造了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足见,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陷入情绪的漩涡而一蹶不振。而若能坦然接受失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整行装再出发,那便是为成功铺路,虽“输”犹“赢”。
输赢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站点,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终点。一时的失败不必挂怀,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错过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我们应铭记此训,正视失败,不在失败中沉沦,总结经验教训,让其成为下一次“赢”的铺路石。而同样,一时的成功也不能成为骄傲的资本,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因骄傲自满而战败,项羽自视甚高,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无数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骄兵必败!唯有戒骄戒躁,方可行稳致远。
由此观之,输与赢并非绝对,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时候,表面的输可能隐藏着赢的机会,而赢也常常伴随着潜在的风险。赢,是奋斗者的嘉奖,亦是自矜自伐而滑向失败的危机。输,是强敌之下的虽败犹荣,亦是为我们的前行积累经验、注入动力的契机。赢与输并非思维定式中那般截然对立,而是如同两股劲风,推动我们的风帆破浪前行。赢时不骄不躁,输时不气不馁,方为人生致胜法门。
攀山援引,方知山之巍峨;经历失败,更知赢之可贵。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赢与输,赢时不骄不躁,输时不气不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暗夜沉沉走向天光初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输赢是竞技体育场上的常态,引出核心话题“输赢”。接着将其引申到人生上,指出输赢也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们用汗水、泪水和努力争夺荣誉,他们的输赢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期望。赢,当然能带来无尽的荣耀和喜悦,它是对运动员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对他们才华和实力的肯定。然而,输,虽然常常让人失落和沮丧,但它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输,是一种历练,它让运动员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输,他们可以汲取教训,积累经验,为下一次的比赛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输,也是一种激励,它激发着运动员们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人生中,我们也同样需要正确面对输赢。赢,固然是我们所追求的,但输,也并不是那么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输中汲取力量,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前行。输赢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站点,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终点。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所以,无论是竞技场上的输赢,还是人生中的起伏,我们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赢,不骄不躁;输,不气不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价值。
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中心论点:赢时不骄不躁,输时不气不馁,方为人生致胜法门。接着可阐述输与赢的辩证关系,如输与赢并非绝对,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时候,表面的输可能隐藏着赢的机会,而赢也可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然后重点论述赢时不骄不躁、输时不气不馁的重要性,考生可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等角度切入分析,也可以从反面切入,以赢后沾沾自喜、输后自暴自弃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胜不骄、败不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结果,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立意:
1.笑对输赢,铸就坚韧人生。
2.赢非终点,输非终结。
3.输赢之间,见证成长真谛。
4.赢,不骄不躁;输,不气不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