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视觉太极的起源和发展
缘起
人人都有自己的「盲区」。
佛经中常说「盲无慧目」,大概就是说若没有心灵的智慧,我们跟盲人并没有区别。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江南的农村,那个村子东面有条小河,叫做白沙溪,溪水蜿蜒向北,注入村北一公里左右的婺江中。婺江是条特别的江,在我家附近这一段是向西流的,所以我从小对那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任何感觉,我们村附近的两江春水,不是向北就是向西。
爸爸话不多,人很聪明,是个不错的木匠。妈妈是个很要强的人,希望我和弟弟能好好读书,以后能有大的成就。为此,她付出了比普通农村女子多得多的努力。从我很小的时候,她就教我认字,学算数,在我6岁时就想让我破格去上小学。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这里的孩子一般都要到8岁才能上小学,而我6岁的时候就可以跟上二年级的课程了,但是最终却因为没有我的课本而不得不再等一年才入学。上学以后,随着我父母为生活奋斗的脚步,我也不断地转学,五年小学期间转过三次学。因为识字早,我很早就开始看各种书籍。记得最早看到的一本武侠小说是梁羽生先生的《冰川天女传》。从此,除了古诗词和科学,我又有了一个武侠梦。河边堤坝下有大片的天然草皮,正好适合练筋斗、倒立和鲤鱼打挺等基本功。中学的操场也有大片的草皮适合练习。直到高考前,我课外除了去图书馆看自己喜欢的科学读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操场踢球,在草地上练鲤鱼打挺、乌龙绞柱等看起来很武侠的基本武术动作,有时候也会去找武术杂志,这些杂志里面有基本的武术套路和小功法练习,我按着图谱说明自己比画着练,颇有几分研究秘籍的神秘感。但是我一直没有机会遇上心目中的隐士高人,徒仰侠客之豪情,终不得人武术之门,常引为憾事。中学阶段还算顺利,那是个多梦的季节,梦想以后在科学领域探索宇宙和粒子的奥秘,梦想以后文武兼修,有浪迹天涯的逍遥。在梦醒的时候,高考也就结束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来到北京,进了自己在失去进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机会后有些随意的选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活似乎和原先设想的不太一样,机械制造工程是一个几乎没有梦想空间的现实世界,所幸的是体育课可以选修气功。通过了必需的身体素质测验后,我经常用站桩来替代别的活动。有以前武术的基本功,站桩也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坚持到大学毕业,体育课的站桩、气功我得到了优秀的成绩。毕业后,我留在北航的工程热物理专业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传承
●初遇太极
对于小说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顶级神功」太极拳,我心中一直是有好奇的。正好学校有老师要做太极拳培训,教授四十二式竞赛套路,于是我就去报名学习了,这是我正式跟老师学的第一套太极拳,也是自己第一次试着将「顺势借力,以柔克刚」这些书面的描述与身体真实的运动方式简单结合起来。记得快学完的时候,正好有朋友从外地来,他体格非常健壮,听说我在学太极拳,就想试试,在他用力先撞我的时候,被我下意识的一个引化,将他整个身体在空中横过来面朝下平拍在地上。这是我第一次将太极拳原则用于实际对抗。但从那次以后,有意地想再找到那种状态,却再也找不到了。
后来有一位田老师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陈式太极拳。北京的陈式太极拳传自陈发科先生。陈发科先生自1928年以后就定居北京。田老师从学于冯志强先生和田秀臣先生,而两位老师都是陈发科先生的弟子。田老师待人和善,善于言谈,能从大学生易于理解的速度、力量、技巧等角度来分析太极拳的原理。所以,田老师的太极拳课在大学里很受师生的欢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有他的班。田老师每周来北航5次,大约1个月的时间教完一路八十三式。学完套路后,接着练推手,推手包括单推、双推、活步和散推。
在老师没来的时候,我们一些同学在早上聚在一起晨练,验证老师讲的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有一些方法还是很管用的,特别是对一些不熟悉的对手,在推手中用一些练熟了的招式,往往能起到明显的效果,比如在对方进步前推的时候,在对方前进脚刚沾地的瞬间,我用前腿之膝内侧领劲向里合,横打对方前进之膝内侧,同时转体,用两臂分别接对方前臂上掤下採,很容易使对方在没有防备时失去重心摔倒。当时大家的兴致都比较高,几乎每天早上都在北航荷花池边练习。有时还会去清华的小树林,或者北大西门附近,和北大清华的同学交流拳艺和推手。
慢慢地一个问题越来越困扰我:「太极拳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在接触太极拳之前我就在思考,但是,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是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的。在无意中把朋友放倒那一瞬间,我好像有了答案。但后来,又渐渐模糊了。问田老师,他说是「速度、力量、技巧」加上「时机把握」。初一听很有道理,但是,细想又不是,很多体育运动都是这些要素,比如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大多数对抗运动。都是这样。那么太极拳,又有什么不同呢?在和同学的交流中,我也在找这个答案。太极拳的拳论和拳谱讲的大多是境界和感悟上的,并没有讲切实的练法。只有真正实践到了才能知道切实的结果。但是,如果不知道太极拳是什么、太极拳该怎么练是对的,也就不能保证正确的太极实践体会。一般传统武术,破解这个理解上的怪圈,都是用相信自己老师说的、按老师说的去练来强行截断这个逻辑链条。但我们从小习惯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这个体系之间是有矛盾的,于是,信还是不信似乎成了一个根本的问题。
●大道太极
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吴氏太极的传人黄震寰老师,黄震寰老师是田兆麟、吴图南、石明等几位先生的弟子。黄老师特别愿意有年轻人能传承他体悟到的东西,虽然我没有拜师人门,他也会经常指导我练功。从黄老师这里我学到了一套独特的放松养生功法。黄老师传授的这套放松功很有特点,有静立的无极桩,有撑拔筋骨的探海桩,还有一些包括抖手腕、松活胳膊、转腰拍打、松胯悬腿画圈、悠腿等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很吃功夫的小功法。那段时间,每次练拳之前,我都要做这套放松功。黄老师非常注重松柔,练功站桩时,多用膝不打弯的高架子,首先放松肢体、然后放松意识,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黄老师传的太极拳体系是以《道德经》为指导,体证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的奥秘,从练法上让人归于空无,合于大道。因此,黄老师所传这支后来也叫「大道太极」。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后来学习通臂拳的过程中发现,通臂拳的活臂法与黄老师所传的放松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使我产生了好奇心,从师父那里查找了通臂拳传承的谱系,得知吴图南先生曾经拜过「臂圣」张策前辈为师,是祁家通臂拳的第五代传人,在通臂拳的传承谱系中能看到他的名字。而黄老师也曾师从吴图南先生,不知这套放松功是否与通臂拳有些渊源。
●形意明师
在练拳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不少朋友。离太极拳比较近的拳种有形意拳和八卦掌,在跟这些朋友的交流过程中我也了解了一些形意拳八卦拳的练习方法,太极拳在拳理和练法上都比较复杂,于是,我就想从相对简单直接的形意拳来理解传统内家拳的关键点。
比较幸运的是,跟我很投缘的陈建海大哥就是练形意八卦的,他的形意拳师父李克仁老师是名家骆兴武先生的弟子。骆兴武先生得民国武术名师李存义先生真传,是张学良的侍卫官。在陈建海大哥的引荐下,李克仁老师答应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我和几个学生形意拳。从三体式桩,到劈、崩、钻、炮、横五行拳,李克仁老师手把手、一丝不苟地给我们调身形、讲劲路。形意拳入门拳理并不复杂,五行拳练起来也是很传统的一趟一趟循环的单式。但我从这简单的重复里找到细微的松紧变化、整体的协同一致,慢慢地对整劲儿和松沉有了些初步的体会。形意拳是化枪为拳,练五行拳时手中虽然无枪,但要借这个「枪」的意去找拳的合劲和整劲。这个好像手中拿着枪的意境,就如我们解几何问题时用的辅助线,虽然看起来不存在,但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李克仁老师教的形意拳里,我初步体会到了在速度、力量、技巧之外的传统武艺的功力。这个松沉和整劲儿,是不能简单地用各种基本成分的叠加来获得的。所谓的功力是在掌握基本要领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持续地体悟,然后才沉淀下来的一种身心状态。(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1.本文转载自非视觉太极,如欲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今日编辑:四月Alo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