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畅享
“职”引未来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
赴上海中职院校考察学习记①
时维金秋,丹桂飘香。为推动学校职业教育改革,持续优化职业教育课程,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组织职业高中骨干教师前往上海考察学习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借鉴上海职教先进经验,增进校际合作交流。
9月29日,在葛理达副校长的带领下,考察团首先来到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进行考察交流。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是一所工科为主,多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新型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学院于2017年启动特殊职业教育工作,2018年正式挂牌“特教中心”。在特教资源严重缺乏的前提下,特教中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关注并把握特殊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高龄段特殊学生”的实际需求,坚定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康复思路,为特殊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融合教育特色课程,全力支持特殊青少年个性成长与多元发展。
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中职特教班负责人吴院长及殷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的考察团队,带领老师们参观了专为特教班学生设计的经贸实训楼。这里有烘焙实训室、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咖啡实训室、形体实训室、超市实训室等专业性实训教室,给老师的专业教学及学生的实操实训提供了专业化的环境支持。同时,丰富的教学资源、专业的师资力量、扎实系统的课程基础、融合和谐的校园文化无一不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结束后,学院黄汉军副校长和殷洁老师就学校的办学模式、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教师管理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向老师们做了主题分享。学校自2017年开设中职特教以来,就始终贯穿以课程建设引领发展,建设了公共基础类、专业技能类与康复类课程,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融合教育特色课程,实现了“特”与“职”的有效融合。学校秉持“职业培养,教育启智,个体补偿,多元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以融入社会为导向,提升残疾学生自我服务、社会适应及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式面点制作》被评为精品课程,并完成了校本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建设,还公开出版了特殊中等职业教育《中式面点制作》数字化资源。会上,两校老师积极交流、互学互鉴、互通有无。共同探讨和分享了特殊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和教学成果。相信通过本次交流,可以增强双方对于特殊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了解与沟通,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增进校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中职特教班负责人殷洁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的考察团队,并全面介绍学校丰富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职教空间。学校积极创新职教方法,其中VR技术与实物实训结合的教学方法,令人印象深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而且也突破了学校教学空间的限制,丰富了职业教育场域。学校在校企合作与就业拓展方面的成效显著,借助学院的资源,积极与“荼小爱”驿站、金山“田头超市”、上海果赞文化创意中心等企业积极合作,为特殊学生提供了更多元、更适合的岗位。
——葛理达
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确信,特殊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连续性的发展规划。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更需要一个能够支持他们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上海市政府关于《上海市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班)课程方案(试行稿)》,为特殊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保障,确保了特殊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我也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理念更新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推动特殊教育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作为特殊教育的职业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深入研究特殊教育,以更好地服务于特殊学生。
——袁圆
参观上海市现代化工职业学院特教班的经历,让我深感特殊职业教育的多元化、专业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该校特教班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通过科研项目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普特融合的教育模式体现了教育公平。在普通中职院校设立特教班,为特殊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有利于普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依托职业院校资源优势,特教班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同时学院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设施,尤其是ai设备的引入,更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训提供了便利。最后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谭禹樵
此次的上海之行我对职业教育有了一些思考:首先,数字化浪潮下,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进行电子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助力高效学习;其次,作为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职业教育,我们还需要更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让职业教育更加专业;第三,师资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需要更多的举措,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保证学生职业能力与市场之间的衔接。同时,我也有一些困惑:首先,中职校(高职)特教班与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部两种形式各有特色,也体现出一些侧重点。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这两种形式的适配度可能有一些差别;第二,大龄段孤独症和智力障碍学生进入中职校,在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进步是否能更大呢?我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裴春莹
文字|谭禹樵
排版|刘嘉骏
审核|葛理达 蔡晓凌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