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二十四节气视角下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探究

百科   2024-11-06 14:04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4年第17期21-23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刘思琪.二十四节气视角下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探究[J].天工,2024(17):21-23.





[摘 要]从二十四节气的视角探究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深入分析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系。通过综合研究五行五色理论、节气文化及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探讨了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影响和应用,以及五行五色对色彩审美的贡献。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气、神、形”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在色彩美学中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接着,通过实例论述了“气、神、形”在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中的应用和互动关系。其次,探究了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深入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最后,强调了此研究对深化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认识和推动相关领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五行五色;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4)17-0021-03
中国节气文化与传统色彩之间不仅是视觉上的和谐美,更是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的深度融合。色彩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情感与精神的载体。通过色彩与节气的交融,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中国节气文化和传统色彩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这种文化的交织与融合,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研究当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因此,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色彩文化,不仅有助于公众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深度内涵,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本文旨在从二十四节气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二十四节气中的色彩文化表现,并探讨二十四节气色彩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创新。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理论框架
(一)节气关联
中国节气文化与传统色彩之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二者在中华文化的广袤沃土上交织辉映,共同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姿的文化画卷。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依托太阳运行轨迹所制定的特定节令,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中国传统色则是融汇于传统文化中的色彩语言,这些色彩通过季节更迭、节日庆典以及自然现象,与节气密不可分,形成了丰富且深刻的文化意象。
季节与色彩之间的对应关系,彰显了中国传统色在四时变化中的象征意义。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节气,常以绿色和粉色为主,象征着春天的勃勃生机。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节气,则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调,象征着烈日炎炎与作物的茂盛。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节气,多用金色和橙色,象征着成熟的果实与丰收的喜悦。而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节气,则以白色和蓝色为主,象征着寒冬的宁静与肃穆。
其次,节气习俗中的色彩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清明节时,常见青色和白色,青色代表春天的新绿,白色则用于祭祖扫墓,表达了人们对新生的期盼与对先人的缅怀。端午节中,绿色和红色频繁出现,绿色代表艾草与粽叶,红色则寓意驱邪避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与平安的祈求。
(21页)
与节气相关的传统活动与色彩也息息相关、互为映衬。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人们用红色和黄色祭祖祈福,这两种颜色象征着光明与温暖,寄托了对阳光的渴望与对温暖的希冀。
(二)五行五色
五行五色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古人以四季与五行相配(春木、夏火、秋金、冬水),五行各有特定的颜色对应,即“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以此构建色彩体系,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将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理念、伦理及哲学融入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色彩文化。此观念源于古代自然观察及哲学思考,视五行为宇宙基本构成元素,五色为其在世界中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传统色由此形成。
五行五色与二十四节气皆为古人观察自然世界的产物,两者存在紧密联系。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与五行和颜色相关,如立春属木,对应青绿之色;立夏属火,对应红紫之色。与五行五色相关的中国传统色包括红、黄、白、黑、青等。这些颜色不仅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还在宗教、哲学、政治等领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此外,中国传统色的象征意义常与五行五色密切相关,如红色象征喜庆和热情,与火的属性对应;黄色象征贵族和权力,与土的属性对应;绿色象征青春和成长,与木的属性对应。这种对应关系既反映了古人对五行五色的理解,也体现了古人对色彩及文化意义的高度整合。
(三)“气”“神”“形”的统一与互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一种生命的能量;“神”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形”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色彩构成中的颜色气质、精神与形态,通过统一与互动的作用影响着色彩的审美效果。
就“气”而言,无形之物象征着强烈的生命力。颜色所代表的气质也各不相同,如红色象征热烈、活泼、欢乐;蓝色则象征冷静、深沉、理智。故在色彩美学中,人们借助颜色的气质感受“气”的存在。“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邃的精神含义,在色彩美学中,颜色所承载的精神意义同样重要。如黄色象征文明、高雅;黑色象征深沉、庄重。因此,色彩美学有助于表达精神寓意。“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物体的形态、外形,与颜色关系密切。如红色象征、热情,绿色象征平和、和谐。因此,人们常借助颜色传递意义。
在中国历史与文化语境下,中传统文化中的色彩被视为具有“气、神、形”三位一体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人类、宇宙统一性的认知与追求。“气、神、形”三者的统一与互动影响了色彩传达的整体效果,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提供了特定的应用领域。以夏至为例,古代的人们常常借助谐音法,赋予摆件丰富的精神寓意,如挑选夏季节气中的代表性物象——莲花,并将其与清新明亮的绿色相搭配,保留物本身所具有的凉爽气质。道具材料则多采用具有自然之美的竹木与通透的瓷玉进行组合,形成相应的室内装饰形式,以实现“消暑纳凉”的效果,这都是顺应天时、平衡阴阳的成果。可见,古人在休养生息中处处斟酌与考量“气、神、形”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色彩美学与节气文化、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度交融。
(四)传统色的“形意”层次
1.万物形生“色”
中华民族是最早应用色彩的民族之一,中国传统色源自五行与四季,在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中得到体现。古人通过观察自然事物的颜色,细致地描绘了天时的变化。物候轮回,从“立春”至“大寒”,自然万物的生息在无形的色彩中周而复始。造物之道亦蕴含着自然的色彩美学思维。如“玄”色代表太阳初升瞬间,天空中的黑透红色;“纁”则诠释太阳西落,天边红黄交织的余晖。此外,霞光红、雷雨黑等皆为气候的象征。同样,色彩亦可突显各节气的物候特点。如用樱花粉描绘春季万物复苏的景象,鹅黄色和嫩绿色的点缀更直观地展现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从“立夏”至“大暑”呈现出由浅绿至深绿的微妙变化。秋天则以麦穗的金黄、枫叶的橙红凸显丰润成熟的季节特征,这些色彩皆源于古人对不同时间、物候、气候等自然“形”的独特理解。
2.“色”饱含情意
色彩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础,除传递感知信息外,还能在潜意识层面引发情绪反应。红色往往象征紧迫感;橙色带给人温暖;海蓝色则给人宁静的感觉。混合后的颜色可能呈现出“星稀月落”的氛围,亦可能化作引人深思的“绢白”色调。因此,颜色可视为一种探索文化的语言。传统色的命名源自古人对情绪的描绘,例如“朱颜酡”这一颜色,用以形容人微醉时脸颊的泛红。从《楚辞》中的“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到李白诗中的“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表达的皆为应景时的愉悦心情,这便是色彩的情绪价值,亦可称之为“感情色彩”。色彩之所以能够表达情绪,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当时情境下的情感和意义。不同环境下的个体对色彩的审美体验各异,因此,因人、时、景、事而异的情绪表达也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22页)
二、传统文化下色彩的应用表现
(一)旧时官制——色彩“伦理化”提炼
伦理一般是指在处理人与人、社会及自然的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在古汉语中,“伦”有顺序、秩序之意;“理”则有条理、道理等含义。实际上,“伦”可以被理解为人或事物的外在形式,而“理”则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表现,即规律、实质等内涵。
颜色在古代夹杂着强烈的价值判断。在伦理色彩浓厚的中国古代,由于色彩本身的包容性与高辨识度,颜色常被用于界定社会地位,赋予其“伦理场”的特性。汕头大学的学者陈彦青指出:“自春秋、战国历经秦汉至南宋结束,视觉色彩形式的‘五德终始’观念体系成为中国正统王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体现。在该理论应用期间,它自上而下影响了国家政治、伦理、社会、文化、生产等方面的视觉表达,色彩成为各应用层面的核心元素。”周朝的《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闲色。”正色象征尊贵,用于礼服;闲色即间色,仅作便服、内衣或平民服饰。这表明在周朝,色彩已被用作礼制等级的划分依据。《老子》中也曾推崇道:“五色不乱,孰为文彩。”此后,五色在中国延续数千年,各朝各代均斟酌选定一颜色为本朝之色,即“改正朔,易服色”。如秦朝以黑色为尊,汉朝以黄色为正统,唐朝把黄色定为帝王专用色。各朝代帝王选用专色后,其他色则象征不同等级的官职。如赐红樱绥、戴红玳瑁、漆朱红门常作为上流阶层的象征,故有“朱门”成为王公贵族及富贵人家的专用代称。
至唐朝,七品官制进一步细化颜色等级,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五品由深至浅着红色,六品着深绿,七品着浅绿,八品、九品以深青和浅青划分。着紫穿红者为高位者;而穿青色衣着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便有遭贬后官职卑微之意。因此,人们逐渐视红色为仕途发达,紫色次之。唐朝以后,青色的社会地位持续下降,最终柔化为一种普通的民间色彩。除服饰外,颜色的“伦理性”特征也使其被用于建筑官邸的设计规划中。如宫殿配色以金、黄、赤红为主,象征皇权;官府宅邸按绿、青、蓝色调修建;百姓屋舍基本只能用低调的本色,即黑、白、灰、青修缮。
古时规范化的“伦理色彩”制度,确立了严格而鲜明的以颜色为标准的伦理序列,这种以服色区分等级秩序的制度是传统色与社会伦理的紧密结合,是传统色的政治化体现。这种对色彩的依赖源于其产生的意义与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古人对传统文化中色彩观和伦理学说的坚定信仰。
(二)审美共识——色彩“民俗化”气息
传统色彩历经沉淀,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多元角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元素。它们与民俗事象融合,承载着民族感情、习惯等民俗文化内涵。因此,传统色可视为传统民俗事象的载体,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各地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等价值观。作为节气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色彩,亦带有“民俗场”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随着民族文化信念深入人心,国内艺术发展逐渐进入以“信仰共识”驱动民族化审美的阶段,民俗文化的“三性”特征有助于培养当代国人审美的一致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这种借助传统色激发“审美共识”的行为,正是文化自信驱动传统色彩价值的体现。在设计领域,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色对诠释新中式美学的重要性,开始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绛紫、花青、品红等富有美感的中国传统色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重新演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国红”,其弥漫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至今,无论是故宫的红色宫墙,还是十里红妆的盖头,中国红无处不在。近年来国风国潮的兴起,也是传统色彩在当代美学精神中的新体现。
三、结束语
探究传统色彩的审美价值是民族集体意识的沉淀。我国传统文化视色彩为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象征,表达自然、人类及宇宙的相互联系。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孕育出诸多含蓄优美的色彩,如美人祭、凝夜紫、远山如黛、青梅煮酒等,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被视为正统的中国色。理解每种传统颜色的深层含义,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至关重要。这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传统色彩的信仰与认同,更彰显了文化自信与传承文化的力量。作为青年设计师,我们应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解决民众在用色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构建以文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色彩意象系统,将其运用到大众所喜爱的设计中,持续探索与总结传统色彩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驰.中国传统五色观及设色等级现象[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3):95-96,113.
[2]范伟.空间语境下的家具形态创新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3]本刊编辑部.青黄赤白黑中华五色[J].地图,2011(6):24-25.
[4]芦家玥.中国古代颜色的文化味道[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30):55-56.
作者简介:刘思琪,女,1997年生,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展陈空间、感官体验设计、“形意场”概念。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23页)

编辑:杨佳琦


《天工》杂志

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