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们还在热烈讨论农民农忙买柴油都被罚3万的“奇葩事件”。没想到,最近传来了个大好消息!有关罚款收入猛增、大量异地执法等乱象终于被放到了国家最高层的桌面上。咱们一起来看看,这背后有哪些故事,又会对老百姓和企业家带来啥好处。
国务院的新要求:要规范,不要乱来
据《大河报》等媒体报导,国务院最近发话了,要求强化执法监督,特别关注罚款收入猛增、大量异地执法、动不动就顶格处罚的情况。具体来说,要审查这些执法行为,发现问题立马纠正。而且,对于一些情节轻微、没有意图作恶、对社会危害不大的违法行为,可以温柔一点,采取柔性执法措施。
这可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事件,而是针对广泛存在的乱象。我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新闻,某企业家在江苏家里被带走,在浙江跳车逃脱的“离谱”事情,就是这类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
各种罚款,老百姓哭穷
罚款名目太多从交通罚款到小摊小贩罚款,再到小本经营的各种罚款,甚至老百姓杀个猪、买点菜,罚款名目多到让人哭笑不得。老百姓苦不堪言,企业家更是一整天心惊胆战。这节奏,不能再继续了!
国外怎么看
国外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也很明确:滥用行政裁量权、执法不公的现象依然很多。要从老百姓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罚款要考虑违法情况和企业的承受能力,不能动不动就罚到破产。这些话简直戳到了痛处,让人感同身受。
罚款不该成为“变相税收”
该罚的罚,但别过了头,该罚的肯定要罚,但罚款不是为了征收,而是为了规范行为。如果罚款成了路径依赖,就跟杀鸡取卵差不多,最后鸡没了,卵也没了。我在三天前的评论中提到,一定要准确用好裁量权。裁量权里有法规,也有人性,执法要为民,不能为难人民。
数据背后的真相
《第一财经》引用财政部的数据说,今年前11个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7%,其中10月和11月的增速都达到了40%左右。这增长到底是为啥呢?很多部分就是各种各样的罚款。用“异常增长”来形容,一点儿都不夸张。罚款收入的猛增,实际上是企业在减少,老百姓在受苦,经济活力和执法公信力也在下降。
打击异地“执法传销”
尤其对那些跨省带走企业家途中索要财物的“执法传销”行为,必须严格打击。像浙江的司法机关那样,毫不留情地严惩。杭州某派出所也发了公告,如果发现外地公安在没有本地民警陪同下非法进企业办案,立即110报警并录像取证。企业家和老百姓不是取款机,异地执法、动不动就顶格处罚,这种行为就是在破坏社会的经济根基和执法公信力。
过去已经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某企业家被非法羁押,最后国家还得赔偿。执法违法,国家买单,教训深刻。老百姓有疾苦,执法要规范。
问题导向,事关重大
罚款收入的猛增,实际上是问题导向。这关系到经济发展,关乎群众的合法权益、切身利益甚至人身安全,事关权力尊严、法治信仰和社会信心。问题已经摆上了桌面,关键是要落实监督、审核和整改,该整治的整治,该纠正的纠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执法才能公正,才能安抚人心。
所以,大家在看到这些好消息的同时,也要做好长期准备。监督机制到位了,关键是要落实执行,让每一份处罚都公平合理,真正为民服务。
企业家和老百姓不是取款机,执法更不能变成逐利工具。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这些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我们的社会经济也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