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一个热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至3季度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下降16.57%,相较于去年同比减少了94.3万对。按照过往数据推算,预计今年全年结婚数量将创下1980年以来的新低,那时候的数据是720.9万对。由于中国出生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婚内生育,非婚生育所占比例很低,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明年的出生人口继续创历史新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婚后无难,一山拦过一山来:
八月份出台的新规,结婚不再需要户口本,直接带上身份证就行。这个规定大大降低了结婚的难度,无论是彩礼谈不拢,还是父母反对,通通不要紧。当然,离婚则需要一个月的冷静期,前提是双方都意见一致,否则只要有一方不乐意,这个婚就离不成。可以说是妥妥的宽进严出。
高昂的婚姻成本:
那么,如今的年轻人为什么大多选择不结婚了?是谁杀死了年轻人结婚和生育的欲望?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挺多,也挺无解的。
首先,结婚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沉重了。就比如前段时间新闻上的一个案例,一位24岁的农村年轻男子,在家里安排之下仓促结婚,前后一共花费30万元。这个花费其实不算太高,毕竟还要包括彩礼、酒席、婚纱照等费用。现在很多地方结婚的起始费用就是30万元。但这对新人刚结婚没多久就不堪对方,要闹离婚。结果在短短一年之内,双方家庭又开始仓促处理离婚事宜。尽管要回来一些彩礼,男方家庭最终仍损失20万元以上。20万元对很多打工人来说,可能是多年的积蓄,这一下子让整个家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巨大的生存压力:
现在结婚和养娃的成本越来越高,住房、医疗、彩礼、宴会等显性和隐性的成本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巨大的生存压力让我们无法从容地面对婚姻和生育。根据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中心的研究报告,结婚的平均花费为33.04万元,这相当于去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92万元的8倍多。养娃的成本更是无法绕开,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0至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6.7万元,北京和上海的城镇家庭分别为93.6万元和101万元。农村也不算便宜,一孩0至17岁的成本为36.5万元,全国的平均值是53.8万元,如果算到本科毕业,那就是68万元。
国际比较与社会压力
国际视角:
把一个孩子抚养到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3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仅次于韩国。这种巨大的经济负担,让年轻人感到无望,因此选择不结婚不生娃。
社会底层收入不足与保障不足:
结婚的压力不仅来自经济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心理方面的压力。传统中国家庭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共同努力,改善生活。但在父母那一代,婚姻更多是一份合同,签了这份合同后,双方通过共同努力,通常能够比单身时过得更好。因此,老一辈的夫妻虽然可能谈不上什么爱情,但依然能够忍受并过完一生。然而,现在的年轻人自我意识非常强,他们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凑合下去。如果结了婚还需要背负巨额的经济压力,能找到情投意合的对象当然好,但很多人只是因为年纪到了,随便找个人将就,不如就不结婚了。
城市与农村年轻人的心理变化
城市年轻人:
对于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打游戏、发展自我爱好等现代娱乐方式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结婚对他们来说,只是额外多了一件麻烦事。即便不玩游戏,也有各种现代娱乐等着他们,比如刷短视频、旅行、健身等。相比之下,结婚这种自找麻烦的事,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农村年轻人:
农村年轻人的情况也类似,但他们的心理负担更重。传统习俗和农村风气与他们的自我追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爷爷奶奶那一代,婚姻的本质确实是一份合同,通过共同努力,生活可以变得更好。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再忍受这种模式。如果结婚意味着要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宁愿选择不结婚。这对他们的父母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因为结婚在他们看来是家庭的面子、传宗接代的需要,与内心的幸福并没有直接关系。
政策与社会影响
政府政策:
近年来,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奖励结婚、奖励生育的政策。但在我看来,这些政策出台的时间有些晚,力度也不够。政府希望通过一些奖励和补贴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压力和社会保障不足,简单的四两拨千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口影响:
结婚率的暴跌对人口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高度相关的行业,如房地产、教育、婴幼儿用品等,也将持续走跌。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日本,按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来说,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种情况本应出现在十几年或20年以后,而不是在当前的中等收入阶段。
未来的可能性
社会变化的必然:
站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简单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从历史规律来看,大多数问题并不是被解决的,而是被新问题取代了。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导致了结婚率和出生率的下降,这种变化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