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化债(化解债务)的本质,不是为了刺激股市,也不是为了刺激消费,而是为了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纠正过去中国金融“妖魔化”的路子。过去这些年,金融不仅没有好好服务实体经济,反而变成了富人手中收割财富的工具。监管上只注重表面信用,却从没真正关心过杠杆和风险率。正是这种环境,让金融走向了“妖魔化”。
金融妖魔化的后果
这种“妖魔化”导致的结果就是财富越来越集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政府和居民部门的债务也越来越高。过去,这些问题都被隐藏在高速增长的GDP和外贸繁荣的表象之下。但现在外需乏力,我们指望内需发力的时候,才发现老百姓其实并没有真正富起来。
过去高速增长的“燃料”,现在变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纠正金融妖魔化,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成了当务之急。
化债的核心目标
化债的本质是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失控,从而造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信用危机。但是,还债的路径并不是简单的“还钱”。所以,我们现在说的10万亿化债,准确说法是化解债务信用风险,防止出现信用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动荡。
具体来说,就是短债变长债,高息债变低息债,隐性债变明债,把债务规范起来,风险最小化。
内债不是债
国际上有句话叫做“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如果某国企借了银行100亿还不上,企业要破产。但是现在国企和银行的大股东都是政府,那么内部协调一下就行了。一方面避免了国企在法律意义上倒闭,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银行发生烂账。只要利息还得上,展期就行了,有人提供担保就行了。
就像左手借右手的钱,还不上也没关系,因为都是一家人。只要上级协调一下,问题就能解决。这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化债资源政策。这种化债,本质上是经济的兜底,类似于一种债务重组,优化了负债结构,增强了政府的信用。
不是增量市场,而是存量优化
这次化债,不是为了刺激经济,而是为了拖底,改善流动性。很多人希望用债务刺激消费,但是政府本身不创造价值。如果政府今天举债1万亿来给你改善生活,这个钱以后还是要还的,那还是等于走上了以前的老路。
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影响
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我们也打开了政策空间。因为美联储降息的时候受高通胀的威胁,而我们基本上是通缩行情,不存在政策压力。这也是我们还有较大举债空间的原因。
长远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化债是中国金融自我纠正修复的开始。这也代表地方以后举债或新增隐性债务越来越难,城市发展速度变慢。虽然中央加大了转移支付规模,引导资金从GDP乱象导致的两轮转变,倒逼地方体制改革,体制内人员的待遇逐渐跟地方发展能力挂钩。
长远看,铁饭碗或许将成为过去。短期看,体制内人员的苦日子还要持续。
总之,这次化债是为了防止金融危机,纠正过去金融妖魔化的路子。它不是为了刺激经济,而是为了拖底,改善流动性。化债的核心是债务重组和负债结构的优化,不是增量市场,而是存量资源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地方举债越来越难,城市发展速度变慢,体制内人员的苦日子还要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