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美学周刊×国家美酒 | 陕西人,可太甜了!

美食   2024-12-16 22:28   四川  



「国家美酒」是一方城、一地人的美酒,关注人以及人的生活。于是,我们企图从旧有的风土、地理叙事中剥离出来,转而走进人们的生活,去寻找此地人的共同记忆,发现他们的性格,感受他们品尝到的滋味,和他们一起去体验生命中的悲与喜、苦与甜。

上一期,《白酒美学周刊×国家美酒 | 国际庄:不彻底摇滚》中,我们回首了「石家庄」这座摇滚城市的辉煌、失落、沉默与包容,这次,我们将目光落到「陕西」

十三朝古都、中华文明之根、《诗经》发祥地、秦汉文化发源地、史记、汉书、钟楼、文庙、兵马俑、大雁塔、渭阳书院……历史厚重的陕西,有过太多辉煌与荣耀,也承载了中华儿女关于早期中国的共同记忆

此时,看到这期推文的你,闪现出了哪些陕西印象呢?

是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还是路遥笔下那个“平凡的世界”?或者,是《武林外传》佟湘玉天天念叨的“额滴神啊”,“西北锤王”孙少安时不时冒出的“额锤你”?又或许,是秦腔的粗犷、豪迈与悲凉?如果你正好喜欢喝酒,或许还有对「西凤酒」的一点好奇,凤香——这个香型听起来点诗意、有点特别,不知喝起来又是什么味道?


● 陕西初印象


一言蔽之,陕西给人的印象多笃厚、悲怆、直率,也冷硬。历史厚重的陕西、说话直楞楞的陕西人,好像和“甜”八竿子打不着。但,这一次,我们邀请你一起来品尝「三秦大地」的“甜”,看见陕西人“生冷蹭倔”之外,另一面的生动与温柔




《陕西人,可太甜了!》

文/秧秧


都说「陕西楞娃」性子直、态度硬,怼起人来让人不知所措。但你可能不知道,陕西人,可太甜甜甜甜甜了

柿子、苹果、甑糕、肉夹馍、油泼面、敬糕、兴平醪糟……陕西人的饮食里,到处都是「糖糕馍馍」、「甜食淀粉」的身影;「关中平原」物阜民丰、「黄土高坡」矿产丰富、「陕南地区」风景秀丽,除了吃得甜,陕西人的生活也充满了甜甜的「松弛感」。

“嘴甜”“生活甜”的另一面,陕西人骨子里却充满了「厚重淳朴」、「豪迈悲壮」的性格底色,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风云变幻、生活苦难……

01


陕西“大哥”,

嘴硬又心软


天天吃面啃馒头、高原红脸蛋、睡炕住窑洞、白头巾红腰带、会打腰鼓、开口就是佟湘玉、缺水天气干、黄土高原黄沙漫天……

一生“被刻板印象”的陕西人,总会在某个瞬间被创飞。

外地人看陕西人,多少带着影视剧滤镜,也总觉得,陕西人天生自有一股横冲直撞不好惹的「大哥气质」。陕西人,特别是怼人状态的陕西人,那真是一把马力十足的机关枪,怼人的词突突突突往外冒,炸得人脑子犯懵。“生冷蹭倔”绝非戏言,大家都顾及体面、迂回婉转,但这一套,在「老陕」那儿不顶用,他们的爱憎喜乐好恶全写在脸上,不屑遮掩,行事风格更是耿直强硬

● 陈忠实、张艺谋都长了一张典型的陕西脸,严肃起来颇有种生人勿近的距离感


陕西人均「把字句狂魔」:你把东西一收、把饭一咥、把馍一掰、把瓜一杀……活脱脱一副大哥指挥小弟干活的既视感。更不提,这些世代居于「三秦大地」的陕西人,自称「秦人」时,自带一种“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气势,陕西人骨子里就带了「威武霸气」的基因

“秦者,虎狼之国也。”《战国策》早告诉了我们:秦人是浑然天成的“硬茬”

但,说话很硬的陕西人,吃得却很甜~

文献中第一次出现「饴」(饴糖,现多称麦芽糖)是在《诗经·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而《诗经》发祥地正是陕西。陕西,已经甜了3000年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人的甜主要分3种:「自然水果」、「糖糕馍馍」、「麦芽糖」。临潼火晶柿子、富平柿饼、洛川苹果、户县葡萄;甑糕、扶风鹿羔馍、蒲城棒棒馍、陕北油馍馍;耀州雪花糖、咸阳琥珀糖、三原蓼花糖、富平琼锅糖(并称“关中四糖”)……琳琅满目,眼花缭乱。陕西的甜,有太多花样

● 陕西的硬核甜蜜,馋哭


除了以上“硬核”甜蜜,陕西的甜还可以“软软的”。「兴平醪糟」「渭南醪糟」酒清米亮、气味醇香,喝来清甜质绵、生津止渴;「槐花麦饭」嚼着轻盈绵软,口齿之间溢满槐花清香;「富平柿饼」软软糯糯,咬一口,甜蜜滋味沁人心脾。

● 陕西的甜,也可以软软的


说话直来直去的陕西人也有“嘴甜”的时候:能豆豆、宝贝蛋蛋,锅锅、铲铲、锣锣、刀刀、盖盖、盒盒、碗碗……「叠词」铺天盖地,藏在直楞楞、硬邦邦的陕西语调里,不着痕迹地释放他们「温和柔软」的那一面

“不好惹”的陕西人,恋家、敬先,讲究礼仪,他们也会调侃自己“没出息”“贪图安逸”,年轻时能玩能拼能折腾,但到了定夺人生未来的关键时刻,陕西孩子又思量:守着「三秦大地」别出门了吧,亲朋皆在,想见就见;家门口的甜,想吃就吃;家里的酒,想喝就喝。

陕西人,注重眼前、当下的「温柔」和「幸福」

02


三秦儿女,

过得太甜了!



陕西人有多懒咧?

“不弄”“不去”“不干了”“胡球一弄对咧”常常被他们挂在嘴边,以至于“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齐唱秦腔。”流传甚广,乃至还有“八百里秦川,养了一群懒汉”的调侃。

「耿直刚强」、「淳朴务实」的陕西人怎么就成“懒汉”了?可能陕西人自己都想不明白。细究之下,倒也有迹可循——陕西人的生活实在过得太“甜”了

在成都的「都江堰」修建之前,「陕西关中平原」是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这里四野平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林丰粮贸、长治久安,这里是千里沃野滋养出的米粮川;「陕南汉中盆地」亦是一块风水宝地,素有“小江南”的美誉;「陕北黄土高原」曾以贫穷艰苦为世人所知,自然气候并不优渥,但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逐渐富裕,也算拨云见日、云散月明。陕西,适合人们休养生息,安闲度日

● 三秦之地,大好风光


“只要有粮,万事不慌”,粮食,是「老陕」最有底气的退路,充沛的粮食储存搭建起了秦人天生的「安全感」。生产生活有忙有闲,自然而然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蕴养出了「中庸平和」、「敦厚踏实」、「安土重迁」的地方品格

无欲无求、全民松弛、小富即安,冬天有暖气、夏天能进山,陕西人浑身都散发着轻松安逸的「松弛感」和「微醺感」。

「秦人」的甜,是一种来自乡土温厚的「安全感」,对舒适生活的「知足常乐」。这是陕西人的「智慧」,也是陕西人的「幸运」。他们不必懂得,也不必有居安思危的“上进心”,更不必绞尽脑汁出门闯荡。

自由与安稳、理想与现实,怎么选都有遗憾,「陕西乡党」不纠结,但心头敞亮,他们知道自己最想要、最适合什么,于是不慌不忙地走下去,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不向人夸耀,也不轻易向人诉苦。

● 陕西乡党慢生活


然而,矛盾的陕西人在“安于现状”的背后,又潜藏着“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性格底色。这片曾为华夏文明积攒了无数荣光、为国人幸福都贡献过巨大能量的土地,最是「吃苦耐劳」

「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遗产毋庸赘述,便是西安事变、延安大后方、南水北调“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也每每都能看到陕西人的身影。换言之,如今的安逸享乐,又何尝不是秦人自己奋力打拼而来?是陕西人对家庭、故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打造了独属于三秦儿女的「舒适区」

「秦腔」之悲,哭不尽秦人的悲愤与九转愁肠。秦腔之烈,吼不尽秦人的豪迈与敢作敢当。性子直、说话硬、吃得甜的陕西人,不管在外如何强硬霸道,内心总有一块「柔软之地」,用来安置对亲朋、故土的「热望」与「眷恋」

03


尾声



又是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晨,老街城墙下,天幕渐明,早市渐渐喧嚣,各色摊位、早餐店升腾起浓浓淡淡的白色雾气,醺醺然,空气似乎也慢了下来。手握可口暖和的糕饼,穿梭于行人间,一边欣赏硬核古迹,一边品尝软糯生活,老陕人家,好不惬意

● 轻盈的烟火气,蒸腾出陕西人热闹安逸的市井生活


“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摇摇晃晃的烟火间,一曲《信天游》自远处传来,断断续续,似有若无,却让悠闲的行人高亢起来,市井之间陡然人声鼎沸。这沸腾的人海呐,自由自在、漫不经心,不必做什么,只轻声一和,就激起了甜蜜绵软的舌尖滋味,也兜住了「老陕」浩浩荡荡、热热闹闹的甜蜜人生




《秦腔》

  文/徐斯年


一阵冗长的二胡,几声雄壮的叫板,童年记忆里的「秦腔」,总是伴随着升起的黎明或者低沉的黄昏。

生长在「西府」的他,永远无法忘记天幕下一个个隆起的帝王陵墓似的土丘,像地老天荒的剪影,不知是谁,又在落日的地平线上高亢地唱起“有寡人出宫来天摇地动……”沧桑而沙哑,孤绝而悲壮——是时间的老人,声音远远传来,直钻进人心里

若许年后,再次听到这熟悉而遥远的声音,是在「西安」的一家景区——既然要揽客,就不得不拿出点正宗的“陕西”给外地人瞧,他虽是本地人,也还是深感恍如隔世,一出《救裴生》唱得台下目瞪口呆,少了记忆里那些叽里呱啦讨论的嘴脸,反而有种异样的感觉。

● 秦腔《游西湖 救裴生》,齐爱云老师饰演的李慧娘正表演秦腔“吹火”绝技,以及独树一帜的“慢卧鱼”


半生漂泊,在迂回里奋力辗转,如今还是回到了原点,他既是在顾影自怜,也是在惋惜这历经变腔走调却依然走不出「潼关」的「秦腔」。仅仅一刹那的同病相怜,便觉得这乡愁堪以告慰——是啊,多么浓烈的乡土气,唱出了西府人的“高声大嗓”“咬字沉重”,也唱尽了八百里秦川大地粗笨而庄重的土屋下逃不出时间的生老病死

他想起冲天而起的白杨与紫槐,想起沉重的三角犁铧,也想起鼻直口方宛如「兵马俑」的秦人,以及他们手里端着的满满一耀州瓷碗的「羊肉泡馍」——空旷到令人胆寒的土地,在五里一村十里一镇的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交织中,瞬间变得生动鲜活——其实不过是苦中作乐,然而这近乎“大喊大叫”的表达,尽管粗糙但却有力:像「西凤酒」和「长线辣子」,强烈得无比忠实,忠实到了一定境界便成为一种韵致


● 陕西羊肉泡馍、西凤酒海(西凤酒独特封藏技艺)


人们高兴了唱“快板”,痛苦了唱“慢板”,在收获时的土场上唱,也在月升中天的庄院里唱,难以想象的狂喜、狂悲、激昂与雄壮,比任何长江流域的纤秀婉约都更加直截了当。

谁说不是呢?生命已经足够迂缓,而我们却一生都在学习委婉,直至吃力地过完一辈子——如果可以,为什么不能在有限的范围里,尽量无限地使用他们快意的权利?或许——或许,人生最恣意的空当儿,便在那放开喉咙或是一撒手的时候



《陕西“声色”》

文/ZQX


陕西方言发音不需拐弯,那种直爽、酣畅、粗粝和痛快,自然而然地就展现出爆棚的「野性美」。借以文学、影视作品的传播,年轻人把「秦腔」戏称为“大唐雅音”、把「陕北方言」称为“贵族口音”……在凡事追求精致的当下,不拘小节的陕西人,倒显出些背道而驰的性感

「贾平凹」至今保留着手写文稿的习惯,因为电脑输入法打不出能表达他情绪的方言。正如歌德所说:“方言土语是各地方灵魂所借以呼吸的工具,有朴素的自然价值。”

● 岁月中洗练的兵马俑,脸上神情仍然活灵活现


西北的严寒和黄土高原的狂风,让「陕西人」始终没有“好脸色”,并且保持了千年不变的容颜,如不用化妆就是「兵马俑」的「张艺谋」,轮廓分明、线条粗犷、声如洪钟、形似雕木、又愣又倔,有一股谁也不服的傲气,散发出粗犷又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陕西人的面相,亦是陕西人的底色。

“声与色”最能刻画「老秦人」的精气神,生蹭冷倔的陕西乡音和刚板硬正的陕西面相,为我们呈现出立体客观的陕西“楞娃”形象。



《<诗经>里最甜的地方》

文/庭歌


我去过很多次陕西。准确地说,是去过很多次「西安」。在这座城市里,我构建了对「陕西的全部认识。很难想象,从前我认为风咸水硬、黄沙漫天的陕西,其实是甜的

大雁塔下的不夜城人头攒动、歌舞升平,盛装的丽人们逶迤而行,似乎重现了千年前辉煌灿烂的长安。在街边摊贩买一杯「桂花酒」,浓郁的桂花味儿掩盖了酒味,只剩甜香。

● 长安(西安古称)夜景


永兴坊、洒金桥的陕西美食让人目不暇接,从「潼关肉夹馍」吃到「岐山臊子面」,鲜香粗狂的面食滋养着陕西人的精神。再来一块铺满了红枣和葡萄干的「甑糕」,更是甜到心眼里。

更不要说周至的猕猴桃、洛川的苹果、临潼的火晶柿子、蒲城的酥梨……甘甜多汁,自成风格,它们长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改变了大地的面貌,结出了最甘美的果子。目前都成了我购物车里的常客。

几千年的文明岁月把陕西浸润成「端方稳重」的模样,脱下历史的厚重衣装,走进陕西人的生活,才能看到陕西朴实、甘甜、爽朗的真面目



《心怀“BiángBiáng”》

文/GYT


「BiángBiáng面」中的Biáng,字型在汉字中最复杂,寓意却简单直接,指用力扯面时面条击打案板之声。

面皮宽厚、口感劲道,容得下肉臊、西红柿鸡蛋的混合滋味,辣椒面被浇上热油,激发的混合香气瞬间四溢。

对于一个爱吃面的南方人来说,是值得为一碗「BiángBiáng面」去陕西的。

列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致快速变化,穿过田野、穿过人家、穿过村庄、穿过炊烟,窗外的景致渐渐从成都平原的细腻变为西北的粗旷辽阔,隐约看见巍峨的秦岭山脉横亘在远处,宛如巨龙横卧于天地间,心里的期待也开始满溢。

面里藏乾坤,而对一个城市的爱意与亲近,往往就从这一口热气腾腾开始。



《甜太太》

文/曾浩


「陕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蕴藏着三种别具韵味的风貌与甜蜜滋味

陕北,广袤无垠的黄士地孕育出了甜润的「红枣」,不管是单独食用,还是与软糯的黄米交融,每一口甜仿佛能驱散黄土地上的风沙与寒意。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水果繁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苹果,清甜与满满的阳光味道。关中人心头难以割舍的还有那街头巷尾的「甑糕」,层层叠叠的口感就如同关中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般丰富厚重。

陕南,山水相依气候温润,养育出清新水润的「柑橘」,酸甜适度,如山水那般迷人。而陕南的「甜酒」则是另一种独特的甜蜜,用它代替热情跟淳朴招待来客。老秦家,可太甜了

注:甜太太,陕西方言,意“甜得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来源 | 糖酒快讯(ID:tjkx99)

本文为【糖酒快讯】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改编,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


糖酒快讯
守望行业30年,唯有糖酒快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