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斧:从压力变成了“恐慌”
先来看看所谓的“三板斧”都是什么:
1. 完不成任务,扣员工的钱:作为一线员工,他们往往背负着高额的任务指标,而这些指标在实际中往往难以完成,动辄扣钱的处罚已让他们苦不堪言。
2. 完不成任务,扣合作方的钱:运营商的合作方不再只是单纯的“合作伙伴”,而变成了“附属员工”。不仅要和运营商一同承担业绩压力,还要面对随时被罚款的风险。
3. 完不成任务,扣渠道商的钱:渠道商原本是推广业务、拓展市场的重要力量,但在这一政策下,他们的“弹性”几乎被剥夺,甚至开始质疑与运营商的长期合作关系。
在这些重压之下,整个业务链条已经变成了一场“集体奋斗”的战场,但这种战斗方式真的有效吗?
短期业绩能否掩盖长期的“后遗症”?
一方面,从表面上看,这种激进的考核方式确实能在短期内刺激业务增长,特别是为了一些季度或者年度指标,靠着“逼迫式”的方法也许能取得一时的好数据。然而,靠罚款、扣钱的方式只能“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员工、合作方、渠道的积极性被磨平,甚至产生对运营商的不满,最终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的崩溃。
员工的“苦力模式”能撑多久?
一线员工的辛苦大家有目共睹,背负的任务量逐年增加。为了不被扣钱,不得不日夜奔波,甚至想方设法达成考核指标,甚至有些数据“被优化”。这种方式虽然让考核数据更好看,但对员工来说是一种伤害,对公司长远来说也是隐患。
合作方和渠道商的信任危机
运营商的合作伙伴和渠道商本来是帮助拓展市场的重要一环。但在这种扣钱考核方式下,双方的关系逐渐紧张,甚至有些渠道商开始寻求其他出路,不再完全依赖运营商。这种“离心力”无疑给公司未来的市场布局蒙上阴影。
打破“内卷”,运营商该如何调整?
如果想要真正走出“扣钱”考核的恶性循环,运营商或许可以考虑:
• 提高奖励机制:既然扣钱能带来短期压力,那么反向思维,给予达标者更多的激励,也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 适当下调考核指标:了解一线真实情况,设置更符合市场的指标,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数据”,给员工和合作伙伴合理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任务。
• 构建长期合作关系:运营商与合作伙伴、渠道商的关系,不应该是“上级”与“下属”,而是彼此信任、共赢的关系。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期合作关系,未必是明智之举。
每一个行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而运营商的成功同样如此。在这一片“扣钱战场”中,所有人都为KPI疲惫不堪,而如果运营商不及时调整策略,也许当下的“冲刺”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长远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