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新闻记者从业经历、18年深耕调查报道领域、七篇作品获评中国新闻奖……在监督报道的领域,新华社记者王文志无疑是走在最前面的那批人之一。
2024年11月14日,王文志在追踪报道现场调查时遭围攻而受伤,在反映出涉事人员对新闻使命的漠视之外,更显其报道分量。回看10月23日,王文志来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向同学们分享舆论监督和调查报道的经验和心得,这场讲座的含金量还在增长。
如何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有价值的选题?如何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揭露社会问题?可以给到现在还在学新闻的同学们什么建议?……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王文志从调查记者的职业入手,以过往的亲身经历出发,展现作为调查记者应有的素养与使命。以下是讲座内容的部分实录:
文字 | 王曦雯 刘子凡
新媒体编辑 | 刘子凡
摄影 | 夏依琳
指导老师 | 陈显玲 张田田
选题:
“好多选题都是在生活中被发现的”
选题是报道的核心关键。一个好的选题,是怎么被发现的?
王文志认为,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新闻线索,很多记者其实只是缺少发现真问题的问题意识。他以自己所做的一篇关于济南南部山区违建别墅的报道为例,分享了自己是如何深入观察社会现象,从生活中挖掘新闻线索的。
王文志是山东人,老家离济南不远。21年他休假的时候去了济南有名的卧虎山水库附近游玩,和老同学一道聚餐。正是在吃饭的时候,他发现餐馆外头的湖边山上都是别墅。王文志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一下子就判断出这种情况非常不正常。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与餐馆的老板展开交谈。老板话语中透露出的信息帮助他确定了自己的猜想:这些建筑很有可能是违建别墅,于是他立即确定选题,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刊发后,调查组及时介入调查,济南市委书记也带队亲临现场拆除部分别墅、处理违建问题。
这么好的选题,为什么当地人没有发现,他一个来旅游的外地人却发现了?一是因为缺少一定的问题意识,做不到深入观察社会现象;二是因为对类似的场景已经司空见惯,因此从未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但是,如果从学生视角出发,作为一个经验较浅、还没有开始对某个领域进行深入挖掘的人,我们应当怎么去发现这些问题?针对王文志的这一讲述,有同学忍不住发问。
第一是要增加自己对社会的深度认知。王文志强调,一个经验丰富的记者应该要看到一个东西就能判断出背后是否存在问题。第二是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生活中的选题其实是非常多的。
为了印证这个观点,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学校食堂的卫生问题。明明学生的饮食非常重要,但是现在不断有食堂问题曝出,虽然大部分食堂都没有问题,但是确实也有一部分食堂存在隐患。“你不管别的,先跑这个方向,多去几个食堂,挨个跑一跑,把数据搞扎实,一定能发现问题。这是很好的选题。”言及此处,台下同学一片恍然大悟状。
过了这么多年校园生活,哪个学生没有接触过学校食堂?但正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我们无法做出深度思考,对这样近在眼前的大好选题视而不见。
王文志老师讲座现场
调研:
“记者一定要到现场去”
在面对看似不合理的线索时,不能轻易放过,而应秉持严谨的态度深入调查。
澳门太阳城网络赌博一案中,王文志坦诚自己起初得到线索时并不相信,因为太阳城在澳门赌博行业构成中占有率很高,收益很高,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来大陆做违法的网络赌博呢?抱着求证心理,他进行了实地调查取证,到澳门赌场亲身体验、与工作人员交流,获取下载软件方式,冒险打探相关证据……最终明确了线索的正确性,证实其违法行径。
要想写出一篇有内容的报道,扎实的实地采访不可或缺。
在做青海木里矿区非法采煤案的选题时,王文志从北京出发,历经长途跋涉到达青海的木里矿区。第一步求证此煤矿是“无证开采”,他用行业调研的方式采访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打消其警惕心理,再旁敲侧击地打听,最终确认该矿区“无证非法采煤”的事实。他在外围观察煤矿周边情况,通过上百辆拉煤车、修车厂和饭馆的存在等进一步确定煤矿在开采。
图源受访者
为了获取更直接的开采证据,王文志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煤场业务经理的身份,设法进入矿区。为了演得自然,他特意去别地的煤厂待了一段时间,去了解业务经理要了解的东西;通过认老乡、请吃饭,他获得了司机的信任,得以进入矿区内部;在矿区内,他待在工棚,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仅拍摄了包括煤矿运营票、大坑、停车场、装煤场景等内容的大量照片和视频,还打入了煤矿司机群,得到每日运煤量等重要信息。即使历经艰难险阻,险些暴露,最终他还是成功拿到了关键证据,顺利刊发报道。
“吃苦是调查记者的必修课。”回顾这段经历,王文志总结道:“记者要在路上、在现场、在基层。一定要到现场去,因为报道是一个手艺活,需要多学习、多实践。”只有深入现场,扎实采访,才能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写出有影响力的报道,推动问题的解决。
发布:
“稿子只要发出来就是胜利”
一篇稿子要想顺利问世于公众面前,总要经历万般努力。
“为了争取稿件能发出来,有时候甚至会吵起来。”王文志这样回忆自己的发稿过程。在他看来,“环境不好”的传闻有些时候只是源于媒体或者记者的自我设限、自我阉割。针对人们口中“调查报道越来越难做”的抱怨,王文志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很多时候不能总抱怨环境不好,而应该要问问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有没有奋力去争取?”
一篇稿子只要发出来,就算成功了吗?
当下,很多市场化媒体报道的调查性报道发布后很容易被删掉。这样短暂的“发出来”是否还有意义?
面对这种情况,王文志觉得,“不必太悲观”。他认为,稿子被删掉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稿子有问题;另一种是稿子没问题,是因为其他因素。有关方面可能一下子承受不起,这或许也是其被删除的原因。他解释说,有些稿件做得扎实,就算被删掉也默认会被传播,能引起有关部门更全面的防范意识;还有些稿件本身虽然被删掉了,但其中的某些照片会被迅速传播,达成事后效果。所以,王文志总结道:“稿子被删掉很正常,只要发出来就是胜利。”只要调查结束后稿件发出来并被看到了,就已经很成功了。
图源受访者
建议:
“专业分析远比高呼口号重要”
当被问及给初入新闻道路的同学们的建议时,王文志说出了很简朴的三个字:“多学习”。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只不过是不断努力的普通人罢了。他坦言,自己并非新闻专业出身,做记者之初也不怎么会写东西,经常困惑。后来是前辈的话点醒了他:“你不会写,你还不会看吗?”之后他才开始反复研读报刊,向成熟的作品学习。“我看同行和前辈怎么写,学一篇报道应该怎么开头、怎么分部分、怎么结尾。”学了好几个事件之后,他慢慢才找到感觉,把整个一个环节走下来。
王文志老师现场与同学互动
不只是多写作,王文志还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书、多积累。“现在社会是很残酷的”,为了毕业之后能有一个相对好的职业前景,他劝大家要利用大学,这个压力还没那么大的时间段,广泛学习,多掌握点政策、多积累点东西,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好知识储备。王文志谈到,知识储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能力,专业的分析远远比高呼口号重要。他呼吁同学们做“专家”,多学一些专业的知识,多跟行业做充分的交流。因为“只有搞懂一个行业,才能更清晰地发现问题的本质。”
针对互联网时代多媒体平台的特点,王文志认为不必太过纠结,不同平台有不同平台的好处。“我们每个记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业的时候,去努力就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现在这个行业,只要有基本的功底,并且好好学习、努力工作,那么市场化媒体和中央媒体就各有优势。
谈及从事记者职业的优点,他说:“在休息时你可以调整自己的时间、可以仔细研究某个领域,也可以做综合领域,不管是哪个方面,只要认真做就会在这里成为专家。”
“这个社会永远需要记者这个职业”,王文志在最后说,“这是一个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做好的职业。”学新闻的我们应当有一种信念感:必须得要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