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记者节,视觉组将创意与理念相融合,持续精雕细琢,力求呈现最触动人心的作品:三篇新媒体推文,带我们走进记者们的幕后,看她们如何笨拙而坚定地记录时代,并用年度回顾,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两篇预告海报,则以别致的视觉语言,呈现新系列的独特内涵。从8月16日十四期视觉组成立,到11月4日系列作品陆续发布。
在这过程中,海报组反复修改细节,小到字体的倾斜角度,大到整体的设计;新媒体组经历了不少破防时刻,操作中遇到技术BUG,扣不完的细节……视觉组创作与设计的灵思从何而来?她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以及在之后的工作中如何进行改进?
以下是记者节系列视觉组参与者手记:
《我们笨拙地记录着这个时代》
@张小凤 十四期运营组成员
Q:为什么想做这个选题?
A:摄影界会有人说,“记录他人的人也想被记录”;或许,作为记者,“看见他人的人也想被看见”。一方面,“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我希望记者们也能有机会“被听见、被看见、被理解”,尽管是他们平时在努力看见世界、看见他人。另一方面,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不忘初心”很难,时常走着走着就不记得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我想借此机会对自己进行溯源与追问,也给偶尔迷茫着的你我他提供一些视角。
Q: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选择这种创作形式?
A:这次项目的灵感来源于RUC新闻坊的《与世有争,有欲有求|国际劳动妇女节特辑》和瑞幸单向历。迷茫,是整个时代的命题。落到记者身上,便是一种“巨大的无力感”,而迷茫从来没有答案,所有人都无解,但我们可以提供各种视角——不同人、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标题灵感则来自“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集《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在海报设计上,我们采用了简单的“文字+背景”形式,代表着曾经在报纸上记录着时代的笔迹;轮播GIF图代表着记者们的群像,他们不同,亦有共性;截图,可以联想到定格瞬间的快门,也代表着随机的相遇。“我们因为共同的理想相遇、对话,但时空不同、际遇不同、职业或许也不同,缘分如此奇妙”。
封面图的设计灵感则来源于“Like a children, we document the world sincerely”(像个孩子一样,我们笨拙却赤诚地记录着这个时代)。选择加上这句英文是想表达:记者也属于他们所关注的公众中的一员,世俗观念、无力感以及现实压力他们也逃不掉,所以记者的笔触或许是略显笨拙的,但就像孩子一样,他们怀着满腔诚意与敬畏。背景的底纹和褶皱是想表达一种每个时代、每个群体、每个个体都会经历的命运的挣扎感。
《我们笨拙地记录着这个时代》推文封面图
Q:系列完成后,你的内心感受如何?
A:编辑们让我写推荐语,脑袋都快炸了。“我其实不是写不出来,我就是讨厌自己的文笔。我太敬畏表达了,虽然我又很热爱表达。在自己心里和其他人眼里,我都是个感性的人,所以我很害怕自己文字沾染上这种特质,导致太矫情。我可能就是太敬畏自己曾经的理想了。”和朋友吐槽了两分钟后,“但对我自己来说,新闻传播的使用意义就是提供不同的视角,曾经我要求自己的文字必须客观而不失温度,现在我尊重自己的文字温暖而尽全力真实客观,或许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木雨杏 十四期运营组成员
Q: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特别感动或难忘的时刻?
A:我最难忘的时刻是作品发布后的那一刻。发布后,我立刻私信了学姐,巧合的是,我们都截取到了自己最触动的一张图片。我还把作品分享给了一些朋友和老师,大家都觉得我们的设计很棒。后来,在深度营的大群里,我看到大家对截取的语录都有自己的感触,评论区也有很多留言,朋友们还主动给我反馈。大家认为这个作品让他们产生了思考,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作品最大的意义。最激动的时刻则是作品发布当天,阅读量突破了5000。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姐时不时查看浏览量,并分享数字的变化,这个过程也很开心。接下来的几天,我反复查看作品下的评论区,那里记录了我和学姐的感想、选题的灵感,以及大家的感受。每次看到这些留言,我心里都会涌上一股暖意。
木雨杏与张小凤的聊天记录
Q:在执行过程中,组里的大家是怎么配合的?
A:这是我第二次与小凤学姐合作,第一次是入营互采。这次合作我们依然非常有默契,双方不会强制规定谁做什么事情。我们两个人的主动性都很高,遇到事情都是主动去做,谁有空就多做一些。我们都抱着“要把事情做好”和“要让自己满意”的心态,合作时更像是相互帮助、相互成就。在配合过程中,我的主要任务是推动进度,并反馈一些问题,根据初稿模板补充内容。学姐也会参与这些过程,推送和初稿制作方面,则主要是由学姐负责。
Q:系列完成后,你的内心感受如何?从中学到了什么,未来有什么新的想法?
A:我内心最大的感受是,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收获了一段很有价值的经历。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但直到交给显玲姐时,我们在内容上仍然出现了问题。甚至在发布前一天,我检查时还发现有一个句号格式有问题。直到发布前一晚,这个作品才终于“完美”了。因此,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更加明白了细节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需要更加沉下心来,做事更加细致。
(点击图片查看作品)
@吕乐林 十四期深度组成员
做“朋友圈”策划是在暑期实习的工位上,晌午阳光正好。我盯着视觉组作品策划的最后DDL——中午12点,现在已经是11点了,我犹豫着打开Word文档,敲下了第一行字:记者节新媒体策划。
我的新媒体作品经验不多,于是我打开了很多新媒体平台的公众号,看看大家的策划是什么样子的。北辰青年的一条《这可能是今天全国最失败的朋友圈。》推送吸引了我的注意,灵感瞬间迸发。最终,我赶在DDL前提交了最后一条策划。
朋友圈是一个展示自我的窗口,对于记者来说也是如此。我一直觉得记者们的朋友圈很有趣,它让我看到了记者行业的各种可能性,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充沛的新闻热情与理想,激励着我不断向前。谈到记者节的选题策划,常会想到“打破对记者的刻板印象”,于是我想进一步拓展,分享朋友圈里鲜活的记者日常——专业、严肃、有趣、热情、昂扬的各种各样的记者们。
实际操作过程比我想象中的更困难。SVG展开、朋友圈格式排版、各种边距间距的调整,还要适配不同手机屏幕的大小,我和小羊不停地调试和沟通。幸运的是,最终按时发布,并且意外得到了转载,真的很开心!
最后,感谢提供朋友圈文案的各位记者老师和学生记者朋友们,感谢这次推文的所有负责人员:一起忙碌的小羊,辛苦督促的统筹小木,最后帮忙调整的琳琳,以及审核的红叶姐和栋哥!
@白杨 十四期运营组成员
复盘本次记者节作品,“不行”一词以非常高的频率出现了。
最开始想到通过互动朋友圈形式做新媒体作品时,我信心满满。当时乐林说排版有些复杂,我马上回答:“之前在自己公众号上弄过类似的排版,应该没问题!”然而很快,现实给了我一击又一击。每当我们觉得“差不多了”时,总会有新的问题冒出来,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说“不行”。
白杨和吕乐林的聊天记录
9月10日,我开始排版。第一稿很顺利,从中午到晚上,我和乐林不断沟通想法,改了三版,到这天作品的大体框架已经完成。为了增加互动性,我们开始琢磨其他功能,但这一新想法卡了好几天。我们一直在尝试,查了很多教程,但始终没找到解决办法,最终只得放弃,换了其他呈现形式。
进入审核阶段时,新的难题接踵而至。由于电脑、平板、手机等不同设备的不兼容,我们的作品在秀米平台上显示正常,但一旦发送出去,不同设备上显示效果不一致,格式乱码问题层出不穷。于是,我和乐林反复发送预览,用多个设备查看格式。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校对,经历了几十次预览,终于解决了格式乱码问题。
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创作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而每一次说出“不行”,都是我们对作品完美呈现的坚持。11月6日作品推出时,所有的“不行”都转化成“可以”,一切努力都有了结果。这次复盘不是结束,而是新产出的开始,期待下一次更加精彩的作品诞生!
《记者的年度报告,你中了几条?》
(点击图片查看作品)
@伍颖欣 十四期运营组成员
Q:当初为什么想做这个选题?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选择这种创作形式?
A:特殊节日的很多选题内容都大差不差,无非就是“意义”、“总结”、“展望”这几个部分。作为视觉组,内容上做到创新不太容易,制作形式可以作为一个突破点。我们查阅了很多记者节庆贺推文,暂时没有看到记者节以年度报告出现过;但“年度报告”在近些年来是非常流行的创作形式,我们就想着把年度报告和记者节相结合,从一个“上帝视角”来披露一个记者的日常生活,通过抽象现实中记者工作上遭遇的情形进行创作。
Q:在收集、设计等操作过程中,有遇到哪些瓶颈吗?
A:其实一开始我们组并不是做一个选题,是因为统筹认为我们的选题有相似性,于是把我们三个人归成一类。一开始我们都没有头绪,着急忙慌打电话讨论才确定了初步的想法,但总监和我们的想法又不太一样,找到其中的共同点是第一个难点。
然后有个人为了做图开了个可画会员……啊啊啊啊!!!抢钱啊啊啊!!
制作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图片返工了好几次;但做SVG才是真正的磨洋工,秀米民工说累了,别看点击内容简单,其实返工了特别无敌多次,一开始是SVG模版没找对,后面找到合适的模版,却因为嵌套内容太多卡住了。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会卡住,摸索了很久才发现是因为嵌套太多;后面导出到后台也出现了bug,总有图片加载不出来……做SVG本身并不难,难的是调整到适配、流畅的状态。
Q:在执行过程中,组里的大家是怎么配合的?
A:靖婉负责文案,给文案的速度特别快,后面说要新增内容,给新文案的速度也特别快,效率很高;我和琳琳负责制作,她主要负责制作海报,我在其后进行调整;我负责制作SVG和排版,因为老是出现问题,搞得我很恼火,但看到群里大家夸夸和安慰,就感觉自己还能干!
Q: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特别感动或难忘的时刻?
A:看到SVG卡在微信后台的时候,天打五雷轰,感觉完蛋了。
辛辛苦苦做好的效果居然没办法正常呈现,后面我们都绝望到,打算直接放一个秀米的二维码算了。
后面智珊姐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先帮我们用绑定账号同步后台,又去和客服沟通解决BUG,最后发现是SVG图片格式太大,缩小后就可以完美加载出来了!
Q:系列完成后,你的内心感受如何?从中学到了什么,未来有什么新的想法?
A:情绪稳定还蛮重要的,做推文就是抠细节,抠细节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崩盘。我也感受到了大家互相帮助的温暖,不要害怕寻求帮助,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有很多!
但其实从数据看,我们推文的流量不如前两篇同系列的推文。我反思,作品形式和读者互动率很重要!第一篇每个人截的话语都不一样,就有评论分享的空间;第二篇是形式非常新颖,在朋友圈里看朋友圈;我们这篇的形式相对于前两篇而言较为常见,同时内容引导度不高,留言内容数量不多,互动性比较低。但创意都是要迸发滴,可能前期积累还不够,就没能探寻到更有创意的内容,希望后面有机会可以做更有意思的推文!
@陈琳琳 十四期运营组成员
我们希望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概括记者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此在海报设计上更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感。最开始我想用牛皮纸作为背景,配上文字和动画,但由于背景和文字样式不协调,视觉效果不好。颖欣建议使用数码风格,像超级玛丽那样,效果会更有趣。于是我们逐步调整,选择合适的文字样式,交换设计、排版,加入动画,最终的呈现效果不错,定稿也很快完成。在这里也要感谢伍老师,帮我们修改并完善了很多,给原本平凡的设计增加了不少互动性。
很高兴能参与到深度营记者节的策划,和大家的合作非常愉快。大家也很积极地帮我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每次交流我都能收获很多鼓励(虽然我觉得我的作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感谢大家!希望未来能和深度营一起度过更多的记者节!
@彭靖婉 十四期运营组成员
视觉设计,最珍贵的是“创意”。创意是设计的起点,也是设计的方向。「记者年度报告」的创意是我们在不断推翻前面的idea后提出的,我们都觉得这个创意很好,一拍即合。我主要负责文案创作,创作的时候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年度报告的写法,希望能在传统的年度报告基础上创新一点,不要显得过于老套、无聊。我也搜索了记者的工作日常、生活日常,还去询问了熟悉的记者工作方式,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写出文稿。颖欣、琳琳修改了文稿,并且根据文稿做好了图片设计和SVG动画。这些工作比文案更有难度,也更耗时间,小木、栋哥、红叶姐也提出了细致的修改建议,大家都付出了许多心血!
「记者进化论」系列海报
(点击图片查看系列预告)
@彭靖婉 十四期运营组成员
Q:海报初稿中的元素各自蕴含了哪些设计理念?
A:上升阶梯元素,体现“成长”和“进化”的概念,和主题“记者进化论”相符,表明这一系列关注新人记者的成长;阶梯上的文字元素,几行问题表明“记者进化论”栏目关注的重点,也通过抛出问题的形式引起大家共鸣,吸引大家关注。
三位记者在楼梯向上前行,就像在完成成长的历程。他们手执摄像机、话筒、文稿,突出“记者”元素;报纸、话筒元素突出“新闻”的特征,符合记者节主题;“记者进化论”标题和深度训练营logo则强调系列名称和制作单位。
@张小凤 十四期运营组成员
Q:初稿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了哪些修改?
A:在海报设计理念上,我根据要求中的主题提取出几个关键词——“当下”:即2024年、AI时代等(初稿中未体现);“转行”和“新人记者”:我和靖婉都想用“门”元素体现,但是加的时候太丑了,需要二次修改。
记者进化论海报设计思维导图
向左滑动查看各版本海报稿
@彭靖婉 十四期运营组成员
「记者手记·财经」系列海报
(点击图片查看系列预告)
@陈琳琳 十四期运营组成员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