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一雪:这里有一份新手村财经记者升级攻略,请查收!
✍🏻整理人:卢天好 颜诗语
📝编辑:刘舒雨
张一雪
张一雪,电视台记者,关注证券市场中的机构、公司和产业。国际新闻系毕业,喜欢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一切,却一不小心做了财经记者,如今走在田里、厂里和市场里,喜欢观察价格的变动,记录遇见的人和物。张一雪如何着手做一则财经报道?怎么找选题?怎么采访和拍摄?张一雪讲述了过去两年多在各类财经新闻现场的故事,为我们拆解了常规报道的操作过程,分享了她眼中新闻现场的魅力。如果你是一个小白,不管是做什么领域的新闻,第一步都是找新闻线索,然后报选题。我一般通过这四种方式找线索:第一是生活观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多出门,多逛街,多与人交流,感受生活、观察生活,观察大事件或大趋势下的边际变化。以中药市场价格波动这个选题为例,今年夏天,我去东直门中医院看病时,发现医生开的药方里有一些品种的药材和去年药方里的相同,但是药材价格涨了不少。当时随口跟医生嘟囔了一句:“怎么感觉今年的药贵了?”医生说确实一直在涨价:“尤其是酸枣仁最近又涨了一波。”因为这两年一直在跑资本市场相关的新闻,平时会关注一些上市公司,也会关注一些上游的大宗商品,所以对价格变化比较敏感,医生说完我突然想起有一段时间市场热炒酸枣仁的新闻。我当时觉得这好像是个新闻线索,回家后就开始搜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发现这的确是个可报道的事情,于是就报了选题。第二是追踪数据。财经新闻的数据有很多,从宏观到产业再到一个个具体的公司和机构。先说宏观经济数据,金融领域关注最多的是一行一局一会,即央行、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此外还有国家统计局、发改委等部委的数据和政策动态。有些数据有固定的发布时间,比如我们常提的LPR是每月20号上午发布,如果你是跑口记者,就要“守土有责”,不漏发自己领域的重要动态。其次是行业数据,条线记者最好建立自己的数据资源库。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跑公募基金行业,刚开始我连怎么找数据都不知道,于是就做了一个表格,把涉及到国内公募基金、海外金融机构动态更新的网站都整理进去。当你还是新人的时候,是要下一些笨功夫的,我当时每天都会在Wind刷基金公告,每天都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公告在发布,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大部分公告也是没有新闻价值的,但是如果不是日复一日地去刷去看去培养感觉,就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有价值的那条公告。很多资深的调查记者至今都保持这个习惯,我周围有很多前辈,依然会每天刷上市公司公告或基金公告,这些公告也是关注具体某家公司和机构的数据来源之一。第三是和业内人士保持沟通。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的政策文件、财务数据是直接获取新闻线索的方式,还有一种间接获取的方式就是和业内人士保持沟通,了解业内人士在关心什么。我觉得记者跟行业之间始终隔层纱,想要去了解一个行业,想要从中找到好的选题,可以多和业内人士聊,在交流中发现线索。第四是关注媒体报道、阅读研报。行业网站、垂直自媒体、行业类社区以及各类财经类媒体都是很好的二手信息来源,研报、专家和第三方评价机构人士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但是要注意甄别。相比免费的研报,付费研报质量可能会更高。至于专家,我一直觉得记者在找专家的时候更应该把好关,市面上太多车轱辘话来回说的专家,甚至有所谓的专家讲的话简直离谱,在我看来那些话是噪音,我们不要制造噪音。要尽可能去获取一手信息。找选题也好,做报道也罢,掌握一手信息非常重要。一手信息就是自己感受到、挖掘到、体验到的信息,也是最有可能成为独家、有信息增量、更具价值的信息。 在想选题时,就可以去做一些核实,以验证选题的可操作性。一般来说,当一件事情发生,首先要问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我觉得这是记者做新闻永远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观察近几年舆论场上的一些热点事件,不管是财经新闻,还是社会新闻,很多事情传到最后可能跟最开始的面貌完全不一样了。其次是这件事情是不是最新的。我们在学新闻时,学到的第一句话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当你是一个新记者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刚进入一个行业接触到的每一件事情对你来说都是新的,但其实它未必是这个行业最近才发生的事实。最后是这件事情是不是很重要。对于新记者来说,我们可能会觉得每一件事都很重要,但其实未必每一件事都有被报道的价值。这时候要多和业内人士、领导前辈、资深同事沟通,看这个事情是否重要、值不值得报道。当选题通过后,就可以开始采访拍摄了。新记者很难避免的一件事情是,大家的思维可能会比较发散,总是想把那些对自己来说新的、重要的内容在一篇报道内全部体现出来。但做一个常规的新闻报道,只需紧扣主题,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就可以了。以产业报道为例,我们日常关注的无非是供需关系、产业链上下游关系,除此以外就是行业内政策、技术、市场与关键人物等的最新变化。在采访前,可以预设一下这个报道要讲什么样的故事,当然这个预设后面可以随时修正。确定好主题后,就可以去联系采访对象了。采访就是要找对的人,找他们要干货信息。我总结了自己找人的几种方法:线上地毯式搜索、行业人士引荐和去现场随机抓取。现场随机抓取也是有一些技巧的,比如找到当地的“人脉通”让他成为你在当地的人脉支点。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在现场观察当地相关产业聚集区马路边广告牌上的联系方式,或者在高德地图搜索附近的企业和联系方式,又或者请已经确定的采访对方推荐其上下游企业(最好不要问他们推荐同环节的同行),再就是产业链上找各类贸易商推荐等方式。如果是做常规产业报道,去现场之前最好可以确定一两位采访对象,先找到在当地的人际关系支点以保证采访顺利进行,不然去到现场会很无助,也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如果做舆论监督类的选题,实在找不到可信任的人做支点,就可以直接去现场,在采访过程中也要保持警觉和怀疑,甄别利益相关方,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做电视新闻,采访对象是要出镜接受采访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上电视,所以我们采访被拒绝是常态,哪怕是一个看上去很正面的选题。如何说服对方接受采访?我总觉得记者是一份依靠他人善意行走的职业,对方愿意把善意、时间、故事给予你,是一种对你的信任,但是坦白来讲,获取他人信任是一件很玄的事情,很难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从我的经验里,最基本的肯定还是礼貌沟通,态度诚恳,偶尔可以给采访对象适当“画画饼”,嘴甜一点,当然更重要的是自己提前做好功课,让对方感受到你在用认真和专业的态度对待这件事。此外,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如在特殊情况下里使用马赛克和变声模糊化处理,而对于相关人士提供信息但没有接受采访的情况,要注意保护信源。在正式采访的时候要多提问。刚接触一个领域/选题时,前期做足功课固然很重要,但还没到现场时,中间还是隔着一层东西,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容易被忽视。作为一个新记者,去跑条线也好,泛财经新闻也好,前期可能查了很多的资料,做了很多功课,但是真的到现场后,你会感觉自己的认知跟业内人士还是隔层纱。这个时候,是可以坦荡地表达:“我之前对这个领域/话题了解不多,我不懂,所以我来采访您,我想请您跟大家讲清楚这个事情”。当你是一个新记者的时候,千万不要怕问傻问题,可以袒露自己的无知,但是不可以露怯,你可以让自己(强行)很自信地说:“我这个问题可能会很傻,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请您来给我解答。”2022年我刚毕业时,财经新闻领域有一个很热的词是新能源。那时候采访基金经理,新能源是人人在谈的话题。他会跟你说光伏行业的走势如何,新能源汽车出海趋势如何。这些话题我在恶补各种资料后大概能理解,但总觉得它们不够真实。后来我从报社到了电视台,和带教老师做一个片子,她随口问我了一句“你见过光伏板吗”,我当时其实感到被扎了一下,这触到了我的痛点。我听投资人们聊光伏产业如何,但我从来没有真正见过光伏板,我没有摸过它,我也没见过光伏板连成一片远看像蓝海的样子,真正去过现场就知道那个场面是很壮观的。我读书时把成为记者当做我生活中的唯一主题,但是在报社的工作经历,让我总觉得在做一种很虚的新闻,那个时候也经常在想自己还要不要做下去。后来开始跑现场之后,那种很虚的感觉渐渐消失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真的“在场”了。现场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对于现在的记者来说,现场正在变得昂贵。一方面,很多媒体机构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预算让记者去现场;另外一方面,现在大家都在追求速度,有些机构可能觉得去不去现场无所谓了,先把稿子发出去再说。但我们做视频报道是必须要去现场的,不去现场,工作就没有办法进行。回来之后,再用文稿和画面去还原现场,可是现场又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我在电视台第一次独立做报道时没有随手记录,回来写稿的时候就傻了,只能不断地在机房拉采访画面,但是有时候记者和摄像对现场的观察和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要随时沟通想法。摄像机能够记录现场的画面、现场的声音、现场的氛围,但有很多东西是还原不了的,这些摄像机难以还原的东西,就可以用文字在正文中体现。气味就是一种难以还原的东西,但是你去到现场之后,第一个扑向你的就是气味。我当时到亳州,第一印象就是亳州整个城市都是中药味的,而在亳州不同的地方,现场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储存中药材的冷库温度在零下15度到5度之间,我们进去要穿着军大衣,里面是很冷的味道,还有点闷闷的、沉沉的药味。中药企业的炮制车间是药的潮气和霉味,因为在炮制时有很多的药需要在水里再清洗一遍,会有潮气和霉味。中药材交易市场特别大,早上九点之前是人挤人的,这时除了药味,还有人味,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你对味道很敏感的话,你会分辨出来这些区别。意识到在现场需要随手做笔记之后,我在现场感受到什么,就会立刻写下来。年初去大连采访造船业时,去现场之前我也提前搜了一些资料和图片,面对比如LNG船(液化天然气船)、甲醇双燃料、VLCC(超大型油轮)这种术语两眼发晕。但只要去了现场,对方告诉我这是LNG船,这是大型集装箱船,这是分段组装车间,这是船坞,造船的流程包括哪些,一切都变得清楚了起来,我之前觉得隔了一层的东西全部打破了。看文字写一艘船从船头走到船尾有300米,你可能很难有具体的概念,300米相当于一个小操场跑道的长度了。但是当你真的看到这样一艘船时,就会对船的形状和大小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大连某造船厂
为什么“去现场”对我来说这么有吸引力?在现场除了能获取一手信息,还有很多人和事带给我新闻之外的触动。我记得当时在船上遇到了一个造船工人,他穿的一身白色的工服都已经发黄了。他跟我说,你看我们这艘船就比其他家的船好看。我问他哪里好看,他说,别人家的船,船头是很笨重的。但是我们的船有自己的腰线,从上往下看会越看越苗条。当时他还用了一个词,说别人家的船看上去憨憨的。我发现在这个造船人的眼中,船是有灵性的,每艘船有不同的气质。我小时候很喜欢看武侠小说、玩武侠游戏。在武侠游戏里,有一种角色叫江湖百晓生,记者有点类似这样的玩家角色。如果把工作当成游戏,记者还是很有趣的。你的任务就是不断开启一个新选题,这是你的新副本,然后去触发新的场景,在场景里你会遇到不同的人物,最后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如果你是一个文字记者,那你的武器就是一支笔,如果你是电视记者,武器就是话筒和摄像机。当你是一个新记者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当你是一个老记者的时候,也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会做得很顺利。只要做新闻,你关注的行业总有新的动态发生,总有未知的事情发生,不顺利其实是常态。接受不顺利的时常发生,尽量不要让这些不顺利影响自己的心情。
Q:你开始是做文字记者,后来转型做电视记者,你觉得文字记者和电视记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哪些不同?A:一方面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可能跟我关注领域发生了变化有关,只做证券类新闻时,每天在家或者单位打电话采访,那种时候感觉自己是一个电话接线员。当时打交道的基本上是金融行业里的人,相对来说会比较垂直。在慢慢了解行业之后,基本上能够按照某种规则去跟他们打交道。做电视记者后涉及的选题范围更广了,除了纯金融的新闻,还做了很多产业经济类新闻。从前一篇报道写下来可能就三四个采访对象,做产经报道需要开拓新的行业,走完一整条产业链下来,至少要跟几十个人打交道。这几十个人他们的身份属性是非常不一样的。刚开始也会露怯,但接触的人多了之后就变得熟练了。另一方面是文稿编辑方式不同。纸媒是眼睛的语言,文字记者会考虑稿子的好看、文笔的优美,而电视是耳朵的语言,是通俗化的,电视的稿子写得简单并不意味着采访过程很简单,记者需要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把这些东西深入走一遍,最后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表现出来。A:一般在采访前,要先思考好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然后依据现场情况提问。财经新闻肯定是要关注价格的,可以围绕价格衍生出很多问题。比如问贸易商价格最近怎么样?他可能会说一些车轱辘话。这时你可以问,今天的价格,再到一周前、一个月前、半年前的价格,通过对方的回答来做对比,这时就能获得需要的信息了。贸易主要涉及价格和买卖,当了解价格之后,可以去问上游的种植户购买的价格是多少?直接问利润可能对方不愿意告诉你,通过了解这些信息,自己可以从中间推算利润点。这也是电视和纸媒的一个区别。纸媒的逻辑是归纳,在写的过程中引导出一个结论。但电视是演绎的逻辑,要用画面和声音把细节展示出来,两者在逻辑上是不同的。*文中图片由分享者提供
[1]南风窗黄榕珊:工作指“南”,调研指“北” | 媒笔记
[3]徐若然:我在清朝做“八卦记者”|媒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