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电子白板正在展示一位同学写的诗。屏幕逐渐下滑,灵动的文字缓缓出现:“今天下起了雨,
长叹感到无语,
而我握紧了笔,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这是朱老师的语文课堂。今天这节课不讲课文,同学们要把废纸拼成一首诗。25分钟的时间产出了19首诗歌,学习的疲惫、父母的嘱托、跳级的窘迫、天气的吐槽……正值花季的孩子们用诗歌模糊地描述着他们正在探索的世界。
对文字的感受与表达,一直是朱老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他用相机记录了这节课,并上传到了网上,账号名称是“教书琐记”。教书有什么好记录的?也许很多人印象中的语文课,就是一篇又一篇课文数十年如一日地讲解。朱老师的账号里却不止这些:除了拼贴诗,还有课本剧展演、采访记录、文章续写、到操场上课……评论区里总有网友说,他们也想上这样的语文课。
人们常说,成为教师是“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朱老师却觉得,教师是一个充满未知与变化的职业。因为自己在初高中曾被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照亮过,又觉得语文课堂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自由发挥度大,所以,高中时语文成绩还行的朱林鹏选择了学中文专业,并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
事实也验证了他对于语文课堂的猜想,在八年的师生互动中,他也在创新中反思与成长。目前,“教书琐记”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吸引了超20万人的关注。我们与朱老师对话,了解人人都想上的“网红”语文课背后,有着怎样的考虑与探索。
Q:今年是您教书的第八年,学生带到第三届了,您觉得这八年来有什么变化吗?A:总体来说,我在教学方面肯定越来越有经验,知道如何应对各种情况。但到第三届,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婚姻中,有“七年之痒”的说法,而在教学中,我也是差不多在第七年(第三届刚开始)感受到了一种职业的倦怠感。我发现我做的事情和接触的文本似乎都大同小异,备课的新鲜感和好奇感在之前都已经消磨殆尽了。为什么我会选择做B站?我觉得它是让自己摆脱倦怠感的方式——把课程呈现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收获到更多的反馈,它和我的教学是形成正向循环的。在备课之前,想到教学内容可以分享出来,我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分享之后,收到的正向反馈又推动我不断进步,继续投入教学。虽然我不能一一回复所有评论,但我会认真阅读它们。当然,也会有一些比较尖锐的批评。如果批评是涉及课程本身问题的探讨,比如对人物、细节的理解不同,我完全可以接受。但如果是没有原因的谩骂或情绪宣泄,我会选择忽略。Q:您有没有某一刻,比如在上哪篇课文的时候,产生过很强烈的倦怠感?A:具体哪篇课文不好说,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备课时没有太多感觉,或者我的解读没有新意,学生的反应比较冷淡,课堂气氛也是沉闷乏味的,我就会很恐慌。第一节上完了还得上第二遍,我会再经历一遍乏味、无助。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学生的创造性依旧存在,但对我来说,重复的活动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比如拼贴诗活动。带第一届学生时是第一次尝试,收获了很多的惊喜——没想到学生的创造力这么强大。但是实践到第二、三次的时候,学生依旧还是有创造力的,但是我没有那么强的新鲜感。Q:那今年来到第八年,您觉得自己的状态怎么样?
A:现阶段的感觉,这一学期比上一学期要好一些。因为上学期我教授的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个人感触不深,上不出太多有价值的东西,上学期我在B站上更新就很少。
我个人比较擅长分析的是中短篇的古文、诗词,相对而言,教授长篇小说、散文,我的状态就会差一些。整体来说,这学期比上一学期好一些。
在这学期,面对一些打动我的文本,《项脊轩志》或《与妻书》这些文本至情至深的作品,我自己在读的时候就很感动,所以更有动力去上好它们,也希望传递给学生同样的感动,甚至让他们更感动、更深入地走入文本。但如果学生自己读时很感动,被我一讲,索然无味,我会觉得很遗憾、很挫败。有很多作品是属于理性论述的作品,比如《谏太宗十思疏》《谏逐客书》《六国论》等等,又是另外一种上课法。面对文本的时候,我总是会有些战战兢兢,希望自己能够讲得更好。
Q:您的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在舒适区以外,如果要做出一些改变,您会如何取舍?
A:这取决于我当下的状态和经历。如果精力有限或状态不佳,我会选择留在舒适区内,沿用之前的教学方法,我不确定能否变得更好,但我能确定不会变差。但如果精力充足,我会尝试改变,虽然结果未知,但有时候改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美妙的是,跳出舒适区的教学有时候会变得非常好,是你从未体验过的那种好,但有时也会特别糟糕。特别美好的比如拼贴诗、户外课堂、课本剧表演等,我觉得能在视频里呈现的肯定都比较美好。特别糟糕的,比如有尝试让学生来讲课,学生准备不足,我把关也不够,最终效果会比较一般;或者是某些文本的解读,自己也会陷入了过度解读、私人化解读的怪圈,欠缺对文本本身和学生学情更细致的考量,最终就没法赢得学生共鸣。
Q:您在过去的采访中提过,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您觉得这个空间主要在哪里?A:主要是两个方面,教材解读和语文活动。语文不像其他学科有明确的考点,它更侧重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这其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只要还在语文的探讨边界之内,我们可以结合教参、前人理解和自己的感悟来解读, 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我之前组织过写诗活动,或者带学生们去操场上一节课。又比如上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些辩论赛的方法,那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辩论赛。我一直会创造一些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表达。高一入学时,我会让他们在自我介绍时以课前小演讲的形式详细解释自己的名字:这几个字在字典当中分别是什么意思?父母为什么要给你取这个名字?现在你是如何理解你的名字的?你的名字对你来说有什么价值?高一下学期以后,我会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校内外一些事件或某个新闻热点的评论,偏吐槽性质。当然,这不是情绪的一种宣泄,更多的是理性的评论。除了语言训练,我还让学生变身记者,在清明大家庭团聚时,采访家人,聊一聊他们对以前故事的回忆,完成一篇采访文章,我再从中挑选一些特别有意思或者特别感动的事件,分享给同学们。学生悼词(图/朱林鹏)
Q:您为什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文本细读”,能谈谈您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吗?A:主要是受到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老师的影响,他非常关注文本细读。孙老师不会高高在上地讲一大堆理论的东西,而是真的俯下身来,细读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为我们展示真正的细读文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孙老师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语文教学应该教的是什么呢?不是教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但也不能教完全未知的东西,学生们会有一种恐惧感。我们要教的是,学生们看起来已知,但其实是未知的东西。文本细读的工作就是这样。有一个词是“字里行间”,在表层的解读下,字和字里边、行与行中间是空白的,空白中更多隐藏的东西,是要带着学生去细读的。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从浅层的知识深入到字里行间的空白中,读出更多的隐藏信息。这种细读工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Q:如果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您觉得文本细读和其他非传统的教学活动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吗?A:从前两届学生的成绩上来看,应该说自由解读和深入感受的教学方式对应试没什么负面影响,还有一些积极效果。具体到考试内容上,我们现在新高考,很多时候会有所谓“反套路”的题,它们更多考量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包括你个人的理解、这篇文章作者想表达的理解。而文本细读,它本质上让你在读文本的时候产生更多解读,尤其在阅读理解题目上,对成绩肯定是有帮助的。Q:“网红课”和您的学生们有没有给到您一些惊喜的思考和发现呢?A:有的,他们让我更加相信“文本细读”才是语文课堂最大的魅力——带着学生读出那些“自以为读懂,其实没读懂”的部分,让学生收获更多新知,让我非常惊喜。以何种课堂形式呈现,都是其次,细读本身才是关键。其实语文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我觉得就是“语文”两个字:语言、文字。只要围绕语言和文字的关键性,所有的教学只要围绕着这两个字展开,我觉得就不会偏离应试方向。Q:您之前也有接受过一些媒体的采访,包括外界会说你是网红老师之类的,你觉得在网络上被讨论对你来说会有影响吗?A:网络上的讨论自然会有影响。起初的采访,主要聚焦于我的课堂本身,影响相对有限。但更全面的报道出现后,更多关注随之而来,包括同事、领导和朋友,甚至有一些质疑声。有人担心我作为在职教师,在网络上分享课堂会引来非议。不过目前还好,我自己首先要注意控制,比如说作为教学UP主,带货、直播,或者去打广告这些,我都尽量避免,在网络上分享的言论也是积极正能量的。如果我又害怕这又害怕那,那事情都做不成了。在我看来,做教学UP主的积极意义远大于负面影响。因为会发现有很多的师范生、本科生,或者年轻老师、教师同行,或者是高中生还有家长,他们在听我的课的时候能够有所收获,那正面的价值是更多的,我就不太会恐惧招来一些非议。其实没关系,相对来说,那些声音是很微弱的。Q:除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您从家长那里有得到哪些反馈吗?A: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多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找我,我们一般就问题谈问题;或者是恰逢节日,比如说教师节,他会来赞美或者祝福一下,比如“小孩子很喜欢听你的课”,或者“(某一节课)小孩子回来之后说印象很深”类似的只言片语,不会是很完整很系统的反馈。但是我现在有了B站,有些家长也会看,甚至也会写一些评论给我,这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但是也很少。整体上大多数家长,彼此关于教学上的交流是不多的,因为家长本身工作也都很忙。Q:您温柔的管理方式是性格使然,还是受到过您的老师们的影响?A:我觉得是综合因素,个性占主导。有很多人认为i人不适合做老师,世界好像对外向者更友好,因为他们会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会更多地去表达;e人在班级管理、班级凝聚力的构建上有他们的优势,他们更加开放地去讲一些事情。但是我始终觉得,如果你是内向者,也一定会有自己的优势,你会更容易地去和学生产生共情,更细腻地觉察到学生情绪的变化,学生也会更容易靠近。再者也是因为受到过去教育经历的影响;因为老师很严厉,我是很压抑的,但是没有老师会关注到这种压力,我成绩中等,也不犯事,老师不会主动来找我。一个学生哪怕没有被老师耳提面命,但是如果很少被关照,在过于严苛的班级氛围下也会感受到压力,也会觉得不自在。Q:您觉得您所在的“县中”,相对教育更发达地区的中学,孩子们有哪些不同?A:以杭州为例,他们在教育上肯定处于领先地位;在应试能力上面,我们学校孩子整体弱一些。在个人素质上面,学生的表现也不会像大城市的孩子那么自信,上台演讲时大方侃侃而谈的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也不要过于沉溺于这一点,不要因为来自县城就认为上大学或工作后会不自信,毕竟人还是有相当强的主观能动性。现在互联网时代,有非常多自学的途径。我们得相信个体是有很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不要被出身影响,不要被阴影笼罩;找到自己擅长、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学校就有很真实的例子,我们虽然是县中,但篮球队去年总决赛打败了清华附中获得全国冠军。我们县中篮球队有吸引力吗?没有的。我们学校训练条件是很一般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体育馆地板其实都是损坏的。但教练和学生整体上很刻苦,慢慢地很多代人的积淀,就会发生改变。总的来说,我觉得大家要客观承认这种教育差距,但在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途径。即便你穷其一生没有办法达到某人的高度,但是对你自己来说,是体会了由50分变到80分的过程,这个进步的过程值得肯定。Q:最后,您对于即将面临高考和人生选择的学生有什么建议吗?A:我其实给不了。学生如果主动来问我,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但是我没有办法给到他确切的建议。有些家长希望我劝孩子做选择,其实我也做不到,因为我不确定这样做对不对。一些职业它在薪资待遇上看很好,但是小孩他本身不喜欢,那也挺无趣的、没有获得感。在电子屏幕的闪烁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缓缓淡出,朱林鹏老师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将语文课堂的活力与深度传递给更多人,抛却应试的枷锁,触摸文学的光亮。人人想上的“网红语文课”的背后,除了朱老师本身,其实还有个性张扬、充满创造力的学生们。朱老师谈到,自己目前也陷入了视频输出的瓶颈期,停更了很久。他想给自己一段时间停下来充电,静下心来捕捉学生们那些明亮鲜活的瞬间,也尝试探索教学生活里更多的可能。*图片源自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