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期招募丨快来看十四期的ta们与深度营相遇的故事!(下)

时事   2024-09-11 10:20   江西  





# 深度训练营 #


理想,是十四期深度训练营心中的火种。近3万字的面试故事投稿,为ta们今后的深度营生活奠定了基础。
走进十四期同学的故事:为何来到深度训练营?在投递简历、完成笔试题中有哪些思考?对面试中哪些问题印象深刻?下面是ta们的回答。
本期推送,是十四期营员的【相遇故事】,希望通过ta们的陈述,能为大家带来思考。

以下是十四期入选者的面试故事:

十四期 深度组 林雨萱

我关注深度营两年,今日得以窥视门内的世界。面试结束后的十分钟,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一段话:

无论结果如何,我都非常庆幸能参与此次选拔。让我在笔试撰写的过程中思考自我,在简历修改和资料整理的时候回望过去,在不断阅读近期报道,思考某一点新闻细节的处理时,找回作为记者,为了某一篇稿件的正常发出紧张得睡不着觉的状态。

由是,我想分享我参与深度营招新的心路历程。

写笔试题用时2天,一点一滴回忆我曾经在媒体实习的想法,与实际稿件操作的细节。印象最深刻的是,社会新闻组题目中说“请设计一个初步的报道框架,包括报道重点、采访对象选择、报道角度等”,我按照以往操作稿件的经验,还加入了选题背景、价值,以及稿件具体的操作步骤。一句话总结,比既定内容多想几步——在选题操作前准备充分也是一名记者应有的素质。

面试前几天,我一直坐在图书馆阅读、冥想、记录。我先读了深度营近三年的稿件产出,分析它的调性和需求——在前沿长期对话媒体人/学者,也有深度内容如“社会观察”栏目。我根据这些想了2-3个选题,也是我真正想在深度营做的内容。

调试面试角度时,特地放了一盏台灯打光

面试分为自我介绍+抽题2道+自由问答三个环节。自我介绍要求控制在1分钟,我就摒弃了很多过往的经历,直说我与深度营的契合点。抽题环节中,我感觉这些题目更侧重于了解——你是否操作过媒体稿件,以及你是否对当下新闻业务有深度思考。

面试最后,面试官问我:“你希望在深度营获得什么?”细想,我很需要在这样的学生社群里汲取能量,因为足够理想、热情,甚至冲动。我想我很幸运,能加入这个大家庭保持学习,努力精进自我,以期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战士。或许下次还有人质疑我时,我可以拉着深度营的伙伴说,还有很多人和我并肩作战。

十四期 运营组 彭靖婉

去年11月,我偶然刷到了深度训练营的招募信息,但很纠结要不要报名。一是因为未来职业选择的纠结,虽然我很喜欢新闻,但我应该去从事新闻业务还是从事学术?二是我对自己总是没有太多信心,觉得花时间报名、准备材料,可能最后也会被淘汰。纠结之下我让朋友给我用玄学测测应不应该去,她告诉我去试试就会有好结果。于是我投递了简历和笔试题,却在面试前一天晚上突然发烧了,医生说必须紧急输液,于是错过了面试……事实证明,玄学有时候是不准的。

错过了上一次面试,我又在今年7月看见深度营的招募。经历了半年时间的考虑,我发现以前的想法还是不够成熟。未来的选择充满不确定性,就算要从事新闻传播学术,也不应和业界割裂,要熟悉业务才能从实践层面提出真问题,进行前瞻性的指导。这一点是我在“学媒跨界”栏目中看见的,这个栏目给了我很多启发。至于缺乏信心,如果因为害怕失败就停下,就会永远止步不前,毕竟以后还有更多失败要面对(扎心)。更何况,深度训练营是一个在调查记者和深度新闻急剧减少的年代里维护新闻热情火种的地方,加入这里只需要“喜欢做新闻”这一个理由就足够了。所以这一次我没有去求助玄学,内心坚定的时候就不需要问这些。

因为这一次的坚定,所以笔试、面试都格外顺利。笔试方面,我个人觉得不用太卷字数,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哪怕这些思考可能是错的。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深入思考的能力是我们作为人的优势。至于简历,我认为突出“匹配度”是重点。就像我们写新闻要有受众意识,要考虑受众想看什么,招聘官就是受众,他们心中有一个岗位,我们就要去说明自己的经历如何“迎合”了这个岗位的要求,而不是所有经历一股脑放上去。

在面试中,我被问的问题几乎都是准备过的问题,所以我回答的时候不慌张,但也没有答得很完善。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正确回答”,而是“真诚回答”。我在自我介绍环节诚恳地说明了自己对新闻、对深度报道的兴趣,解释了选择运营组的原因,在回答问题时也结合做新闻的经历,说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想,“新闻理想”之类的词不需要时刻挂在嘴边,如果你真的有对新闻的热爱和思考,那么take it easy,深度营的门一定会有一天向你打开。

进入深度营之后,我觉得大家都很热情,可能气质相似的人真的会彼此吸引,也希望我在未来一年能与大家一起加油进步!


十四期 运营组 宋钊轩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深度训练营组队名单上时,我的情绪反倒平静下来,像是踩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上,我开始思考如何从这里出发,与新闻走得更近。

与深度营相识是在23年的记者节,在群里看到同学转发的来自深度营的记者节祝福,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新闻理想的乌托邦,于是我开始对它怀揣向往。在正式向深度训练营投递前,我正在找实习的迷茫里,我投递了很多份简历,参加了很多场面试,但一直在质疑着“这些都不是我真正想做的”。在投递结束日的前一天晚上,我刷到了深度营的招募通知,那一刻心中关于新闻的火苗被点燃,我在记事本上写下“原来我是如此热爱新闻这项事业”。


于我而言,深度营的笔试和面试是一场冷静地表达热爱的过程。在准备笔试的问题中,我需要回答最喜欢的媒体公众号和最喜欢的深度报道。第一时间很多篇报道涌入脑海,但我需要把这些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文字,于是我重新去翻看那些报道和公号,一点点分析他们的选题方向、语言特点、目标受众、运营特色等,慢慢形成了一篇逻辑清晰的答案。除了内容以外,作为未来的运营人,易读好看的排版也同样重要,重点加粗、分点表述、检查错别字等等都是展现基本素养的小巧思。

准备面试的过程则更像是一场向内的自我探寻,相比起面试技巧更重要的是真诚、冷静地表达自己。在面试前我准备了很多可能的问题和答案,很遗憾毫无用武之地。但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不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与新闻的关系,回顾自己为新闻做过的努力和经历,探索自己与深度营的联系,这些都成了我在面试中输出自己观点的基础。所以不必担心自己是否准备好了最佳答案,冷静真诚表达自己的热爱,就是与深度营最好的联系。

在面试结束之后,其实我已经不那么在意结果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当我无比幸运地获得入营机会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和期待我将如何在深度营和新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十四期 运营组 张小凤
“开始很重要”“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我与深度训练营的相遇,可以用这两句话来概括。
我喜欢新闻很多年了,或许是专业受限、能力不够、自信不足,真正“做新闻”的机会和时间却不多。在深度营录取名单上看见自己名字时,我突然意识到,大部分时候我们差的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一开始,我投递的是深度组,尽管自知文笔不足,我还是硬着头皮投了简历。我喜欢表达,但是真正付诸纸笔的输出对我来说是困难的,总觉得既然做得不够好那么干脆就别干了。(现在想想,与其说这是一种完美主义,倒不如说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可想而知,答深度组的题目对我来说,不亚于写一篇小论文,有点儿难度也有点儿痛苦的。我不断地给自己洗脑,“既然决定了开始,就算能力不足这件事儿我也必须干到底”“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这是个认识自己的机会……”。结果就是,当我发完邮件那一刻,我很幸福地感受到自己已经成功了,毕竟战胜自己真的很难。所以如果我们有任何想法,“开始真的很重要”,当我们先写了那个1,后面无数个0都会是有意义的。
关于面试,我很感激“深度营十四期招募组”,如图:
我收到了两封关于面试的邮件,第一封是“告别”、第二封是“邀请”,这33分钟是被“诚意”与“看见”填满的。因为深度营认真对待了我的简历与理想,所以深度组与我告别,也正是因为认真看见了我的简历与理想,运营组向我挥手。我会觉得,这不正是我想做新闻的初心吗——怀着满满的“诚意”,认真地“看见”,发自内心地“尊重”。再次感谢深度营十四期招募组,很幸运遇见你们,更幸运加入你们。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继续硬着头皮写完了运营组的题,面试之前复盘了一下前面几期营员的面试经验。最大的面试感受是:袒露真实的自己,也算是给自己一个“认识自我”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太能认清自己的内心与能力,面试其实是一个拷问内心和检验能力的机会,所以我最后选择以“真实”为主线。结果就是,我确实认识了自己的内心,但也认识到自己表达上的不足。事后进行自我复盘:以真实为底色是不错的,但是以一名新闻人来要求自己,简练精准的(即兴)表达能力是更值得拥有的。
最后,希望一年后我们都依旧在深度营大家庭,加油,共勉!

十四期 深度组 曾晓涛

刚开始了解深度训练营是因为同学的推荐,后面在实习的时候记者老师也推荐我关注了这个公众号,我逐渐了解到深度训练营是一个由热爱新闻的在校学子为主组成的公益共同体,怀抱着寻找志同道合小伙伴和弥补没有写过深度报道遗憾的期许,我向深度训练营投递了简历。

在简历环节我重点突出了我在媒体的实践经验,并附带了几篇代表性新闻作品,我认为大家无需太过担心简历环节,只要准备得体、用心,突出对新闻的热爱都能通过简历筛选环节,有没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倒是其次。

我报名的是深度组(社会新闻),面试时长大概十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大家要把自我介绍的时长控制在1分钟左右,把时间留在后面的环节。我记得在面试时我抽到了这几个问题,分别是“你认为什么是新闻,新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说一个你最喜欢的新闻类公众号”“你最近了解了哪些新闻事件,你觉得哪一个可以做成深度报道,你的思路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更多是对基本新闻素养的考察,并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我个人是从中西方对新闻的定义入手,并突出了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我说的是南方周末,从南方周末的发展历史、经典新年献词、代表性报道、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这四个方面出发说明了我为什么喜爱南方周末。第三个问题我说的是温州医科大学李晟医生的新闻事件,我对面试官说我的思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总体说明医患冲突在中国的普遍性,第二个部分写李晟医生当天受害的细节,第三个部分深入写行凶者的背景和动机,第四个部分探讨解决医患冲突的可行性和难点。(可能和原本的有些出入)

我想说的是,在面试答题环节重要的是有条理、有逻辑,每个问题都有30秒的思考时间,只要冷静作答,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我的面试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回答的时候会比自己想象得紧张一点,有些话脑子里很清楚但说出来却词不达意。总体来说参与本次招募锻炼了我的面试能力,最大的收获还是成功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对于即将参加面试的小伙伴,不必太过紧张,养成定期看新闻的习惯,以真诚的态度和面试官交谈,相信大家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十四期 运营组 潘奕忻
刷到深度营录取结果时正是深夜,那一刻我既惊又喜。

惊是因为深感自己的笔面试表现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由于没有系统接受过新闻学专业的训练,也未曾有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采写经验,我对自己能否理解什么是“深度报道”、未来能否做好“深度报道”充满深深的怀疑,这也导致我在面试时底气不足。在面试前一小时,我紧急赶制了一个PPT;又因此前无意间断开了音频,导致刚进腾讯会议就出现插曲;正式开始面试后,发现自我介绍要求尽量在一分钟内结束,我索性放弃了共享屏幕的打算——可以说是手忙脚乱、状况百出。面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本在我的预期内,但由于实在太过紧张,我总需要磕磕巴巴地“胡言乱语”上几句才能理顺自己回答的逻辑。如果要从这些不完美的细节中再度反思、吸取经验,我想首先应该调整好心态、保持自信;不要忽视每一个细节,如面试前注意调整好设备;答题过程中同样需保持冷静,在理清问题本质、保证逻辑性的前提下进行回答。

而喜则是因为看见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已经不记得自己是从何时起开始关注深度营,在看到招募推送后,我先是查看了往期学长姐的经验分享、又咨询了曾经参与过深度营的学姐,随后再次翻看往期的报道,以便进一步熟悉各个栏目的风格与整体调性,避免在后续面试过程中无话可说。同时,依照招募要求,我第一次整合制作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简历;也在仔细思考后答完了笔试题。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认为规范的格式、明晰的条理至关重要:满足基本的格式要求是对答题者细心程度的检验,分点作答能够展现更加全面、富有逻辑性的思考,关键句段的标记则可以使个人思考的亮点更加突出。
在这些前期准备差不多收束时,我也借此重新思考了自己加入深度营的初衷。我想起那些曾经打动和启发我的新闻报道,它们让我走近更鲜活的“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本来的面目。“新闻(媒体)在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和现代文明社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是一次邮件交流中,我校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慨老师写下的一句话。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是难免被动接收海量真假难辨的“新闻”,那些能够引发公共讨论、产生现实意义的好报道因此显得更加可贵。
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这些优质内容的创造者,在减少偏见、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一步步接近“真相”、增加生命体验的同时拓宽已有的认知,去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如果写下的东西能够为现实带来哪怕分毫的积极影响,那就再好不过了。也正因为想清楚了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里,在自由问答环节,我也能更加流畅自如地回答面试官抛出的问题——也许真诚正是我打动他们最主要的原因。

敲下这些内容时刚好也是深夜,都说在这个时间人容易思绪汹涌,何况几天前我刚参加完深度营的开营仪式,深深地被社群前辈与同期朋友们的热忱、坚守、洞见所打动。
在深度营我会和新闻产生哪些“羁绊”?多年后回首今日写下的这些内容又会作何感想?这些问题恐怕只有时间才能回答。希望我从这里启航,成为一个更包容、更会思考、也更完整的人。

十四期 运营组 周彩艳

当我收到同学给我发的十四期招募信息时,我正和团队伙伴们投身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当一天的事情完成,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招募文章,把要求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关注深度营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看见了自己的不足和薄弱点,正因为如此,我也更希望抓住机会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笔试和简历都是我在夜晚写的,夜深人静一盏灯,我审视我自己的优势与薄弱,也再次翻阅深度营往期的稿件,对每个版块的文章内容加深了解,把真诚和内心的热情化作文档里的一字一句,“试一试吧!没通过有什么关系,权当积累经验了,下次再来!”我告诉我自己。
所幸我迎来了面试。我认为面试更考验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知识扎实程度,而我的应变能力其实不是很好,面试前,我翻阅了往期深度营小伙伴们的面试经验,看到出现的不熟悉的词或者面试问题,我想象着有人在这样问我,我该怎么答呢?拿着纸笔,给自己做答案预演,这样会让我心里更踏实。我还在面试经验中寻找关键:语速可以慢一些表达清晰,尝试分点作答会更有逻辑,保持微笑让自己看上去更有亲和力……
我的面试是下午最后一场,提前一个小时调好摄像画面坐在电脑前,整理着装,涂一个口红让自己更有气色,默念自己的面试稿,但还是在面试开始前忍不住紧张到手抖。面试提问的题目感觉还是比较常规,但我的回答也比较中规中矩,虽然也有分点表述,自我感觉还是没有做得很好。

结束面试,不停地回顾自己的答案表述,感觉自我介绍没有让面试官感受到自己对新闻的热爱与向往,更像工作汇报,分点作答时也因为紧张忘记了后面要表述的观点。

在后面,我和同学说自己的不足,她问我“我的新闻初心是什么?”我想了想,在手机便签上开始写,我为什么会选择新闻专业?我为什么想往新闻领域一直前进?我扪心自问,或许个人渺小,但我希望能尽己所能地去传递信息、传播声音,去记录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无愧于心,不虚此行。

我觉得我这个暑假很幸运。在 23 日凌晨看见那份入营名单时,瞬间就有了想落泪的冲动。面对深度营,我深知自己的能力尚有不足,十分庆幸自己抓住了这次机会,向深度营投出了那份邮件。在真正和十四期小伙伴们“见面”后,我发现,大家都是特别特别优秀的青年人,热情满满、才思敏捷,我相信,和伙伴们一起成长,我们的新闻之火将愈燃愈烈!

尝试是一种勇气,也是一次机会,不要提前去预判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多试一试有益无害呀!
最后,想感谢一直在鼓励我、帮助我的朋友!


十四期 深度组 吕乐林

只是平常一天,临近期末周坐在图书馆里,暖暖盎然的绿映入窗内,指尖随意地划过屏幕,看到一位优秀的学姐激动地分享自己被深度训练营录取的消息。“这是个什么组织?”我点入了深度营的公众号,这是我们的初遇。当时我想:我也渴望成为这录取名单上的一份子。

又是一个艳阳天,我正在暑期实习,坐到工位上,点进订阅号消息,“深度营十四期招募”几字映入眼帘,心跳声骤起,像是来自一年前的震动回响。

在真正的机会来临前,我犹豫了,甚至不敢迈出尝试的步伐。最初的两天里,我一直在问自己,“你真的想加入吗?为什么想加入?你想收获什么?你能承受笔试或面试失败的打击吗……”

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一声又一声的回响,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向往。我点入深度训练营,开始搜索往期的笔试和面试经验,看到有启发的就复制到备忘录,后来林林总总也有了两千字,提取到的关键词是“自信”“真诚”“新闻热情”。

笔试环节,我选择了从心而论,不谈华丽的辞藻,亦摆脱诸多思想束缚,专注于问题思考本身。在作品集的选取中,我选择了自己与深度报道相关、蕴含自身思考的以往作品,而没有顾及作品浏览量、发布平台和所获荣誉。

面试环节,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仍有提升之处。虽然前期对于自我介绍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准备,抽到的问题也曾思考过,但自我介绍与回答问题时仍有些许超时。不完美但尽心尽力,我想或许是自己这份略显“粗糙”的真情实感使面试官们有所触动。

与深度营的结缘恰逢二十岁生日,这是我最珍贵的生日礼物。希望未来在深度营里,与新闻中的故事与人发生更热切的碰撞!


四期 运营组 张羽菲
第一次听说深度营,是因为一位优秀的学姐在十三期的招募时让我帮她的评论点赞(没错!就是免筛简历直达面试的那个!)点完赞之后,我打开这个公众号浏览了许久,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我的心里便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也要成为其中一员。于是在看到十四期招募的推文时,我便毫不犹豫地打开电脑,着手修改简历。

✔关于笔试
第一,要尽早作答。好的答案是兼具逻辑性和全面性的,这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此外,如果忽然发现题量和题目难度与自己设想的有所偏差,就还有调整的余地,避免影响答案质量和提交时间。原本我以为笔试题目不会太多,就优哉游哉地拖到17号(没错,就是截止日期那天)的凌晨一点才开始动手。直到把所有试题答案的最初框架陈列出来,我才发现原来题量比我想得要大许多。于是原本准备休息的我立马提起精神继续做题,好在时间仍然充足,我赶在中午12点前提交了那份反复修改斟酌的笔试答案。

第二,一定要审清题目!比如第一题要求选择的是媒体公众号,我刚开始差点选了非媒体公众号!一旦审题有误,后续努力皆枉然。

第三,答案尽量简洁清晰在作答时可以用标序号或者部分加粗来突出重点。分析推文题若有难以表述清楚的,可以直接截图,将其插入笔试答案中。

✔关于面试

首先是自我介绍。我刚开始真的特别紧张,说话磕磕巴巴,还影响了自己的心态,好在没过一会儿就调整过来了。(感谢耐心的面试官们!)自我介绍作为第一个环节,利用好了,便可以为自己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做铺垫。简历上的内容请勿重复叙述,可以用关键词介绍自己,让面试官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了解到你的优势和特点。

后续则是抽题环节和自我介绍环节。主要考验平时的积累,所以平时对新闻有热情,关注较多的小伙伴无需过多担心,放轻松,把自己想说的慢慢表达出来就好啦~当你无法迅速想出答案时,可以说“请允许我思考一下”,比忽然沉默更有礼貌。

这场面试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尽管精心准备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在面试中出现,但这绝非意味着准备本身徒劳无功。充分的准备让我更加自信,能以更加从容不迫的姿态,迎接面试中的每一个挑战。
即将面试的小伙伴们不用担心,因为面试官们并非想在面试中寻找完美的人,而是寻找的同样怀有新闻热情的小伙伴。所以请尽情表达,展现真实的自我就可以啦!

-END-

十四期招募组 | 付雨洁 邹钰瑜 刘圆圆 钟   宸

整理 钟   宸

值班编辑 | 潘奕忻

运营统筹 | 周智珊 陈子桐

运营总监 | 温泓烨 梁   栋
 推荐阅读 

[1]十四期招募丨快来看十四期的ta们与深度营相遇的故事!(上)

[2]十四期招募丨快来看十四期的ta们与深度营相遇的故事!(中)

[3]十四期招募回顾 | 面试制胜策略大揭秘

深度训练营
记者,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职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