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刘诗琪:穿着拖鞋,在灾害现场成长|记者进化论

时事   2024-11-20 10:20   云南  

2024年7月5日16时许,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桩号19+800)发生管涌险情。17时48分许,堤坝决堤。各级媒体紧急响应,派遣记者前往现场,湖南日报入职三天的新人记者刘诗琪也在其中。

刘诗琪硕士毕业于暨南大学广播电视专业。她于2024年6月29日参加毕业典礼,7月2日入职成为湖南日报“湘视频道”全媒体记者,7月5日晚接到任务:奔赴团洲垸一线进行灾情报道。报道期间,她穿拖鞋在现场与同事共同战斗了五天四夜,也因此获得了另一个称号——“湖南日报那位穿拖鞋的女记者”。

2024年7月17日,刘诗琪在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上发布关于洞庭湖决堤现场报道经历的记者手记,引发关注。深度营有幸联系到记者刘诗琪,请她分享新人记者在现场如何成长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湖南日报社见习记者刘诗琪。”2024年7月8日,在华容县钱团间堤,刘诗琪高束长发,倒持手机收音,面对镜头开始报道,“……经过多方努力,散浸险情基本得到控制。”五天四夜的现场报道即将收官,但在出发前,刘诗琪和同事都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自然灾害事件报道。

刘诗琪在现场出镜报道

2024年7月5日下午6点,刘诗琪正准备下班。大约过了十分钟,办公室突然接到紧急电话:“华容县溃堤了!”当时,同部门只剩几名刚来报社的记者“新兵”。鉴于刘诗琪既能撰写文字报道又适合出镜,领导决定派她前往。于是,刘诗琪与同是新人的童臻熙跟着团队立即奔赴灾情前线。

来不及回家拿换洗衣物,刘诗琪赶紧收拾报道设备——一台相机、两块电池、一台无人机、一支录音笔。刘诗琪低头看见脚下穿着一双高跟皮鞋,心想:这样的鞋怎么能“上战场”呢?她去楼下超市买了一双拖鞋,坐进了报社开往团洲垸现场的车。

车上,刘诗琪感到氛围紧张:“现场情况未知,事发突然,第一现场的消息相对封闭,只能等央媒发布消息。”报社摄影记者郭立亮、奉永成等人,才从岳阳市平江县洪灾现场赶回,他们一起讨论、预计团洲垸现场可能发生的情况,大致确定了向武警、消防、村民等现场人员采访的方向。路上,郭立亮对刘诗琪说:“经历了这一次抗洪报道,你就会变成一名‘老兵’,如果之后再见证一次生命的死亡,会对记者这一职业有新的认知。”这句话给了刘诗琪不小冲击:“一篇自然灾害事件报道的背后,究竟有多严重,会给这些经历灾害的人带来什么,我之前从来没有细想过。”

因为暴雨堵车,当晚11点,报道团队才到达现场。刘诗琪下车时,被眼前的场景震撼:洪水已经快淹没村里的平房,一眼望去只能看见房顶。地势较高的乡道两边全是村民,他们的家具如沙发、床垫,家畜如鸡、猪等占满路的两边,中间仅有一条狭长的泥巴路可供行走。“第一天晚上,我们主要摸清了现场地理位置,决口大堤的情况,为之后现场采访的开展做准备。”没有路灯,物资还没到全,刘诗琪和同伴摸黑探路,一路上询问村民情况,直到凌晨三四点,一行人才到车上小憩。

洞庭湖决堤当晚村民情况(刘诗琪 摄)

“堤防溃堤后,需要把中间的水填起来。”刘诗琪双手张开比作两岸,“两岸连通后叫做‘合龙’,也就是修复了溃堤。”华容县团洲垸因为水势严重,动用了车、船、直升机三种方式水陆双向填埋。

第二天到现场,刘诗琪先去采访了正在进行填埋工作的八轮货车司机,他们告诉刘诗琪自己已经一天一夜没有休息。继续向前走,刘诗琪看见一群武警官兵,身上灰扑扑的,脸晒得通红。他们把石头装在沙袋里,两人一组扛着沙袋步行上堤投石,刘诗琪上前采访,一位武警抬头说:“大家都不敢休息,第一晚救援完成后,一直在进行填埋工作。”

“去之前以为华容情况和平江差不多,一两天就回来了,结果去了五天四夜。”刘诗琪抿嘴笑,“三天没洗澡,去的时候穿的白色衣服,回来变成了土色。”水边蚊子多,救灾帐篷上很多蟑螂,到了夜里还经常有蛇出没。刘诗琪穿着拖鞋在现场行走,大家说她“心太大”。报社前辈们告诉她,团洲垸有血吸虫,被咬到后果严重,刘诗琪有些后怕。回报社后,刘诗琪发现前几日胳膊上的晒伤起了一层水泡。

“但现在回想,比起能产出更好的新闻,这点累算什么呢。”复盘团洲垸报道工作,刘诗琪认为,很多细节之处应该做得更好。

刘诗琪在现场穿的拖鞋

“到团洲垸第二天,领导给我打了6个电话,问第一条稿子怎么还没发出来。”初到现场,刘诗琪无法快速把握报道方向,接到电话时,她才刚摸清现场情况。遇到哪些困难,拍摄进程如何,点位抓得怎样,分工怎样……问题接踵而至,刘诗琪一时乱了阵脚。

间堤上没有信号。一条简单的短视频,刘诗琪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剪辑素材,直到中午十二点才发出。吸取教训后,刘诗琪和同伴开始实行“紧急调度”——将拍的视频素材传给后方同事剪辑发布。“前后方配合后,新闻更有时效性和现场感。”

刘诗琪主要负责现场出镜报道,以及救灾过程中暖心瞬间的拍摄。她和同伴找到三处信息集中的地方蹲点——现场工作人员指挥部、填埋关键决口、可能发生管涌险情的间堤。决口离指挥部约五公里,徒步需要半小时,刘诗琪和同伴童臻熙一天会往返两次左右,尽可能寻找新闻点。每天拍摄前,刘诗琪都会和童臻熙对接,梳理现场情况。她大概设想一天内要做几篇报道,比如决口工作推进的关键节点消息、现场工作通讯、现场暖新闻等,再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报道形式。

刘诗琪拍下了很多“动人瞬间”。在灾情中心处置区域,岳阳君山交警大队民警正在指挥抢险生命线交通,一些换班民警在纸箱上休息。刘诗琪上前拍摄并采访了交警甘博霖,并制作成一条短视频新闻。救灾现场正午,民兵廖洪波因连夜抢险而中暑,战友拿矿泉水替他降温时,刘诗琪拍下了这一幕,这条名为《揪心!华容县连发高温橙色预警,民兵连夜抢险中暑》的短视频,在“新湖南”抖音号上点赞量达10.7万。“在大的灾害面前,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往往是一些小的细节中展现出来的温情。”

灾情现场交警蹲在车下吃午饭(刘诗琪 摄)

因为是新人,刘诗琪和同伴对现场情况没有完全的把握:“为节省相机电量,平时我们用手机和无人机拍摄,在决口推进的关键节点再用相机记录。”随着决口推进 50 米、100 米、150 米……各方共同关注着团洲垸现场情况,刘诗琪也时刻跟着前辈们“偷师学艺”。

报社同行前辈中,刘诗琪特别佩服郭立亮:“从平江、华容、衡阳、湘潭到资兴,今年湖南整个夏天的洪涝灾害他都在现场。”团洲垸现场,基干民兵正在救援两只趴在漂浮物上的小狗,郭立亮提醒刘诗琪一定要拍下救援全过程。“郭老师能在短时间内判断,哪些地方有可拍价值,他会在一个地方坚守到想要拍的东西为止。”

这种敬业精神也促使刘诗琪思考,一方面,她意识到灾害事件报道相对常规报道最大的不同在于无法预判现场情况,而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够,“到现场会懵一下,再想如何去做另一方面,她认为自己的新闻敏感性还不够,在决口,刘诗琪观察央视记者张腾飞直播,学习现场应变技巧:“他能一口气从填埋情况、推进方式、居民安置情况,再讲到溃堤背后的原因。”她也积极与新华社记者胡函博交流,探讨灾害现场记者应该怎么做。“太牛了,直接上了一堂大师课。”复盘着各路记者在现场的工作,刘诗琪眼中闪烁着光芒。

刘诗琪与同事们在现场

“灾害背后,很多人在做各种救援工作,自己作为一名新闻人,有义务把现场报道做好。”此次洪灾现场,刘诗琪参与报道20条,单条最高播放量达500万。2024年7月9日,刘诗琪和同伴坐上了回程的车。

从团洲垸回报社后,刘诗琪就在办公桌抽屉里放了一套换洗衣物,一件防晒衣,以及洗面奶、防晒霜等基本用品,以备随时出发去现场。

刘诗琪思考,去现场前应翻看往年媒体关于湖区洪灾的报道,并查询灾情相关信息。到现场后,刘诗琪会向专家或前辈学习关于水位、地理位置等专业问题。在报道形式上,刘诗琪认为可以尝试跟随体验式的报道,同时团队的拍摄点位尽量不要重复。

刘诗琪也有了自己的采访诀窍:“我们在现场找了一个年轻小伙子,请他跟着我们一块儿采访,翻译老年人说的方言。”为保证视频和声音的清晰,刘诗琪会尽量采访会说普通话的村民。遇到情绪失控的村民,除了安慰,刘诗琪也会理性掌握采访节奏:“不能只停留在他们受伤害的当下,后续还有更多的解决措施也需要被看见。”

刘诗琪表示,假如以后还有类似的灾害事件报道,自己会主动请缨。“如果下次再派我去洪灾现场,我能在当晚就出第一条新闻。”刘诗琪说,经历过一次现场报道,她脑中已有大概的洪涝灾情画面,也会更知道受众关注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刘诗琪的工作日常

日常工作中,刘诗琪正在经历从学生思维到职场思维的转变。工作中我会无限放大一些小错误,然后苛责自己。但后来她发现,比起过程中的小错误,大家更在意整件事情的完成度。“团洲垸报道结束后,报社里的整体评价是好的,这就可以了。

作为一名新人记者,刘诗琪也意识到“全媒体技能”的重要性。采访、文字、摄影、剪辑、出镜、主持,每个环节她都希望得心应手。除了注重各种技能的练习,刘诗琪还觉得:“一定要有特别突出的优势,才容易出彩。”此外,刘诗琪还认为记者需要有为人处世的能力——能和同事顺利合作,也能很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

2024年10月,刘诗琪已经转正为一名全媒体记者。“要有自己的节奏,不要看见别人的成果而焦虑。”这是刘诗琪最近的感想。未来三年,刘诗琪打算继续在湖南日报深耕,比起畅想未来,她更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Q:像此次团洲垸一类的突发灾害事件报道和常规报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A:常规的新闻报道你心里会有一个预设,你知道类似的新闻大概是什么样子,这一类新闻的镜头、稿子有一种模式,会有一种方法告诉你该怎么去做。但是这种突发灾害事件的报道,你没办法去预设。你完全想不到现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这是这类报道和常规报道最大的不同。常规报道考察的是你的基本功,突发灾害事件报道会更考察你随机应变的能力。

Q:突发灾害事件的报道是完全不能预设的吗?如果我们要进行此类报道,能做的准备有哪些?

A:我和前辈们会在去现场的路上讨论。他们前两天才从平江回来,大概知道现场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也会从比较大的方向去做准备,比如计划拍一些武警、消防、村民等等。我们下车以后奔的第一个方向就是去采访村民,看现在决口是什么情况,是不是还在进行人员的救援,这个是我们第一天晚上做的事情。

我们第一天晚上也摸清了现场的地理位置,了解了救援人员在做什么工作,在第一天对现场信息有了大概认知后,我们才好进行后续工作的展开。所以也是可以预设一部分的,但是能预设的都是比较常规的内容。如果要去预设更深入的内容,还是不现实。

Q:经历了此次报道,你觉得到现场采访有最重要的是什么?

A:最重要的是和采访对象成为朋友。你和他成为朋友以后,他会在潜意识里就去配合你,放下自己的一些戒备。这是提高我们工作效率的一个方向。

你要用一种比较理解他的方式去聊。比如你遇到一个红着眼睛的乡亲,第一句一定是要共情,去问“你们从那个灾害现场跑出来是不是特别辛苦,你们当时洪水来的时候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你们家的人都有没有跑出来,当时你当时在干什么,是在田里干活吗?

你要把采访对象当做朋友,或者你的乡亲,不要觉得这个东西与你无关。

Q:对于想成为记者的同学来说,课堂和实践哪个更重要呢?

课堂像给你一个问题和标准答案。课堂老师可能会有比较常规的打法,教你采访如村民、救援人员这几类不同的群体。但去到现场以后,你会发现记者要做到的不只是这些采访。当时我遇到一个管涌险情,如果这时候人累晕了或者中暑了,救援工作怎么继续去展开呢?现场又出现了一波新的救援力量、新的设备,遇到这种新的信息的时候,那又要怎么做呢?只能去结合现场的信息或者报道,发现新的东西。

课堂也很重要。课堂上比较重要的就是基本功,这是一定要在课堂上学好的、打扎实的。一定要在课堂上把基本的写新闻、取标题的方式,包括怎么使用相机这些基本的技能学会。如果是学校内有实践的项目就一定多去做,如果学校实践项目比较少,就可以自己去找一些实习。

Q:你对想成为记者的学生们还有什么建议吗?

A:一是实习积累经验我的个人实习有十来段。你能够在这种不同的实践过程当中,无形中增长你的实践能力,当机会给到你的时候,你能展现出来。

二是多和人聊天,尽量让自己变成一个外向的人,尽早地掌握到采访沟通的技巧,这个是对于新人记者来说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

*图片源自受访者

-END-
记者节统筹 | 肖林蕊 刘俐杉 木雨杏 温泓烨
系列统筹 | 刘俐杉 肖林蕊
作者 | 林雨萱 彭靖婉

编辑 | 付雨洁
班编辑 | 周彩艳
运营统筹 | 陈子桐

统筹总监 | 温泓烨 梁   栋

 推荐阅读 

[1]从青涩到独当一面,新人记者的成长与蜕变 | 记者进化论

[2]第一财经邓依云:以生活兴趣与个人特质拓展报道边界 | 记者手记·财经
[3]马延君:如何将泛财经报道写得既专业又有趣?| 记者手记·财经


深度训练营
记者,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职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