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 材料二: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摘   2024-11-03 22:00   山东  

材料一:

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踯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①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愿君无忘此心,臣不胜大愿!”

(节选自《东坡志林·第二卷(官职篇)》)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与民偕乐故能乐者,此贤者之谓也。《汤誓》②曰:‘时③日害④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此不贤者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注]①觳觫(húsù):恐惧得发抖。②《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为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③时:这。④害:同“曷”。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A论皇帝陛下B在宫中C不忍D践履虫蚁E其言深切F可以推明G圣德H益增福寿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特,只是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意思不同。

B. 哉和耳都是语气词,在文中前者表反问,后者表感叹,用法不同不能互换。

C. 顾,看的意思,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意思不同。

D.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中的“亟”与词语“亟不可待”中的“亟”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宗放走犯死罪的人,不允许宰杀小羊,韩维认为这些善举是把仁德做到了极致。

B. 韩维认为,皇帝的恩惠可以施与禽兽却不能推及百姓,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

C. 苏轼听见韩维讲读《三朝宝训》中真宗皇帝好生恶杀,上奏请陛下勿忘善心。

D. 孟子指出,百姓之所以愿意为文王修建灵台、灵沼,是因为文王能够做到与民同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

(2)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

14.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轼和孟子谏言的主要目的有何相同之处?两人谏言的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答案】

10. EFH

11. A 

12. A

13. (1)于是叫人押送出去,行了鞭笞惩罚后驱遣(打发)了他们,用斩刑完结了奏章,既做了善行,又劝勉了其他人。

(2)臣有愧于任右史一职,谨慎地把这件事记录在典册上,希望陛下选取浏览。

14. ①主要目的:劝谏时都表达了希望君主能够将仁爱之心推及到百姓身上。②手段上:苏轼先举例借助韩维的奏请进行阐释,然后再继续劝谏;孟子引用《诗经》和《汤誓》,把贤者与不贤者加以对比进行劝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趁机说到皇帝陛下在宫中行走不忍心践踏虫蚁的事情,他的言辞真挚恳切,可以将皇上的德行推行昭显,增加福寿。

“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作“论”的宾语,在“虫蚁”后E处断开;

“深切”作为谓语,陈述主语“其言”,其后F处断开;

“推明圣德”与“益增福寿”结构一致,在“圣德”后H处断开。

综上应在EFH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意思相同,都是“只是”的意思。句意:这只是真宗皇帝的小善举罢了。/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

B.正确。句意:难道是不能做到吗?/大概是不去做罢了!

C.正确。看;/拜访。句意:看鸿雁麋鹿。/三次到草庐中拜访我。

D.正确。都是“急切、快速”的意思。句意:王说不着急,百姓更卖力。/急得不能等待。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韩维认为这些善举是把仁德做到了极致”错误。原文中所述韩维对此的意见是“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意思是,这不过是真宗皇帝的小善举罢了,但推行这种善心而遍及天下,那么就是把仁德做到了极致。。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遣”,打发;“讫”,完结;“励”,劝勉。

(2)“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亦泛指充任、任职;“采览”,选取浏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

①文中苏轼说到“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材料二孟子说贤明的君王体恤百姓,百姓更加卖力,而那些不贤德的君王,百姓恨不得和他一起去死,区别在于是否对百姓仁爱。所以主要目的是相同的,劝谏时都表达了希望君主能够将仁爱之心推及到百姓身上。

②劝谏的方法上,苏轼先说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他先举例借助韩维的奏请进行阐释,然后再继续劝谏;孟子通过引用《诗经》和《汤誓》里的话,把贤能的君主与不贤能的君主作对比,百姓对他们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劝谏君王要行仁政,要有仁爱之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禧年间,曾有两个人犯了罪,按照当时的律法应当判处死刑,真宗皇帝内心悲伤同情他们,说:“杀了他们又不忍心,不杀他们(释放他们)就无法劝勉其他的百姓。”于是叫人押送出去,行了鞭笞惩罚后驱遣(打发)了他们,用斩刑完结了奏章,既行了善举,又勉励了其他人。又一次在祭祀汾阴那天,真宗皇帝见到一只羊自行在路边徘徊,奇怪地询问其中原因,禀奏说:“今天尚食局要宰杀它的小羊。”真宗(听了以后)心中悲伤不高兴,从此以后不允许宰杀小羊。资政殿学士韩维据此上奏说:“这不过是真宗皇帝的小善举罢了,但推行这种善心而遍及天下,那么就是把仁德做到了极致。从前孟子说齐王不忍心杀死因恐惧而颤抖的牛,认为怀有这样善心的人足以为王。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推及禽兽却不能将功德送达给百姓,难道是不能做到吗?大概是不去做罢了!臣希望陛下能推行这种善心而遍及百姓,那么将是天下很值得庆幸的事啊!”我当时担任右史,上奏说:“臣本月十五日在迩英阁侍讲,亲耳听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讲读到《三朝宝训》中真宗皇帝爱惜生灵、厌恶滥杀的事,趁机说到皇帝陛下在宫中行走不忍心践踏虫蚁的事情,他的言辞真挚恳切,可以将皇上的德行推行昭显,增加福寿。臣有愧于任右史一职,谨慎地把这件事记录在典册上,希望陛下选取浏览。愿陛下不要忘记这种善心,这是臣下最大的心愿!”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站在池塘边,看鸿雁麋鹿,说:“贤者也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成为贤人之后才能够以此为乐,成不了贤人,即使有这些也不会快乐。《诗经》说:‘开始建灵台,测量又施工,百姓齐动手,很快就落成。王说不着急,百姓更卖力。’文王借助民力建台修池,老百姓却很高兴。与老百姓同乐所以能享受快乐的人,这说的就是贤者。《汤誓》说:‘这个太阳何时消灭,我和你一起去死。’老百姓要和他一起去死,纵然他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快活吗?”这说的就是不贤德的人。


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两段文言古文展现了不同历史人物对于“仁德”的理解和实施。第一则材料讲述了宋真宗的仁慈之举,韩维和苏轼对此提出了延展至普罗大众的建议,体现了对统治者仁政的期望。第二则材料中,孟子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贤者的乐在于与民共享,批评不贤之人无真实乐趣,说明执政者与民同乐的重要性。两则材料共同强调仁德、仁政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词名句,古诗鉴赏试题,文言文试题及翻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