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先生的第188篇原创
“9·24”行情之后,真的有很多钱流入股市了,这点丝毫不用怀疑。
2024年10月上交所新增开户数的数据公布,比想象中的还要惊人一点。10月单月的新开户数685万,是9月份的3倍多,8月份的6倍多。
这个数据同样也逼近了2015年4-6月牛市巅峰期水平。
新股民开户之后,下一个动作就是转钱去炒股。银证转账至保证金账户的钱,是股市最直接的流动性。
但这并不是所有,股民们还可以借钱炒股。股民借钱的规模会反映在“两融”业务的融资余额上。
2024年11月时,A股两市融资余额达到1.8万亿,一月时间差不多增长了5000亿,也超越了2021年牛市时的水平,离2015年的2.2万亿只有一步之遥。
2015年是著名的“散户杠杆牛”,那时的两融数据很夸张。
除了股民在往股市搬钱,机构也没闲着。它们的工作集中体现在狂发指数基金。
11月,全市场股票型ETF的总规模达到2.8万亿,较之8月末增长8000亿,较年初增长1.4万亿。新增份额为5700亿。
这说明资金也在借道基金大量进入股市,虽然上尚不及2021年“机构抱团牛”时期的规模增长,但也非常可观。
总体来看,对标过往牛市时的数据,好像应该进入牛市了。那为啥市场在“9·24”疯了一波后,又有点熬人了呢?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想象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农贸市场,村民每天在里面买东西,商品的价格大体稳定。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所有村民发放一笔相当于他们所有积蓄的“意外之财”,这时大家都觉得自己有钱了,农贸市场的商品就会好卖,商家也会涨价。
而要是把摊位和商品的数量增加一倍呢?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东西不好卖了,商家要降价才卖得出去。
商品价格变化短期由买卖决定,长期由“货”和“钱”的相对比例决定。钱多货少,价格上涨;钱少货多,价格下跌。
像股票这样的金融资产,其实也和商品差不多。请把股市也想象成一个农贸市场。
在2015年大牛市的时候,A股的上市公司总数2800家,总市值60万亿。2021年2月沪深300触顶的时候,A股的上市公司总数4200家,总市值80万亿。
现在乐观地看也只算得上“牛开始”,可A股的上市公司总数已经5100家,总市值已经80万亿了。
你看着当前的上证指数和2015年1月一个水平线,但成分股总市值早就翻了一番。
A股发展太快,扩容得太猛烈。用于维持其运转的钱不够,价格也就上不去。过往的牛市好比猴子跳操,而现在是大象起舞。猴子能玩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大象只会扭屁股。
此外,A股市场中一般法人(产业资本)持股占比高达50%,在日本、美国则分别只有20%、10%。这也造成了“想卖的人多,想买的人少”的情况,即我们深恶痛绝的“减持”问题。
所以,分析股市压力不用老看什么箱体上沿、跳空缺口,更不用研究什么“缠论”。有时看起来很复杂的现象后面,原理却很简单,复杂也许是因为我们想复杂了。
相对于现在的市场规模,不论新开户、增加的两融余额还是新增的基金份额,都还不够多。
更大的A股需要更多的新钱。
新钱从哪里来?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央妈”放水,降息降准,或者定向提供流动性。但政策往往就是个风向标,带来大结局的反而是局内人。
要真说资金面的利好也有3个方面。一是看得见的股债性价比,二是难以捉摸的赚钱效应,三是市场扩容降速。
“股债性价比”的道理简单而靠谱。当投资者发现连2%的银行理财都买不到的时候,是不是至少会瞄一眼股市?——听说现在ETF卖得挺好。
所谓赚钱效应,是指当投资者觉得股市能赚钱的时候,就会开户买股票;当大家觉得股市特别能赚钱的时候,就会疯狂买股票。
一个月前我们已经见识过了能让大象上天的超级风暴,这就是情绪宣泄的力量。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情绪是投资的大敌,心境乱了,多半会犯错。但一场牛市,还真少不了它。
至于扩容降速数据已经显示得很明白了,今年A股股权融资规模只有2023年的1/4,2021年的15%。就剩1个月收官了,甚至还没有超过2008年。
想必怀着金领梦的投行青年,正在度过他们人生中最黯淡的时光吧。